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關(guān)于散曲的對仗

江西曲蟲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5日,師兄徐利珍(內(nèi)蒙古)轉(zhuǎn)發(fā)關(guān)于一些曲友針對散曲創(chuàng)作逢雙必對所提出的疑問,請大家討論一下,這種論述有沒有理論依據(jù)。</p><p class="ql-block"><b>師父李宏弟解答如下:</b></p><p class="ql-block"> <b>一、 關(guān)于散曲對偶或叫對仗</b></p><p class="ql-block"> 理論依據(jù)是元代《中原音韻》編者周德清的逢雙必對理論。</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散曲佳作,以對仗取勝,以自然為上。但凡好作品,都用了好多修辭手法,其中對仗是常見的。</p><p class="ql-block"> 在當代散曲創(chuàng)作中,要不要對仗呢?當然要!它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馬凱先生講的“求正容變”,“求正”即是傳承,把優(yōu)秀文化以及優(yōu)秀文化的寫作手法傳承下來,才能保持有出處、有來路。</p><p class="ql-block"> 二是社會的需要。散曲以自然取勝,用老百姓話,寫老百姓事,深得老百姓喜愛。這種老百姓喜愛的老百姓話,接地氣,有泥土芬芳,同時又用了對仗等文學修辭手法,使曲味意境立體起來。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區(qū)別于順口溜等文藝樣式。</p><p class="ql-block"> 在當代散曲創(chuàng)作中,逢雙必對是我們追求創(chuàng)作手法的目標,一些曲譜并沒有特別嚴格要求,除【寄生草】、【醉太平】等外。當然,意境為先是前提。力爭達到既對仗,內(nèi)容又靈動活潑自然,這就要求下功夫了。在創(chuàng)作中,不逢雙對,或部分逢雙對,在古人例曲中和當代佳作中,也頻頻出現(xiàn),不是沒有的,而且也不少。不能說,沒對仗就是錯的。</p><p class="ql-block"> 總之,逢雙必對,這是對創(chuàng)作的更高要求,并在保證意境優(yōu)美、語言自然的基礎(chǔ)之上。不對仗出彩,很好,用了手法,更有助于出彩。</p><p class="ql-block"> 近日,我比較推崇韓景明老師的曲,原因在口語化的基礎(chǔ)上,往往有奇句出現(xiàn)。奇句,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這次白雀獎一等獎獲得者,出彩就在于尾句“栽下?lián)敗薄?lt;/p><p class="ql-block">2022年白雀獎一 等 獎作品:</p><p class="ql-block">〔雙調(diào)·水仙子〕致敬袁隆平</p><p class="ql-block">作者/杜天明(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p><p class="ql-block"> 鞠躬始有稻花香,倚杖惟求心路長。一抔種子民生賬,南方并北方,任他鹽堿何妨。情猶在,意未央,栽下?lián)敗? </p><p class="ql-block"> 栽下?lián)?。擔當能栽嗎?一般不能,只有在詩詞曲中巧妙運用,就是出奇句,好句。這種修辭手法就是通感手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該作品中, 一二句、六七句,兩組句數(shù)相等的句子,是不是也對仗了?</p><p class="ql-block"> 總之, 運用好對仗等修辭手法,往往在大賽中是得分項,是比下去別人的致勝法寶。</p><p class="ql-block"><b>二、關(guān)于曲譜</b></p><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們使用的文字曲譜,是總結(jié)歷史留下來前人例作格律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 大體分兩種:</p><p class="ql-block"> 一種是選取古人某一個例曲,根據(jù)這一例曲平仄,一一對應(yīng),固定形成的曲譜,即例曲字是平聲就寫平聲,是仄聲就寫仄聲,細的化把上去也標了,沒有特意標明是否需要對仗,也沒有標明是不是上三下四句式等,唐圭璋曲譜就是這樣。</p><p class="ql-block"> 另一種是用統(tǒng)計分析法,把前人同類作品全部收集齊,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整理。一個位置字,如果都用平聲,曲譜上就標明平聲;都用仄聲、或上聲、去聲,曲譜上就標明相應(yīng)的仄聲,或上聲、去聲;如果有一半平一半仄,曲譜上就標明:x、或中,即可平可仄;如果有三分之二為平,三分之一為仄,曲譜上就標明:平(可上);同理,如果有三分之二是上,三分之一是平,譜上標:上(可平)。平上互代就是這樣來的,不是所有平聲字或上聲字都可以互代的,主要體現(xiàn)在尾句上。其他的可變平仄是同樣道理。</p><p class="ql-block"> 這種統(tǒng)計分析法所標明的曲譜,涵概了古人流下來曲例的絕大多數(shù),具有科學性,這樣的曲譜我們要用,譬如說鄭騫曲譜。</p><p class="ql-block"> 當然,元人沒有文字曲譜,但不能說沒有曲譜。他們的來源有兩種,一是源于宋詞,語言以俗為主,就是當時的俗詞。一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如者剌骨、阿那忽等曲牌。這就是有文字譜之前的音樂譜來源。</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一位寫曲的北方人到南方會友,南方人看到他寫的曲子自然流暢,韻味十足,也想學著寫寫。當時沒有文字譜,只有音樂譜,南北方方言又不盡相同。于是,北方人就在他所選的某一作品上標明平仄,讓南方人作為依據(jù)。由此,散曲的文字譜就產(chǎn)生了。</p><p class="ql-block"> 文字譜的產(chǎn)生,也因創(chuàng)作人而異。有的人這樣認為,有的人那樣認為,一個曲牌雖然大體相同,但在細微處,還是有差別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曲譜中除個別的,如【寄生草】、【醉太平】等標明必須對仗,其余大部分沒有標明必須對仗,就是因為古人的作品,有的逢雙對仗了,而有的并沒有對仗的緣故。但對學習者來說,嚴格一點是應(yīng)該的,但也不是一定必須,有時應(yīng)該鼎足對,實在對不上了,也可前兩句對,第三句不對。有的高人用折掛令描寫全篇對仗,一個是xxx,一個是xxx,直到最后,這種機巧格也未嘗不可。</p><p class="ql-block"> 例如湖北鐘紹勛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南呂?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題濰坊風箏</p><p class="ql-block"> 一個神龍見尾三千丈,一個仙童子送吉祥,一個麻姑獻壽堪時尚。一個上古傳說雷震子,一個哪吒腳踏風火輪,一個悟空耍著金箍棒。 (帶)一個活脫脫怒目金剛,一個威凜凜張臂螳螂。一個硬羽大黃蜂,一個軟翅藍玉蝶,一個動態(tài)俏鴛鴦。一個虛飄飄披霞鳳凰,一個羞答答舞扇嬌娘。一個二龍戲珠大名揚,一個八仙過海新氣象,一個天宮對接鑄輝煌。 一個龍頭蜈蚣響當當,一個惟妙惟肖喜羊羊。一個黑黝黝雄鷹展翅任翱翔,一個光燦燦孔雀開屏堪贊賞。一個集傳統(tǒng)浪漫時尚開放為一體激情四射放飛夢想的鳶都文化世無雙。</p><p class="ql-block"> 但不能為了對仗而對仗,辭不達意,而應(yīng)淡化對仗,以意境主題為主。對仗的目的是為了語言更優(yōu)美,敘事更恰當,議論更有力,主題更突出,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p><p class="ql-block"> 現(xiàn)狀必須是眼高手低。通過學習,眼界必須提高,如果不知道理論的來龍去脈,眼界低了,創(chuàng)作想高都高不了,所以必須眼高。怎樣達到眼高,這就需要學習理論,學習古人寫作手法,老師指導,眼界慢慢的就會高起來。</p><p class="ql-block"> 至于手低,在眼高的指導下,慢慢悟,慢慢的練習,尤其是老師指出的某一點瑕疵,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老師為什么這么說,而不那樣說,要分析,改正。只有這樣,手上慢慢的也有功夫了,作品自然也高了,最終達到眼高手高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論了一會曲,希望對弟子們有幫助!</p><p class="ql-block">師姐會琹:</p><p class="ql-block">師父說的對,學習了,不管怎樣,對于我們來說,還是逢雙必對好些。</p><p class="ql-block">我的感覺是,譜,韻,句子,對仗,能對照完成,需要提高的是能夠提高意境,緊扣主題的生活歷程和處事態(tài)度,熟悉的生活和隨時發(fā)現(xiàn)美好生活和能力!感覺這曲越寫越難寫了。</p><p class="ql-block">師父:</p><p class="ql-block">說的對,感悟的好,說明眼高了,更加說明進步了。當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虎虎氣,就要被理智的成熟的心里所代替,這是好事。</p><p class="ql-block">師兄徐利珍:</p><p class="ql-block">師傅把曲譜的來龍去脈講說的一清二楚。讓弟子們又學到了新的理論知識!非常感謝您傳導解惑!</p> <p class="ql-block">師父:</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寫個一半兒,或白鶴子,字數(shù)越少,感覺更加難寫,這就是自我要求提高了。</p><p class="ql-block">師姐會琹:</p><p class="ql-block">短小精悍,精是最主要。</p><p class="ql-block">師父:</p><p class="ql-block">是,怎么精,首先要用大量時間看名作,找思路、出路,二要多練,三是老師幫助點評提高,否則,別無他徑。</p><p class="ql-block">只有學習,必會提高!</p> <p class="ql-block">師父近照</p> <p class="ql-block">以下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杏壇歸客 &gt;《散曲學習》作者:王 峰</p><p class="ql-block">介紹散曲的對仗</p><p class="ql-block">散曲的對仗同詩的對仗一般都是一樣的,在曲中,凡是上下句字數(shù)相同的,作曲者多用對仗形式,以加強曲藝效果。周德清曾說:“逢雙必對,自然之理,人皆知之?!蓖躞K德說:“……對當不對,謂之草率;不當對而對,謂之矯強?!弊阋妼φ淘谇兴嫉姆至?。下面對曲的對仗分幾點敘述。</p><p class="ql-block">一、字數(shù)相等的相連兩句,常用對仗。</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別離易,相見難。……春將去,人未還。 (關(guān)漢卿《梧葉兒?別情》)</p><p class="ql-block">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 (盧摯《沉醉東風?秋景》)</p><p class="ql-block">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 (姚燧《喜春來?失題》)</p><p class="ql-block">上述例句的對仗句,是工整的對仗句,不僅平仄相對,詞性相對,而且有的對仗事物屬性也相同。</p><p class="ql-block">二、曲有襯字,除去襯字后,相連兩句字數(shù)相等時也可用對仗。</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有韋娘般風度,謝女般才能。(商政叔《拈花惹草心》)</p><p class="ql-block">腕鳴著金釧,裙拖著素練。(關(guān)漢卿《玉驄絲空》)</p><p class="ql-block">送女的霜毫筆,守親的石硯臺。(王實甫《芙蓉亭》)</p><p class="ql-block">上述相連的上下兩句,除襯字外,曲句本身的字數(shù)相等,構(gòu)成比較工整的對仗。</p><p class="ql-block">三、曲的對仗同詞一樣,不限定平仄相對。</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喬夢符《水仙子?尋梅》)</p><p class="ql-block">黃花又開,朱顏未衰。(馬九皋《慶東源?西皋亭適興》)</p><p class="ql-block">烏啼芳樹丫,燕銜黃柳花。(張可久《憑闌人?暮春即事》)</p><p class="ql-block">前例中,有的字,平仄是相對的,有的字平仄卻不相對,特別是句腳皆平;后兩例,不僅句腳都是平聲,而且相對的上下句,字字俱平、俱仄。</p><p class="ql-block">四、曲的對仗同詞一樣,不作硬性規(guī)定。</p><p class="ql-block">同一曲牌同一位置,字數(shù)相等的相連的兩句,有用對仗,也有不用對仗的。同一曲牌,有全用對仗的,也有不全用對仗的。</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水仙子》的一、二連句:</p><p class="ql-block">不對仗的</p><p class="ql-block">時人個個望高官,位至三公不若閑。(宋方壺《嘆世》)</p><p class="ql-block">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到黃公舊酒壚。(馬九皋《集句》)</p><p class="ql-block">青山隱隱水茫茫,時節(jié)登高卻異鄉(xiāng)。(無名氏《失題》)</p><p class="ql-block">對仗的</p><p class="ql-block">飛花和雨送蘭舟,細柳垂煙掩畫樓。(張可久《別懷》)</p><p class="ql-block">朝吟暮醉兩相宜,花落花開總不知。(孫周卿《山居自樂》)</p><p class="ql-block">一江煙水照清風,兩岸人家接畫檐。(張養(yǎng)浩《詠江南》)</p><p class="ql-block">《折桂令》的后兩句:</p><p class="ql-block">不對仗: 恨殺無情,杜宇聲哀。(蘭楚芳《相思》)</p><p class="ql-block"> 無限思量,笑語盈盈。(吳西逸《相思》)</p><p class="ql-block">對仗: 山外晴霞,山下人家。(孫周卿《自樂》)</p><p class="ql-block"> 磷火青青,山鬼喑喑。(喬吉《毗陵晚眺》)</p><p class="ql-block">《憑闌人》曲二首:</p><p class="ql-block">不對仗:江 夜(張可久)</p><p class="ql-block">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p><p class="ql-block">對仗:江 夜(徐德可)</p><p class="ql-block">鷗鷺江皋千萬灣,雞犬人家三四間。逆流灘上灘,亂云山外山。</p><p class="ql-block">以上各例,充分說明,對仗不是曲的基本特征。在曲中,對仗的要求是較寬的,也比較自由,但不能因此而不重視運用對仗手法。為了提高作曲的藝術(shù)效果和用詞水平,一般力圖運用對仗的手法。至于平仄相對與否,應(yīng)依曲牌、曲譜的特殊規(guī)定而行之。</p><p class="ql-block">最后歸納幾點注意事項。</p><p class="ql-block">一、習作曲,宜以小令為始,但有些小令卻不能單獨使用,要以其他曲牌為帶過曲。如《十二月》要以《堯民歌》為帶過曲,《攤破喜春來》與《醉高歌》和用帶過,《齊天樂》與《紅衫兒》帶過等等。</p><p class="ql-block">二、小令曲不宜多用襯字,如用時應(yīng)與曲文字體做區(qū)別。</p><p class="ql-block">三、詩詞中往往在一、三、五字平仄可不拘,但曲中則不可,應(yīng)按曲譜規(guī)定填之。</p><p class="ql-block">四、曲中平聲還有陰陽之別,仄聲中用上去、去上之式較嚴,應(yīng)按《中原音韻》識別,否則不合元人小令格律。</p><p class="ql-block">五、元人用韻也不一律,有寬有嚴,也有不可移易之處,可葉平或葉仄,或平仄通葉,均須按譜規(guī)定填之。</p><p class="ql-block">六、元散曲(包括雜?。o入聲,入派平上去三聲,按譜規(guī)定填之,特別標明尾句要用上去、去上者,應(yīng)一律從之。而仄仄者用上去,去上皆可。但用上上、去去者應(yīng)予回避為妙。下面介紹蕭自熙的《元人散曲對仗綱目》:</p><p class="ql-block">《元人散曲對仗綱目》提要 蕭自熙 《元人散曲對仗綱目》一書,完成際1988年9月。除“序言”、“隔句對”、“借對”各改成近萬字論文發(fā)表外,全書尚未出版?,F(xiàn)將本書“提要”列此,供當代及后世散曲研究者與愛好者參考。 </p><p class="ql-block">對仗,在唐詩宋詞中已達到相當高度;到了元人散曲中,又被元人推到一個更新的境界。僅就對仗品類而言,就可以毫不夸張地結(jié)論為:凡近體詩有的對仗,散曲都有;近體詩沒有的對仗,散曲都有;近體詩避忌的對仗,散曲也有。</p><p class="ql-block"> 第一、按“句”劃分 :</p><p class="ql-block">(一) 四維對:相鄰四句相互形成對仗。如“廣種邵平瓜,細焙玉川茶,遍插淵明柳,多栽潘令花”。(宋方壺《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閑居》)此類對仗,近體詩無,詞中極少,元人散曲中較多。</p><p class="ql-block">(二) 鼎足對:相鄰三句相互形成對仗。如“伴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馬致遠《撥不斷》)此類對仗,近體詩無,詞中雖有而少,元人散曲中多得驚人。</p><p class="ql-block">(三) 兩句對:相鄰兩句相互形成對仗。如“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張可久《折桂令?西陵送別》)</p><p class="ql-block">(四) 隔句對,其確切概念應(yīng)是:由二至數(shù)聯(lián)構(gòu)成,大都是各組對仗各對應(yīng)句各隔一至數(shù)句相對,也有少數(shù)情況更復雜者。其中有: 隔一句的一至二組兩句對,如“忙里偷閑,滿口兒訴愁煩;天上人間,對面兒隔關(guān)山”。(喬吉《[雙調(diào)]行香子.題情》中《碧玉簫》)二四句隔一句相對。又如“頻沽,有限杯中物;熟讀,無窮架上書”。(汪元亨《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歸隱》)一三句隔一句相對,二四句也隔一句相對。 隔一句的一至二組鼎足對,如“悅高朋故戚,共談玄講理;辦登山玩水,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省藏頭露尾”。(張可久《[仙呂]點絳唇?翻歸去來辭》中《那吒令》)二四六句相對(鼎足對)。又如“可意的金釵,何曾簪云髻;可意的花細,何曾貼翠眉;可意的紗衣,何曾傍香體”。(劉伯亨《[雙調(diào)]朝元樂》中《沙子兒攤破清江引》) 一三五句隔一句相對(鼎足對),二四六句也隔一句相對(鼎足對)。 隔一句的一組兩句對一組鼎足對,如“地冷天寒,陰風亂刮;歲久冬深,嚴霜遍撒;夜永更長,寒浸臥榻”。(蘇彥文《[越調(diào)]斗鵪鶉?冬景》)一三五句隔一句相對(鼎足對),二四句隔一句相對(兩句對)。隔兩句的三組兩句對,如“去年旅邸中秋,樽俎荒涼,罷卻秦謳;今年旅邸中秋,囊篋蕭疏,典卻吳鉤”。(湯式《天香引?中秋戲題》)一四句、二五句、三六句分別隔兩句相對(兩句對)。 隔兩句的兩組鼎足對,如“至如,有些官祿,辨甚么賢共愚;更那,有些金玉,識甚么親共疏;命福,有些乘除,問甚么有共無”。(杜仁杰《[雙調(diào)]蝶戀花》中《金娥神曲》) 二五八句、三六九句分別隔兩句相對(鼎足對)。 隔三句的四組兩句對,如“靜巉巉,花影下,見一番月明,立一番月明;孤另另,枕兒上,聽一點殘更,捱一點殘更”。(湯式[?]《蟾宮曲》)一五句隔三句相對,二六句也隔三句相對;三四句相對,七八句相對,而三七句又隔三句相對,四八句也隔三句相對。隔四句的兩組兩句對,如“銀燭高燒,畫樓中月兒才照,繡簾前花影輕搖。翠屏閑,怨衾剩。夢魂初覺,覺來時香汗初消,更那堪繡幃中冷落”。(王廷秀《[中呂]粉蝶兒?怨別》)一六句隔四句相對;二三句相對,而二七句又隔四句相對,三七句又隔三句相對。 隔多句的多組五句對與兩句對,如“碧桃春人在天臺,高一簇花開,低一簇花開;翠陰陰竹護庭階,疾一陣風篩,慢一陣風篩。和夢也,憑畫闌,兜一只繡鞋,靸一只繡鞋;散心也,蕩芳塵,立一會蒼苔,步一會蒼苔。怕多情鶯燕疑猜,遮一半香腮,露一半香腮”。(湯式[?]蟾宮曲》) 一四句隔兩句相對;二三句、五六句、九十句、十三十四句、十六十七句,既鄰句相對,又分別與其他聯(lián)對應(yīng)句隔多句相對(二、五、九、十三、十六句相對,三、六、十、十四、十七句相對);七、十一句,八、十二句分別隔三句相對。隔一句隔兩句重新組成上下聯(lián)對,如“起一陣菊花風,下幾點芭蕉雨;風送得菊花香,雨打得芭蕉絮;芭蕉雨敵庭梧,菊花風戰(zhàn)檻竹”。(庾天錫《[商調(diào)]黃鶯兒?別況》中《隨煞》)由三聯(lián)六句構(gòu)成,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鄰句相對,而一三六句組成上聯(lián):起一陣菊花風,風送得菊花香,菊花香戰(zhàn)檻竹;二四五句組成下聯(lián):下幾點芭蕉雨,雨打得芭蕉絮,芭蕉雨敵庭梧。這上下聯(lián)相對。通篇隔句對,如“冷清清人在西廂,叫一聲張郎,罵一聲張郎;亂紛紛花落東墻,問一會紅娘,絮一會紅娘;枕兒余,衾兒剩,溫一半繡床,間一半繡床;月兒斜,風兒細,開一扇紗窗,掩一扇紗窗;蕩悠悠夢繞高唐,縈一寸柔腸,斷一寸柔腸”。(湯式《蟾宮曲》)一、四、十五句隔多句相對(鼎足對);二三句、五六句、九十句、十三十四句、十六十七句,既鄰句相對,又分別與其他聯(lián)對應(yīng)句隔多句相對(二、五、九、十三、十六句相對,三、六、十、十四、十七句相對);七八句、十一十二句,既鄰句相對,又分別與其他聯(lián)對應(yīng)句隔多句相對(七、十一句相對,八、十二句相對)。 此類對仗中隔一句的兩組兩句對,在近體詩中僅數(shù)例,詞中稍多一些,元人散曲中則將它全方位拓寬,達到使人眼花繚亂的程度。</p><p class="ql-block">(五) 參差對:字數(shù)不等的相鄰兩句、三句或隔句相互形成對仗。如“抬疊起臉上愁,出落腮邊俏”。(喬吉《清江引?笑靨兒》)六字句與五字句相對。又如“意提防若城,口緘守似瓶,心磨拭如明鏡”。(汪元亨《朝天子‘歸腺》)五字句、五字句與六字句相對。再如“往常時狂癡,險犯著笞杖徒流罪;如今便宜,課會風花雪月題”。張養(yǎng)浩《雁兒落帶過得勝令》)一三句為五字句對四字句;二四句為八字句對七字句。此類對仗必然又是錯綜對,近體詩無,詞中罕見,散曲中較多。</p><p class="ql-block">(六) 合掌對:相鄰兩句或隔句意義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相互形成對仗。如“想他,念他”。(無名氏《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又如“淡妝梳,淺妝梳”。(薛昂夫《山坡羊.西湖雜詠:苦雨》)再如“心,也得安;身,也得安”。(張養(yǎng)浩《山坡羊》)再如“自尋思,閑究理;自尋思,閑究理”。 (劉伯亨《[雙調(diào)]朝元樂》中《三犯白苧歌》再如“大鬧臥龍岡,大鬧臥龍岡”。(周文質(zhì)《時新樂》)此類對仗,近體詩絕對避忌,詞中亦少,元人散曲中則較多。</p><p class="ql-block">(七) 句中自對而又鄰句或隔句相對:相鄰兩句、三句、四句或隔句,既句中自對,又鄰句或隔句相對。如“會談經(jīng)覽史,慣作賦吟詩”。(汪元亨《醉太平?警世》)又如“險似隋唐,勝如楚漢,敗若梁齊”。(鮮于必仁《折桂令.棋》)再如“春尋芳竹塢花溪邊醉,夏乘舟柳岸蓮塘上醉,秋登高菊徑楓林下醉,冬藏鉤暖閣紅爐前醉”。(周文質(zhì)《叨叨令?四景》)再如“席上樽前,衾枕奈無緣;柳底花邊,詩曲已多年”。(關(guān)漢卿《碧玉簫》)。</p><p class="ql-block"> (八) X字豆兩句對:一字或數(shù)字豆的相鄰兩句相互形成對仗。如“將小闊闊書房蓋,綠巍巍松樹栽”。(張養(yǎng)浩《水仙子》)又如“早是多離多恨,多愁多悶”。(無名氏《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四換頭》)再如“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倪瓚《折桂令?擬張鳴善》)此類對仗,近體詩無,詞曲中皆多。</p><p class="ql-block"> (九) X字豆鼎足對:一字或數(shù)字豆的相鄰三句相互形成對仗。如“有青山勸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詩”。(張養(yǎng)浩《黃天樂?辭參議還家》)又如“這酒痛飲忘形,微飲忘憂。好飲忘餐”。(無名氏《折桂令?酒》)再如“倒嫌他鴛鴦比翼,黃鶯作對,彩虹成雙”。(關(guān)漢卿《普天樂?崔張十六事:西湖寄寓》)此類對仗,近體詩元,詞曲中均有但散曲中特多。 《元人散曲對仗綱目》提要(2)蕭自熙 第二、按“韻”劃分 。</p><p class="ql-block">(十) 同韻腳對:相鄰兩句、三句、四句或隔句,末字不僅押韻,而且所押韻字相同,相互形成對仗。如“西樓高處,東城佳處”。(劉時中《山坡羊?懷長沙次郭振卿韻》)又如“游人陌頭,殘紅樹頭,流水溪頭”。(趙善慶《慶東原?晚春雜興》)再如“畫娥眉玉鑒遺香,伴才郎玉枕留香,捧酒卮玉容噴香,摘花枝玉指偷香”。(呂濟民《蟾宮曲?贈玉香》)再如“湖,如鏡里;山,如畫里”。(薛昂夫《山坡羊?筱步》)此類對仗,近體詩中因避重韻,無,詞曲中則較多。</p> <p class="ql-block">(十一) 兩韻對:相鄰兩句或隔句句末均為韻腳,押同一韻部的兩個不同的韻字,相互形成對仗。如“啼翠靄林間鷓鴣,墜青絲檐外蜘蛛”。(張可久《折桂令?別后》)又如“風潭,百頃青銅鑒;云巖,千尋碧玉簪”。(汪元亨《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歸隱》)此類對仗,近體詩中絕無,詞曲中皆有而以散曲特多。</p><p class="ql-block">(十二) 三韻對:相鄰三句句末均為韻腳,押同一韻部的三個不同的韻字,相互形成對仗。如“一個沖開錦川,一個啼殘翠煙,一個飛上青天?!?張養(yǎng)浩《慶東原》)再如“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喬吉《水仙子?重觀瀑布》)此類對仗,散曲特有。</p><p class="ql-block">(十三) 四韻對:相鄰四句句末均為韻腳,押同一韻部的四個不同的韻字,相互形成對仗。如“功名萬里忙如燕,斯文一脈微如線,光陰寸隙流如電,風霜兩鬢白如練”。(薛昂夫《塞鴻秋》)此類對仗,散曲特有。</p><p class="ql-block"> (十四) 竹節(jié)韻對:相鄰兩句或三句韻腳及句中節(jié)奏點均用同一韻部的不同韻字,相互形成對仗。如“賦遠游黃州竹樓,泛中流翠袖蘭舟?!?。(張可久《折桂令?湖上即事疊韻》)又如:“柳屯云護城閨兩岸黃金嫩,杏酣春映山村萬樹胭脂噴,草鋪茵繞湖濱一片綠絨新”。(湯式《醉太平?約游春友不至效張鳴善句里用韻》)此類對仗,散曲中特有,量較小。</p><p class="ql-block">(十五) 字字韻字對:相鄰兩句或三句字字均用同一韻部的不同韻字,相互形成對仗。如“夫與婦壺沽綠醑,主呼奴釜煮鱸魚”。(劉庭信《折桂令?隱居》)又如“鷺宿芙蕖,烏居古木,鳧浴枯蒲”。(同上)此類對仗,詩詞中無,連散曲中也極為罕見。</p><p class="ql-block"> 第三、按“字”劃分。</p><p class="ql-block"> (十六) 重疊字對:相鄰兩句、三句、四句或隔句相同位置均用重疊字,相互形成對仗。如“雨瀟瀟一簾風勁,昏慘慘半點燈明”。(宋方壺《紅繡鞋?客況》)又如“盈盈嬌步小金蓮,瀲瀲春波暖玉船,行行草書輕羅扇”。(張可久《水仙子?湖上即事》)再如“丁丁當當鐵馬兒乞留玎瑯鬧,啾啾唧唧促織兒依柔依然叫,滴滴點點細雨兒淅零淅留哨,瀟瀟灑灑梧葉兒失留疏剌落”。(周文質(zhì)《叨叨令?悲秋》)再如“江雨淋淋,梅垂無數(shù)金;庭樹陰陰,蟬鳴不調(diào)琴”。(湯式《對玉環(huán)帶過清江引?四景題詩》) 。</p><p class="ql-block">(十七) 連綿字對:相鄰兩句、三句或隔句相同位置用連綿字,相互形成對仗。如“釵飛鳳凰,衾剩鴛鴦”。(查德卿(醉太平?寄情》)又如“黃云縹緲四明山,綠水潺湲七里灘,碧桃零落雙峰澗”。(張可久《湘妃怨?紀行》)再如“魂勞夢穰,為伊空惆悵;行思坐想,為伊成悒怏”。(李邦祐《轉(zhuǎn)調(diào)淘金令?思情》) (十八) 同字對:相鄰兩句、三句、四句或隔句相同位置用一至數(shù)個相同的字,相互形成對仗。如“釣桐江江上雪,泛桐江江上月”。(徐德可《紅錦袍》)又如“用了無窮的氣力,使了無窮的見識,費了無限的心機”。(張養(yǎng)浩《慶東原》)再如“春來時綽然亭香雪梨花會,夏來時綽然亭云錦荷花會,秋來時綽然亭霜露黃花會,冬來時綽然亭風月梅花會”。(張養(yǎng)浩《塞鴻秋》)再如“去歲觀梅,折花親贈君;今歲觀梅,對花不見人”。(湯式《對玉環(huán)帶過清江引?四景題詩》) 。</p><p class="ql-block">(十九) 字形對:相鄰各句相同位置用字形易混淆之字,相互形成對仗。如“亥豕訛傳,魯魚誤辨,帝虎移形”。(鮮于必仁《折桂令?書》)此類對仗,極為罕見。</p><p class="ql-block"> 第四、按“修辭”劃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十) 回環(huán)對:相鄰兩句,前句末尾與后句開頭相同,后句末尾又與前句開頭相同,兩句循環(huán)往復,但不能倒讀,相互形成對仗。如“清風伴我,我伴清風”。(李伯瞻《殿前歡?省悟》)此類對仗,散曲中特有;必然又是同字錯綜對。</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 回文對:相鄰兩句,前句末尾為后句開頭,后句末尾又為前句開頭,既可以順讀,又可以倒讀,相互形成對仗。如“龍擒虎,虎擒龍”。(無名氏《梧葉兒》)此類對仗,散曲中特有,但極罕見;必然又是同字錯綜對。</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 頂真對:相鄰兩句或三句,前句末尾與后句開頭相同,各句既不能循環(huán)往復,又不能倒讀,相互形成對仗。如“水面云山,山上樓臺”。(張養(yǎng)浩[一作趙天錫]《折桂令?過金山寺》)又如“天默默陰云匝匝,云匝匝西風颯颯,風颯颯寒雁呀呀”。(無名氏《普天樂》)此類對仗,散曲中特有,較回文對多,較回環(huán)對少;必然又是同字錯綜對。</p><p class="ql-block">(二十三) 反復對:相鄰兩句、三句、四句或隔句,有一詞或詞組有規(guī)律地反復出現(xiàn),相互形成對仗。如“無窮名利無窮恨,有限風光有限身”。(張養(yǎng)浩《喜春來》)又如“守書窗何日離書窗,瞻玉堂何時步玉堂,避風浪何處無風浪”。(湯式《湘妃怨?和陸進之韻》)再如“獨言獨語,不斷不絕;自跌自堆,無休無歇”。(劉庭信《折桂令?憶別》)再如“幾處荒墳,半全共半毀;幾陌銀錢,半灰共半泥;幾個相知,半人共半鬼”。(張碧山《[雙調(diào)]錦上花?春游》)此類對仗,必然又是句中同字對自對。</p><p class="ql-block"> 第五、按“位置”劃分。</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流水對:相鄰兩句、三句或隔句字面相對,一意相承,如同上源與下流,位置不能顛倒。如“共幾個田舍翁,說幾句莊家話”。(盧摯《沉醉東風?閑居》)又如“早晨間少婢無奴,晌午后尋朋覓友,到黃昏憶子思妻”。(劉庭信《折桂令?憶別》)再如“漸漸梅開,獨立黃昏待;暗暗香來,清閑處士宅”。(劉時中《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題和靖墓》)。</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錯綜對:相鄰兩句、三句或隔句,對應(yīng)詞不拘位置,顛倒錯綜,形成對仗。如“花發(fā)南枝,北岸冰銷”。(劉秉忠《蟾宮曲》)“花發(fā)”對“冰銷”,“南枝”對“北岸”。又如“疏林暮鴉,聚魚遠浦,落雁寒沙”。(無名氏《滿庭芳》)“聚魚”分別對“暮鴉”、“落雁”;“遠浦”分別對“疏林”、“寒沙”。再如“雨晴云散,滿江明月;風微浪急,扁舟一葉”。(盧摯《節(jié)節(jié)高?題洞庭鹿角廟壁》)“滿(數(shù)目詞)江”對“一葉”;“明月”對“扁舟”。</p><p class="ql-block"> 第六、按“詞”劃分。</p><p class="ql-block"> (二十六) 顏色對:相鄰各句之對應(yīng)詞用顏色詞,相互形成對仗。如“去則去滄波中白鷗念侶,想則想瑤臺畔青鸞寄語,盼則盼碧天邊紫鳳銜書”。(湯式《普天樂?友人為人所誣赴杭》)。</p><p class="ql-block"> (二十七) 數(shù)目對:相鄰各句之對應(yīng)詞用數(shù)目詞,相互形成對仗。如“戴一頂十花九裂遮塵帽,穿一領(lǐng)千補百衲藏形襖,系一條七斷八續(xù)勒身絳”。(無名氏《醉太平?嘆子弟》)。</p><p class="ql-block"> (二十八) 方位對:相鄰各句之對應(yīng)詞用方位詞,相互形成對仗。如“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喬吉《水仙子?尋梅》)。</p><p class="ql-block"> (二十九) 人名對:相鄰各句之對應(yīng)詞用人名詞,相互形成對仗。如“喜陳摶一榻眠時借,愛盧仝七碗醒時啜,好焦公五斗醉時賒”。(汪元亨《醉太平?警世》)。</p><p class="ql-block"> (三十) 地名對:相鄰各句之對應(yīng)詞用地名詞,相互形成對仗。如“知他在華陽武夷,知他在丹山赤水,知他在玄圃瑤池”。(湯式《普天樂?送丁起東回陜斯人學鍛煉》)。</p><p class="ql-block"> (三十一) 反對:相鄰各句之對應(yīng)詞用反義詞,相互形成對仗。如“雪兒飄風兒刮深深閉門,酒兒chou魚兒膾旋旋開樽”。(湯式《滿庭芳?除夕》)又如“驅(qū)馳,塵事多興廢;依棲,云林少是非”。(汪元亨《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歸隱》) (三十二) 借對,一般是單一的,或借義,或借音。借義對,指的是某詞的句中義與其對應(yīng)詞相對,非工對;借此詞的另一義與其對應(yīng)詞相對,則是工對。借音對,指的是某詞的句中義與其對應(yīng)詞相對,非工對;借此詞的同音字(多為顏色詞)與其對應(yīng)詞相對,則是工對。元人散曲中借對由一元變多元,由簡單到復雜,可謂五彩繽紛。單借義對,如“小洞閑花何處,矮墻顛草誰書”。(張可久《紅繡鞋?茅山疏翁索賦》)借“草書”之“草”的另一義“草木”之“草”,與“花”形成工對(草木花果對)。 雙借義對,如“彩繩千秋掛,艷陽三月天”。(無名氏《閱金經(jīng)?千秋》)借連綿字“千秋”(后世倒讀為“秋千”)之“千”的另一義“千百”之“千”與“三”形成工對(數(shù)目對);又借連綿字“千秋”之“秋”的另一義“秋冬”之“秋”與“月”形成工對(時令對)。 三借義對,如“學煉丹,同貨墨,共談玄”。(張可久《罵玉郎帶過感皇恩采茶歌?為酸齋解嘲》)借“仙丹”之“丹”的另一義“丹色”之“丹”,再借“墨家”之“墨”的另一義“墨(黑)色”之“墨”,又借“玄學”之“玄”的另一義“玄色”之“玄”,所借三義形成工對(顏色對)。 單借音對,如:“香絮引魚吞綠波,落花驚蝶夢南柯”。(喬吉《折桂令?問春》)借“南方”之“南”的同音字中的顏色詞“藍”與“綠”形成工對(顏色對)。又如“千里思君,午夜挑燈”。(任昱《折桂令?餞尹希善之寧國尹》)借“午”的同音字中非顏色詞“五”與“千”形成工對(數(shù)目對)。 雙借音對,如“歸燕年年,離恨綿綿”。(張可久《朝天子?春思》)借“歸”的同音字中非顏色詞“閨”,再借“燕”的同音字中非顏色詞“怨”,“閨怨”與其對應(yīng)詞“離恨’’形成工對(人事對)。 音義俱借對,如“枕蒼龍云臥品清簫,跨白鹿春酣醉碧桃,喚青猿夜拆燒丹灶”。(喬吉《水仙子?樂清簫臺》)一句借“清”的同音字中的顏色詞“青”,三句借“仙丹’’之“丹”的另一義“丹色”之“丹”,所借的音與義既與二句的對應(yīng)詞“碧”形成工對(顏色對),又分別與一句的“蒼”三句的“青”形成工對(句中顏色對自對而又三句相對)。 輾轉(zhuǎn)借義借音對,如“新蟬風斷子弦琴,古鴨煙消午篆沉,孤鶴夢覺三山枕”。(喬吉《水仙子?瑞安東安寺夏日清思》)一句借“子弦母弦”之“子”的另一義“子丑寅卯”之“子”,與二句“午”形成工對(干支對);二句又借“午”的同音字中非顏色詞“五”,與三句“三”形成工對(數(shù)目對)。 特殊雙借義對,如“白也無敵,赤爾何如”。(王舉之《折桂令?送友赴都》)上句借人名“白(李白)”的另一義“白色”之“白”,下句借人名“赤(公西赤)”的另一義“赤色”之“赤”,所借兩義形成新的工對(顏色對)。這種對仗,與前面所說的“雙借義對”不同之處在于:借義前已是工對(人名對)。 特殊三借義對,如“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guān)”。(張可久《賣花聲?懷古二首》)一句借地名“烏江”之“烏”的另一義“烏色”之“烏”,二句借地名“赤壁”之“赤”的另一義“赤色”之“赤”,三句借地名“玉門”之“玉”的另一義“玉(白)色”之“玉”,所借三義形成新的工對(顏色對)。這種對仗與前面所說的“三借義對”不同之處在于:借義前已是工對(地名對)的組成部份。</p><p class="ql-block">(三十三) 同小類的名詞相對:相鄰各句之對應(yīng)詞用同小類的名詞,相互形成對仗。其中有: 天文對,如“香透簾櫳,藕花風漸生;影上闌干,梧桐月正明”。(湯式《對玉環(huán)帶過清江引?閨怨》)風對月,天文詞相對。時令對,如“三秋恨三秋感舊,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風流”。(徐德可《水仙子?春情》)秋對春對世,時令詞相對。 地理對,如“小堂不閉野云封,隔岸時聞澗水舂,比鄰分得山田種”。(任昱《水仙子?幽居》)野對澗對山,地理詞相對。宮室對,如“滿腹才能,幕府夜談兵;唾手功名,麟閣要圖形”。(趙禹圭《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簫》)府對閣,宮室詞相對。 器物對,如“散囊里黃金,藏匣中寶劍,收架上牙簽”。(汪元亨《折桂令?歸隱》)囊對匣對架,器物詞相對。 衣飾對,如“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穿一領(lǐng)半長不短黃麻罩,系一條半聯(lián)不斷皂環(huán)絳”。(鐘嗣成《醉太平》)帽對罩對絳,衣飾詞相對。 飲食對,如“糟腌兩個功名字,醅渰千古興亡事,曲埋萬丈虹霓志”。(白樸[?]《寄生草?飲》)糟對醅對曲,飲食詞相對。 文具對,如“玉龍筆架,銅雀硯瓦,金鳳箋花”。(喬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園即事》)筆對硯對箋,文具詞相對。文學對,如“滿泛霞杯,羞歌白苧詞;濃蘸霜毫,倦題紅葉詩”。(湯式《對玉環(huán)帶過清江引?閨怨》)詩對詞,文學詞相對。 草木花果對,如“茶瓜,林下漁樵話;桑麻,山中宰相家”。(劉庭信《雁兒落帶過得勝令》)茶對桑,瓜對麻,草木花果詞相對。 鳥獸蟲魚對,如“燕昭臺已見藏狐兔,吳王臺又見游麋鹿,子陵臺不見釣鰲魚”。(汪元亨《醉太平?警世》)狐對麋對鰲,兔對鹿對魚,鳥獸蟲魚詞相對。形體對,如“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nèi)刳脂油”。(無名氏《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嗉對腿對腹,形體詞相對。 人事對,如“片時春夢,十年往事,一點詩愁”。(張可久《人月圓?春日次韻》)夢對事對愁,人事詞相對。人倫對,如“怕蕭郎夫婦,茅家兄弟”。(李致遠《水仙子?道情》)夫?qū)π?,婦對弟,人倫詞相對。</p><p class="ql-block">(三十四) 成語對:相鄰各句之對應(yīng)詞用成語,相互形成對仗。如“殢風月似緣木求魚,戀風花守株待兔,下風雹打草驚蛇”。(劉庭信《折桂令?憶別》)此類對仗,極為罕見。</p><p class="ql-block"> 第七、按“篇"劃分。</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 通篇對:整首散曲全用對仗。常見曲調(diào)有《叨叨令》、《塞鴻秋》、《白鶴子》、《寄生草》、《賣花聲》、《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水仙子》、《折桂令》、《憑闌人》、《慶東原》、《天凈沙》、《知秋令》等。如“四時春富貴,萬物酒風流;澄澄水如藍,灼灼花如繡”。(關(guān)漢卿《白鶴子》)又如“姜太公賤賣了硒溪岸,韓元帥命博得拜將壇;羨傅說守定巖前版,嘆寧輒吃了桑間飯,勸豫讓吐出喉中炭;如今凌煙閣一層一個鬼門關(guān),長安道一步一個連云棧”。(查德卿《寄生草?感嘆》)又如“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人種桑園;茅苫三間廈,秧肥數(shù)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lián)清新杜甫篇”。(吳西逸《雁兒落帶過得勝令?嘆世》)又如“鷗鷺江皋千萬灣,雞犬人家三四間;逆流灘上灘,亂云山外山”。(徐德可《憑闌人?江行》)又如“問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問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樓香風綺羅,今日個兩三個打魚船落日滄波。光景蹉跎,人事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湯式《天香引?西湖感舊》)</p><p class="ql-block"> 第八、綜合性對仗。</p><p class="ql-block"> (三十六) 多角度多層次多樣性對仗,如“凌歊臺畔黃山鋪,是三千歌舞亡家處;望夫山下烏江渡,是八千子弟思鄉(xiāng)去”。(薛昂夫《塞鴻秋》)層次有六:</p><p class="ql-block">(1)四韻對;</p><p class="ql-block">(2)隔句對;</p><p class="ql-block">(3)構(gòu)成“隔句對”的流水對;</p><p class="ql-block">(4)構(gòu)成“流水對”的句中自對而又隔句相對;</p><p class="ql-block">(5)構(gòu)成“句中自對而又隔句相對”的句中自對;</p><p class="ql-block">(6)構(gòu)成“句中自對”的文學對、人倫對。角度有三:“韻”的角度,是四韻對;“句”的角度,是隔句對;“位置”角度,是流水對。多樣有十二:(1)四韻對;</p><p class="ql-block">(2)隔句對;</p><p class="ql-block">(3)流水對;</p><p class="ql-block">(4)句中自對而又隔句相對;</p><p class="ql-block">(5)數(shù)目對(三對八);</p><p class="ql-block">(6)方位對(畔對下);</p><p class="ql-block">(7)雙借義對(借地名“黃山鋪”之“黃”的另一義“黃色”之“黃”,又借地名“烏江渡”之“烏”的另一義“烏色”之“烏”;所借兩義形成工對:顏色對);</p><p class="ql-block">(8)地名對(黃山對鳥江);</p><p class="ql-block">(9)地理對(鋪對渡);</p><p class="ql-block">(10)文學對(歌對舞);</p><p class="ql-block">(11)人倫對(子對弟);</p><p class="ql-block">(12)同字對(是對是)。元人散曲中兩個層次、兩個角度、兩樣品類的對仗特多;相反,單層次、單一角度、單一品類的對仗卻更少些 原載《負行窩散曲》,中國三峽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p><p class="ql-block">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闸北区| 伊宁市| 招远市| 亳州市| 南溪县| 永登县| 高平市| 辉南县| 如东县| 孟津县| 武宣县| 台湾省| 榆中县| 林芝县| 都兰县| 隆林| 博客| 吕梁市| 崇礼县| 关岭| 从江县| 阳山县| 永定县| 杭锦后旗| 黔东| 丹寨县| 孟州市| 沽源县| 尼玛县| 南城县| 车致| 武宣县| 襄垣县| 剑阁县| 镇平县| 酉阳| 莱州市| 吉隆县| 柘荣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