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博物館 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后固定為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br>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r>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古印度摩揭陀國曾有眾僧掩埋墜雁并建靈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br>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長約48.7米,東西長約45.7米;塔身底層邊長25.5米,呈方錐形;塔剎高4.87米。1、2兩層有9間,3、4兩層有7間,5、6、7、8層有五間,每層四面均有劵門。<br>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于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傳誦千古。<br><div>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凡新科進士及第,除了戴花騎馬遍游長安之外,還要一起曲江流飲作詩品評(皇帝也必于曲江邊的樓上垂簾觀看),杏園探花參加國宴,然后登臨大雁塔,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寫在墻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br></div> 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當屬白居易。他27歲一舉中第,登上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br>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15號,占地面積3.19萬平方米,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隸屬于陜西省文物局,主要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和石刻藝術館等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地方專題性博物館。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在碑林成立。1953年,孔廟被擴充為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館區。1991年,陜西歷史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碑林從省博物館中拆分成一座獨立的博物館一西安碑林博物館。 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281件/套,舉辦展覽8個,教育活動285次,參觀人數87.68萬人次。 2008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館被評為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8年10月,西安碑林博物館被評為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經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收藏自漢代之后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 其中,陳列在碑亭中的《石臺孝經》,刻于唐天寶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書,被譽為“迎賓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 2000年,西安碑林博物館入編《新千紀的中國世界遺產》(旅游教育出版社)。 同年西安碑林博物館成建正撰文《西安碑林與世界文化遺產》發表于《碑林集刊》(六),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同年2月24日,《三秦都市報》發表《西安碑林離“世界文化遺產”有多遠》—文。 同年3月07日,《陜西日報》發表《西安碑林要想金榜題名治理周邊環境是關鍵》一文。同年9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受邀參加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中國世界遺產風采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阳市|
宣威市|
新田县|
桦川县|
泗阳县|
即墨市|
那坡县|
开原市|
太仆寺旗|
新河县|
新邵县|
宿迁市|
玉龙|
新余市|
裕民县|
肥西县|
彰化县|
获嘉县|
肃宁县|
高密市|
枣庄市|
保康县|
监利县|
东乡族自治县|
张家川|
崇文区|
桃源县|
富民县|
永顺县|
银川市|
会宁县|
凉城县|
出国|
方山县|
乌兰察布市|
定陶县|
德州市|
阿拉善左旗|
千阳县|
祁阳县|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