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少時讀唐·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只是作為一篇必學的古文,背爾熟記,以應付考試,佩服古人的交友境界,對生活淡然處之的人生觀價值觀。</p> <p class="ql-block">嶧山,素有“鄒魯秀靈”、“岱南奇觀”、“靈通泰岱”之美譽。座落于山東省鄒城市城偏東南12公里處,山周長為10公里許,占地面積約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582.8米。嶧山又稱“鄒嶧山”、“鄒山”、“東山”。山上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巖洞幽深,相互通達,且多松柏清泉,名勝古跡,可謂移步一景,被列為山東省風景名勝景點。</p><p class="ql-block">近日在發小的陪同下,拜訪山東鄒城嶧山,登臨此山頓覺開悟,此山不就是傳說中的有仙則靈的圣山嗎!嶧山其東臨鳳凰山系諸峰;南懷邾國之故城;西有京滬鐵路南北縱貫;北與五岳之尊的泰山一脈相聯。</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發小的安排,對于距離家鄉不過百公里之遙的這座山仍然知之甚少,皆因山東地杰人靈,文化傳承豐富,歷史古跡眾多,到了魯南濟寧曲阜,必拜之地自然是孔圣人的孔府孔林孔廟,還有亞圣孟子的故居,即使登山也是東岳泰山,也許受了那句俚語“山東無山,四川無川”的影響,一直認為山東也就是一座泰山而已。</p> <p class="ql-block">確實相比海拔1545米高、巍峨雄偉的居五岳之尊的泰山,嶧山怎么看也顯得平常一般,那是因為作為山東人往往被泰山的氣勢磅礴,歷朝歷代眾多皇帝的封賜,以及自古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詞碑刻的光輝所掩蓋,結果到此一游方知“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形容嶧山最為妥帖。</p><p class="ql-block">其實,自春秋戰國以來,嶧山就吸引著圣賢帝王,文人墨客隨訪留駐,不僅孔子、孟子二圣登山開壇講學,即使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在宰相李斯的陪同下,東巡登嶧山留下遺跡,何況之后的史學大家司馬遷、神醫華佗來此打卡游覽,更別提盛唐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到此一游,宋朝文學大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明清知名畫家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素知“東岳歸來不看岳,黃山歸來不看山”的戲言,卻不知尚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東山”即指嶧山,可見嶧山的歷史地位。所以孔孟之鄉素以熱情好客而著稱,就構成山東人為人行俠仗義的品格,一講義氣,這在小說水滸傳中可見一斑,朋友聚會就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山東的酒文化覆蓋全國,一般酒桌上如果賓主爭執不下時,就以山東酒文化為原則。二講仁義,也就是重情重義,對待朋友兩肋插刀的那種,雖然大男子主義至上,但在外絕不欺負婦幼老少弱勢群體。</p> <p class="ql-block">2018年,嶧山入選第八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是一處以罕見的花崗巖地貌、景觀、奇石、險峰、幽洞、靈泉、崩塌地貌等地質遺跡為特征的風景名勝區,具有極高的地質科考、歷史文化研究價值。</p><p class="ql-block">根據地質科考,嶧山自二十五億年前的太古時期,先后經歷了3次沉沒、4次上升的發育階段,形成了如今的地質地貌。二十五億年前的太古時期,山東省中部為古海槽的一部分,堆積著泥沙質和火山物資的巨厚地層。六億年前的古生代早期,華北地區大幅度下降,古嶧山再次沉沒于大海之中。四億年前,華北地區又整體上升,海水退卻而形成大陸丘垣。嶧山第2次上升。三億年前,華北地區又整體下降為淺海和湖沼。一億年前,造山運動又一次興起,地殼巖層斷裂,此升彼落,谷峰交錯,嶧山隨之快速抬升,得到第3次上升。</p><p class="ql-block">而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嶧山地質地貌,則是由于三千萬年前的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相碰擠壓導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致使地塊斷裂,加上各種復雜的地質作用,嶧山得到第4次抬升,怪石林立奇姿異態巍然兀立于世。滄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嶧山。</p><p class="ql-block">相對于導游手冊介紹科學考察結論,我更相信導游略帶戲言的“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嶧山山系更象女媧補天后隨意拋撒的石砼廢料,星羅棋布分散在魯南大地上。所形成的嶧山山系,包括20余座山頭,主要山峰有14個。除嶧山外尚有周邊的龍山、朱山、胡家山(又名護駕山、陽山)、吉玉山(又名接輿山)、唐口山、小牙山、牙山、郭山、金山、普陽山、虎山、崗山等山頭。</p> <p class="ql-block">從索道上山,過南天門,著名的奇石就算八卦石,位于白云宮戲樓西側,原有8塊大石向陽而立,由西而東依次排列一起,每塊斷處酷似卦畫:≡乾、≡震、≡兌、≡離、≡巽、≡坎、≡艮、≡坤。八卦為《周易》中的8種符號,傳為伏羲所作。八卦石舉世無雙,為古今一大奇觀。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修奎星閣、嘉慶十二年(1807年)拓建戲樓毀掉八卦石中的5塊,僅留存乾、坎、艮3塊卦石。</p> <p class="ql-block">登頂嶧山主峰五華峰,制高點由5塊突兀巨石插天抱立,形若芙蓉。五華峰又稱“絕顛境處”,上有石刻“五□顛無”4字,“顛無”石又稱“孔子座”,相傳為孔子登峰探日之處。有古詩贊曰:“絕顛丸卵罡風颯,赴上九重云仙家;放眼華夏錦繡土,飛空凜魁小天下。”</p><p class="ql-block">極頂偏東有石刻“一步登天”四個大字,相傳秦始皇登嶧峰時,丞相李斯為壯君膽特制錦囊,上寫“一步登天,立成神仙”。</p> <p class="ql-block">觀海石,又名探海石,俗稱望海石,位于五華峰左前,上豐下峭,壁立如削,千尺懸天。晴天黎明之際,游人在望海石上可隱約望見東海日出的壯觀,相傳老子李耳曾在這里修煉,留有煉丹爐遺跡。</p> <p class="ql-block">登觀海石遠望,遠處雖然仍然屬于嶧山山脈,可就是另一個山頭。</p> <p class="ql-block">其實,嶧山更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名山之一,道教東漢末年傳入鄒縣,主要集中在嶧山。時有方士郗儉在嶧山南華觀東華陽樓閣修煉。創建太平道的黃巾起義軍也曾駐過嶧山。嶧山上的大龍口、漏靈臺、點將臺、萬忠溝等都與黃巾軍有關。起義軍失敗后,有的隱居于嶧山修道。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崇道排佛,在嶧山大興土木,修建起天師堂。宋末金初,嶧山道教興盛,系全真道北宗,一直延續到清代,先后分為隨山派、清凈派、華山派、龍門派、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6個派別。</p><p class="ql-block">所以嶧山的宗教古跡絕大多數為道教道觀,僅存兩處佛教廟宇。</p> <p class="ql-block">遠遠望去,丹丸峰是最神奇的所在,她位于五華峰東里許,因峰頂有一高5丈、粗8圍、朝東方斜立、狀如丹丸的巨石而得名。丹丸石凌空突兀,岌岌可危,懸系半天,白云繚繞其間,天成其絕。</p><p class="ql-block">流傳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丹丸峰上吹笙作鳳凰鳴,后成仙而去等美妙神話傳說。</p> <p class="ql-block">煉丹峪,位于冠子峰東北方長生觀一帶。相傳老子李耳在此洗藥煉丹,留有老君殿遺跡。嶧山道家隨山派曾在此修煉達40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嶧陽書院,位于邾文公祠東,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鄒縣縣令方鳴球為“興一代文明之治”、“振興文教”,發動縣衙內74人捐資而建。書院正殿3楹,東西各配3楹平房,大門3楹,院中立“嶧陽書院”4字碑;正殿匾額、楹聯及北、西、東3壁間嵌鑲的《嶧陽書院引》、《嶧陽書院記》、《嶧陽書院勸學篇》3塊石碑,均為方鳴球撰、書。遺址現有10畝之廣、頗為平整,奇石錯落,呈自然屏風,“嶧陽書院”4字碑的“院”字及碑座仍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漢字石刻——“鰲”,楊萱庭所書,鰲字鐫刻于嶧山五華峰東0.5公里許,石高20米、名神雀臺號稱“無字碑”之巨石上,“鰲”字高15米,寬8米,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漢字石刻。</p> <p class="ql-block">看過鰲字碑刻,一路下山,本以為可以到達山腳,可在導游的引領下,又爬了不少臺階,三人同行一路辛苦一路跋涉,氣喘吁吁,看來只好再乘纜車打道回府,錯過了許多名勝古跡,留有遺憾,其實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陸陸續續多次來過鄒縣,建設鄒縣發電廠(目前仍然屬于國內裝機容量最大的十大火電廠之一),該廠屬于支撐魯南改革開放后經濟強勁發展的重要能源支柱,可每次來去匆匆,雖然知道有嶧山可以游覽,幾次錯過,這次總算在發小陪同下彌補了缺憾。重新認識了嶧山。</p><p class="ql-block">如今已經退休,能在花甲之年相聚,與發小相談甚歡,正如那句開頭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生得幾位知己足矣,由于歷史的錯誤,文革期間隨母親下放故鄉生活了七、八年,日子過的艱苦,卻切身體驗了魯西南農村的困頓貧窮,再回故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似曾相識又有些陌生,熟悉的是鄉音鄉情,陌生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好在兒時的玩伴尚健在,他們的兒女基本已經進城,或求學后定居都市,或打工掙錢流落異鄉,村里徒留一群老人,心目中的故鄉再也不是原來的模樣,無論如何,時代的洪流會推動人們不自覺的前行,只要前行就有希望。</p><p class="ql-block">寫于2023年3月1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商洛市|
比如县|
咸宁市|
江陵县|
启东市|
阳新县|
磐安县|
平山县|
田林县|
洪泽县|
来安县|
固原市|
班戈县|
共和县|
汝州市|
花莲市|
苏州市|
广水市|
攀枝花市|
奉新县|
左贡县|
成武县|
曲麻莱县|
琼中|
大理市|
平泉县|
和林格尔县|
太康县|
鄂温|
西林县|
博湖县|
高雄县|
龙川县|
莱西市|
洛浦县|
江口县|
阳新县|
平安县|
饶阳县|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