<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母親出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的農家婦女,是一個經歷過舊社會與新社會生活對比的真真切切的見證者。和子女們相比,她老人家對苦與甜的理解就完全是兩碼事。因為她所經歷的是戰火紛飛和國家一窮二白的年代,是物資極度困乏的年代,是國家急需要解決七億人民吃飯問題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紀50年代未,正是國家困難時期,父親和母親白手起家,蓋起了屬于自己的小院子,三間土坯瓦房和一間小伙房。母親感慨地說:“終于有了自己的家了,再也不用流浪了,再也不用看人臉色了。”是啊!這些年父親和母親一直住在大伯家,被大媽趕岀來之后,又住在一個好心的鄰居家,由于條件不好,母親的第一個孩子也沒能保住。現在有了自己的房子,那可是心里樂開了花。雖然院墻還暫時是用籬笆圍起來的,但母親心里很踏實,每日打掃的干干凈凈;雖然還是土炕土灶,但畢竟是屬于自己家里的,所有權是自己的,就是吃糟糠野菜也感到很滿足;后來父親也在院子里種上了菜,栽上了棗樹,兩口子就這樣依靠著雙手的勤勞,日子一天天逐漸好起來,再慢慢地就有了我們姐妹兄弟五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個孩子的降臨,對于母親來說都是幸福的。聽母親說,生我們五個孩子的時候,都是母親自己一個人完成的,自己把剪刀在火上燒一燒,然后剪斷臍帶,并擦洗擦洗,再把孩子包裹好就算完成了。每一次都是鄰居將接生的大娘喊來時,母親都已經生下了;每一次接生的大娘都十分感慨,“這真真是,怎么老是不早說,枝枝(母親的名字)你可真膽大,萬一出什么危險,那可怎么辦呢?”就是這樣,母親的命真的很大,我們五個孩子的命也很大,也都很健康。到了后來,我們五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母親總是說,“不要把娃捂得太實了,要多透透氣,大人也一樣。”實踐證明,母親一生的身體都很好,在我的印象之中,她老人家從來沒有感冒過,發燒過,當然也無其它疾病;受她的基因影響,我們五個孩子的身體也都很好,都很健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雖然家里窮,雖然沒有雙方父母的幫助與照料,但母親確有著無盡的力量來確保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聽母親說,在生下我們幾個孩子時,家里連一斤紅糖都買不起,整個月子里有時都吃不上一個雞蛋,因此奶水是肯定不足的,經常就是給孩子們喂點面湯,好些的時候能喝點小米粥。由于營養的不足,孩子們經常發燒感冒,但母親從來沒有泄氣,為了照料孩子,經常是一晚上不能合眼。女子本柔弱,為母則剛強,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母親從來沒有說過個累字,只要孩子們都好好的,她的心里就有說不出的欣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痛并快樂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六七十年代,孩子們都慢慢長大了,依靠父親和母親掙的那幾個工分,遠遠不能讓全家人吃飽飯,于是夏天的時候,母親便在地到處挖野菜,什么馬齒莧、灰灰菜、紅薯葉子、薺薺菜、南瓜花等。記得很清楚,母親將這些野菜要么拌在高梁面窩窩頭里,要么做成菜圪塔湯,偶然用南瓜花炒一次雞蛋,那就是山珍海味也比不上它好吃,往往是父親和母親只是象征性的償上一口,剩余的將是孩子們一掃而光。母親說,現在能吃上這野菜圪塔子,也算是不錯的,她逃荒的時候,別說野菜了,就是谷糠樹皮都吃不上,尤其是60年自然災害,還餓死過不少人呢。如果當時能有野菜,人們也不至于餓死。現在的社會也起碼安寧了,不打仗了,就是做做活計,做做飯,這就美著呢。現在這新社會就是不一樣,人家毛主席就是好,八路軍就是好,現在這社會也就是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2年,生產責任制承包到戶,家里5口人一下子分到了十多畝地,母親肩上的擔子就更加重了,由于三個女子都出嫁了,二個小伙子也去了城里,因此,這十多畝地只能由父親和母親二人來種。此時的母親由于之前在給家里擦紅薯時,造成了右手殘廢,僅僅保留了一個大拇指,因此說,母親只能算是具有半個勞動力的人,但由于家里的條件所迫,母親硬是把自己當作一個全勞力來對待。在那個完全還是農耕文明的時代,所有的莊稼活都要用小農工具來完成,諸如鐮刀、鐵鍬、鐵鏟、鐵釵、鋤頭、推板、推锨、簸箕等等,這些工具都需要靠人的雙手來使用,但母親是盡其所能、毫不退縮地將每一種工具都要進行嘗試,并且淋漓盡致地進行發揮。以左手為主,右手輔助,不找借口,不找理由,一遍遍地在演繹著莊稼人應該做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那繁重的辛苦勞作。時間久了,母親可能也習慣了,也不會說什么不適應的話,只是偶然向父親說道:“我這一只手怎么了,什么活計也沒有拉下吧!不管是地里的還是屋里的,都沒有撂過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發其華,秋結其實。有辛勤的勞作,就會有豐碩的收獲。一下子全家人的吃飯就不是問題了,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全家人不僅能吃飽飯,而且還能吃好飯,每年的糧食都吃不完,而且還有結余。每年賣上它幾千斤糧食,還能有一小塊經濟收入。從此之后,我們一年四季吃的都是大白饃,穿衣服也逐漸開始用起了“洋”布,土洋結合;后來又漸漸開始在集市上買成衣,母親她再也不用紡線線、漿紗紗和織粗布了,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此,母親的負擔減輕了許多,心里也樂開了花,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干起活來也更加地有勁頭,而且總是會說:“現在這社會是越來越好了,地都分到屋了,只要你勤勤,只要你肯下苦,那日子會過的越來越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的,的確是的,母親說的是大實話。一個沒有文化的樸素的農家婦女,她對物質和精神并沒有更高的追求,在經歷過苦難和饑荒之年后,只要能夠吃飽飯、穿暖衣就已經是非常的幸福和滿足了,更何況,后來家里的日子,已經遠遠超過這一簡單的要求,什么電視機、電冰箱、電磁爐、電話、小汽車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母親感到無所適從,無所想象。是啊,我們的社會實在是發展太快了,已經遠遠超過了母親對幸福生活的認知;當然,孩子們也想象不到,只不過能夠迅速地容入到祖國的快速發展當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當母親看到周圍鄰居的晚輩們,吃的好,穿的更好時,總會說:“現在的年輕人真是美咂啦,不用下什么苦,就能吃飽飯,一個個都長的排排氣氣的。而我們這一輩人都是受大的,這你沒有辦法呀!誰叫你生在那個年景呀!”我說:“現在社會進步了,不能比了。你看著他們都能吃飽穿暖,一個個都排排氣氣的,但背后也肯定會有其它的苦惱。生活雖然好了,但人們的要求反而會越來越高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對苦與甜的理解與體會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存環境,也深刻的影響著人們對苦與甜的認知與判斷。其實,當我們活到老時,就會充分體會到,人生就是在不斷地經歷著苦與甜的歷程中度過的,不管你是生長在什么環境下,也不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這其中的苦與甜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說,我們對于苦與甜的認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的。在別人看來你很幸福,但你總有很多苦衷別人是無法知道和理解的,“家家戶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經歷過苦難的人,才知道什么叫甜蜜;遭受過痛苦的人,也才知道什么叫幸福。當今時代,我們經歷的苦與我們的父親母親相比,也許就不叫苦;從成長和成才的角度來考慮,苦難和挫折未必都是壞事,它能夠激發人的斗志,早日獨立自強,早日獨當一面,早日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一樣,把自己一路所經歷的各種挫折和磨難,叫作是“苦難的學說,”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所有吃過的苦,都是他前行的動力;所有經受的挫折和羞辱,都讓他悟岀了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生存法則,最終走向人生的輝煌。因此說,苦就是甜,甜中同時也埋藏著苦。讓我們珍惜當下,端正心態,積極向上,過好每一天;年少時一定要拼搏,年老時一定要滿足,這才是真正的甜,真正的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中插圖均來自于網絡,在此鳴謝原作者)</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洛浦县|
吉木萨尔县|
闸北区|
新巴尔虎左旗|
高密市|
库尔勒市|
城步|
静宁县|
四子王旗|
湛江市|
余干县|
唐河县|
绥中县|
闻喜县|
抚顺县|
天津市|
揭西县|
射洪县|
兴文县|
阳西县|
江永县|
海南省|
乐东|
宜阳县|
西畴县|
兴业县|
西乌珠穆沁旗|
谢通门县|
宝兴县|
新平|
开封县|
台前县|
彭阳县|
德钦县|
宝应县|
乌拉特前旗|
宁乡县|
新沂市|
桑植县|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