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編者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本美篇號擬連續幾期刊登四川省遂寧中學校幾位學生公開發表的作文,并附上評語。他們分別是我執教的高中86級、89級和92級學生。劉東的《承擔》最初發表于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年報》,后被收入《全國名校作文大觀》(劉國正、吳廷邁主編,開明出版社1992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位朋友來信了,言辭竟是那樣凄苦。在許多男孩子、女孩子還做著美麗的夢的時節,她卻那么早就開始了憂愁。一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竟觸動了她敏感的心弦,勾起了許多感傷的回憶,于是她無法超越自己,無法擺脫孤獨與悲苦,無法對這生命路途報以一絲微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心平靜不下來,總在為她擔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太悲觀太傷感了,前面還有那么多的風風雨雨,難道她就這樣孤獨而抑郁地走下去嗎?沒有一點兒歡樂,就這樣帶著痛苦的無法擺脫的嘆息走完一生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該怎么對她說呢?我想了很久,在憂慮與焦急中想了很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我回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昏之后,還有月亮。即使月亮與星星一齊落下,重新誕生的,畢竟是新的太陽。孤獨的時候別忘了還有親人和朋友。即使走不過自己,走不過許多坎坷,也別忘了曾有的歡樂。真誠地去追求歡樂,真誠地走向生活,總會有真誠、甜蜜的回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信寄出以后,我又在不安中翹首等待了十多天,她回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說她相信那句話:真誠地去追求歡樂,真誠地走向生活,總會有真誠的回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幸福感涌遍了我的全身。那十幾天的焦慮不安,那十幾天的煩惱心情,都是值得的,因為:我為別人分擔過憂愁,承擔過痛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盡管我自己也免不了痛苦,免不了不幸,我也依然愿意為別人分擔一部分不幸,我也依然會微笑著去寬慰他人——我的爸爸、媽媽、妹妹、朋友……甚至素不相識的陌生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我愿意承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為我們沒有一點兒重負,過得太輕松,才感到無聊;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去為別人分擔過不幸與痛苦,我們才不能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才有那么多的隔閡,人與人才會變得那么冷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渴求真誠,可我們承擔過尋覓并保護真誠的責任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發了那么多的牢騷,也有過那么多的嘆息,可我們又真正為這個社會承擔了多少責任和義務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許,我們還沒有真正明白什么是生活,盡管我們曾經以為自己是那樣地成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就意味著承擔。承擔許多的責任和義務,家庭的,社會的;不僅為自己,還要為別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我們的肩膀依舊稚嫩,無法承擔許多沉重的東西,可是,正因為我們是那樣稚嫩,我們才更需要承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承擔,我們才能真正成熟。畢竟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人類還有那么多的責任和義務需要有人來承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祖祖輩輩已經馱著沉重的歷史的重負走向我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只有用雙肩承擔起歷史的車輪,走向下一個世紀,走向下一個時代,走向下一輩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此之外,我們別無選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四川省遂寧中學校高中89級 劉 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點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劉東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多思的學生,是一個懂事的學生。雖然他平常不多于表露,但一望便可知,他的腦子不像有些人那樣留有太多的空白。他似乎不讓自己的腦海一處空著,一刻閑著,他的眼睛還同時告訴你,他的所思,絕非歪門邪道或時髦輕浮玩意兒。他是在人生的荊棘叢林中艱難而務實地開辟一條自己的路。要證明這一點并不難,只要拿他發表于《少年文史報》《全國中學生文學社團佳作選》等書報刊的一系列詩文,如《困惑》《白帆》《泉》等,便可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他的這種探索,哪怕是在臨近緊要的人生關口——高考之時,也沒有收斂。作者回憶說:“在那一段時間里,心情有一點煩躁、焦慮,一種不安、寂寞、茫然、惆悵的情緒籠罩了,因而常常是一個人靜靜地想很多,很遠。”“我是生活在大喜大悲中,有振奮,也有頹廢,有歡樂,也有憂愁。而高考又迫在眉睫,沉重的壓力正籠罩著我的心空。”(引自劉東給我的信,下面除引自《承擔》中的,均同此。)可見,生活是如何攪得他坐臥不安。對于慣于使筆的人來說,這本來就是筆走龍蛇、倚馬可待的前奏。然而,也許是心太亂太亂了,竟一時沒有出現突破口,那一團一團的怪物,恁是狂奔猛突,也只好悶禁在心室里繼續發酵。正在這種寂寞傷感不能自遣的當兒,他的一位朋友(據我所知,這是一位遠在戈壁而素未謀面的朋友,是詩情架起了友誼的彩虹)來信了,也是滿紙的“苦”,信中“既有面對即將而來的高考的沉沉的憂慮,也有人生不如意,禁錮太多的傷感,以及對人世間太冷漠的一種悲憫心情。”讀完這封信,劉東同學想了很久很久,想了很多很多。“……更重要的是,想到了我們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不滿,有這么多的煩惱,有這么多的失意,人與人有這么多的隔閡……,這一切的緣由,只能歸結于我們自己并沒做出什么,說的太多而做得太少,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比如說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太多的是呼喚理解,卻很少說起過去理解他人,去關心他人,如此,人與人之間又怎不冷漠?”朋友的信是催生的引信,劉東情緒的發酵終于最后完成,那用心血釀造的醇酒從心頭汩汩流向筆頭。“為了鼓勵朋友,也是為了鼓勵自己,排遣心中積蓄已久的那種難言的情緒。”(劉東是這樣解釋寫作意圖的。)于是,“在一個心情不寧的夜晚,我就在燈光下鋪開紙”,由于是用“心”在寫,所以“寫的時候也就很快,并沒有多想。寫完后也沒怎么改,當時時間很晚,爸爸催促我睡覺,我卻全然不顧,直到寫完后才去睡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由此可見,《承擔》這篇文章是作者真情艱難而自然的凝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們從《承擔》一文的成功中獲得什么啟示呢?文章要寫真情實感,只有“詩從肺腑出”,才能“出輒愁肺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表達的重點其實不在于朋友間一次書信的往來,而是由一次書信往來這一簡單事件產生的一個人生命題——承擔。作者用了大量獨句段,羅列了自己關于為自己、為親人、為別人、為社會應有的各種承擔,以及這些承擔的意義,并且用“我們只有用雙肩承擔起歷史的車輪,走向下一個世紀,走向下一個時代,走向下一輩人”升華了主題,用“除此之外,我們別無選擇”作結,加重了語氣,體現了作者面臨高中畢業,即將進入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之時凝聚的勇氣和力量。可貴的是,由于有前面故事的鋪墊,文章表達的這種擔當精神絲毫不會給讀者以“唱高調”的虛浮、投機之感,我們都篤信作者那顆心的誠摯,我們都為他的誠摯的心所感動,所傾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承擔,是國家發展尤其是國家處于大變革時期對每一位青年的期盼,作者對這一歷史的呼喚做出了發自心靈深處的正面回應。難怪,《中國青年報》的編輯慧眼識珠,讓《承擔》在這張大報的1989年10月30日第3版占據一角;難怪,文章一見報,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信件即雪片般飛進遂中校園,飛抵作者手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区。|
安徽省|
洪湖市|
吉安市|
抚松县|
南部县|
大渡口区|
息烽县|
双鸭山市|
阳高县|
景宁|
黄平县|
邓州市|
年辖:市辖区|
金堂县|
郧西县|
仁怀市|
湖南省|
饶阳县|
七台河市|
江阴市|
乾安县|
江源县|
新龙县|
辉南县|
观塘区|
陵水|
庆安县|
乌海市|
马公市|
两当县|
璧山县|
东港市|
中西区|
鄂温|
大兴区|
开封市|
娱乐|
临夏市|
德令哈市|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