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日子不會駐留,一再逝去,我們身處其間,還像擁有無數個明天。這就是時間的微妙,艱難的時日雖還未完全過去,但憧憬、沉醉溫暖與浪漫的心不曾逝去。</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真正的學問之道?論語告訴我們,最高境界的學問就是:“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問老師答。”佛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辯經”。“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思維、推理、判斷。“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眾人商量。因為謀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生活其實很簡單,不是我們擁有的少,而是想要的太多。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修行即修心,向內走,從心出發,才能獲得真正的內心平靜。善良是一種本性,但更是一種選擇。選擇善良,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在未來的日子里,活的心安理得。有晨曦相伴,遙望一縷晨光,瞇起眼睛,一天的繁忙又將開始,收拾夢中的心情,回歸絢麗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學”的范圍很寬泛,但在“學問”中當指學習。朱熹認為:“學、問、思、辨,所以擇善而為知,學而知也。”人是會學習的動物,人們獲得的所有知識大都來自學習。孔子說:“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諸葛亮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的確如此,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有差距,不在于先天智力水平的差異,而在于后天的學習。只有學習,才有學養,學養不深,哪兒來學問?學習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從書本上學習,其次需要向師長學習,再者我們還應當從實踐中學習。</p> <p class="ql-block">學問,“學”離不開“問”,“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求知僅靠讀書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勤于思考,辨析所學知識的益處何在,有何缺陷,這就需要多問。正是通過“問”,才能提升人們對所學知識的辨識能力、反思能力和拓展能力,進而獲得長足的進步,獲得豐富的知識。“問”實際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技巧。</p> <p class="ql-block">何為“問”?問何事?問何人?“問”就是反思,就是提問,就是請教。我認為在學習中,首先要問自己。這就是說,我們要帶著問題去讀書、去請教、去實踐,首先要自己思考問題,反思所接受的信息或所接受的知識,究竟是什么意思?應怎么理解?與書本、與老師、與實踐有無不同,有什么不同,為何會這樣……學必思,思必問。獨立思考,審慎追問。只有帶著問題去學,在思考中領悟知識,才能真正將知識深化于心,才能真正進入知識的殿堂。格物致知,悟道覺理。</p> <p class="ql-block">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里面或外面,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淀,雜質沉淀之后,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現代人講求記憶,要記得快記得多,但莊子認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淀,叫做“心齋坐忘”,忘是一種大智慧,把繁瑣的、干擾的、騷動的忘掉,放空。老子說“空”才能容,就像一個杯子如果沒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實體的部分。一棟房子可以住人,也是因為有空的部分。老子一直在強調空,沒有空什么都不通,沒辦法通,就沒辦法容,物質的“空”較簡單,心靈上的“空”恐怕是最難。</p> <p class="ql-block">問自己后,才能請教他人,知而好問,然后能才。如果不帶著問題去學,即便博覽群書,遍訪名師,深入實踐,我們所看到的知識也可能只是一閃而過,沒有在大腦中形成印記,不能轉化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最終變成人云亦云,難以獲得真學問。對某事、某物存有疑問,表明我們已然思考,便會想方設法解決它,幾經摸索得到一個答案,將不知道的變為知道的,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就會有成就感,也會激勵我們再學、再思、再提高。真正的學者不光是學富五車,更應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獨立的見解。</p> <p class="ql-block">“問”的含義當然包括向他人請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有善于問道于他人,才能博采眾長,有效地提高自己。向他人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不恥下問。在這方面,古代先賢的佳話很多。孔子曾經向7歲的項橐請教,為我們樹立了向他人學習的典范。劉開在《問說》中總結說,“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也就是說,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的修養和學業就足矣。向他人學習,不要限定范圍,即便是自己的學生、下級、晚輩,只要他們相較自己有某一方面的長處,就應當不恥下問,虛心學習。</p> <p class="ql-block">不恥下問是一種美德,相反,有任何問題都不屑于問他人的人,大多是剛愎自用、自負之人。其實,每個人都會因為不同的知識積累、價值取向、人生閱歷,而對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我們一定要抱有“求得一字便為師”的態度向他人學習。向他人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既可以是與他人討論同一話題,也可以是提出問題請教他人,還可以是請他人評論自己的觀點,等等。正是通過向他人學習,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我們自己的知識才會不斷增長,逐步完善,漸至成熟。</p> <p class="ql-block">“學問”一詞包含了兩種治學的方式方法。正如清代陳宏謀所說,“古人學問并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劉開在《問說》中也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這些話都說明了“學”與“問”是治學的兩大途徑。若要求學問,則不僅要“學”還要“問”,不僅要善于學習,還要善于反思,善于發問,如此才能做好學問,才能有真學問,才能有大學問。</p> <p class="ql-block">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輕松而效果加倍,而又歸功于老師;不善學習的人,老師辛苦而效果減半,而又怨恨于老師。善于提問的人,總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關節處。經過長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悅地解決疑難。不善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別人提問的,好像撞鐘,撞得重則聲音大些,撞得輕則聲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決了疑難。不善于回答的則相反。這些都是進德修業的基本原則。</p> <p class="ql-block">“人非圣賢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亦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職位高低,最高的理論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約束,天地時令萬物生死消長不可能整齊劃一。深刻體察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務本,有志于學了。”從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歸宿。這就叫做務本。</p> <p class="ql-block">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城市|
嘉峪关市|
南昌市|
梅河口市|
永福县|
七台河市|
鹤山市|
南木林县|
万载县|
离岛区|
无为县|
自贡市|
察哈|
平顺县|
中山市|
宝兴县|
米脂县|
师宗县|
奇台县|
沙田区|
洛隆县|
柞水县|
临高县|
南岸区|
万年县|
玉山县|
定兴县|
额敏县|
剑阁县|
阆中市|
富蕴县|
中方县|
正阳县|
南靖县|
政和县|
临汾市|
中卫市|
梓潼县|
大庆市|
景谷|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