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儋州市古跡眾多,除了蘇軾遭流放在這里生活過三年的東坡書院,還有白馬井、儋耳故城遺址、千年古鹽田......。</p> <p class="ql-block"> 儋州位于海南島的西北部,歷史悠久,古時稱儋耳郡。</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0年,西漢在此設(shè)儋耳郡,成為海南最早行政建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東坡橋飯店午飯后,再遙看一眼東坡先生曾經(jīng)生活過的東坡書院,驅(qū)車離開中和鎮(zhèn),往儋州市趕去。</p> <p class="ql-block"> 主要為看白馬井等古跡,路過儋州市區(qū)就車游了一下,在市政府大樓前的廣場稍作停留。</p> <p class="ql-block"> 雖然政府大樓不大,可市里的五套班子都在大樓里辦公。</p> <p class="ql-block"> 從大樓門廳外懸掛的牌子可以看出,除了儋州市委、市政府、人大、紀委、政協(xié)外,還有市監(jiān)察委員會、國防動員委員會也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個地級市,如果別處沒有辦公地址,卻一點也不覺得寒酸。</p> <p class="ql-block"> 望著裙樓上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個大字,覺得比較貼切。</p> <p class="ql-block"> 白馬井鎮(zhèn)位于儋州市中西部,因東漢馬援將軍坐騎白馬在此用蹄刨沙見泉、建井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公元42年,馬援將軍南征到此,因天氣炎熱,將士馬匹疲勞不堪、饑渴難耐,雖然就在海邊,卻無淡水,海水又苦、又澀咸無從入口。</p> <p class="ql-block"> 將軍的白馬覓到一株草下潮濕地,用蹄刨出一股清泉,得以解渴,后人在這里挖了一口井,以白馬命名為白馬井。</p> <p class="ql-block"> 由于有自來水供應(yīng),水井已基本棄用,水質(zhì)也變了。</p> <p class="ql-block"> 當?shù)匾灿蟹Q白馬井為伏波井或馬口井,離井不遠處有一座紀念馬伏波將軍的伏波廟。</p> <p class="ql-block"> 原以為馬伏波是人名,實際伏波是古代將軍的封號,意為伏波降濤克浪。</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最著名的伏波將軍是第二位任伏波將軍的東漢馬援,首位任伏波將軍是漢武帝時的路博德,第三位是漢末的陳登,第四位是曹魏時的夏侯惇,后來還有幾位伏波將軍。</p> <p class="ql-block"> 馬援在抵御外族入侵立下過卓越功勛,公元41年漢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他率軍南下平定徵則、徵貳造反叛亂大捷,人稱馬伏波。</p> <p class="ql-block"> 為紀念馬援威震南天,在白馬井旁修建了一座伏波廟。</p> <p class="ql-block"> 走進馬伏波廟,一位鄭拔富先生很熱心,帶我們參觀了廟宇,后又來到洋浦灣旁。</p> <p class="ql-block"> 他們村姓鄭的都是鄭成功后人,是從福建遷徙而來,在此定居。</p> <p class="ql-block"> 飄著鄭字紅底黃邊旗幟的永正堂沒有開門,不知是否鄭氏家族祠堂、里面供奉何許。</p> <p class="ql-block"> 1644年明朝被清滅后,鄭成功率父親舊部抗清。</p> <p class="ql-block"> 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海峽,于次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駐軍,收復(fù)臺灣,不久即暴病而亡,時年38歲。</p> <p class="ql-block"> 下午,洋浦灣正值低潮之時,加之處于休漁期,只見沿岸密密麻麻停滿擱淺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 村里人大多打漁為生。</p> <p class="ql-block"> 漁船上旌旗飄揚,非常壯觀,絕大多數(shù)是五星紅旗,有的還同時懸掛“馬”字等旗,而遠處的洋浦大橋反而變得若隱若現(xiàn)了。</p> <p class="ql-block"> 許是休漁整休之故,漁船顯得很新,有的漁民正在給船刷漆......。</p> <p class="ql-block"> 朋友三年前來過一趟海花島,是坐飛機到海口,再乘高鐵到白馬井,打車就可以到海花島了,交通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于海南島設(shè)珠崖、儋耳二郡,隸屬交趾(今廣西梧州)管理。</p> <p class="ql-block"> 面對如此悠久的儋耳歷史,頓生去看看儋耳故城遺址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儋耳故城遺址位于儋州市三都鎮(zhèn)舊州村坡頭茅地村東面的一片樹林灌木交織之地。</p> <p class="ql-block"> 將車停在茅地村口,跟著導(dǎo)航步行走入對面林間小道,500多米后來到一片樹林砍伐后的空地,怎么看也不像故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 四處尋找,在一片更大的空地上發(fā)現(xiàn)了一塊黑色標牌,走近一看是“儋耳故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 周邊除了棕色公告牌“嚴禁在文物和保護標志上刻畫、......”、途中一處廢棄民居和一座“顕共和國待贈 儋共學(xué)校畢業(yè)、海南公安科長......”規(guī)模不小的墓外,再無其它痕跡。</p> <p class="ql-block"> 這里也許就是2000多年前的儋耳故城了,看樣子一切均在恢復(fù)的初始階段,如果有機會再來看看恢復(fù)后的儋耳故城遺址模樣。</p> <p class="ql-block"> 在儋州洋浦半島鹽田村有一片“千年古鹽田”的古鹽場,這里是我國最早采用日曬制鹽方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據(jù)說后來的儋耳故城是由遺址向東22公里,在上午去過的東坡書院不遠處沒有找到停車地點的中和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1200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群福建莆田人飄過瓊州海峽來到這里,以曬鹽為生。</p> <p class="ql-block"> 利用海南高溫烈日的特點,一改煮海水熬鹽的方式,采用太陽曬來制鹽。</p> <p class="ql-block"> 他們把海邊黑色的火山石削平,邊緣凸起似硯臺,將海水澆在太陽曬干的海灘泥沙上過濾成鹵水,再把鹵水倒在石上經(jīng)太陽暴曬成鹽巴,當海水漲大潮(每半月一次)也會淹沒石槽曬干成鹽。</p> <p class="ql-block"> 1000多個大硯臺似的石鹽槽,高低錯落地遍布海灘,展現(xiàn)了原始的民間制鹽方式。</p> <p class="ql-block"> 由于保護,不能抵近觀看,有許多商販在售賣鹽,新鹽要便宜一些。有點泛黃的十年老鹽價格要貴上一倍,嘗了一點也分辨不出好歹來。</p> <p class="ql-block"> 還有許多賣鹽焗雞和蛋、椰子的,看起來生意不錯,由于吃完午飯不久沒有品嘗雞和蛋。</p> <p class="ql-block"> 雖然天氣不是太熱,可坐在涼棚里喝上一個椰子,微涼、淡淡的甜味還是很愜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甸县|
福鼎市|
宁陵县|
泗洪县|
郑州市|
策勒县|
侯马市|
嘉鱼县|
望都县|
陵川县|
岑巩县|
赤水市|
星座|
揭东县|
长宁县|
北安市|
潮州市|
砚山县|
二手房|
英吉沙县|
赤壁市|
吉木萨尔县|
贵阳市|
武邑县|
抚顺市|
罗田县|
涟源市|
米脂县|
临夏市|
囊谦县|
南郑县|
大竹县|
南平市|
宜都市|
平武县|
新兴县|
开化县|
白城市|
平泉县|
页游|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