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節</p> <p class="ql-block">清明節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 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 亡出走。在流 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明節的習俗:</p><p class="ql-block">清明節的習俗有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祭祖、插柳、拔河、蕩秋千、斗雞、射柳、蹴鞠。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p> <p class="ql-block">祭祖的由來:</p><p class="ql-block">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再者,東漢時的丁蘭(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時送飯,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見烏鴉反哺恩情受感,見母前來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舉,于驚慌之余,竟投河自盡。丁蘭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舉流傳民間,亦形成日后人們祭祖之習俗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祭祖的習俗:</p><p class="ql-block">祭祖是傳統習俗,全稱是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漢族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后,祈求豐收,最后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p> <p class="ql-block">祭祖需注意:</p><p class="ql-block">1、掃墓要穿戴肅靜點的衣服和飾品,以深色為宜,一個家族的人盡量要做到扶老攜幼,對年齡較大的人多點尊敬,要多給孩子講解如何孝老敬老之事,大人們盡量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實際上清明掃墓是個緬懷先人,教育后人的最佳時間,作為我們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大好機會。</p><p class="ql-block">2、清明掃墓,往往都是家人親戚結伴而行,一定要和和睦睦,這樣有兩點好處,一是現在親緣之間由于居住的距離,和工作原因一年之內難得見上幾次面,正好利用這個時間段聚會一下,增進感情,拉近距離。二是我們長眠在地下的已故親人,看到自己的親人后輩熱熱鬧鬧、和和睦睦來掃墓,也會非常的欣慰。這樣更有利于家族的興旺發達,也更有利于我們家族中人的運氣</p><p class="ql-block">3、一般來說,年高而行動不便的老人、身患重疾者、孕婦以及三歲以下的孩子,都是不適合去墓地祭奠的人,主要是因為墓地往往在山上,身體不好的人不利行動,另外清明期間,往往是陽氣不足之時,孕婦與孩子比較容易受到墓地中陰邪之氣的侵襲,所以因為這些原因,一般不建議以上人群前往祭拜。</p> <p class="ql-block">踏青的由來:</p><p class="ql-block">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凹压澢迕魈依钚?,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春和景明,正是人們出戶郊游“勝日尋芳”的好時節,所以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p> <p class="ql-block">踏青的習俗:</p><p class="ql-block">1.放風箏是另一項頗受歡迎的踏青活動。</p><p class="ql-block">2.踏青郊游、掃墓祭祖、植樹插柳,以及放風箏、蕩秋千等習俗應有盡有。</p><p class="ql-block">3.在古人的踏青路上,插柳、采蘭、祭祀、春嬉等都是重要環節。除門戶插柳,還有戴柳的習俗,在鬢角插上青柳,也有"留青"之意,希望能留住年輕的容顏和生命力。 放風箏是另一項頗受歡迎的踏青活動。</p><p class="ql-block">4.在古代,清明習俗除了掃墓、踏青之外,還有蕩秋千、蹴鞠、植樹插柳以及放風箏。</p> <p class="ql-block">踏青的注意事項:</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選擇適宜的路線,高危地區勿涉足</p><p class="ql-block">外出要提前選擇與自己的喜好和身體情況相適宜的路線和目的地,大雨天氣勿外出,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肺氣腫、發熱、急性感染等病人都不宜逞強登山,另外新冠疫情期間,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口罩一定要戴好,所以選擇路線時一定要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以適度、適宜為好。</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穿著舒適應季的衣物,兼顧美觀與保暖</p><p class="ql-block">戶外踏青、走進自然,少不了走路、運動,穿著舒適、簡潔的衣物,有利于運動。初春時節、乍暖還寒,所以要做好保暖,兼顧美觀與保暖、舒適與運動,留下美美的照片。</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防昆蟲叮咬、防花粉過敏</p><p class="ql-block">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鮮花盛開、昆蟲滋生,這是一個美好的季節,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會有不少隱患、威脅,不要隨意坐在戶外草地上、或躺在草地上,盡量減少直接與地面接觸的機會,這個季節是多種昆蟲活動的活躍期。如果不慎被蟲子叮咬了,一定要及時處理,涂抹一些相應的藥膏。</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春暖花開的美景,我們只留下腳印、只帶走照片</p><p class="ql-block">春暖花開,萬物復蘇,見到漂亮的花兒,也要注意保持一定距離,不要隨意摘花,就算是山里的野花也是如此,一方面讓美麗的花兒長盛、另一方面也是保護自己的一個重要舉措。</p><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注重環保,不亂扔垃圾、不破壞環境,不要隨意丟棄火種</p><p class="ql-block">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不亂扔垃圾、不破壞環境,野炊結束時,一定要將點燃的煙頭、炭屑等余火徹底熄滅后再離開,戶外踏青最需要注意的環節、也是必須做到的事項。環保出行、綠色出行,防止發生山林火災,世界會變得更美好。</p><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出外就餐防止胃病腹瀉,防止食物中毒</p><p class="ql-block">我們通常出游,喜歡自帶熟食,或者在野外就餐,千萬要注意飲食安全,不吃變質食物,不吃隔夜食物,在外就餐時一定要做好“手衛生”。不要隨便采摘、食用不認識的蘑菇,防止食物中毒。</p><p class="ql-block">07</p><p class="ql-block">孩子同行一定要看牢</p><p class="ql-block">踏青是孩子們最向往、最開心、興奮的活動,外出游玩在人群擁擠的地方,一定要小心看護孩子,平時要多給孩子灌輸不與陌生人搭話,不給陌生人離開,不獨自行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自救能力。</p> <p class="ql-block">清明節地方特色飲食——紅團</p><p class="ql-block">紅團寓意:紅團又稱粉團、圓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顏色紅,形狀圓,象征吉祥團圓、紅紅火火。蒸好的紅團表皮由粉色變得紅艷艷、亮閃閃,手感輕巧、松軟,聞起來是糯米混合著蕉葉的香氣,口感松軟中有點柔韌。紅團是莆仙特色節日喜慶食品,既是可口的食品,也用于渲染喜慶氣氛,還用于祭祀。</p> <p class="ql-block">紅團做法:</p><p class="ql-block">紅團的制作方法如下:提前把糯米浸水瀝干,再舂成糯米粉晾干,制作紅皮時,加入適量溫水和食用紅色素,和好壓揉成圓長條,撮成一個乒乓球大小的小團塊,用手捏成薄餅狀;紅團餡常見的是糯米和綠豆兩種口味,還有少數會在糯米中加入香菇絲、蝦米等做成咸味的;把餡團放入皮中,再收口包好,在糯米粉上滾動后放入紅團印模中;壓平,倒出,紅團面上就有了印模中刻有的“?!薄皦邸钡茸謽?;印好的紅團墊上洗凈的蕉葉,置入蒸籠內用大火蒸約半個小時即可食用。</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使命:</p><p class="ql-block">平凡的東西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一個偉大的信念,犧牲了的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傲骨造就了我們華夏民族的屹立不倒,我們將永遠緬懷并祭奠他們,背負起連接遙遠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的光榮使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双桥区|
八宿县|
莱阳市|
察哈|
麻江县|
响水县|
崇州市|
大同县|
五莲县|
和静县|
五大连池市|
汽车|
修水县|
临湘市|
田阳县|
福海县|
西青区|
鹤岗市|
常州市|
临沂市|
郎溪县|
郓城县|
新安县|
石棉县|
阿坝县|
中牟县|
蛟河市|
寿光市|
乐平市|
涟水县|
新平|
古浪县|
阿拉尔市|
牟定县|
什邡市|
咸丰县|
南安市|
屏边|
白朗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