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chǎn)總數(shù)達(dá)到59項。</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jì),形成于16世紀(jì),此后經(jīng)不斷演進(jìn)發(fā)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其選址、格局、城市形態(tài)和設(shè)計體現(xiàn)了《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傳統(tǒng),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fā)展演變,是體現(xiàn)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biāo)識。</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軸線遺產(chǎn)區(qū)面積589公頃,緩沖區(qū)面積4542公頃,15個遺產(chǎn)構(gòu)成要素為: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jì)念碑、毛主席紀(jì)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nóng)壇、永定門。</p> <p class="ql-block"> 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是北京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的城市中軸線,是世界古代城市規(guī)劃建設(shè)史上現(xiàn)存里程最長、時間最久、建筑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多、最輝煌的城市中軸線,堪稱是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跡。是世界城市建設(shè)歷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設(shè)計范例之一。</p> 永定門 <p class="ql-block">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南面三座城門中正中的一座,與正陽門遙遙相望。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永定門是從南進(jìn)京的第一道大門,也是北京中軸線的起點(diǎn)。永定門寓“永遠(yuǎn)安定”之意。城樓形制一如內(nèi)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jìn)深三間,通進(jìn)深10.50米;樓連臺通高26米。永定門甕城城墻于1950年開始被陸續(xù)拆除,1957年以妨礙交通和已是危樓為名,永定門城樓和箭樓遭到拆毀。</p><p class="ql-block"> 自2003年開始的永定門重建,啟動了完善傳統(tǒng)中軸線的第一步,沿線景觀環(huán)境的整治也隨之展開,2004年國慶節(jié)前夕,復(fù)建的永定門城樓竣工了。宏大的建筑,終于彌補(bǔ)了這座城市南部邊緣視覺上的缺憾。人們可以沿著中軸線,從北到南一直走到它的頂端。它與天壇、先農(nóng)壇、正陽門以及前門大街,形成了一道互為呼應(yīng)的立體景觀。人們站在永定門城樓上向北眺望,數(shù)百年的歲月精華盡收眼底;向南眺望,蒼茫的晴空張開無垠屏幕,讓心靈依次叩拜五千年歷史文化的靈異之地。</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南中軸線新貫通的人行御道上,具有中軸線特有的標(biāo)識與神圣性,使人一看就知道它與紫禁城、金鑾殿一脈相承的血緣關(guān)系。御道中以216米為模數(shù),在南中軸線上共安置了5顆里程星。如果以后這條御道能夠南北貫通,總共會有36顆里程星,而36乘以216,正好是7776米,將近7.8公里。之所以稱為“里程星”,是呼應(yīng)紫禁城象征天上星座、象天法地的建城思想。</p><p class="ql-block"> 永定門復(fù)健后,成為永定門公園。廣場上、御道旁一派祥和。有老先生提籠架鳥,有小孩在玩滑板車,有人在打球。更多的人在放風(fēng)箏。</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老照片,拍攝于1901年(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老照片~拍攝于1946年,西城墻跟兒(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南面)~放大從城門洞可見正陽門</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北面)</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全景(南往北看)</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南廣場(北往南看)</p> 御路遺存 <p class="ql-block">御路和里程星</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城樓北望~(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拍攝于1955年</p> <p class="ql-block">天橋</p> <p class="ql-block">天橋藝術(shù)中心</p> 天壇 <p class="ql-block"> 天壇位于北京城南端偏東,永定門內(nèi)大街東側(cè)。占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nèi)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p><p class="ql-block"> 天壇主要建筑,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筑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huán)繞著內(nèi)壇,壇內(nèi)還有巧妙運(yùn)用聲學(xué)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天心石等。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過去,皇上每年有三孟祭祀,孟春,來這里祈谷,孟夏,來這里祈雨,孟冬,也就是冬至日來這里祭祀天帝,即玉皇大帝,以保佑天下百姓。有一點(diǎn)需要說明,雖然祈年殿是天壇的標(biāo)志性建筑,但是冬至祭天并不在祈年殿,而是在露天的圜丘壇。</p><p class="ql-block"> 齋宮,是歷位皇帝來天壇祭祀時的住所,是一個坐西朝東的宮殿建筑群。齋宮初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照中國古代的禮制,祭祀祭天前,皇帝提前三天來這兒齋戒。</p><p class="ql-block"> 天壇神樂署威嚴(yán)古樸,別有天地,是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xué)府。神樂署與祈谷壇、圜丘壇、齋宮、犧牲所并稱為天壇五大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是明清時期演習(xí)祭祀禮樂的場所。主要建筑有凝禧殿、顯佑殿、署門及廊房等。</p> <p class="ql-block">昭亨門(現(xiàn)公園南門)</p> <p class="ql-block">圜丘壇全景——臺四周繞有兩層名叫墻的藍(lán)色琉璃瓦矮墻。第一層墻為方形叫外;第二層墻為圓形叫內(nèi) ,象徵“天圓地方”。內(nèi)中央處,就是祭天臺(也叫拜天臺),即圜丘臺。</p> <p class="ql-block">天壇圜丘全景</p> <p class="ql-block">圜丘壇臺面全景——臺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圜丘壇中心有天心石。</p> <p class="ql-block">天壇中軸線~從圜丘臺北望</p> <p class="ql-block">天壇皇穹宇~皇穹宇前有三音石</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內(nèi)皇天上帝牌位</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皇穹宇的圍墻即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成貞門</p> <p class="ql-block">天壇丹陛橋</p> <p class="ql-block">祈年門和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內(nèi)</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北</p> <p class="ql-block">長廊(東西方向)</p> <p class="ql-block">長廊(南北向,神廚通往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北神廚</p> <p class="ql-block">天壇齋宮東門</p> <p class="ql-block">天壇齋宮御河和北門</p> <p class="ql-block">天壇齋宮正殿</p> <p class="ql-block">天壇齋宮正殿</p> <p class="ql-block">天壇齋宮主殿~無梁殿</p> <p class="ql-block">天壇神樂署凝禧殿</p> <p class="ql-block">神樂署顯佑殿</p> <p class="ql-block">神樂署展示樂器</p> <p class="ql-block">神樂署古樂器</p> 先農(nóng)壇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中軸線的南端西側(cè),坐落著一處壇廟建筑群,那里是古代皇帝親耕“一畝三分地”的地方---先農(nóng)壇。先農(nóng)壇與天壇在北京中軸線的南端分列東西兩側(cè),隔街相望,形成“兩壇夾一街”的格局。北京先農(nóng)壇,是北京富有獨(dú)特祭祀文化內(nèi)涵的一處人文古跡。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今已過了六百年。</p><p class="ql-block"> 先農(nóng)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nóng)諸神及舉行親耕典禮的場所。是明清重要的皇家祭壇,由先農(nóng)壇、太歲壇、地祇壇組成。現(xiàn)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先農(nóng)神壇、太歲殿、拜殿、神廚、神倉、具服殿、觀耕臺及成慶宮等。</p><p class="ql-block"> 有一個說法,說先農(nóng)壇是天壇的孿生兄弟,這是頗有道理的。天壇初建時叫天地壇,是天地合祀的,而且實行了130年。(嘉靖年間改為分祀)在天壇西邊不遠(yuǎn)處就是先農(nóng)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當(dāng)時命名山川壇。天地山川,是不是孿生兄弟!后來,這里成了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nóng)、山川、神祇、太歲諸神的場所。這里的全部建筑由內(nèi)外兩重圍墻環(huán)繞,周圍有三公里,占地130頃?,F(xiàn)在看,兩個孿生兄弟的規(guī)模,氣派都差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先農(nóng)壇現(xiàn)有的占地面積沒有達(dá)到歷史真實情況。</p><p class="ql-block"> 皇上每年二月亥日,都來祭祀神農(nóng)氏,并耕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給百姓春耕大生產(chǎn)做出表帥。</p> <p class="ql-block">太歲殿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拜殿</p> <p class="ql-block">太歲殿</p> <p class="ql-block">神廚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先農(nóng)神壇</p> <p class="ql-block">地祇壇——周邊供奉的是四瀆四海,山川日月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先農(nóng)壇一畝三分地</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p> 正陽門 <p class="ql-block"> 正陽門,俗稱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代北京內(nèi)城的正南門。位于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它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但是當(dāng)年并沒有建成,歷時兩年完成了將元代麗正門南移一公里至現(xiàn)在正陽門位置,其后,一直稱麗正門,而且形制未變,僅筑有城樓一座。直到明英宗正統(tǒng)元年(1436年)至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大規(guī)模修建京師城墻和城門,正陽門才修筑了甕城箭樓、東西閘樓,建造石橋牌樓,形成了“四門、三橋、五牌樓”的格局,并改稱麗正門為正陽門。城樓高42米,面寬七間,進(jìn)深24米。箭樓高36米,箭樓和甕城是正陽門城樓的重要屏障,是保衛(wèi)內(nèi)城的重要堡壘。</p><p class="ql-block"> 在箭樓前,有三座跨越護(hù)城河的石拱橋,叫正陽橋。過了橋就是北京最高大、雄偉的油漆彩畫、木結(jié)構(gòu)的五牌樓。牌樓上有“正陽橋”三個大字。</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北京已經(jīng)成為一個“堵城”了。正陽門是最大的堵點(diǎn)。為解決交通擁堵1915年對正陽門進(jìn)行了一次重大改造。改造后箭樓和城樓成為了獨(dú)立建筑。</p><p class="ql-block"> 在老北京,前門的城樓,箭樓,甕城,關(guān)帝廟和觀音廟,正陽橋,五牌樓,是北京城的一處最優(yōu)美的組合,也是北京城最雄偉壯觀的一組建筑群。如今,其中最寶貴的城樓和箭樓被永遠(yuǎn)地保留下來,雖飽經(jīng)滄桑,卻又神采奕奕,巍然屹立在北京的中軸線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老北京, 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前門這個概念所代表的既是一個具體的建筑物,同時也是一個區(qū)域范圍,</span>在老北京人心目中,前門既是指正陽門箭樓,也是指一個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中,大柵欄是北京非常古老,也非常有名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yè)鬧市區(qū),大柵欄地區(qū)曾是國粹藝術(shù)瑰寶京劇和宣南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這條東西縱貫三百米,南北寬不足五米的街道,在清末的全盛時期云集了店鋪八十多家,古色古香的建筑鱗次櫛比,在當(dāng)時是極盡繁華。還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門大街,.這是北京著名的商業(yè)街之一,位于北京的中軸線上,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當(dāng)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壇、先農(nóng)壇的御路。</span></p><p class="ql-block"> 2006年,在正陽門前路面上,設(shè)置了公路零公里標(biāo)志,為中軸線增添了現(xiàn)代色彩。正陽門是北京的象征,她承載著滄桑的歷史走向輝煌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老照片(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城樓(南面)</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城樓(北面)</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南面)</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北面)</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牌樓夜景</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牌樓</p> <p class="ql-block">前門大街(南向北看)</p> <p class="ql-block">前門大街(北向南看)</p> <p class="ql-block">公路零公里標(biāo)志</p> <p class="ql-block">大柵欄</p> 天安門廣場 <p class="ql-block"> 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dá)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p><p class="ql-block"> 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yùn)動、一·二九運(yùn)動等都在這里為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天安門廣場還是無數(shù)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是中國從衰落到崛起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 天安門既是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的象征,又是新中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在這里舉行,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天安門由此又被賦予了新的國家政治中心的含義,成為偉大祖國首都的心臟。</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是呈“T”形的,廣場是封閉的。 1914年,北洋政府啟動了改造舊都城的計劃,他們拆除了天安門前千步廊、正陽門翁城,修筑瀝青路等,讓廣場成為了能夠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公眾開放空間。1954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廣場中建立了氣勢恢宏的人民英雄紀(jì)念碑。1958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天安門廣場進(jìn)行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擴(kuò)建和改造。拆除了棋盤街及廣場上的紅墻,總面積達(dá)44公頃,廣場地面全部由淺色花崗巖條石鋪成,廣場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jì)念碑,廣場西側(cè)是人民大會堂,東側(c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南側(cè)是兩座建于14世紀(jì)的古代城樓--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天安門兩邊是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和中山公園(社稷壇)。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天安門廣場經(jīng)歷了第三次改造,在原中華門位置,建了毛主席紀(jì)念堂。經(jīng)過幾次重大改造,各個雄偉的建筑與天安門渾然一體構(gòu)成了天安門廣場,成為北京的一大勝景。</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廣場老照片~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南望(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紀(jì)念堂</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紀(jì)念碑</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會堂</p> <p class="ql-block">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廣場</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城樓門洞(北往南看)</p> <p class="ql-block">2018年國慶</p> <p class="ql-block">2019年國慶</p> <p class="ql-block">2020年國慶</p> 天安門城樓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城樓</p> 外金水橋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城樓和外金水橋</p> 端門 <p class="ql-block">端門看向北</p> <p class="ql-block">端門看向南</p> 太廟 <p class="ql-block">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先祖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畝,是根據(jù)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tǒng)禮制建造的。 按照左祖右社的傳統(tǒng)禮儀,太廟設(shè)置在天安門東側(cè)(左側(cè))。</p><p class="ql-block">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墻,由前、中、后三大殿構(gòu)成三層封閉式庭院。大殿聳立于整個太廟建筑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jìn)深六間,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hù)欄;太廟最重要的建筑是大殿(也叫享殿),供奉歷代皇帝神位。大殿兩側(cè)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shù)木砰g大殿,中殿稱寢殿,后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dá)數(shù)百年,千姿百態(tài),蒼勁古拙。 </p><p class="ql-block"> 太廟是明清皇帝對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進(jìn)行祭祀。宮廷祭祀共80多種,分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太廟,還有個值得一提的有意思的事,因為滿洲原來沒有太廟的意思的滿語單詞,所以大殿上的滿語太廟是音譯的,所以滿語也說taimiao。</p> <p class="ql-block">祭殿大門</p> <p class="ql-block">太廟金水橋(北看向南)</p> <p class="ql-block">太廟戟門</p> <p class="ql-block">太廟大殿</p> <p class="ql-block">東配殿</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中殿</p> <p class="ql-block">后殿</p> <p class="ql-block">太廟</p> 社稷壇 <p class="ql-block"> 社稷壇位于天安門城樓西側(cè)。太廟和社稷壇對稱地安排在紫禁城前面,昭示了左右對稱、中軸明顯的皇城格局。社稷壇始建于1420年,按《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營國定制,社稷壇建造于皇宮之右。</p><p class="ql-block"> 自永樂皇帝開始,明清兩代的皇帝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這里祭祀土神、谷神,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古人認(rèn)為,土壤和糧食,乃國家立命之根。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因古代帝王每年兩次在社稷壇舉行祭祀儀式,“社稷”一詞遂逐漸演化成國家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北京中山公園內(nèi)的社稷壇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封建帝王祭祀社神、稷神的國家祭壇。社稷壇呈正方形,共有三層,由漢白玉石砌筑。上層每邊長16米,中層每邊長16.8米,下層每邊長17.8米,整個壇高0.96米。社稷壇的四周有壝墻環(huán)護(hù),墻上青、紅、白、黑四色琉璃瓦按東、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墻正中各有一座漢白玉石的欞星門。社稷壇上因鋪設(shè)有五種顏色的土壤,又俗稱“五色土”。即是指用五種顏色的土壤,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五個方位填實。壇臺正中央處立有一方形石柱,稱為“社主石”或“江山石”,上銳下方,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長存”。同時,“五色土”象征著我們祖國遼闊的大地和疆土。</p><p class="ql-block"> 民國后此處成為中山公園。中山公園是老北京第一個公園,是1914年朱啟鈐先生創(chuàng)建的。公園建立之初曾稱中央公園,因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園內(nèi)拜殿中,中央公園便更名為中山公園。社稷壇擴(kuò)為中山公園后修了長廊、水榭等建筑,風(fēng)景十分優(yōu)美。</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內(nèi)壇南門</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五色土</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拜殿)</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戟殿(后殿)</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內(nèi)壇北門</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內(nèi)壇北門(北看向南)</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郁金香</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梅園</p> 故宮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是我國現(xiàn)存古代宮城的唯一實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現(xiàn)存建筑基址占地規(guī)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1987年故宮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今天的故宮,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shù)博物館—故宮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shè),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hù)城河。</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內(nèi)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太和殿,又稱金鑾殿, 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節(jié)日慶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過。故宮黃瓦紅墻, 金扉朱楹, 白玉雕欄, 宮闕重疊, 巍峨壯觀, 是中國古建筑的精華。宮內(nèi)現(xiàn)收藏珍貴歷代文物和藝術(shù)品約100萬件。</p><p class="ql-block"> 故宮除了中路的宮殿外,還有西路和東路,東路有文華殿和寧壽宮建筑群,西路有武英殿和慈寧宮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端門</p> <p class="ql-block">午門</p> <p class="ql-block">午門內(nèi)金水橋</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廣場</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和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乾清門</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內(nèi)正大光明匾</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p> <p class="ql-block">故宮留影</p> <p class="ql-block">文華門</p> <p class="ql-block">文華殿</p> <p class="ql-block">寧壽門</p> <p class="ql-block">皇極門前九龍壁</p> <p class="ql-block">皇極殿</p> <p class="ql-block">皇極殿內(nèi)</p> <p class="ql-block">皇極殿月臺</p> <p class="ql-block">箭亭</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p> <p class="ql-block">斷虹橋</p> <p class="ql-block">十八槐</p> <p class="ql-block">慈寧門</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p> <p class="ql-block">壽康宮</p> <p class="ql-block">欽安殿</p> <p class="ql-block">神武門</p> <p class="ql-block">筒子河</p> 景山 <p class="ql-block"> 景山,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御苑。景山的海拔高度為88.35米,山高42.6米,最高處的萬春亭高17.4米,景山曾經(jīng)是北京全城的制高點(diǎn),站在山頂可俯視全城,金碧輝煌的古老紫禁城與現(xiàn)代化的北京城新貌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景山又稱煤山、鎮(zhèn)山、青山、萬歲山,是一座人造山。在風(fēng)水理論中,有“前有照,后有靠”的說法,將住宅安置在山丘的南面是有利的,如果住宅所處的地方?jīng)]有山丘存在,可以建造一座。這在風(fēng)水理論中,屬于“風(fēng)水山”。景山就是屬于風(fēng)水山,而它前面的住宅就是皇帝的家--以前叫紫禁城,現(xiàn)在叫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景山進(jìn)行了修理和全面修建,于1955年重新開放。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景山公園列為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hù)單位。</p><p class="ql-block"> 壽皇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代,現(xiàn)在的壽皇殿建筑群是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建的。整體建筑是仿照太廟規(guī)制而建,屬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建筑形式,也是中軸線上除故宮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景山壽皇殿是皇家舉行祖先祭祀活動的場所,在壽皇殿中陳設(shè)帝后御影,每年皇帝要按照節(jié)令祭日和相關(guān)規(guī)定,到景山壽皇殿祭祀祖先,壽皇殿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祭祀文化,體現(xiàn)皇家祭祀禮樂、敬祖和孝道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1956年到2013年間,景山公園內(nèi)的壽皇殿成為北京市少年宮所在地,壽皇殿建筑群經(jīng)過4年規(guī)劃修繕布展,從2018年11月22日開始接待游客。至此,老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筑實現(xiàn)首次整體亮相。</p><p class="ql-block"> 景山公園的景點(diǎn),主要包括綺望樓、五方亭、明思宗殉國處與壽皇殿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景山南門</p> <p class="ql-block">綺望樓</p> <p class="ql-block">明思宗殉國處</p> <p class="ql-block">觀妙亭</p> <p class="ql-block">周賞亭</p> <p class="ql-block">萬春亭</p> <p class="ql-block">富覽亭</p> <p class="ql-block">輯芳亭</p> <p class="ql-block">萬春亭上往北看</p> <p class="ql-block">萬春亭上往南看</p> <p class="ql-block">壽皇殿前南側(cè)牌坊(北往南看)</p> <p class="ql-block">壽皇門</p> <p class="ql-block">壽皇殿</p> <p class="ql-block">壽皇殿內(nèi)</p> 萬寧橋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城中軸線上,地安門以北,鐘鼓樓之南,什剎海前海以東的玉河故道上,橫跨著一座古老的石橋,名叫萬寧橋。因地安門為皇城的后門,老百姓又稱這座橋為后門橋(注意讀音后門決不能加兒化音)或地安門橋。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石拱橋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76),起初為木橋,后改建為石橋,既是北京中軸線的遺產(chǎn)點(diǎn)又是北京入選大運(yùn)河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遺產(chǎn)點(diǎn)。</p><p class="ql-block"> 萬寧橋為單孔漢白玉石拱橋,長10余米,寬近10米,橋面用塊石鋪砌,中間微拱。橋的兩側(cè)建有漢白玉石護(hù)欄,雕有蓮花寶瓶等圖案。萬寧橋的欄桿和望柱修復(fù)時舊有的還繼續(xù)保存,損毀過于嚴(yán)重的配置了新的,所以您會看到新舊交錯,看上去更有歷史感。</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橋千百座,排第一的必須是萬寧橋。她的歷史最悠久,位置最重要。在北京城,后門橋(即萬寧橋)是北京的起點(diǎn),是北京的根!</p><p class="ql-block"> 地安門曾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biāo)志性建筑之一?;食钦T稱天安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俗稱后門,所以萬寧橋俗稱后門橋。請注意這個后門跟正陽門那個前門不是一對。前門是內(nèi)城的正門,天安門和地安門是一對,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地安門是皇城的后門。</p><p class="ql-block"> 地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其門洞方方正正,窗戶扇也呈長方形,而天安門的門洞為半圓形,窗戶則是半圓形狀,寓意“天圓地方”。地安門曾在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毀掉,后很快復(fù)建。為便利交通,地安門及雁翅樓于1954年一同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1954年在地安門路口南,兩座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成為地安門的新地標(biāo),它就是今日的地安門大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萬寧橋</p> <p class="ql-block">透過萬寧橋看金錠橋</p> <p class="ql-block">萬寧橋(西北看向東南)</p> <p class="ql-block">萬寧橋(西南看向東北)</p> <p class="ql-block">萬寧橋東側(cè)北岸振水石獸,元代遺物</p> <p class="ql-block">地安門老照片(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p> <p class="ql-block">地安門內(nèi)大街</p> <p class="ql-block">地安門大樓</p> 鐘鼓樓 <p class="ql-block"> 北京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中軸線最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北端。鐘鼓樓坐北朝南,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之一。作為北京城中軸線的北部端點(diǎn)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鼓樓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磚砌臺基上,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樓體面闊五間,形制為三重檐歇山頂、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面。鼓樓的底層為磚石結(jié)構(gòu),內(nèi)砌69級石臺階可通上下。二層以上為木結(jié)構(gòu),四周修有回廊,外側(cè)設(shè)望柱和欄桿等。鼓樓歷史上曾經(jīng)三毀四建。鼓樓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初名齊政樓。后來幾次毀于火災(zāi)。嘉靖十八年第三次重建,留存至今,只在清嘉慶五年和光緒二十年進(jìn)行過部分修整。鐘樓在鼓樓以北約100多米處,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明永樂十八年和清乾隆十年重建。鐘樓占地約6000平方米,通高47.95米。內(nèi)設(shè)75級石階可上二層的主樓。</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暮鼓晨鐘,并不是晚上擊鼓早晨撞鐘。戌時(晚上7時至9時)稱為“定更”,寅時(早晨5時至7時)稱為“亮更”。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后撞鐘。而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北京鐘鼓樓,鐘、鼓報時時,都是敲108下,方法就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并且快慢相間,通敲兩遍。我國古人用“108”代表一年,包括一年12個月24個節(jié)氣72候,三者相加剛好108。每天下午是以擊鼓報時為開始,早晨以撞鐘報時結(jié)束,這被稱作“暮鼓晨鐘”。北京鐘鼓樓在600多年的報時歷史中,始終沿用“暮鼓晨鐘”的報時方法。</p><p class="ql-block"> 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02年元旦0時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 鼓樓大街即地安門外大街元代就是大都最熱鬧的市場與商業(yè)街,明中期以后,盡管城市中心南移,出現(xiàn)了前門外等新的商業(yè)區(qū),但如民諺所說“東四、西單、鼓樓前”的商業(yè)仍長盛不衰。鼓樓大街上曾建有許多典型的老北京商鋪店面,有濃厚的老北京特色。</p> <p class="ql-block">鼓樓前</p> <p class="ql-block">鼓樓北面</p> <p class="ql-block">大鼓老照片~(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鼓樓二層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現(xiàn)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長2.25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0米,已殘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華日軍用刺刀捅破的刀痕。</p> <p class="ql-block">大銅鐘~(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鐘樓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鐘架,懸掛“大明永樂吉日”鑄的大銅鐘一口。鐘高7.02米,直徑3.4米,重63噸,是中國現(xiàn)存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鐘,有“鐘王”之稱。</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大鼓---(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1988年依據(jù)舊主鼓復(fù)制兩面新鼓;后又依據(jù)清嘉慶年間的史料記載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徑1.60米,群鼓二十四面,鼓高1.60米,鼓面直徑1.12米。供展覽之用。</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p> <p class="ql-block">北京常說的里九外七皇城四,請看這張圖。里九是指內(nèi)城九個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外七指的是外城七座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食撬闹傅氖腔食撬淖T,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本來皇城應(yīng)該有大清門(中華門)作為皇城的第一道門,但是因為大清門拆除的很早,所以一般都說皇城四,不說皇城五。</p> <p class="ql-block"> 建筑從南往北,有永定門箭樓(1957年拆除)、永定門城樓(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橋(1934年拆除)、正陽橋坊(五牌樓)、正陽門(前門)箭樓,正陽門城樓、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1954年拆除)、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1956年拆除)、景山門、綺望樓、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1954年拆除)、萬寧橋、鼓樓和鐘樓。</p><p class="ql-block"> 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按照傳統(tǒng)的"隆廟社、崇闕壇"規(guī)制,就有天壇─先農(nóng)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三座門─西三座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p><p class="ql-block"> 中國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jīng)說:北京的獨(dú)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chǎn)生。"所有的皇室宮殿、壇廟、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著這條中軸線而結(jié)合在一起。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國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曾將北京中軸線比喻為一幅畫卷和一支樂曲。這幅畫卷和樂曲北起鐘鼓樓,向南經(jīng)萬寧橋、景山、故宮、天安門廣場、正陽門、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南北。這由一系列建筑群、歷史地標(biāo)、歷史道路、橋梁及遺址共同構(gòu)成的城市空間綜合體,滿載著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和煙火氣,貫穿7.8公里,并還將繼續(xù)延伸彌漫,如今北京中軸線向北已經(jīng)延長至奧林匹克公園,南部已經(jīng)延長至大興機(jī)場。成為北京新地標(biāo)。</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軸線已走過700多年的滄桑歲月。始建于1267年的北京中軸線,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現(xiàn)代,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被稱為中國都城規(guī)劃發(fā)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從三千年前周代的城市理想秩序,到700多年前元大都的選址規(guī)劃,再到明代的擴(kuò)展與清代的完善,北京中軸線一路繼承發(fā)展,不斷生長,也在當(dāng)下重塑著古都北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杭锦旗|
南乐县|
辽源市|
湟中县|
海南省|
内乡县|
洪湖市|
泸西县|
大同市|
内黄县|
天水市|
佳木斯市|
金湖县|
遂溪县|
重庆市|
始兴县|
石台县|
蕉岭县|
英吉沙县|
张家口市|
林口县|
大渡口区|
庆城县|
邵阳县|
木兰县|
湟源县|
文化|
湖口县|
道真|
思茅市|
孟连|
麻江县|
伊宁市|
保靖县|
容城县|
江阴市|
铅山县|
三原县|
福贡县|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