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讀現培老哥美文《回鄉偶記》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陳先見—-</span></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常聽老人講,葉落歸根,那時候理解的“根”,只是一種樸素鄉情和親情。 </p><p class="ql-block"> 那種“根”的情懷,在人生路口,給很多外拼老家人的抉擇影響不小。</p><p class="ql-block"> 看了現培兄的美文,對“根”的源頭、“根”的歷史又有新的認識和感知。</p> <p class="ql-block">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扎根岸邊的不僅有人,也有物。老家蘭考尤其儀封周邊都是黃河故道。據傳儀封臺棚村就是過去無家可歸的人,臨時在黃河岸邊較高臺地搭建草棚棲息之地,現在成了一個大村莊。</p><p class="ql-block"> 人有念代代相傳,樹有根生生不息。老楊樹“樹堅強”是歷史變遷見證的活寶、是記錄古今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我村中有許多同齡人,他們的名字中有叫“根源,根林,根生,扎根,根紅,根奇,根子,根現……”很多。現在想來,更明白了這些名字背后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代人一般都有“大名和小名”兩個名字,修家譜或上學時,往往會按照家譜上的輩分,父母或祖輩為追求美好,給每個孩子起個寓意深刻“高大上”對應的大名,現實中,常常用最真摯、最貼切喜愛的口語,喚叫孩子的小名,帶“根”的小名,也就居多了。</p><p class="ql-block"> 現在想來,之所以含“根”的同齡人名字多,這其中既包含著香火人文的傳承,也包含著那些扎根惡劣環境,給祖輩賴依生存提供生命保障的槐樹,柳樹等的感念和傳承。</p> <p class="ql-block"> 薪火相傳,濃縮于根。遠走他鄉或有過他鄉經歷的人,對根源的理解和認知是熱切的,濃厚的。然而,正如現培兄所提的那樣,凡人逐小利、官吏不珍惜,貴為根源地,任其殆流失,到那時,真的是失去了根,丟掉了魂。建議有能力有影響的人,呼吁保留一方凈土,和夫子請見處,挖掘名村歷史遺事典故,作為景點開發,也比疏于荒廢凋落要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賞美文,拙見有感。</p> <p class="ql-block">繪畫:厚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任丘市|
上高县|
商都县|
大荔县|
新晃|
普陀区|
松原市|
武威市|
巴东县|
台东县|
桂东县|
双鸭山市|
册亨县|
肇庆市|
麻阳|
定州市|
济宁市|
玛多县|
内丘县|
乐平市|
昆明市|
广河县|
高雄县|
灵寿县|
尚志市|
长子县|
科尔|
定兴县|
遂昌县|
玉林市|
永宁县|
万安县|
龙川县|
皋兰县|
甘洛县|
黑龙江省|
长乐市|
安龙县|
衡山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