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之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 <p class="ql-block">東華門</p> <p class="ql-block">角樓</p> <p class="ql-block">午門</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宮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前廣場,面積約26000平方米,內金水河自西向東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太和門廣場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廣場兩側還有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并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p> <p class="ql-block">內金水橋</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是故宮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時稱奉天門;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名為太和門;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被焚毀;現為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重建。</p> 太和門面闊9間,南北深分2間,進深4間,四圍廊子,合深36間,建筑面積1371平方米。太和門后檐正中開三門,為重檎歇山式門座,下面承以須彌座式的白石基座,四圍龍鳳石雕欄。太和門上梁枋等構件上施有和璽彩畫。太和門前后石階各三出,左右階各一出,建筑通高23.80米,體制裝鑾如太和殿。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只 ,門前丹墀之下東西兩側分別列有石匱、石亭。 <p class="ql-block">太和門東是文華殿。文華殿明初為皇太子的觀政之處,明中期改為舉行經筵的地方,清代延續明制。</p> <p class="ql-block">文華門</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西是武英殿??滴跄觊g(公元1662年—1722年)設立武英殿書局,成為皇家修書處。武英殿左右廊房設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p> 武英殿南向,建筑三面圍繞紅墻,東西寬70米,南北長100米。建筑面闊五間,通長33.4米,進深三間,采用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殿前有內金水河流過,上跨石橋三座,玉石欄桿,形制如同太和門前的金水橋。 <p class="ql-block">斷虹橋,位于武英殿之東,單拱石券,橫跨于內金水河之上。橋南北向,長18.7米,最寬處達9.20米。橋面鋪砌漢白玉巨石,兩側石欄板雕穿花龍紋圖案,望柱上之石獅神態各異,宛然如生。此橋用料之考究、裝飾之華麗、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內諸橋之冠。</p> 太和殿前廣場,位于太和門北面,太和殿南,中間御路鋪以青石,兩側青磚墁地。青磚地面上扇形排列兩排漢白玉石塊,是舉行大朝禮時鹵簿中各類儀仗站班位置。兩側是庫房,主要存放皇室的皮革、瓷器、金銀、茶葉和衣服等?;实叟e行大典時,儀仗隊伍站在廣場的儀仗墩上,手執旌、旗、傘、蓋、斧、鉞、戟等,高級的文武官員跪在丹墀(亦稱丹陛)下御路兩旁,在中和韶樂聲中向皇帝行禮參拜。 故宮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或者舉行盛典時用的宮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中和殿最小。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殿長64.24米,寬37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72根大柱,其中六根是纏龍金柱。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云龍云鳳圖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建極綏猷”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p>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而皇帝上朝的地點,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殿下為高8.13米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p class="ql-block">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筑面積580平方米。中和殿屋頂為單檐四角攢尖頂,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中和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云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墻,上置瑣窗。殿內外檐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含前廊1間),建筑面積1240平方米,高29.50米。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云龍渾金毗廬帽。</p> 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后、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十分壯觀。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于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東是奉先殿、寧壽宮,奉先殿是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現為鐘表館。寧壽宮現為珍寶館所在。</p> 鐘表館設在景運門外的奉先殿內,共展出十八世紀中外制造的各式鐘表一百二十三件。清宮收藏的各式鐘表,主要是乾隆和嘉慶年間在廣州、蘇州和宮內做鐘處制造,部分是英、法、瑞士等國出產。 中國制造的鐘表多以黃金、珠玉、寶石為裝飾,造型模擬樓閣、寶塔、花果、盆景等。英、法等國出產的鐘表則模擬西洋建筑、車馬人物等。 <p class="ql-block">寧壽宮前部有九龍壁、皇極門、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寧壽宮的后部又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有養性門、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東路有扮戲樓、暢音閣、閱是樓、尋沿書屋、慶壽堂、景福宮、梵華樓、佛日樓,其中暢音閣為清宮內廷演戲樓,建筑宏麗,全稱為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西路就是俗稱“乾隆花園”的寧壽宮花園,主要有古華軒、遂初堂、符望閣、倦勤齋等建筑,是公認的宮中苑精品。<br></p> <p class="ql-block">九龍壁</p> <p class="ql-block">皇極殿為寧壽宮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一區建筑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后臨朝受賀之所。</p> <p class="ql-block">皇極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前檐出廊,枋下渾金雕龍雀替。明間,左、右次間設殿門,余各次間下砌檻墻。后檐明、次間辟為殿后門,可達寧壽宮,余各間砌墻。殿中四根瀝粉貼金蟠龍柱,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下設寶座,品級僅次于太和殿。殿內左置銅壺滴漏,右置大自鳴鐘,制作考究。</p> <p class="ql-block">皇極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體現皇權的重要陳設。御道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鐫篆體壽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鑄鐵膽,每年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則改立燈桿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實例,今僅存其座。</p> <p class="ql-block">故宮展出的部分珍寶</p> <p class="ql-block">養性殿,位于寧壽宮后的養性門內,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仿內廷養心殿建造,體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p> <p class="ql-block">暢音閣大戲樓,位于養性殿東側,座南面北,建筑宏麗,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為清宮內廷演戲樓。</p> <p class="ql-block">樂壽堂為寧壽宮后區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養性殿,其北有頤和軒。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建成。乾隆皇帝以此為退位后的寢宮,御題“座右圖書娛畫景”聯句,故此堂亦稱寧壽宮讀書堂。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頤和軒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位于故宮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當時的孝莊文皇后、孝圣憲皇后也在這里居住過。</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筑為清代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是故宮內廷正殿,是皇帝的寢宮。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后來皇帝還在這里接見外國的使節。每當各種節日的時候,這里都會舉行家族宴會?;实垴{崩后,將靈柩停放在此殿。</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節日,皇后在這里接受朝賀。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權的二十五璽收存于此,遂為儲印場所。</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坐北面南,面闊連廊九間,進深三間,屋頂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內部分為三個單元。明代,坤寧宮為皇后寢宮,又稱“中宮”。清代,坤寧宮改為薩滿教祭祀的場所;并先后為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舉辦大婚儀式,還是末代皇帝溥儀舉辦婚禮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公元1420年),南北長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園內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樹、柏樹和竹子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轮台县|
尉犁县|
昭平县|
葵青区|
曲水县|
临清市|
永寿县|
固阳县|
高青县|
黔西县|
沙田区|
若羌县|
昌黎县|
彰武县|
宣城市|
濮阳市|
汝城县|
旺苍县|
聂拉木县|
静海县|
大连市|
上杭县|
松阳县|
赣榆县|
鞍山市|
页游|
伽师县|
安塞县|
金昌市|
会泽县|
阳西县|
宜丰县|
通榆县|
香港|
清镇市|
夹江县|
郯城县|
天镇县|
洛扎县|
赤壁市|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