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敬讀《族譜》有感</p> <p class="ql-block"> 自從洪章大哥宣布《大康堡柳樹底下高氏族譜》編印完成之后,就一直心心念念地期盼著,近日終于收到了,心情格外激動。這是耄耋之年的兄長數(shù)載心血的結(jié)晶,是我們高氏家族世代傳承的寶貴資產(chǎn),是無法用金錢買得到的珍貴典籍。</p><p class="ql-block"> 作為高家人,對大哥最好的感謝,就是要懷著敬仰的心情認真拜讀,了解家族的歷史,領(lǐng)悟柳樹底下優(yōu)良家風,做優(yōu)秀的人,繼而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族譜”又稱“家譜”,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一直以來,國史、地方志、家譜共同成為中華民族史籍的三大文獻。家譜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guī)、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是一個家族共同建構(gòu)的集體記憶。正如北宋大家歐陽修所說:“族有譜牒,則人知所出;知所出,則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則知愛其身;知愛其身,則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謹。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別親疏同異而已也。”</p><p class="ql-block"> 《大康堡柳樹底下高氏族譜》就是這樣一部經(jīng)典文獻,是我們高氏家族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讀族譜,知道了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最早出現(xiàn)在上古黃帝時期。據(jù)考高姓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后代以祖封邑(高邑,今河南禹縣)為名氏,稱高氏。高氏主流發(fā)源于今河南省境內(nèi),春秋以后以齊魯之地分布居多。我們這一支高氏就是從山東遷來。</p><p class="ql-block"> 讀到這里,腦海里似乎展現(xiàn)了一幅幅跨越時空的畫面:清順治年間,始遷祖高德利風塵仆仆、一路奔波,不遠數(shù)千里從山東濟南來到遼西,看中了這塊有山有水的地方,在一棵大柳樹下停下腳步,建蓋房舍,安家立戶,開墾田園,繁衍后代,形成了柳樹底下高氏家族。這個村子就是大康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讀族譜,也喚醒了我腦海里積淀的兒時記憶,印象最深的就是回老家——大康堡。盡管那時我并不知道柳樹底下幾百年來發(fā)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義縣稍戶營子,那里是我的家鄉(xiāng)。大康堡是父親出生的地方,他的親人都在那里。父親每年都領(lǐng)著母親和我們姐弟回一次這個地方,我們稱之為“回老家”,那是我們十分期盼的唯一的外出旅行。 </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覺得老家好遠,去一次頗為奔波,特別是下了火車還要沿著路基穿山越嶺步行八九里崎嶇小路,可父親每年都拖家?guī)Э诘幕厝ァR虼耍乙簿陀涀×松綔蠝稀⑹^墻、酸棗樹、水井、碾子、醬缸、火盆,還有院子里雞、羊和滿地的雞糞羊糞。</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的老家四代同堂,人口眾多,也是平凡而有故事的家庭。我爺爺奶奶育有三子二女,除了大姑已出嫁及我父親工作在異地自然離家之外,伯伯叔叔們一直沒有分家。我記事時,奶奶已逝,家里的最高首長是爺爺,副首長是終生未嫁的姑奶奶。接下來是伯父伯母,他們也是養(yǎng)育了三子二女。那時,大哥及二哥二嫂工作在外,家里還有大姐、二姐、三哥、大嫂及她的三個孩子。此外,還有三十多歲就守寡而未離開高家的三嬸,四十多歲還未出閣的二姑。每逢春節(jié),父親帶著我們一家四口回去,在外工作的大哥也回家過年,老老小小共有十八口人。那個年代、那樣的家庭,最辛苦的當數(shù)伯母和三嬸。尤其是三嬸,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里,她什么也沒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善良讓她不舍這個家,鞠躬盡瘁地為這個家操勞。那時我雖然年幼,但也記得伯母和嬸子正值中年卻彎腰駝背并滿臉皺紋,記得她倆從集體大食堂抬回來的一大瓦盆稀粥,記得大嫂無法跟隨大哥去城里生活而拖著三個孩子困守婆家的并不開心的臉……</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的父母身體欠佳經(jīng)不起舟車勞頓,回老家的次數(shù)就少了。再后來,大嫂終于帶著孩子跟隨大哥去了城里生活并又生了一個女兒,兩位姐姐也先后結(jié)婚了,而這期間,所有的長輩也都陸續(xù)去了天堂。忽然間,老家似乎只剩下了留在心底的那些記憶。</p><p class="ql-block"> 但是,洪君三哥娶了三嫂夢蘭,他們留在了老家,繼續(xù)守護著老家的房舍田園,養(yǎng)育后代,開創(chuàng)事業(yè),正如族譜記載的,在我們十二世族人之后,又有了十三世和十四世……后代們也很有成就,可謂青出于藍勝于藍。</p><p class="ql-block"> 當年,三哥是村醫(yī),勤勤懇懇為鄉(xiāng)親們服務了幾十年,也深得大家的愛戴。</p><p class="ql-block"> 因此,老家依然人丁興旺,福風蔚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讀族譜,越來越覺得大康堡這個小山村的不凡。她雖然沒有著名的奇峰峻嶺,土地也不肥沃,但她有大凌河從身邊流過,幾里開外就有錦承鐵路線上的周家屯站,并且也是兵家重地,在解放戰(zhàn)爭中做過貢獻。因此,她不閉塞,也受過戰(zhàn)火的洗禮,經(jīng)歷過建立新中國、農(nóng)業(yè)合作化等大事件。因此,老家是一個純樸而上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們形容風水寶地,常說那個地方鐘靈毓秀,我不知道大康堡是否擔得起這個美名。但是,幾十年來,柳樹底下走出了眾多大學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走出了數(shù)位高級工程師及各行各業(yè)的佼佼者,足以說明這個地方人杰地靈。</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剛剛知道我的爺爺名諱高玉恒,他一生厚道、勤勞,尊享高壽九十五歲。他的子孫也都以自己的成就為高氏家族爭光。我的父親高云鵬是家族第一位走出山村在外工作的人,而且是建國前參加革命的國家干部;伯父家我大哥高洪文也于建國前參加工作,位至喀左地區(qū)副檢察長;二哥高復升是家族第一位大學生,他與二嫂詹金鳳都是國家冶金行業(yè)的高級工程師;他們的孫子高震旭是家族第一位留學生,就職于國際著名的金融機構(gòu)。</p> <p class="ql-block"> 除了走出山村的在外打拼者,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柳樹底下的族人,更是平凡而可敬的。他們沒有走過更遠的路,但他們依然有著為美好生活而努力進取的高尚情懷;他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不見得他們沒有文化,純樸的鄉(xiāng)風美德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且不說洪成二哥、洪祥哥哥等鄉(xiāng)村干部,就連目不識丁的女人都懂得見賢思齊。那些年,常常聽到我二姑、我三嬸說起云字輩的伯伯叔叔,洪字輩的哥哥姐姐:例如云明家如何如何,洪祥、洪巖、洪吉、洪森、洪鳳如何如何,說的都是他們的好處而且滿臉的羨慕,從來沒聽她們說過對別人的不滿。高氏族人都是這樣,以他們最平凡的生活點滴,演繹著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傳統(tǒng)美德。</p> <p class="ql-block"> 我見識有限,說這個小村有文化,還是從我三嬸說起。我三嬸自己沒有子女,為了這個家無怨無悔地奉獻了一生。當然,侄兒侄女侄媳也當她是親娘,她的晚年是幸福的。她辭世時,全村的族人、鄉(xiāng)親、在外工作學習的晚輩都來送別她,三嬸哀榮無限。值得一提的是,大家來吊唁三嬸,喪儀祭品不是世俗的紙馬紙錢,而是長長的青布挽帳。那些挽帳,有的寫了字制成挽聯(lián)掛了起來,以民間的方式旌表高家這位勞苦功高的媳婦和母親;有的沒有字,也同樣寄托了無聲勝有聲的哀思,三嬸也算流芳后世了。這場面簡直令人震撼了,我自詡見過鎮(zhèn)里縣里許多體面的喪禮,但都遠沒有一個小山村送別一位普通婦女的儀式尊貴且高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讀族譜,更加感受到了家的凝聚力,柳樹底下更加濃厚。“老家”是解不開的情結(jié)、磨不平的烙印,“他鄉(xiāng)縱有當頭月,不抵家山一盞燈”,是清代李綠園《歧路燈》中的兩句,我一直很喜歡。近年來,我的老家同大多數(shù)偏遠農(nóng)村一樣,據(jù)說村里空房子越來越多,而年輕人越來越少。但是,洪君三哥還堅守在村里,大康堡就永遠有我的家。</p> <p class="ql-block"> 記得那是2008年秋天,闊別家鄉(xiāng)的大哥大嫂回了老家,他們已是耄耋之年,志華侄女請了假、帶了車陪同他們回來。遠在石家莊的二哥二嫂也回來了。三哥一聲召喚,我們居住在附近的大姐夫、二姐、我及洪瑞也趕回去團聚,加上孩子們,這是我們家多年來人員最多的一次聚會。</p><p class="ql-block"> 這次最開心的是大嫂,回到這個曾經(jīng)磨掉她青春的地方,她無比眷戀,眼看志華的假期滿了,大嫂就是不肯走,志華只好再請假。大哥少小離家老大回,當然也想多住些時候。二哥二嫂也同樣高興,尤其是二嫂,她是江西人,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她說這是她第二次來婆家。那天三嫂帶我們?nèi)タ此N的地,三嫂是出了名的持家能手和勞動模范,這地都是她起五更爬半夜地開墾出來的,種了各種莊稼,此時正豐收在望。二嫂撫摸著那些即將收獲的向日葵和籽粒飽滿的豆莢,興奮得像一位青春少女。</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們眾人天各一方,不能時常相聚,后來大哥大嫂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可當年聚會的場景卻時常出現(xiàn)在腦海中,這就是血脈親情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在現(xiàn)在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柳樹底下的族人建了微信群,大家可以隨時聊天,真可謂隔屏如面了。那天我剛剛加入進來,洪云姐姐就來打招呼,雖多年不見,但我還記得洪云姐年輕時的模樣。接著就是靜秋,這是多么美的名字啊!</p><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化手段讓我們的血脈親情更加緊密。那天洪鳳大姐的女兒王巍在群里說,她喜歡柳樹底下這種凝聚力,她雖然不是高姓人,但她是高家女兒的孩子,她為這重身份而自豪。多么令人感動的啊!的確,高家的女兒是自豪的,女兒的女兒也自豪,那些高家的子孫包括娶進高家的媳婦當然更加自豪!</p><p class="ql-block"> 那天月玲回大康堡給柳樹底下的族人送這本族譜,每送一家都拍了照片發(fā)到群里。除了夢蘭三嫂外,那些人我都不認識,但一點也不覺得陌生,因為他們都是我的家人。他們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喜笑顏開,因為晚輩月玲奉洪章大哥的囑托去看望他們,給他們送去《大康堡柳樹底下高氏族譜》,他們像得到了寶。這種情景,是這本族譜的魅力,更是柳樹底下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樹當年留住了祖先的腳步,幾百年來光大了高家的門庭,蓄積了風水,庇佑了后代,形成了族人修身齊家參與治國平天下的正確軌道,柳樹已成為家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中的柳樹不僅有優(yōu)美的身姿、怡人的綠蔭,還因為它堅韌不拔、隨遇而安而倍受贊譽。柳樹有四海為家的情懷,將它插在哪里,哪里就有了一抹新綠;它在哪里繁衍成蔭,哪里就有了一道靚麗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當年陪伴祖先的柳樹已成為了歷史豐碑,幾百年來凝煉成的柳樹底下精神仍在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延續(xù)著家族的血脈,保佑著家族的平安幸福,引領(lǐng)著族人砥礪前行。柳樹底下精神永遠是中華民族鄉(xiāng)土文明中的一抹亮光。</p> <p class="ql-block"> 為此,我學寫了一詩一詞,贊美大哥續(xù)修族譜的功德,祝福族人幸福安康,致敬永恒的柳樹底下精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县|
射洪县|
平昌县|
大渡口区|
南京市|
西盟|
雷波县|
乌恰县|
尉氏县|
涞水县|
秦皇岛市|
泗洪县|
邹平县|
襄樊市|
贺州市|
个旧市|
汉中市|
镇康县|
邵阳县|
鄄城县|
镶黄旗|
新巴尔虎右旗|
文水县|
肇州县|
高邑县|
嘉义县|
绥德县|
安阳市|
西峡县|
浦东新区|
阿合奇县|
南木林县|
普安县|
扶沟县|
浦城县|
廊坊市|
都匀市|
安远县|
北宁市|
渝北区|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