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1日赴江西崇仁插隊落戶,照片是70年在村背山坡上的知青合影。</p><p class="ql-block"> 緣分,很暖;</p><p class="ql-block"> 遇見,很美。</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默默珍惜生命中的緣分,</p><p class="ql-block"> 靜靜地珍藏青春記憶中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在赴江西插隊落戶十年后,我寫道:</p><p class="ql-block"> 我們用自己的淚水和汗水, 寫就了一曲壯美悲情的青春之歌;鑄就了一尊青春塑像!</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青澀和稚嫩,激情和理想,無奈和理想。像一行行或深或淺的腳印,留在了紅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同天,作者也留下了珍貴照片,右上方村民稱夕仙峰,在落戶的苦竹村抬頭可見!(苦竹原名竹溪,歷史上太平天國軍途經,燒殺搶掠,竹溪衰敗,后稱現名)</p><p class="ql-block"> 不說往事如煙,</p><p class="ql-block"> 莫言青春無悔。</p><p class="ql-block"> 天地夏秋冬夏,</p><p class="ql-block"> 人生也有四季。</p> <p class="ql-block">1971年我心血來潮,就在這張照片的背面寫了首《提照詩》:</p><p class="ql-block"> 夕仙峰與我并排立,</p><p class="ql-block"> 百年楓屹立松影中。</p><p class="ql-block"> 竹溪后山似舞臺,</p><p class="ql-block"> 群山簇擁似觀眾。</p><p class="ql-block">現今誦讀兩遍,當年還真有點改天換地的豪氣!</p> <p class="ql-block">1966年,同赴江西插隊的作者兩兄弟在天安門城樓前留下的合影。因所謂成分論,無緣佩帶紅衛兵袖章。</p> <p class="ql-block">這是1974年10月,作者作為知青代表參加江西省業余教育工作會議,江西省副省長老紅軍劉俊秀到會講話。會議間歇在八一大道留影點,化錢拍了這張照片。當年中山裝口袋里都是會議資料,可惜沒有留存。</p> <p class="ql-block">在山坡大松樹下,當年家中貧困,借別人的毛線衣又加拍了一張照片,還算英姿勃勃(笑)。</p><p class="ql-block"> 遙想青春年少,</p><p class="ql-block"> 也曾芳華燦爛。</p><p class="ql-block"> 一段非凡經歷,</p><p class="ql-block"> 豐富個人閱歷。</p> <p class="ql-block">作者三兄弟分別在崇仁縣的鳳崗、沙堤兩公社插隊落戶,這是71年在上海長風公園的珍貴合影,身穿奶奶縫制的中裝棉襖。(攝影:老三同窗王瑞云)</p><p class="ql-block">當年作者父親作詩一首名:</p><p class="ql-block"> 蒙 懵</p><p class="ql-block"> 三個兒子去務農,</p><p class="ql-block"> 讀書無用耳邊風。</p><p class="ql-block"> 明知謬論不敢辯,</p><p class="ql-block"> 也因顧影暫蒙懵。</p> <p class="ql-block">作者珍貴的組合照片。</p><p class="ql-block"> 一晃半個世紀,</p><p class="ql-block"> 終身難以忘記。</p><p class="ql-block"> 回憶猶如昨天,</p><p class="ql-block"> 人生白駒過隙。</p> <p class="ql-block">作者落戶苦竹村,是所屬浯漳古村的自然村。古村有著名的明清古祠堂一條街,但村內一些古民宅已殘敗破落,令人痛惜。當年吟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老宅古祠墻斑駁,</p><p class="ql-block"> 青磚黛瓦苔跡留。</p><p class="ql-block"> 窄巷幽深青石徑,</p><p class="ql-block"> 殘垣斷壁令人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古建筑"謙山公祠"前的臺階上,上海知青或坐或站留下了珍貴的合影。照片清晰度好,約攝于1973年夏。照片由曾任知青連長,入學復旦大學的馮榮根(前排左一)珍藏。</p><p class="ql-block">馮先生患癌癥離世后,作者聯糸其遺孀陳汝俊,她是二附中同屆校友,曾在吉林插隊落戶。她慷慨地把照片送給了我。這張照片讓大家很興奮地看到了五十年前自己的清澀模樣。值得說明的是,緊礙馮先生就坐的是知青劉榮發,他在1976年古祠堂火災中,因救火而獻身,令人追思和懷念!</p> <p class="ql-block">這是上面照片中,知青馮先生右手一側的石雕放大圖。</p> <p class="ql-block">知青馮先生和同隊兩名68屆初中知青的合影照片,背景是當年的大隊部。</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攝于浯漳古村去上南村途中的小型水庫中,大家興高彩烈地站在水庫中,似乎在唱著俄羅斯歌曲《喀秋莎》,照片也由馮先生遺孀提供,謝謝她!</p> <p class="ql-block">放大的照片,知青劉榮發(在二)在76年浯漳古村救火中獻身,左四近年患肝癌離世,我們懷念他們。</p><p class="ql-block"> 一生很短,短得來不及享用美好年華,</p><p class="ql-block"> 就已身處遲暮!</p><p class="ql-block"> 我們要學會珍惜,一旦擦肩而過,</p><p class="ql-block"> 也許永不邂逅!</p> <p class="ql-block">上北和上南村知青七十年代珍貴合影,可惜照片左知青已病故,令人懷念。</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約攝于1973年夏"雙搶"季節,臨川(現稱撫州)某報社記者及軍分區一小記者(還記得名字叫方小件),隨地區領導視察,發現浯漳古村知青頂著烈日割稻插秧,很感動。次日逐招呼知青,給大家拍了張照片。照片中知青脖子上都挽著毛巾,戴著草帽,赤腳站在水田里......。臨川記者隔幾日寄來人手一張照片,由作者分發給眾人。</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上海知青研究會編撰的《情緣江西(上海知青老照片)》畫冊已采用。</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有顯著的時代特征,背后橫幅上寫了《不忘階級苦,永做革命人》幾個大字,記得由作者書寫。本想后半句寫牢記血淚仇,后想歷史上浯漳這地方相對富足,年齡比我們長幾歲的貧農子弟,一不小心,就憶苦思甜到三年饑荒了,因此就寫照片上的后半句作為標題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上幅照片的局部放大圖,后排右二是作者,右一是救火獻身的知青劉榮發。這張照片也榮幸地被收錄在大型相冊中。</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浯漳知青參加政治學習的照片,約攝于1973年盛夏。作者在右側前排,坐在竹椅上,手里拿了筆記本和筆,似乎在做筆記,應該是學習相關文件。讀文件者為當年分管知青工作的民兵營長陳發寶。</p> <p class="ql-block">浯漳知青參加民兵訓練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原浯漳大隊魯滸村知青,最上面是務農六年的知青院士丁劍。他們中還有解放日報資深記者、國資委干部及教師等。</p> <p class="ql-block">魯滸知青切磋羽毛球技藝,以后勞動強度加大,也無力打球了,左為知青院士。</p> <p class="ql-block">知青學抽煙,點煙者院士也。值得說明的是,抽煙只是好奇,日后他們中幾無煙民。</p> <p class="ql-block">知青美女照!</p> <p class="ql-block">《情緣江西(上海知青在江西)》大型相冊已收錄的部分浯漳知青照片。(下同)</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繪制的崇仁縣城老橋,以及兩岸民居分布的素描圖。(繪者作者大弟)</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的浯漳古村朱溪村村莊分布素描圖。</p> <p class="ql-block">浯漳古村入村處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明信片。</p><p class="ql-block">下面一組老照片,是作者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華東師大學習期間所拍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北路華師大老校區,作者在圖書館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宿舍學習。</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文史樓前。</p> <p class="ql-block">南京野外地質考察時,師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77級小組同學在南京中山陵合影,其中66屆高中2人,初中一人;68屆高中2人;67屆初中一人,70屆一人,73屆二人,只有一名應屆生。</p><p class="ql-block">他們的特點有:</p><p class="ql-block">(1)年齡最大最小相差11歲;</p><p class="ql-block">(2)老三屆人占6人;</p><p class="ql-block">(3)有人中學階段學過俄語;</p><p class="ql-block">(4)他們中知青和回鄉知青占絕大多數,分別來自黑龍江、云南、江西、崇明農場、川沙、嘉定以及廠礦;</p><p class="ql-block">(5)他們中男女比例7:3;</p><p class="ql-block">(6)他們學習特別用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廬山地質考察,男生在廬山廬林大橋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鄱陽湖邊。</p> <p class="ql-block">作者集體合影的畢業照,后排能找到在江西山村蹉跎十年,33歲畢業的我(最后排左三)!</p> <p class="ql-block">華東師大物理樓老照片,若干年前外立面全面裝修,面目全非,但更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再回到插隊落戶生涯,展示幾幅浯漳古村近年聚會的照片。我為這幅照片涂鴉了四行詩:</p><p class="ql-block"> 昔日有緣校園逢,</p><p class="ql-block"> 風雨浯漳山景中。</p><p class="ql-block"> 流水年華滄桑有,</p><p class="ql-block"> 今夕喜聚情更濃。</p> <p class="ql-block">二附中六十周年校慶同屆插隊知青合影,右一當年榮幸當兵。</p> <p class="ql-block">同村插隊的知青校慶相遇合影。</p> <p class="ql-block">近年拍攝的同村插隊的作者兩兄弟。</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浯漳古村中值得自豪的知青英杰,在原浯漳古村所屬魯滸村,有插隊落戶六年后入學江西醫學院,經自已努力,96年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排左一)。魯滸村袁氏與袁隆平同宗,可以說魯滸成了院士村!</p><p class="ql-block">聽說浯漳古村建了個石碑,沒有記載這事,下次再去第二故鄉,向村民建言,補個石碑!</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這群人,是華東大第二附中的68屆高初中畢業生,這一屆全部上山下鄉,他們都插隊落戶在江西崇仁山區浯漳古村!</p><p class="ql-block">68屆山村新農民,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義無反顧,用孱弱的肩膀扛起了歷史賦予的責任,今天的成就有他們青春的奉獻!</p><p class="ql-block">在知青一代漸漸老去的時候,希望共和國記住我們的歷史奉獻!</p> <p class="ql-block">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第二故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海市|
固原市|
墨脱县|
宿松县|
特克斯县|
吴桥县|
鄂温|
云浮市|
海城市|
汶川县|
固阳县|
化州市|
库尔勒市|
曲阜市|
鲜城|
福安市|
红原县|
丹凤县|
阜新市|
泗水县|
金阳县|
城市|
锦州市|
扬州市|
英德市|
楚雄市|
石楼县|
大城县|
娱乐|
绥中县|
津南区|
繁峙县|
开鲁县|
迁西县|
城固县|
麦盖提县|
榆林市|
马尔康县|
安龙县|
昆明市|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