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翻看一個雁北大院的朋友發的聚會抖音時,遂想起雁北大院的歷歷往事,想起那個哺育我們的搖藍。</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試圖從高德地圖中查找雁北大院時,發現雁北大院作為一個地理符號,已經如一片云,從地圖上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作為一個曾經的物理空間概念,和中國的許許多多的“大院”一樣,既有政治集合體的屬性,同時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辦公和居所集聚平臺,更是一個具有時代色彩的部落。</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種生態,隨著歲月的流逝,雁北大院歷盡滄桑,于2009年退出了歷史舞臺,被演變成歷史符號,演變成政治符號,演變成感情符號,永久地存活于雁北大院第二代的記憶中。同時,雁北大院的第一代人也多數作古,只遺留在后代的記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節:雁北大院概述</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曾經作為雁北地委和雁北行署的所在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政權的一個區域性的政治權利中心,其覆蓋著雁北行署所轄的十三個縣,代表著國家行使著政治、經濟、文化和民生的管轄權,保證著十三縣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及民生的穩定發展,成為中國政治結構中地方基層組織的一個縮影。</p><p class="ql-block"> 而農村經濟工作的性質、雁北農村的礦產資源缺乏,自然經濟的特點,構成了雁北地區雖然解放了已經很多年,但是落后貧窮、靠天吃飯的經濟現狀基本沒有改變。這同時構成了雁北行署的工作方向和農村工作的主要特點。</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有雁北地委和雁北行署兩個部門,干部隊伍數量較多,并且大都攜家帶口,因此形成一個特定的社區群。 </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同時作為雁北干部的生活居所,由于面積大,居住人口多,集中性強,自成體系,因此形成一個特定的社區群,自成體系,形成了特有的大院文化。 </p><p class="ql-block"> 從社會學的角度認識,在交通工具短缺的年度,大院所在地由于與大同市區相距較遠,因此形成了一個部落式的群體孤島,一個半封閉的小社會。 </p><p class="ql-block"> 從生活水平看,大院的干部階層,在當時的社會,和普通百姓有著一定位差,大院的生活水平平均高于普通階層,再加上大院有自己的幼兒園、子弟學校及閉環的生活環境,大院自身具有可以自給自足的社會功能。</p><p class="ql-block"> 在大院工作的干部,多數都打著著農民知識分子的精神烙印,他們來自于四面八方,珍惜工作條件的來之不易,體會到位差對一個人的發展所產生的激勵作用。因此,勤勉地奔波于雁北十三縣,按照上面的工作指令,不辭辛勞,兢兢業業,奉獻于他們的職業。對于來自上面的各種政策和路線的對錯,從沒有提岀質疑。 </p><p class="ql-block"> 從他們身上,雖然看不到更多的創造性的作為,但是也沒有膽大妄為的濫用公權的行為。有一點差別的是,他們在完成工作的同時,也在為了自己的仕途,在職務升遷之路上努力跋涉。 </p><p class="ql-block"> 龐大的官僚機構,強大的官場輻射力,傳統的官本位體制,影響著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格局。應該說,他們身上所具有的相信權威的價值觀,唯上唯同的工作哲學,循規蹈矩、謹慎自律的生活信條,構成了雁北大院文化的主旋律。在影響著大院的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不同程度地影響和鑄就了雁北大院第二代的價值觀。 </p><p class="ql-block"> 第二節:雁北大院的環境</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的西邊是大同市區,南邊和東邊是農村的農業用地,北邊也屬于大院的領地。</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周邊是用磚砌的花欄墻圍繞,不高、可攀,但是這種邊界只能擋住循規蹈矩的成年人,攔不住頑皮的孩子們。為了少走幾步,大院的許多男孩子通常是飛檐走壁,越墻而過,甚至走在墻頭上。</p><p class="ql-block"> 花欄墻象一個無形的防火墻一樣,作為天然屏障,不同程度的阻隔了社會上一些丑惡的現象和人的進入,為大院的孩子們提供了健康成長的保障,同時孕育出具有非社會性的大院文化,也沉淀了多少人的夢想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唯一不安的負面效應是官本位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深深的浸淫在孩子們腦中。</p><p class="ql-block"> 一、大院的東面:</p><p class="ql-block"> 出了大院,大院的東邊是菜地,一直延伸到御河邊。</p><p class="ql-block"> 每到夏秋季,這里是大院里的孩子們玩耍嬉戲的場所,或自制弓箭捕射青蛙,然后燃火燒烤蛙腿解饞;或偷摘西紅柿、菜瓜、葵花,躲到一旁飽吃一頓。那時,沒有化肥和農藥,大自然是為孩子們敞開的,雁北大院的每個孩子的天性就是在與自然界共生中養成的,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現代人的焦慮和壓力。</p><p class="ql-block"> 越過東面的莊稼地,就是御河了。</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御河流水潺潺,放學后大家結伴而來,共同戲水,一玩就到天黑。逢周末,三三兩兩一塊到水泊寺水庫或是方坑去游泳,大院孩子們的游泳技能都是在這兩個地方練就的。</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現在昔日的綠色田園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恍如換了人間。試想一下,當你面對藍天和田園時,你會感覺到一種擁抱大自然的自由。而你面對直聳云天的水泥林時,你感到的是一種窒息。</p> <p class="ql-block"> 二、大院的西面:</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西邊是舊日的護城河(基本無水)和古城墻。</p><p class="ql-block"> 破損的城墻也是孩子們游戲的陣地,而且經常出現墻內外的孩子們土坷拉之戰。一到此時,碰到的大院的孩子們,不管認識與不認識,都在大院的旗幟下團結一致對外,共同抗敵,一種微縮化的愛國情結通過愛院情結充分展現,并且一直伴隨著大院孩子們的成長。 </p><p class="ql-block"> 雁北幼兒園、雁北子弟小學——大有倉小學(后更名為第二十四校)也在大院的西面,每天都可以看見大院的孩子們走在上學的路上,但是從來都不需要家長們護送。</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孩子們都對大有倉小學有著深深的懷念,畢竟這是他們離開家庭接受外界教育的第一個場所。</p><p class="ql-block"> 每一個大院長大的孩子,直到如今,還經常回想起給學校的菜地拾糞施肥,經常回想起冬天早上到校生取暖爐子……曾經的在校生活的每一幕歷歷在目,從小就接受著艱苦奮斗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那時陪伴我們的老師們,他們對學生是一視同仁,言傳身教,授道解惑。在對老師們有一種深深的崇敬的同時,大家的幼小的心靈中感受著世界的美好,感受著純潔的師生情誼,由此種下了熱愛生活的種子。 </p><p class="ql-block"> 三、大院的南面</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南邊是五愛村,也是進大同市市區的必經之路。那時候的大院孩子們雖然有很多也來自農村,但是一旦成為城市人口,就會滋生一種優越感,根本不屑于和村里孩子們打交道,倒是經常仗著地位優越和村里的孩子打架。</p><p class="ql-block"> 那時是計劃經濟,每家的糧食是定量供應,而供應大院各家各戶的糧店也在這邊。在大院的住戶多是多子女的,家家戶戶都是供應糧不夠吃,很多大院的孩子們體差身弱,就是在身體發育時期沒有足夠的食物所造成的,影響到一輩子的健康。對于這一點,很多第二代在記憶中已經淡化了。</p><p class="ql-block"> 四、大院的北面:</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北邊是一條路,通往黃花場和大同劇院,還有大同火車站。</p><p class="ql-block"> 路邊的商業局禮堂是當時雁北的比較大的會議場所和演出場所,當時許多重要的全體干部大會,許多重要的文藝演出都在這里舉行。</p><p class="ql-block"> 在鄰御河邊,還站著一尊明代鐵牛,是傳說中的"鎮河鐵牛",大院的孩子們經常在鐵牛身上玩耍,現已遷到善化寺內原文殊閣舊址的空地上保護起來。</p><p class="ql-block"> 原本對于視野局限在大院的孩子們來說,偌大的大院空間,足以滿足孩子們的活動半徑,因此少有探尋世界的沖動,也很少有周游四方、認識社會的興趣。</p><p class="ql-block"> 隨著體制變化,雁北行署已經不復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隨著城市更新,雁北大院這一空間解體了,已經成為歷史遺址。而留存的大院文化和大院精神,也很難用準確的表述來概括,畢竟每個人的認識不同,見解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不一樣。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傳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它將植根于每個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 第三節:雁北大院的第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回顧雁北大院的興衰,某種程度上可以折射出父輩的光芒。但是作為笫二代,我們也不無沉重地看到,如果說父輩們在出發時曾都揣有美好的愿望,但在行進中過程中,被改造的漸漸淡化了初衷,許多人淪為職業殉道者。</p><p class="ql-block"> 而且從父輩身上看到,過去一代革命者對自己信仰的理解,往往在追隨領袖的過程中異化,失去了自我,漸變為"政治工具",甚至成為犧牲品。</p><p class="ql-block"> 父輩們做為革命者,一生都在感覺為共產主義奮斗。到暮年,可曾想到當年的奮斗理想和今天現實的差距?</p><p class="ql-block"> 應該說那個時候參加共產黨的大部分人初期沒有十分明確的目的和理想,也沒有非常明確的信仰和追求,只是一種政治潮流的席卷和一種個人出路的選擇,每個人希望通過參加革命實現人生命運的改變,至于說最終結果是什么?可能當時大多數人沒有一種明晰的預期和答案。 </p><p class="ql-block"> 而共產黨倡導的是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一種信仰,追隨者普遍相信這些理想所描繪的美好社會是值得追求的,它們能賦予人的存在某種特殊意義,并且具有人們值得為這種理想而死的正當性。 </p><p class="ql-block"> 從結果來看,當時的選擇并沒有錯。父親由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成為執政黨中的一分子,并且身居高位,掌握著一定的權利,從根本上改變了父親的一生。這種翻天覆地的命運變化可能是父親從剛開始于懵懂中參加共產黨、參加革命中所料想不到的,或是他壓根就沒有這樣的奢望。 </p><p class="ql-block"> 參加革命,是過去那個時期希望改變自身命運的人們的標準式,但是每個人對革命的理解確實多樣的。特別是參加革命,可能帶來風險,可能招致犧牲,也可能失敗,有非常多的不確定因素。同時,革命的釋意有很多,如何理解?用一種惟一的答案來解釋來涵蓋革命的所有內容,是很難做到的。 </p><p class="ql-block"> 從名詞解釋的角度看: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號,稱為革命。近代則指自然界、社會界或思想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 </p><p class="ql-block"> 從政治學的角度解釋: </p><p class="ql-block"> 革命是一種實現正義和恢復秩序的行為;革命是一種權力轉移的方法;革命是一種發泄不滿和改變現狀的途徑;革命是一種實現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 </p><p class="ql-block"> 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解釋: </p><p class="ql-block"> 革命是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動。而這些觀點就是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的指導方針。 </p><p class="ql-block"> 從歷史的角度理解革命: </p><p class="ql-block"> 我們看到,中國的歷代改朝換代,無論是皇權自然更迭,還是農民起義,最后的結果基本上只是政權易主,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了政權的性質,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封建的農耕社會所傳承的皇權的中央集權政治。 </p><p class="ql-block"> 這些觀點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革命的含義,對我們理解社會意義上的革命和政治意義上的革命的含義有不少啟發和借鑒。 </p><p class="ql-block"> 將革命的含義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分析,我們不難得出: </p><p class="ql-block">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前,中國的革命可以定義為一個政黨推翻另一個政黨、被剝削階級推翻剝削階級的暴力行動,可以定義為改朝換代。父輩們投身革命,并且得到了戰爭的洗禮,無數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革命的成功。 </p><p class="ql-block"> 新的政權誕生之后,疾風暴雨式的暴力革命已經轉為執政,開始了中國的經濟建設時期,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時期,中國革命則應該隨之賦予新的內涵。</p><p class="ql-block"> 我贊成使用革命這個名詞,這是一個神圣的字眼,以推動中國的不斷發展,也將共產黨成就的事業繼續發展,但是希望能夠根據時代的變化逐步擯棄其中的暴力成分,而賦予新的內容。 </p><p class="ql-block"> 當革命帶來的成果已經落地時,父輩們作為職業革命家,也都成為革命的受益者,開始享受革命的成果。曾經的每個革命者的職業生涯已經轉為拿著國家的俸祿的公共管理者,代表著政權,管理著國家。成為已經執政的國家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在按部就班地運轉,完成了人生的轉變。而公務員的職業,就是革命后得到的報酬。 </p><p class="ql-block"> 在武裝革命的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依靠民眾,推翻了舊政權。進入經濟建設時期。由于沒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也沒有實踐經驗可借鑒,因此只能照搬蘇聯計劃經濟模式進行新中國的建設,因此帶來的更多的是探索中的實踐。 </p><p class="ql-block"> 作為黨的領袖,毛澤東由于不熟悉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律,也不擅于經濟,因此逆經濟規律,采用了運動式的辦法推動經濟發展,譬如說“抓革命促生產”。</p><p class="ql-block"> 同時,仍然在長期以來形成的革命意志的驅動下不斷革命,繼續革命,并且將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引入中國的和平建設時期,并希望籍此推動和鞏固政權建設。 </p><p class="ql-block"> 因此,革命的概念被異化,演化為無休止的政治運動,在“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的政治主張下,人為地樹立了許多敵對面和斗爭對象,讓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是二元對立,一直持續著階級斗爭,將中國引入了無盡的災難中。 </p><p class="ql-block"> 每一項政治運動中,一直潛含著暴力元素,登峰造極的是“文化大革命”。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許多潛藏在人內心的劣根性,籍以政治運動得到最充分的暴露。禮崩樂壞,人和人的相互信任關系,得到了踐踏和毀壞,在許多人眼里,革命似乎成為心中揮之不去的惡魔的代名詞。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中全會后,中國宣布結束了無休止的政治運動,工作重心開始轉為經濟建設。</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只是用繼續革命理論去結束階級斗爭,用“文革”的方法結束“文革”,只是表現了執政層核心人員的更迭,而不是一個政權性質的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了共產黨執政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沒有從根本上鏟除階級斗爭的土壤,可能還會出現用無休止的整肅內部的方式,維持一個政權的運行。現在,時有沉渣泛起,為“文革”重新正名,就是具體表現。 </p><p class="ql-block"> 父輩們作為政治組織中的一員,受其裹挾,在每次政治運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助力者、執行者,一直到受害者。無論他們是違心,還是自保,但每一場政治運動所帶來的惡果他們也很難脫干系。客觀地說,父輩們大都有過雙重的經歷,既有過作為凌辱者的恥辱,也有過作為被凌辱者的恥辱。 </p><p class="ql-block"> 譬如,在 1968 年10 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除陳少敏一人外,所有與會者都舉了手,贊成通過《關于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贊成“撤銷劉少奇黨內外一切職務,永遠開除黨籍,并繼續清算劉少奇及其同伙叛黨叛國的罪行。” </p><p class="ql-block"> 誠然,在這許許多多舉起的手中,應該說,有的是出于主動的,有的則是出于被迫的,但就最終結果來看,無論是主動舉起的手,還是被迫舉起的手;無論是被蒙蔽的,還是甘愿被蒙蔽的;無論是心甘情愿的,還是違心的,都無一例外地表明了每一個代表在這重大政治立場上的最終選擇,也表明了代表的雙重人格。在殘酷的黨內斗爭中,每一個人都沒有置身度外,也未能潔身自好,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政治打手。 </p><p class="ql-block"> 又如,1959年出席廬山會議者計有一百六十余人,其中參與整人者,即對被整者多多少少做過誅心之論者,有一百五十余人。到了1978年彭德懷案獲得平反時,仍有不少當年參與過整彭德懷的人還健在,但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揭示廬山會議的真相,詳說這一整人事件的始末。他們集體失語,絕大多數人都保持了某種沉默,也沒有人為之懺悔。說是在維護毛澤東形象,實際上更多地是在維護自己的形象。 </p><p class="ql-block"> 自己可以寬恕自己,但歷史不會遺忘。當他們與世長辭時,可能才會悟到,革命的初心和革命的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距,作為一個革命者是如此的難。在歷史的變遷中,大院的第二代對父輩雖然充滿敬仰,但是也從父輩身上看到了官場體制對人性的束縛,也看到了從一而終的職業對個性的摧殘。 </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從反思的角度看,作為大院的第二代,由于年齡的關系,并沒有從父輩身上得到官場內幕灌輸,并沒有了解大院作為雁北的紫禁城,出現過的形形色色的官場之爭,也不了解大院內部發生的許許多多值得第二代汲取的事情:特別是在文革期間,大院內各類人物都在充分表演,許多違背人性的現象和行為處處皆是,人性的丑惡得以充分暴露,這里不乏我們父輩中的很多人。</p><p class="ql-block"> 更不了解作為一個政治構架,大院對雁北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甚至都不了解過去的大院究竟發生了什么?父輩在大院經歷了什么?為什么每個人后來的路不一樣?</p><p class="ql-block"> 如何評說大院工作的人?如何評說大院的政治環境?如何評說大院的得失?成為一個抹不去的問題,也成為父輩都不愿直面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如果離開這一點去奢談對大院的理解,對大院的熱愛,可能都是空洞的、沒有說服力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真正能夠找出大院精神的真諦,揭示出大院留給后人可傳承的文化,可能會催人深省,以此得到銘記。</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現在留下的僅是回憶外在的表象和付之于感嘆,而沒有現實的傳承和創造。大院深處藴含的復雜和深刻,隨著父輩的逝去而湮沒了。</p> <p class="ql-block"> 第四節:雁北大院的第二代人</p><p class="ql-block"> 時間的推移,繁衍出大院的第二代。</p><p class="ql-block">應該說,大院象一個搖籃,哺育著雁北大院的第二代。大院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有的隨著父母,從四面八方來到雁北大院;有的從小就出生在大院。大院對于每個孩子,相當于心理上的第二故鄉,因此有刻骨銘心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作為大院的第二代,多數操著大同普通話的口音,生活在大院,生長在大院,經歷著共同的生存環境,熏陶在共同的意識形態中,由此產生了雁北大院的孩子們這一特殊群體,也自然萌生了一種莫名的干部子弟優越感。</p><p class="ql-block"> 對于大院的過去,大院的第二代們開始溫和、平淡且豁達地看待,保存的只是幼時模糊的記憶,并不能作為史料保留在身邊的歷史中。</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在走著與第一代人不同的路,演繹著不同的歷史故事,已經徹底改變了基因。</p><p class="ql-block"> 作為父輩的后代,我們從小就接受的是紅色教育,耳濡目染的都是革命傳統,父輩用他們已經形成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并且在潛意識中還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老子打天下,子孫坐天下”的農民意識植入我們的腦海中。 </p><p class="ql-block"> 但是,當我們這一代人完成了基礎教育后,在走向社會時,我們開始的不是子繼父業,不是參加革命,而是參加工作。兩字之差,影響并帶來兩代人思想的交替。 </p><p class="ql-block"> 雖然在接受的教育中,我們參加的工作一直被認定為也是革命的一部分,但是認真剖析,顯然大相徑庭,內涵有本質的區別,革命是一種事業,工作僅僅是一種自己安身立命的職業。 </p><p class="ql-block">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這一代人多是在享受父輩賦予我們的紅利的同時,重新確定人生目標,雖然也去加入黨組織,但是多是為個人政治上的進步在創造條件,在其中很難找出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使命感。 </p><p class="ql-block"> 特別是經過文化大革命,我們幡然醒悟,認識到以犧牲人的自由、犧牲人的尊嚴、乃至人的生命以換取新的秩序、新的平衡、新的政權,已經不是實現社會進步的必由途徑了。而且對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的口號開始重新思索,認識到只有解放自己才有可能解放全人類。因此開始認識到革命的殘酷性,形成一定的叛逆感,開始走與父輩不同的路。 </p><p class="ql-block"> 由此而論,父輩參加的革命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特定行為,在我們這一代身上已經開始改變。從時代的發展看,現在的時代已經沒有當時的驅動力了,市場經濟的轉換、外部世界的打通、電視和互聯網的影響……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看待世界的視角,影響著價值觀的形成,而且明確地認識到:對于社會中的種種不平現象已經不需要通過暴力革命去解決了,也不需要我們的后代再有前輩那種揭桿而起,進行暴力革命的沖動和選擇了。 </p><p class="ql-block"> 父親作為精神支柱,一直伴隨著自己的人生歷程。但是,父輩的革命選擇將不會在我們這一代得到傳承。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賦予我們的下一代的歷史使命將是用科技的進步推動中國的發展,用普世價值觀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用人類的共同幸福來構建社會的進步。 </p><p class="ql-block"> 從父輩身上,第二代有汲取不完的政治營養,助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致于喪失人生的方向,于是走出了和第一代不同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從大院走出來的第二代,他們通過自由擇業,開始走父輩未走過的路,象蒲公英一樣,飄落在天南海北。而隨著父母居住的第二代,也隨著大院的拆遷,各奔東西,大院的文化則漸漸地淡化了,也被漸漸地遺忘了。</p><p class="ql-block"> 在現實中,有的子承父業,走入官場,重復著父輩的的人生軌跡;也有的遁入商界,用商人的思維和行為,改變了父輩的血統;還有的混跡于社會的底層,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回到了父輩的原點。過去發小們的平等的地位急劇分化,政治背景蕩然無存。</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共同的一點可以肯定,在雁北大院第二代身上,雖然沒有表現出更高的的追求,但也沒有逾矩違規的表現。父母基因的繼承,支撐著他們成為了默默奉獻于社會的中堅力量。</p><p class="ql-block"> 當一切都在改變時,唯一尚存的就是舊日的雁北大院子弟的優越感。每當發小們聚會時,大家的話題都是在回憶大院的昨天,追憶兒時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大家所表述的是一種情結,但是由于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做紐帶連接,因此只能是一種熟悉和幼時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期間,可能沒有人想過共同的明天和理想的追求,只能是用無聊的樂趣來換取快樂。</p><p class="ql-block"> 大家共同遺憾的是:生活中可以回頭看,但是再不能回頭走,因為逆行從交通管理角度看是違規全責。</p><p class="ql-block"> 雖然歲月流逝,那些固存于內心的美好仍然可以用大院情結喚醒,大院已經成為大院第二代共同的精神歸宿。大院情結依然作為鏈接彼此的紐帶,埋藏在每個人的心中,時常泛起波瀾。</p><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夫,雁北大院作為一個物理空間在城市更新中消失了,但是雁北大院出來的后代仍在延續,一代又一代的迭代,綿延不絕。</p><p class="ql-block"> 當大院的第二代也開始步入暮年時,回憶大院的歷史,回憶大院的的第二代們,寄深情以低唱,寫復雜于單一,無論是親疏各異,無論是相濡以沫,無論是擦肩而過,都是緣分。猶生之年,彼此友情依然相連。</p> <p class="ql-block"> 人到暮年,經常仰望頭頂的星空,追問死后的世界,重新思索我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當想到雁北大院的第三代的路該怎么走?我們如同我們的父輩一樣,我們不能完全了解他們的價值觀,也不完全理解他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只能盡一代人的責任,提出要求和建議。</p><p class="ql-block"> 看著成長的他們,我們已不能束縛他們的理想,不能捆綁他們的翅膀,更不能阻止他們的前進步伐。</p><p class="ql-block"> 對此,九泉之下我們的父輩會如何看?茫然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泰县|
奉化市|
纳雍县|
杭锦后旗|
华坪县|
昔阳县|
仪征市|
镇康县|
健康|
东宁县|
自贡市|
大兴区|
绥化市|
万安县|
白银市|
军事|
苏州市|
昭苏县|
霍山县|
义马市|
定结县|
梁河县|
台北市|
合作市|
庄浪县|
丘北县|
曲麻莱县|
海口市|
成都市|
托克逊县|
敖汉旗|
鄂托克前旗|
湖北省|
普宁市|
万全县|
麻栗坡县|
紫阳县|
安平县|
聂拉木县|
陆丰市|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