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萬壽寺位于京城西直門西北七華里處的蘇州街南、紫竹橋北,緊鄰西三環,寺前之路稱萬壽寺路。萬壽寺經修繕五年重新開放,是一座三路七進院的宮殿群(目前只開放中路),規模宏大,亭臺樓閣,古樹參天,號稱“京西小故宮”,是所謂“網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萬壽寺始建于明朝。明萬歷五年(1577年),萬歷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資,司禮監馮保督建而成,改名萬壽寺,成為皇家寺廟。主要用做藏經卷,后經板、經卷移至番經廠和漢經廠,萬壽寺便成為明代帝后游昆明湖(當時稱西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宮。清朝時又經幾次重修擴建,西路于乾隆朝時改為行宮,遂成為規模宏大的皇家重寺。從寺內放映的片子得知,清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乾隆皇帝兩次在這里為其母慶祝六十、七十大壽。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閣和梳妝樓,形成今日格局。據說當年慈禧往來于頤和園與紫禁城之間,都要在萬壽寺拈香禮佛,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達五十次之多,因此又有小寧壽宮之稱。1985年,中路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萬壽寺占地三萬余平方米,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為主體建筑,山門以內共七進院落,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即大延壽殿)、萬壽閣、大禪堂、御碑亭、無量壽佛殿、萬壽樓等,各殿兩側有配殿配房。東路為方丈院和圃園,即僧人生活區。西路在乾隆年間改為行宮院。寺廟前長河舊時設有碼頭,每當春末夏初,帝王太后從紫禁城走水路到頤和園避暑,均在此下船小憩。</p> <p class="ql-block">萬壽寺山門上方,有清順治二年御賜的石匾,上書“敕建護國萬壽寺”。山門兩側的卡子墻、撇山影壁的磚雕,構圖精細,為不可多得之藝術精品。進得山門,便是天王殿。殿前左鐘樓,右鼓樓,素有“鐘王”之稱的永樂大鐘曾在此懸掛過。過天王殿是大雄寶殿,正門之上懸“慧日長輝”匾額,內供奉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藥師佛(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倒座觀音泥塑像。</p> <p class="ql-block">萬壽閣曾于民國年間毀于火災,此次重修。閣后的大禪堂,為主持講經說法之地。堂后假山疊石,松柏蒼勁,皆為數百年之物。大禪堂后為最后一進院落,內有一片假山,象征普陀、峨眉、清涼佛教三山,山上有三大士殿,正殿為觀音,左為文殊,右為普賢。山后有兩株古銀杏樹分立兩旁。其后還有乾隆御碑亭、無量壽佛殿、光緒御碑亭、千佛閣等。無量佛殿兩側原有洋式門兩座,建于清乾隆年間,與圓明園之西洋樓同齡,皆為中西結合之產物。隔門與西路的爬山游廊和亭閣相連,亦與東路長滿樹木的土山相通。</p> <p class="ql-block">北京藝術博物館就“藏身”于這座著名的古剎內。據介紹,館內收藏各類古代藝術品近五萬件,時代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明清,尤以明清時期為最。藏品門類廣泛,包括歷代書法和繪畫、碑帖及名人書札,宮廷織繡、宮室瓷器、古代家具、歷代錢幣及璽印等。其它如青銅器、玉石器、竹木牙角器、佛造像、鼻煙壺等,不勝枚舉。字畫有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代大師的傳世之作。藝術館還收藏了上自宋代下至民國的古籍圖書十余萬冊。我們在萬壽閣和東西配殿觀看了部分陳列展出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涪陵区|
陇南市|
威信县|
汉寿县|
南投市|
仁化县|
杭锦后旗|
南部县|
鹤峰县|
潞城市|
神农架林区|
万年县|
湘西|
南靖县|
东莞市|
曲阳县|
衡阳市|
平罗县|
虹口区|
仁化县|
沁源县|
喀什市|
齐齐哈尔市|
民乐县|
潞城市|
霸州市|
本溪市|
新余市|
射洪县|
镇康县|
仁布县|
精河县|
五华县|
西充县|
大悟县|
镇康县|
达拉特旗|
五寨县|
扬州市|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