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洛陽市偃師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根之所在。有著十三朝古都半在偃之美譽。乃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七朝古都。這里鐘毓靈秀,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山川形勝。是探索中華文化和旅游觀光的絕佳之地。</b></p><p class="ql-block"><b> 偃師有著豐富和美麗的風光資源,有些還鮮為人知,“養在深閨人未識”。走進偃師山水之間,會讓人流連忘返,樂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以下圖片注釋文字參考網絡整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懷周寨山。懷周寨山位于車李村峽門自然村西南4公里處,主峰海拔1275米。據《偃師縣志》載“世傳懷王屯兵處”,故稱懷州寨,后演變為懷周寨。又叫中靈山、鐘靈山。現在山頂建有“倒座安陽宮”“老母洞”“玉皇閣”“雷音殿”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方山:方山位于府店鎮車李村東南,東臨懷周寨,西鄰刀背山,海拔 米,從山南向北望方山,壁立千仞,整座山峰四四方方,垂直立于山嶺,故名方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伊洛河匯流。伊洛河,指伊河與洛河二水交匯后的稱謂。隋朝以前,伊河、洛河交匯,交匯點位于漢魏故城南側,即今佃莊鎮河頭村一帶。所謂河頭,是古時遺留下來的名稱,即伊、洛兩河至此流到盡頭。1786年,伊、洛兩河的匯流地點東移近2公里。《偃師縣志》記載:“伊水又東曲而北經安家灘(今安灘村),西由王家莊(今王莊村)渡、岳家莊(今岳灘村)渡東一里許與洛水匯。”今天的伊、洛兩河匯流地點再次東移近1公里即現在的楊村西。伊洛匯流后稱作伊洛河,經山化鎮石家莊村進入鞏義市,最后經鞏義注入黃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刀背山。刀背山位于偃師市府店鎮車李村境內,東臨方山、西鄰青蘿山。海拔1400多米。因山勢似刀背而得名。山勢雄壯,刀剁斧砍,層巒疊障,秀色天成。春天是“驢友”們爬山暢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洛河。洛河發源于秦嶺山脈東側的陜西省洛南縣洛源鄉木岔溝,古名洛水,今稱洛河。流經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偃師,在本市岳灘村東一公里處與伊河相匯,東流至山化鄉石家莊村出境,經鞏義市神堤村北注入黃河。偃師段長42公里,河床由卵石泥沙構成,滲水性較好,水淺多沙洲,不能通航。</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五乳嶺。五乳嶺位于府店鎮東南,南北走向。北與轘轅山相接,南與橫嶺連麓,嶺西為柏峪溝村的老馬莊,嶺東為登封市的少林寺。因山上有五處突出部分,形如婦乳,故名五乳嶺。主峰為雞鳴山。海拔高度約15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 楊苗山,位于田窯自然村正南偏西,民間稱之為楊苗洞。此山因楊苗而得名。楊苗,全名為楊苗珍,緱氏鎮姨移廟村人。自幼崇拜道教,1918年,楊苗十八歲因婚姻生活不幸,執意出家修行。二十多歲那年與母親一道由香客護送到佛光田窯村南、麒麟山西的山上修行。母女住在一個山洞里,開荒種地維持生活,楊苗堅持修行創業,信徒逐漸增多。自1980年開始,在信徒和附近群眾的支持下,陸續建成了祖母殿、大悲母殿、彌勒殿、觀音殿等建筑,石窯洞七孔,其山被稱為楊苗山,楊苗所住的洞叫楊苗洞。</p><p class="ql-block"> 楊苗山周圍風景秀麗,森林茂密,曲徑通幽,怪石林立,鱗次櫛比。已經成為偃師山區的一個旅游佳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麒麟山。又名奶奶山。海拔700米,位于楊苗山的東南側,東鄰馬鞍山。山勢陡峭,兀自凸起,懸崖峭壁,怪石嶙峋,風景十分優美。山上建有奶奶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黃龍洞山。黃龍洞山位于府店鎮任窯村正南,東鄰馬鞍山,西傍槐周寨,海拔1265米。因山上有黃龍洞而得名。從山的西邊看去裸露的黃紅色巖石在夕陽的照耀下,通體散發著黃紅色的金光,似一條騰空欲飛的巨龍,頭南尾北,活靈活現。從山的東北方向觀看,此山又像一只巨龜,龜頭朝向東南,這龜龍合于一山,實為神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牛心山。牛心山原叫牛背山,亦稱文印山,俗稱南臺山,位于大口鎮山張村東南,東臨頭道溝,西鄰溫窯溝,是封門山西段延生北下的山頭,海拔高583.7米。明朝弘治《偃師縣志》載:“牛心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山巍然崒嵂,高插云霄,盤乎平塘之中,出乎眾山之表,形若牛心,故名。”山北有石階可達山頂,上有菩薩奶奶廟,四進結構,有石坊一座,石獅兩座,碑碣很多。所有建筑,主要用石料打造,盡顯山頂建筑風格。平時上山膜拜的善男信女甚多:逢廟會,山下山上人流如織,熱鬧非常。 牛心山突兀聳立,孤傲高峻,氣勢威嚴,是洛陽地區著名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東祖師山:東祖師山位于緱氏鎮劉莊村南,因山頂建有祖師廟,故名。海拔892米,山平坡緩。有著名的黃金大草原及狀元塔、山神廟、磨針宮、祖師廟等多個景點。是結伴旅游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 ▽小長城。偃師小長城依刀背山西端建造的,位于偃師境內,是登封和偃師的界山,東臨偃師槐周寨山、黃金大草原。西至偃師大口鎮大風門。小長城于2016年始建,小有氣勢,非常壯觀。是春秋兩季驢友和自駕游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五佛山。五佛山位于偃師馬鞍山東北,因其在半山腰依次排列著五個三角形的山頭,形如五尊坐佛故名五佛山。關于五佛山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據說在很久以前,馬鞍山下有一群妖魔鬼怪,總是在夜間作祟,禍害這里的人畜及莊稼,老百姓怨聲載道,土地爺和山神向天庭反映,老天爺派了五位天將連夜下凡除害。經過激烈搏斗,五位天將,終于為民除害。但見天明尚早,他們并排靠坐在馬鞍山東北坡上,想休息一會,趕在天明前返回天庭復命。他們實在是太累了,靠在山上竟然睡著了。夢香正濃時,忽聞雞叫,驚醒想走,但為時已晚,身體已經變化為山頭,最西邊的天將反應較慢,變化的山頭最小。從此,這五位石佛保佑這里的人們不再受妖魔鬼怪的禍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筆架山。筆架山位于府店鎮南,東西走向。東與轘轅山連體,西至九龍角峽口,山南為柏峪溝,因山北高低起伏,山峰狀似置放毛筆之架,故名筆架山。海拔747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伊河風光。伊河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張家村,流經嵩縣、伊川縣、洛陽市,自高龍鎮高崖村入偃師境,在顧縣鎮楊村與洛河相匯,由山化鎮石家莊村,境內長37公里。上游系卵石、泥沙構成,至偃師境內,卵石很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香爐寨山,又名香爐峰。位于府店鎮柏峪村南。山南為登封市,北山為國營山張林場東區,東接橫嶺。因主峰疊翠峭拔,狀似香爐而得名。是偃師市最高峰,海拔1302.3米,山體系紅沙石,山上多長栗樹,有通往登封的便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擂鼓臺水庫:位于緱氏鎮裴村瀏河與澗河匯流處,該庫建成于1958年5月。控制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總庫容316.89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小Ⅰ型水庫。水庫水面寬闊,水質良好。主要以鯉魚、草魚、鯽魚為主。水庫西邊有飯店,是垂釣、休閑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李建宗,河南偃師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任洛陽市攝協理事、洛陽市藝術攝影學會副主席、偃師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等職。癡迷攝影幾十年,獲獎無數。多有作品在國家及省市專業雜志和報刊上發表。主要拍攝專題有:《鄉村記憶》、《漢喪》《唐恭陵記憶》、《北宋遺風》、《天下蒼生》《鄉村狗市》《弱光下的經典》《家鄉的老兵》《仰視》《渡口》《背影》《斑馬線》《河南有戲》等。</p><p class="ql-block"> 拍攝喜好:人文紀實、民風民俗等。</p><p class="ql-block"> 生活喜好;讀書、攝影、旅游一個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微信號LJZ5050198。歡迎交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平湖市|
庆云县|
闻喜县|
成武县|
勐海县|
将乐县|
谷城县|
绵竹市|
泾阳县|
灵寿县|
普兰店市|
佛山市|
萨嘎县|
白银市|
资源县|
甘洛县|
榆中县|
建湖县|
东台市|
互助|
寿阳县|
屯留县|
邯郸县|
台东县|
禹州市|
闽清县|
肥东县|
巴彦淖尔市|
安阳县|
奉贤区|
盐山县|
莱芜市|
绥中县|
三都|
敦煌市|
囊谦县|
石屏县|
光山县|
新宾|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