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山丹,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蜂腰地段,南眺祁連,東臨永昌,南接青海,北靠阿拉善右旗,是絲路重鎮張掖的東大門,也是古絲綢之路上閃耀的一顆璀璨明珠。山丹縣境內有漢、明兩個朝代修建的長城,分布在縣境北部,總體呈東南至西北走向。漢長城,建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100多年,全長94公里,由壕溝、烽燧構成,全線以壕溝代替墻垣,雖年代久遠,仍清晰可見。明長城,建于明隆慶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長城由黃土夯筑的墻、墩、列障構成。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兩者相距在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像這樣不同歷史年代修筑而同時并行且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內實屬罕見。山丹漢明長城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被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走近山丹漢明長城,讓人感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與厚重,斷壁殘垣之間,蘊含著烽火硝煙、金戈鐵馬,民族興衰、朝代更迭,殘缺之中,折射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魂魄。焉支山位于山丹縣城東南50公里處,是祁連山的一條支脈,景區內松柏常青,草木蔥蘢,蜂飛蝶舞,鳥語花香,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有河西"小黃山"的美稱。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率兵西征,在焉支山下擊敗匈奴,收復河西,焉支山成為勝利的象征而載入史冊;隋大業五年,隋煬帝西巡河西,召會27國使臣,在焉支山下舉辦“萬國博覽會”,焉支山成為世博會的發源地而聞名天下。在焉支山與祁連山之間,是一片天然草場。據說,在2000多年前的那場戰事中,漢軍雖勝,卻也深感一種壓力——與匈奴彪悍的草原戰馬相比,中原戰馬無論是速度還是耐力,都略遜一籌。漢朝隨即在焉支山下的草場上創建了一個軍馬場,用以馴養戰馬。那個草場,就是今天焉支山南麓的大馬營草原,那個軍馬場,就是今天山丹馬場的前身。“胡馬!胡馬!遠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曲《調笑令》,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麗的圖景:成群的駿馬放牧于焉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綿延的群山、無邊的草原、奔騰的駿馬,氣勢壯觀,境界闊大。這便是山丹馬場,地處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灘(史稱漢陽大草灘)。這里地域廣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豐盛,是天然的駐牧場所。公元前121年,剛剛十九歲的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漢陽(大馬營)草灘,擊敗匈奴,直達祁連山西端。隨后,他帶人筑城,創立馬場,屯兵養馬,親教騎射。這片水草豐茂的理想草場就此歸入大漢版圖。在這里誕生繁育的西域良馬的雜交品種——山丹馬馳名天下。歷朝歷代,這里蓄養過無數馬匹、駱駝與牛羊。北魏時,這里養馬多達兩百萬匹。隋煬帝在焉支山開“萬國博覽會”后,親臨這片馬場,下令在這里設牧監,農牧并舉,大量駐軍。千年間,這里一直蓄養軍馬、戰馬、皇家御用馬匹,地位極高。與所有歷史悠久的地方一樣,山丹軍馬場也幾經盛衰沉浮。新中國成立后,一代代馬場人堅守著這片孤寂而繁茂的土地,遵從著日升而牧,日落而息的放牧生活。他們勵精圖治,改良馬匹,守護著屬于自己的家園。如今的山丹馬場, 早已成為亞洲第一大軍馬場而蜚聲國內外。</b></p> <p class="ql-block">資料源自《江湖獨行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征市|
恩施市|
新野县|
仙居县|
阳高县|
梧州市|
松原市|
南充市|
塔河县|
北流市|
五家渠市|
聂拉木县|
都安|
乐清市|
大英县|
台北县|
调兵山市|
靖江市|
广德县|
滨州市|
韶山市|
岑巩县|
新野县|
临朐县|
邵东县|
界首市|
斗六市|
茂名市|
百色市|
临沭县|
竹溪县|
漯河市|
蚌埠市|
淮安市|
白山市|
额敏县|
凤翔县|
陆川县|
诸城市|
合阳县|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