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京西古廟——遺光寺

野水孤舟

<p class="ql-block">我因曾經當兵的經歷,對遺光寺這地方懷有特殊的感情。雖說這種情愫的對象并非是寺廟本身,但畢竟是由遺光寺這三個字而來。老來無事,收集整理了一些關于此廟的考證材料,湊成短文,以饗戰友同事:</p><p class="ql-block">由頤和園去往香山,要經過京西的金山口。這里群山蜿蜒,松柏疊翠,風景秀美,地曠而幽,自古以來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從金元時期起,有不少寺廟和顯貴陵墓修建于此。到了明代,這里被皇室選中,建成了一處皇家墓園。那些沒有資格入葬昌平天壽山陵區的皇室成員(包括被廢的皇帝、皇后、早夭的太子、未就藩的親王、公主和駙馬、夫人以及親王的子女)死后基本都埋葬于此。此地至今還留有景泰陵、娘娘府、四王府、道公府、西小府、杰王府、韓家府等地名。所謂的“府”是對封建王侯墓地的吉稱,也就是地府墳墓之意。</p><p class="ql-block">在墓園的周圍,散布著諸多的寺廟,如天光寺、寶藏寺、關帝廟、妙靈寺、遺光寺等等。這些廟宇的興建大都與墓園有著密切的關系。</p><p class="ql-block">在明代,受到皇家崇佛的影響,宮中的太監在興建寺廟、供養禮佛方面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北京城中眾多廟宇的修建,都有著各級太監的身影。風景秀麗的西山也是宦官們興建寺院的重點地域。明代文人官吏王廷相在《西山詩》中寫道:“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內臣作。華緣海會走都人,碧構珠林照城郭。”此詩即是說西山地區寺廟眾多,且這些寺廟大都建于明正德年間;而且大部分寺廟是由皇宮里的太監修建的。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曾說過:“至今京城內外以及西山琳宮梵宇,(明代)大珰修建者十居八九。”</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時期北京西北地圖(局部)選自《北京歷史地圖集》</h5> <p class="ql-block">景泰陵東側的遺光寺就是一座明代太監修建的寺廟。而且,遺光寺的修建大概率與景泰陵有著一定的聯系。</p><p class="ql-block">在西山中段的大昭山下,董四墓西邊不遠處,有一座小村莊,名叫東小府。根據村名,此處是埋葬明朝皇室成員的墓地,近代的考古發掘也證明,明朝至少有兩位皇帝的多名妃子葬于此地。距東小府村以西不遠處,即是明景泰(廢)帝陵墓和娘娘府。東小府村中的一座大廟就是遺光寺。這座寺廟背依金山大昭山,前望甕山泊,左接青龍古道,右連西山晴雪,確是一處風水絕佳的寶地。山川秀麗,草木敷榮;禪林隱沒,暮鼓晨鐘。古人至此,頗多贊美之辭。</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時期北京西北郊實測圖(局部)</h5> 按照民國時期的寺廟登記,遺光寺坐落于西郊五分署董四墓東小府村一號,此廟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和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寺廟坐北朝南,背依金山,原制規模較大,有殿五進及鐘鼓二樓、石碑三座,一為明正德三年(1508)《敕賜遺光寺碑記》,一為康熙四十九年(1710)《重修遺光寺碑記》,一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遺光寺碑記》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遺光寺殘碑</h5> 下面,按照時間順序來介紹遺光寺的歷史演變。<br>一、鐫刻于明正德三年的《敕賜遺光寺碑記》。碑文如下:<br><br>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諭德、翰林院侍講、清宛傅珪撰文。<br>奉訓大夫、鴻臚寺左少卿、前中書舍人、直文華殿、廣陽仝泰書丹并篆額。<br>寺在都城之西北二十五里許,其里為太平,隸昌平州治,山川秀麗,草木敷榮,真勝境也。先為禪林,未有名焉。及御馬監太監黃公新,捐俸糾工開其基,暨名下太監陳公貴,撤舊易新,承其事,請于廷,而賜額為龍泉庵。于時,亦未得為寺也。正德丁卯四月,同名下太監張公欽、卜公亨、張公福,皆以祀事,駐節于斯,因悵然相感而謂曰:“盛哉!吾先君黃公之志美哉!吾同家陳公之心何其忠愛,朝廷之重耶?是庵之設,惟在祝延圣壽,鞏固皇圖,勸化生民,作善者也。然庵雖美,而規模未甚廣大,名譽未甚昭彰,吾儕可不協濟其事,以成其美乎?”于是各捐己貲,增其式郭,筑基捄墊,飾墁磨磚,豎大勢于四隅,立宏規于一望,廣以房櫳之森列,崇以殿堂之巍峨。畫棟朱桶,極鳥革翚飛之美;高臺峻宇,等竹苞松茂之堅。寶座森嚴,金容閃爍,旌幢掩映,爐煙氤氳。雜梵聲于鐘鼓,遐邇喧聞;靄炊焰于煙霞,朝夕繼見。規宇煥然,一易世業,泰然奠安。而又請敕賜為遺光寺,舉僧人宗思為覺義,擢宗印為住持。于戲,盛哉!蓋至是而規模益大,聲聞益彰,而黃公陳公之舉,益有光矣。夫釋氏輪回福利之說,其來尚矣。相傳于古而大行于今,要亦必有所見者,今諸君子,崇之以侈其事,其忠愛王室之心,寧不重可取哉?吾知國朝宗社之奠安,生民之富庶,行當與天地相為無窮矣。謹識。<br>正德三年歲次戊辰春三月吉旦立石。<br><br>由此碑文可知,遺光寺最初是一座無名小廟(庵),創建年代不詳。大概在明朝中期的弘治年間或更早些時候,有宮中御馬監太監黃新來此,出資買下這座小廟,其后黃新名下的太監陳貴又出資對小廟進行重建,并奏請(弘治?)皇帝賜名為“龍泉庵”。關于龍泉庵的名字,其由來已不可知。但是,此地自古以來就以名泉著稱于世。玉泉山泉水自不待言,據《日下舊聞考》、《長安客話》等記載,青龍橋地區……當時有三處名泉,一曰玉龍泉、二曰雙龍泉、三曰青龍泉。(引自嚴寬《青龍橋風土人情》)雖然泉名不一,但均稱為“龍泉”。所以,明代的這座“龍泉庵”應該與此地的名泉有著一定聯系。正德二年(1507)御馬監黃新陳貴名下的太監張欽、卜亨、張福等人因祭掃西山一帶的皇親墳塋,下榻于龍泉庵。此時黃新已成“先君”,而陳貴尚存。張欽等人感慨“先君黃公之志美哉!吾同家陳公之心何其忠愛”,于是各出己貲,大規模擴建了龍泉庵,并奏請正德皇帝為此廟賜名為“遺光寺”,薦舉宗思和尚為覺義(基層僧官),延請僧人宗印為住持。遺光寺由此建成。<br>關于遺光寺名稱的含義,沒有留下記載。檢索百度,“遺光”二字有以下兩種涵義:<br>一、光彩照人 《后漢書·張衡傳》:“離朱唇而微笑兮,顏的礰以遺光。” 李賢注:“遺光,言光彩射人也。”《文選·曹植》:“金華之舃,動趾遺光。” 李善注:“言以金華飾舃,故動足而有馀光也。”<br>二、前人遺留的恩澤 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車騎 沛國 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孔明宅),命安作《宅銘》云‘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 <br>遺光寺建在金山皇家墓園一帶,尤其近在景泰陵之側,且為宮中太監祭祀皇家墓地的下榻之地,筆者認為以第二種解釋比較貼切。<br>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御馬監。在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和御馬監最為重要。萬歷時人沈德符說:“司禮監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對柄機要。……御馬監……所掌乃御廄兵符等項,與兵部相關。近日內臣用事稍關兵柄者,輒改御馬銜以出,如督撫之兼司馬中丞。”這段話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內廷的實際情況:司禮監代皇帝審批閣票,與內閣對柄機要,實為“內相”;御馬監與兵部及督撫共執兵柄,實為內廷“樞府”。”其次,御馬監還要管理草場和皇莊、經營皇店,與戶部分理財政,為明廷的“內管家”;兩度設置的西廠,也由御馬監提督,與司禮監提督的東廠分庭抗禮。所以,御馬監的職責絕不僅僅是養馬,實際上它掌管著皇帝的禁軍親衛,有時候還要負責儀仗和皇家的田莊,店鋪的收入,而且司禮監的太監要求知兵,會理財,很多外派的監軍,都是御馬監派人擔任。<br>御馬監設有掌印太監、監督太監、提督太監各一員,下有監官、掌司、典簿、寫字等員。掌騰驤四衛營馬匹及象房等事。清朝以后御馬監被裁撤。<br>關于御馬監太監黃新,暫未找到有關此人的記載。關于陳貴,有資料記載,明朝正德元年四月“管理馬房御馬監太監陳貴”等二人“以馬房屋宇墻垣傾圮為由,奏請開耕草場牧地,以充修理費用。”由此可知,陳貴曾任“管理馬房御馬監太監”,能夠具名上奏議事者,當屬于御馬監中有一定級別的干部。而碑文中陳貴在黃新名下,則黃新應是陳貴的前輩或領導。此輩太監既經手管理馬匹、草料、牧場等,其個人財力可想而知。<br>碑文撰寫者傅珪是明朝弘治正德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明史有其傳。傅珪字邦瑞,保定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遷左中允,后授翰林學士,吏部左、右侍郎,禮部尚書。正德十年卒,年五十七。死后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能動用皇帝身邊的文豪傅珪為遺光寺撰寫此碑文,一來說明御馬監太監既有權勢又有金錢,二來也說明遺光寺的建成在當時確是一件大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遺光寺殘碑龜座</h5> 二、第二塊石碑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鐫刻的《重修遺光寺碑記》,碑文如下:<br><br>重修遺光寺記<br>遺光寺始名龍泉庵,初創時茅屋土階,雖有青松翠柏之美,不過奉一像、寓一僧而已。至正德年間,太監黃公開基址于前,陳公增式廓于后,而其寺遂成。原其意非求福田也,有祝國裕民之見存耳。迄于今不數傳,而傾圮殆盡。今乾清宮總管兼理景山南府事高公諱御卿,嘉陳公之存心,慨殿宇之剝落,欣欣然勉力重修,其感恩戴德、欲報無由之心,后先一轍也。我皇上德媲堯舜,道隆文武,雖窮鄉僻壤,靡不安居樂業,以圖報效。況高公之身被弘恩者哉?今高公因其舊制踵事增華,巍然煥然,非復前日之景象矣。請予述其顛末。噫!報效之心雖不在寺之興廢,其祝國裕民之愿實見于此。寺在都城之西北道二十五里許,□雖未獲履其地披圖而觀,知山之秀水之流,雖不異乎昔,而民風土俗則大勝于昔也。□浮圖之晨鐘夕鼓,亦足以動。凡民之開悟若輪回福利之說,予不能知,亦不能道也。其有心為不可沒也,于是乎書。<br>欽差會清河本裕倉監督戶部江南司員外郎加一級戴保書丹。<br>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吉日立石。<br><br>此碑記載清朝康熙年間,乾清宮總管太監高御卿出資重修遺光寺。根據《大清會典》,總管太監品銜懸殊不一。其中:四品者為宮殿監督領侍銜,五品者為宮殿監正侍銜,六品者為宮殿監副侍銜,七品者為執守侍銜。按此,高御卿既為乾清宮總管,應為四品銜,也是太監輩中能呼風喚雨者。遺光寺自明朝正德年間建成,至康熙后期已近二百年,朝代更迭,人事代謝,寺廟歷經滄桑,傾圮殆盡。高太監“因其舊制踵事增華,”令遺光寺煥然一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遺光寺碑刻說明</h5> 三、第三塊石碑是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重修遺光寺碑記》碑。碑文如下:<br><br>重修遺光寺碑記<br>西山之麓有蘭若焉,舊名龍泉庵。迨有明正德三年始易名今額,古招提也。峰巒回映,松柏周環,地隔囂塵,境稱極豐□之地□□□□□之福域也。歲庚子,遭家中迭蕩析離居赤責東來翠華□□□鬮闃阓遷拔一空□節扈□□宮車□□□陽祥乃□慈輿□居□□祈神佑也至□□佛座傾圮,樓舍荒涼,梵唄音沉,鐘魚韻寂,層檐鳥獸□□落于□□古壁龍蛇盡銷磨于風雨,慈親惻然燝然,遂乃□□□□□□□□□心,蓮座之前,稽首檀林之下,仰資慈力,再造□□□□□□□□國家果轉危而為安,必鼎新而革故。于是至誠克感如愿□□海宇澄清。龍返□□山坦蕩□駿回車,謂非□靈感所昭垂能期□□景運乎?謙祥等敬承慈訓,自捐俸□,爰命□通商人周啟霖董其事,鳩工庀材,□營締造□□□□□□□□□□于癸□之春,凡□閱月而工竣焉。紀昔建之舊者新之輪奐□觀名山增色,叢林隱秀,寶相莊嚴,□慈□□□□□□照光明之界,慈云普□□□仁壽之天,上以祝圣朝有道之隆,□陛之□山鞏固,下以祈慈母無疆之壽。□□之日,□舒長家慶□□有□□□□為記。<br>欽加□書銜吏部右侍郎正白旗滿洲副都統總管內務府大臣繼□立石。<br>□□花翎二品頂戴□□和□□□郎中事務兼參領廣儲司郎中繼祥撰文。<br>□□□□□領銜□□□□□□郎中事務苑承清治篆額。<br>□□□□□參領銜□□和□□理苑□□□庚午科文舉人鋆善書丹。<br>大清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孟春之吉<br><br>雖然此碑漫漶剝落,有不少脫字,但是仍可大概了解到,光緒年間擔任吏部右侍郎、內務府大臣等重要職務的繼祿與兄弟繼祥二人因庚子之亂(1900)奉母逃難,于途中路過遺光寺,曾在佛前發愿,如能“轉危而為安,必鼎新而革故”。于是回京之后,為還前愿,自捐俸祿,重修遺光寺。此時距康熙年間重修遺光寺,時間上又過去了近二百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遺光寺殘碑</h5> 以上三通石碑,記錄了遺光寺自明朝建成至清朝末年的經歷。除此之外,遺光寺在歷史資料中的記錄較少。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一則資料記載,清朝道光八年三月廿五日,內務府奏報,僧錄司副印出缺,經甄選,由遺光寺住持杲鑑和尚補授僧錄司副印一職。<br>僧錄司是舊時封建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掌管與僧侶等相關事務。其主官為正印、副印,下設左右善世、闡教、講經、覺義等。按清朝官制,僧錄司品級為正六品,嘉慶時的《欽定大清會典》規定:“僧錄司正印缺出,將副印升補;副印缺出,將熟諳經典之僧官充補。”<br>遺光寺住持杲鑑能夠勝任僧錄司副印之職,可見遺光寺住持此前至少在京城的佛教界是有一定影響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朝人所繪景泰陵及周邊名勝圖(局部)</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中娘娘府的位置似乎不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山名勝圖說》局部</h5> <div>在一幅民國初所繪的西山名勝圖說中,遺光寺雖然看不出有五進殿宇,但是寺院比較寬闊,廟宇雄偉,頗為引人注目。<br></div>大概在民國以后,因宗派關系(遺光寺傳賢首宗,又名華嚴宗),遺光寺成為舊鼓樓大街大石橋胡同拈花寺的下院,此后寺廟住持便由拈花寺指派,寺廟資產地契等均交拈花寺收存。拈花寺原名千佛寺,建于明萬歷年間,由定孝皇太后捐資賜建、大太監馮保出資建成。清雍正年間,憲宗皇帝賜名拈花寺,是京城赫赫有名的大廟,自明至清一直享受皇家的香供銀錢。寺廟及僧人在京城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br>1916年5月25日時任北洋政府京師警察總監的周肇祥先生曾到遺光寺參觀游覽,留下以下筆記:<br>“景(泰)陵在金山西麓,……從山間小徑行二里許抵遺光寺,明御馬監太監黃新捐俸開基。名下太監陳貴撤舊易新,賜額龍泉庵。正德十(二)太監張欽等增其式廓,又請于朝,敕賜遺光寺,舉僧人宗恩為覺義,宗印為住持,有正德三年記文刻石,清宛傅珪撰,廣陽仝泰書篆。清康熙四十九年乾清宮總管兼景山南府事太監高御卿增修,亦有碑。百余年來半就荒圮,庚子后內務府大臣繼祿及其弟繼祥修之。惟山門內鐘鼓樓殘破如故,明鐘封閉樓上,不可睹。”<br>周肇祥先生對繼祿等僅重修殿房而未修山門鐘鼓二樓頗有微詞。說他們“愚而多財,無魄力,……遺光小寺耳,兩樓費幾何竟不具舉。其遣木廠修葺,或出于報效,惡儈偷減,野僧復視之無輕重,故耶。”<br>退庵大官人指點江山,褒貶前人,一派英豪氣概。然其一生廣置豪宅別業,搜購古物無數,未曾見其輸己資于萬一以貢獻社會。實不足為訓。 1928年北平特別市政府對全市寺廟進行登記,遺光寺的記載為:遺光寺坐落西郊五分署東小府村一號,建于明正德三年,屬募建。本面面積約二十畝,殿堂房屋五十五間。管理及使用狀況為自行管理,供佛養眾。廟內法物有木質神佛像共三十一尊,禮器樂器共十七件,藏經一部,另有明碑記一座,康熙碑記一座,光緒碑記一座。此時的遺光寺占地面積約二十畝,比附近的十方普覺寺(臥佛寺)的面積還要大出不少。<br> 1936年北平市政府的第一次寺廟總登記,其記錄為:遺光寺(僧廟) 坐落西郊五分署董四墓東小府村一號,建于明正德三年,屬募建。不動產房基地二十余畝,房屋五十八間;附屬耕地二頃十一畝(211畝),耕地上有房屋八間。管理及使用狀況為供佛自用出租。廟內法物有佛像四十九尊,神偶像四尊,禮器十六件,藏經一部(不全),另有石碑三座,水井一口,松柏槐楸樹二十株。財產總計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元。<br>值得注意的是,1936年登記時顯示,遺光寺擁有“附屬耕地二頃十一畝(211畝),”耕地上有房屋八間。寺廟的附屬耕地,情況十分復雜,有些是歷史上皇家賞賜;有些是高官巨富或信士的捐獻;有些是本寺和尚出資購買;甚至有些是本地農民帶地投充,以避賦稅。遺光寺的附屬耕地是何種情況,因為缺少資料,不得而知。<br>根據1936年北平市政府社會局的登記,遺光寺時任住持為靜遠和尚,時年四十八歲(1884),光緒十七年(1891)七歲時出家。俗姓劉名德,山東鄒平人氏。于民國四年(1915)十月從本寺三代德浤恩師秀山和尚傳繼而接掌住持。<br>此時在廟中登記的還有兩名僧人:<br>知客玉權,二十四歲,民國五年(1916)出家,俗姓袁名淶庭,大興人。<br>靜寮全朗,四十二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出家,俗姓王名權,宛平人。<br>民國三十二年(1943)住持和尚靜遠圓寂,經賢首宗各寺公選,由全朗代理遺光寺住持。在給社會局的推舉報告中,賢首宗公選人士說:“遺光寺與拈花寺有歷代系統關系,前各住持均由拈花寺選派。現遺光寺住持靜遠于本年十月八日圓寂,所遺住持經賢首宗各寺依例公選由全朗和尚代理住持。查全朗為靜遠同師法兄,曾任拈花寺住持兼護遺光寺院務……”<br>然而,1945年抗戰勝利后,拈花寺住持并兼任遺光寺住持的全朗和尚因犯漢奸罪被判刑,遺光寺住持一職改由拈花寺新任住持量源和尚兼任。量源生于光緒三十年,河北順德(邢臺)人氏,俗姓宋。他曾于民國十八年接替過全朗任拈花寺住持。大約是日軍占領時期,全朗復辟,再次成了拈花寺的住持。<br>1947年北平市政府第二次寺廟總登記,記錄為:遺光寺 住持量源 西郊五分署東小府村一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遺光寺山門</h5> <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中共中央機關由河北西柏坡移駐北平香山,為方便工作,軍隊指揮機關及領導也圍繞著香山一帶駐扎安置。遺光寺似在此時被收歸政府所有。</p><p class="ql-block">據一位曾給四野司令員林彪做過內勤的王汝欽回憶,他于1951年入伍,1953年至1956年從北京衛戍區警衛師醫院調任林彪內勤警衛員,兼做護理工作。王說,“我剛到林彪身邊時,林彪住在北京西郊遺光寺。……”</p><p class="ql-block">后來,中央機關遷往北京中南海,領導也隨之陸續搬進城里。上世紀五十年初總參某部由香山碧云寺遷到廂紅旗,入駐遺光寺。為適應工作需要,將部分殿房拆改建成倉庫,以后數十年間寺院歷經改造,直至七十年代原地建起了辦公大樓。至此遺光寺整體拆除殆盡,僅存山門殿及后殿的東配殿。現存的山門殿面闊三間,硬山調大脊,有正吻、垂獸,小獸。山門建筑面積80平方米,明間為雕花石拱券門,次間為石雕窗欞,匾額上書“敕賜遺光寺”。山門北約200米處還有碑兩通,一為“重修遺光寺記”碑,康熙四十九年四月立;一為地契碑。現為海淀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遺光寺殘存之山門殿</h5> 此外,山門殿后尚有兩株古楸樹,高大蔥郁,枝葉繁茂。附近單位圍墻內外還有幾株古柏,老樹虬枝,蒼勁挺拔,均被被林業部門掛牌予以保護。<br>今天此寺廟雖然大部不存,但是“遺光寺”三個字留給我的記憶永遠不會消失。 <h5>注:本文采用的照片,部分選自網絡。謹向拍攝者致謝。</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和县| 赣州市| 涟源市| 沙洋县| 方正县| 南溪县| 浠水县| 博兴县| 伊宁市| 武夷山市| 类乌齐县| 隆尧县| 尚志市| 宁津县| 东莞市| 巧家县| 贡觉县| 香格里拉县| 科技| 杭锦旗| 喀喇沁旗| 文水县| 孟连| 东乡族自治县| 枝江市| 吉安县| 榆树市| 凉城县| 乃东县| 定远县| 抚远县| 和平区| 云南省| 临颍县| 阿鲁科尔沁旗| 杨浦区| 于田县| 会泽县| 尚志市| 黄陵县|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