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7日我終于實現(xiàn)了久己未了的夙愿,登上了五岳之首的泰山。</p><p class="ql-block">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相伴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傳承歷史,集國家興盛、民族存亡的象征于一身,承載著豐厚的地理歷史文化內(nèi)涵,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既有寺廟、宮、觀等古建筑群29處,古遺址128處,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處。其景巍峨雄奇、幽奧俊秀,有石塢松濤、云海玉盤等美麗壯闊的自然景觀。其歷史文化、自然風(fēng)光、地質(zhì)奇觀和諧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此次登山選擇的是最經(jīng)典的登山線,也就是紅門線,也是歷朝皇帝的登山御道。</p><p class="ql-block">紅門線是泰山的精華所在,中天門以前,以人文景觀為主,中天門以后則谷幽壑深、山勢峻峭,以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點綴其間。</p> <p class="ql-block">開山第一廟——關(guān)帝廟</p><p class="ql-block">位于泰山登山古盤道起始處西側(c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是在紅門處登山第一景,也被譽(yù)為“開山第一廟”。</span>為明代在泰安經(jīng)商的山西商人所建。清康熙、乾隆、咸豐、光緒、道光年間曾多次拓建、重修。供奉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將“美髯公”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p> <p class="ql-block">戲樓。</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十年,是商人節(jié)日慶典之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棚是古時候達(dá)官貴人看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戲樓對面、拜棚正下方,有兩棵參天大樹,他們的枝干相互交錯在一起,好似一龍一鳳, 親密無間,左側(cè)為龍槐,右側(cè)為鳳槐,老樹盤根,胸圍合抱。這就是著名的“龍鳳槐”。據(jù)說,這是唐高宗和武則天來泰山封禪時栽種的。因年代久遠(yuǎn),“龍鳳槐”的中間部分曾受到蟲害的侵蝕。2006 年,紅門管理區(qū)對這兩棵槐樹進(jìn)行了保護(hù),不僅把樹里面蟲害侵蝕的地方用水泥堵死,并做了假的樹皮,阻止了蟲害再次發(fā)生。經(jīng)過悉心的呵護(hù), 如今的“龍鳳槐”依舊高大挺拔,它們枝繁葉茂,猶如兩個武士,世世代代守護(hù)著關(guān)帝廟。</p> <p class="ql-block">漢柏第一</p><p class="ql-block">相傳此檜柏為漢武帝封禪泰山時親手所植,因其扭曲連環(huán),世間少有,于是被世人稱為“漢柏第一”。</p> <p class="ql-block">云根</p><p class="ql-block">又稱深山云起之處,中國自古就有“石為云根”之說。在漢柏上方的廣場東側(cè)石墻下,一造型怪異的三塊假山石分外引人矚目,是為“云根”。只見其狀如礁石,上面凹凸不平,風(fēng)骨突兀,褶皺、孔洞連連,看上去瘦弱不堪,神似太湖石。相傳是山西客商自蓬萊仙島運回,寓意此處即為泰山云霧起始的地方,彌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紅門宮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宮前建有“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三重石坊;宮內(nèi)分東西兩院,東院正殿三間,供奉彌勒佛,俗稱彌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間,為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兩院間的高閣名曰“飛云閣”,閣下為拱門,登山通道穿行其間。</p> <p class="ql-block">由紅門登山的人們往往會興致勃勃在“一天門”坊前面兩側(cè)的“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兩個大字碑處拍照留。卻很少有人在此石碑前駐足觀展。其實這塊石碑真的不應(yīng)該被你忽視!</p> <p class="ql-block">此碑為泰山《五岳真形之圖碑》,此刻圖為道教符箓(讀音fú lù,一種法術(shù),是寫在黃色紙、帛上的符咒,用來召神彈劾鬼、降妖鎮(zhèn)魔,祛病破災(zāi))。白話的意思:人在大山里,隨身佩戴五岳真形圖,山里的一切鬼邪、對人產(chǎn)生威脅的一切虎蛇等都不敢靠近傷人。現(xiàn)在,在泰山登山路口處立此碑,也是希望來泰山游覽的人們能夠安安全全上山去,平平安安下山來。</p> <p class="ql-block">過了紅門有很多石碑,可以停下來看看,雖然不是白話文,但是體驗一下自己斷句的感覺也是不錯的。</p> <p class="ql-block">飛云閣北側(cè)的“小碑林”</p> <p class="ql-block">這兩塊鑲嵌在磚墻內(nèi)的碑文是記錄光緒十二年重修泰山盤道的記事碑。</p> <p class="ql-block">四個字有兩個不認(rèn)識,后來經(jīng)查閱,荅da</p><p class="ql-block">回答、回復(fù)的意思,庥xiu庇護(hù)之意。整個碑文就是敬仰神靈,并答謝他的庇護(hù)之意!</p> <p class="ql-block">“蟲二”兩字其實是“風(fēng)月”兩個字的字芯,去掉邊框后變成了“蟲二”,象征風(fēng)月無邊。</p> <p class="ql-block">斗母元君,簡稱斗母,也叫斗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于一個春天在花園游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p> <p class="ql-block">臥龍槐位于斗母宮西側(cè),系明代嘉靖年間種植,被雷擊傾倒,樹干平臥山坡,干端著地生根,其側(cè)根在8米之外的北側(cè)又長出了新枝,逐漸成為另一株高達(dá)13米的新樹。兩株槐樹連在一起,恰似臥龍翹首,凌然欲飛一般,因此得名“臥龍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臥龍槐為泰山盛景之一,其別致的形態(tài)、不屈不撓的精神,無不讓游客駐足觀賞、嘖嘖贊美。</p> <p class="ql-block">斗母宮之上有座三官廟,廟中奉祀民間信仰的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廟懸于半空,山門臺階共有53級,俗稱五十三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官廟,也是紅墻為主基調(diào)色。旁邊有巨龜駝碑文,其實石碑下面的不是烏龜,它叫“赑屃”(bì xì),傳說“赑屃”是龍王九子之一,象征吉祥與長壽。</p> <p class="ql-block">經(jīng)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有岔路盤道相通,過漱玉橋、高山流水亭、神聆橋即至。峪中有緩坡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jīng)》,俗稱曬經(jīng)石。</p> <p class="ql-block">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刻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佛經(jīng)摩崖刻石。經(jīng)文刻于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經(jīng)刻歷千余年風(fēng) 雨剝蝕、山洪沖擊、游人踐踏、捶拓?zé)o度,已殘泐磨滅過半,現(xiàn)僅存經(jīng)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認(rèn)讀的殘字和雙勾字)。在這里我們還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幾個描紅雙勾字,只勾勒出了主體輪廓。因此,整個刻石沒有落款,給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總理奉安紀(jì)念碑:為紀(jì)念孫中山靈柩奉安南京,由山東各界人士及山東省政府于總理奉安大典之日,即西元1929年(民國18年)6月1日建立的紀(jì)念碑。</p> <p class="ql-block">壺天閣位于泰山中路回馬嶺下,明嘉靖年間稱升仙閣,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壺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閣樓。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門洞上鑲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p> <p class="ql-block">在泰山壺天閣下面,當(dāng)初程咬金所栽種的槐樹還能看到4株,據(jù)今已有 1000 多年的歷史。不過,程咬金種的“四槐樹”中的兩棵已在民國期間死掉,只剩下枯木。1987 年,泰山上連續(xù)幾日降雨,一株最粗的唐槐因干枯的樹干中灌滿雨水,在狂風(fēng)中轟然倒下,這就是現(xiàn)在橫臥在登山盤道上的這棵粗大的槐樹。</p> <p class="ql-block">登上壺天閣,便是回馬嶺,迎面的石牌坊刻著“回馬嶺”三字。相傳,唐玄宗騎馬游覽泰山,到達(dá)此地,山勢高峻,馬不能上,因而得名。這里海拔約800米,山重水復(fù),峰回路轉(zhuǎn)。</p> <p class="ql-block">在回馬嶺上方的拐角處,正對登山盤道,有一座小石殿,紅墻灰瓦,精巧別致。在正門上方鑲嵌著“藥王殿”三字匾額,兩側(cè)石柱上鑲嵌著一副楹聯(lián):“造物猶資五色石,回生獨普四時春?!钡顑?nèi)供奉著唐朝醫(yī)學(xué)家孫思邈,醫(yī)者仁心,救死扶傷。</p> <p class="ql-block">沿著登山的盤道,行走在回馬嶺上,曲折盤旋,山勢陡險。因此,這里也被稱為“小十八盤”。在幽靜的山嶺之中,有一座小石橋橫跨于溪水之上,欄桿上寫著“步天橋”三個紅字。顧名思義,此橋連天接地,經(jīng)過這個地方,接下來就是“一步登天”了!</p> <p class="ql-block">爬上回馬嶺,到達(dá)中天門。這里是泰山景區(qū)的交通中轉(zhuǎn)站,設(shè)有旅游大巴車和索道的站點,游客在此集散,各種商鋪林立。我們在這里每人吃了一個十元的煎餅后繼續(xù)向山頂攀登。</p> <p class="ql-block">從中天門到云步橋約2里地,開始一段平坦舒適,俗稱快活三里。走過“快活三里”后,就看到兩株著名的五大夫松。相傳,秦始皇來泰山封禪,中途遇見大雨,在大樹下躲避。后來,因為這株大樹護(hù)駕有功,被封為“五大夫”的爵位。明萬歷年間,古松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重新種植五株松樹,現(xiàn)存二株。</p> <p class="ql-block">路邊的巖壁上都是不同時期的摩崖題刻。其中,毛主席的紅色題字格外顯眼:“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段話出自于毛主席所作的《沁園春·雪》之中,雕刻于1967年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風(fēng)流倜儻,灑脫磊落。</p> <p class="ql-block">云步橋,泰山旅游景點之一,原來是木橋,叫雪花橋,民國年間改建石橋。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為云霧籠罩,因此楊承訓(xùn)題名“云步橋”。</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十八盤。這里是泰山最險要的一段登山道路,總共有1600余級臺階,兩側(cè)的山崖壁如刀削,盤路鑲嵌其中,好像天門云梯。</p> <p class="ql-block">泰山頂峰很平坦,有天街、行宮、孔子廟、魯班洞、碧霞祠、拱北石、瞻魯臺等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唐代摩崖最為壯觀,在巖壁上雕刻著唐玄宗御制《紀(jì)泰山銘》,包括序言、銘文及額款共1008個字,體量巨大,金光奪目。</p> <p class="ql-block">開始下山。</p><p class="ql-block">一個多小時下到中天門,看時間還早,后半程不緊不慢,于18點33分回到客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新绛县|
平谷区|
小金县|
榆社县|
景谷|
萍乡市|
邹平县|
广南县|
甘德县|
桦南县|
邵武市|
荣昌县|
遵义市|
崇礼县|
吴江市|
公主岭市|
乐清市|
东丰县|
喀什市|
册亨县|
汝南县|
太湖县|
唐海县|
镇雄县|
栾川县|
安吉县|
东城区|
龙陵县|
孙吴县|
白玉县|
寿阳县|
台江县|
阿尔山市|
白朗县|
广昌县|
贡嘎县|
武夷山市|
康保县|
项城市|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