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春二月,擺脫了疫情的折騰,老朋友們相約,踏上南下列車。“和協號”高速飛馳,開啟了閩東南之行的旅程。</p> <b>一、福州篇</b> <p class="ql-block"><b>福州</b>,“有福之州”,位于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福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門戶,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p><p class="ql-block"><b>福道</b>,福州城市森林步道,采用全國首創鋼架鏤空設計,主軸線長6.3公里,環線總長約19公里,也是福州市首條城市山水生態休閑健身走廊。</p> <p class="ql-block">福道貫穿福州的5 大主要城市公園,被國家地理雜志提名為全球最美的十條步行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b>三坊七巷</b>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總占地約45 公頃,是從南后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有“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的美稱。</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自晉代發軔,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風貌基本得以傳續。</p> 老街舊巷,回首都是過往,青磚灰瓦,寫滿歲月悠長;一條老街,一段記憶,一份情懷。 <b>連江平流尾地質公園</b> <p class="ql-block">平流尾地質公園素有福州“天涯海角”之稱。</p> <p class="ql-block">清澈湛藍的大海,形狀各異的變質巖,加上迎面吹拂的清涼的海風,徜徉于此,讓人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惱和喧囂,盡享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p> <p class="ql-block">平流尾地質公園依托一塊巨大平坦的變質巖修建而成,因地處茭南村村尾,且以此塊巨石作為隔段,沿岸海水左促右緩,故當地村民稱之為平流尾。</p> <p class="ql-block">這里碧海藍天,海浪拍打著礁石,島上炊煙裊裊,民風淳樸,大海一望無際,仿佛真的到了天的盡頭。</p> <p class="ql-block">億萬年經久的海風海水無盡沖刷侵襲,將這里的礁崖深勒出道道的橫豎線條深鉗巖石,形匯成滿礁崖的網狀溝坎。</p> <p class="ql-block">平流尾公園與馬祖列島僅一水之隔,天氣晴朗時,站在平流尾公園的各個觀景平臺上,能清晰可見對岸的馬祖芹壁村的街道和房屋建筑。</p> <p class="ql-block"><b>黃岐半島 </b>有中國小香港之稱,是祖國大陸與馬祖距離最近的地方,歷來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通、商緣相連。</p> <p class="ql-block">半島上的小鎮和漁村,盡管有不少現代的元素,但依然透發著傳統生活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黃岐山前的公路左側有一塊酷似手掌,高約15米,寬5米的巨石,四方無依,上大下小,懸立在一塊盤石上,好像一個仙人的巨掌在向您打招呼,這就是<b>仙人招手巖</b>。</p> <b>奇達村</b>被稱為“福州最美漁村”,入選了中國十大魅力攝影基地。 <p class="ql-block">奇達村一面枕山,三面臨海,村內有一座海拔400 多米的白云山,山上怪石林立,有‘海獅探海’‘阿凡提臉譜’等108 景。</p> <p class="ql-block">站在半坡的觀海亭,看山看海兩相宜;屹立山巔,可將奇山、巨石、海島、漁排、港灣、漁村、風車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b>平潭</b> 俗稱海壇,素有“海蝕地貌甲天下,海濱沙灘冠九州”之稱 ,位于福建省東部,與臺灣隔臺灣海峽相望。<b>北部生態廊道</b>,是一條山海相交的觀光長廊,一路盤山而上,連接著多個山頭,猶如一條美麗的玉帶纏繞在山海之間。</p> <p class="ql-block">一條生態旅游觀光道作為山海之交,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行走其中,山的秀美、海的壯闊、隨風轉動的風車,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b>北港村</b>平潭旅游新名片,《爸爸去哪兒了》取景地。</p> 北港村是平潭的一個小漁村,依山傍海。 <p class="ql-block">這里有著很特別的房子,被稱為石頭厝,它是由花崗石砌成。石頭厝大部分都是青色和灰色,青色的歷史更為久遠。</p> <p class="ql-block">由于平潭屬世界三大風口之一,所以每座石頭厝的房頂還在瓦上整齊排列的壓上了若干石頭。</p> <p class="ql-block">這些石頭厝經風吹日曬,飽經滄桑,背山面海,依山勢而建,層層疊疊,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p> <b>壇南灣</b>是一處旅游條件不遜于龍鳳頭海濱的又一天然浴場。 壇南灣東臨大海,灘面平緩,細沙如銀,有"壇南銀灘"之稱。 <b>海壇古城文化區</b>是目前平潭島最大的在建旅游項目。 <p class="ql-block">它以“閩越海洋文化、海上絲綢文化”等為根基,是首座海島旅游古城。</p> <p class="ql-block"><b>二、泉州篇</b></p><p class="ql-block">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p> <p class="ql-block"><b>泉州</b>與<b>漳州、廈門</b>三地屬于閩南地區<b>。</b></p><p class="ql-block"><b>崇武古城</b>地處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 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是我國古代東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這里瀕臨臺灣海峽,亦稱“蓮島”,始建于1387 年。它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于一體的國家4A 級旅游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繼光所書,媽祖宮后的“馬蹄石”傳為清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時遺留。 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br> <p class="ql-block"><b>惠安女</b>指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群特殊的民間風情女人,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的穿著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特點: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p> 解放初留傳至今的一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了惠東女傳統服裝的特征:“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于是,所謂“封建”與“民主”,“節約”與“浪費”,在惠東女的身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一種內涵豐富、既矛盾又統一和諧的審美觀。 <p class="ql-block">如今,年輕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臍,褲子也不再是寬大的燈籠狀,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繽紛的頭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獨特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以吃苦耐勞聞名于世,大多以漁業為主。當男子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時,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因美麗、勤勞、賢惠和一身奇特服飾而著名,不僅成了泉州崇武一道獨特民俗景觀,更為崇武增添了難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的“惠安女風情園”,我們參觀了世界上最小的博物館,了解了惠安女民俗。</p> <p class="ql-block">這個風情園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創作基地。游覽的同時,我們也享受到了與貌美如花的惠安女拍照留影的快樂。</p> <b>洛陽橋</b>,曾用名“萬安橋” <p class="ql-block">洛陽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臺商投資區和洛江區的一座橋梁。</p> <p class="ql-block">它位于洛陽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p> <p class="ql-block">泉州洛陽橋與潮州廣濟橋、河北趙州橋、北京盧溝橋齊名,同被稱為中國四大古橋。</p> <b>泉州開元寺</b>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于唐初垂拱二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更名開元寺。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泉州開元寺是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 泉州東西塔是鎮國塔、仁壽塔的合稱,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 鎮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東西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筑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筑瑰寶。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 <p class="ql-block">開元寺的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原立于泉州府城隍廟前。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移砌到開元寺西塔北面加以保護。</p> <b>泉州府文廟</b>是中國東南現存規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建筑形式于一體的孔廟古建筑群。 <b>文莊祭公祠</b>始建于明隆慶四年,后多次重修。 <b>古西街</b>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征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筑。 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 在這條街上,還保留著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簡直是一個活的建筑博物館,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巨變。 <p class="ql-block"><b>潯埔村</b>的蚵殼厝是閩南建筑的一大奇觀,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蠔殼厝具有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冬暖夏涼的良好實用價值。</p> 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頭飾是從宋代以來從中亞流傳過來的,蟳埔女盤頭插花,戴著丁香耳墜,穿著大裾衫、寬腳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情。 從這一座座蠔殼厝中走出來的,是福建“三大漁女”之一的蟳埔女。她們是閩南婦女勤勞、勇敢、樸實和賢惠的代表。蟳埔女的服飾極具海絲遺風,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蟳埔女獨特的服飾與頭飾承載著漁家人的情感與歷史記憶,蟳埔女習俗也成為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 <p class="ql-block">2008年,蟳埔女習俗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蟳埔女獨特的鄉土民俗風情,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老的海絲元素賦予了這個閩南漁村獨特的民俗文化,使之成為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b>梧林傳統村落</b>形成于明洪武年間,坐落于福建晉江,地處閩南金三角的中心位置,與臺灣一水之隔,三面臨海。</p> <p class="ql-block">現在村莊轄區面積約1 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00 多人,海外僑胞有1.5 萬人,是名副其實的僑鄉。</p> <p class="ql-block">清末,梧林開始有人旅居海外,隨后陸續有歸國華僑出資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洋樓,村莊規模逐漸擴大,建筑風格亦逐步多元化。2016年被國家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p> <b>蔡氏古民居建筑群</b>,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橋漳里村,為菲律賓華僑蔡淺所建,從清代咸豐五年(1855年)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陸續建成,前后歷時52年,占地1.6萬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400間。 <p class="ql-block">這是一片美麗的紅厝,紅磚地面、紅磚墻面、貼拼鑲嵌墻是古居一大特色,是閩南獨一無二的古民居建筑群,被譽為一座地地道道的清代閩南建筑博物館、大觀園。</p> <p class="ql-block">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坐北朝南,每座民居均為二進或三進,有護厝或東西廂房,主體建筑為硬山及卷棚式屋頂,上鋪紅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構架,雕梁畫棟。整個建筑群規整通透,布局精妙,反映著明清時期閩南傳統民居建筑的主要特點。</p> 2001年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 class="ql-block"><b>三、漳州篇</b></p><p class="ql-block">漳州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全國沿海經濟開放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水仙花之鄉。</p> <b>云水謠與田螺坑</b> “南靖云水謠”原名長教,屬于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國家5A 級景區。 這里山川秀美、人文豐富,村中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還有那靈山碧水,無不給人以超然的感覺。 2005 年,由張克輝以自己和幾位臺胞的生活閱歷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尋找》改編的電影《云水謠》,曾經在此拍攝取景。 <p class="ql-block"><b>懷遠樓</b>建于1905-1909年,是南靖土樓中建筑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堪稱傳統民宅建筑藝術的佳作,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懷遠樓最大特點就是它是一座雙環圓樓,大環和其他土樓一樣為住宅,小環為懷遠樓特有的學堂,平時是簡氏子孫讀書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 土樓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 <b>和貴樓</b>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 和貴樓高五層,21.5米,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樓里個頭最高的,此為一奇。 和貴樓建在沼澤地上,你如果在這里跺跺腳,天井整片的卵石便會漣漪般震動,此為第二奇;和貴樓的第三奇,即樓中兩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邊那口井,清亮如鏡,水質甜美,井中幾條紅鯉魚翩翩游動,有如精靈,而右邊那口井卻混濁發黃,污穢不堪,完全不能飲用。這是由于兩口井材料構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觀。 <b>田螺坑</b>,俗稱四菜一湯,是一個土樓村落,由1 座方形、3 座圓形和1 座橢圓形共5 座土樓組成, 居中的方形步云樓和右上方的圓形和昌樓建于清嘉慶元(1796 年),以后又在周邊相繼建起振昌樓、瑞云樓、文昌樓。 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布局,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嘆為觀止。 <b>漳州古城</b>地處商貿繁華的城市中心區,又是歷史建筑、傳統文化集中的老城區,“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臺僑緣”五大特色非常鮮明,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2004 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榮譽獎”,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近年來,先后有《臺灣往事》、《云水謠》、《海峽》、《劇場》等一批影視劇把漳州古城作為重要取景地,到歷史街區取景拍攝。 <p class="ql-block">“唐宋古城、明清街區、民國風貌、閩南韻味、僑臺同輝”是其最佳概括。</p> <p class="ql-block"><b>后記</b></p><p class="ql-block">旅程雖然短暫,卻收獲滿滿。從“有福之州”到水仙之鄉,走近福州、泉州和漳州,浩瀚無垠的大海、古老的漁村、平潭的海風、雄偉壯觀的土樓、美麗勤勞的惠安女、蟳埔女以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城、古民居無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團友耀華先生感慨道:“吟唱一曲云水謠,難忘一片閩南情”。我們欽佩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境界,贊美閩南的旖旎山水,衷心祝福閩南的明天更加美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城县|
隆昌县|
乌兰县|
克拉玛依市|
乌拉特前旗|
沙雅县|
饶平县|
五大连池市|
小金县|
太保市|
鹿邑县|
杭锦旗|
崇明县|
内黄县|
安仁县|
宝应县|
天长市|
含山县|
麻城市|
渝中区|
板桥市|
泰顺县|
开封市|
万载县|
舞阳县|
靖安县|
武强县|
南昌县|
阳信县|
宝应县|
从江县|
桃江县|
鄄城县|
河东区|
曲松县|
新津县|
龙岩市|
兰西县|
平山县|
宜城市|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