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鶴拂彩,無雁傳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鶴來儀</span></p><p class="ql-block"> 在道教文化中,鶴被視為出世之物,也就成了仙的象征。在文采風流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趙佶的作品中,當屬這幅《瑞鶴圖》為上乘佳作。這幅畫獨特的構圖,高潔雋雅、飄逸靈動之氣躍然于畫面。無不顯示出神性的輝煌與皇室貴胄之風。妙就妙在打破了常規花鳥畫的構圖方法,一改常規的構成,大大有別于傳統的花鳥畫構圖,也有別于他自己的《五色鸚鵡圖》和《柳鴨蘆雁圖》等作品。在布局上特地將飛鶴布滿天空,引彩云繚繞于宋都城開封的宣德門周圍,在皇宮這一特定環境之中。建筑置于畫面下方,均衡對稱,正大氣象,頗具皇家氣派。圍繞殿宇的祥云打破屋宇水平線,顯得畫面穩重。在許多古畫中出現宮殿和亭臺樓閣者不在少數,但大都是完整地勾勒出一座殿宇,然而這幅只畫出半個屋頂,可謂別出新裁,構成了一幅持正端莊、鶴舞九霄的壯麗圖景。《瑞鶴圖》結構縝密,筆致勻停,整件作品透露出一種清俊靈動、細致瀟灑的情調。空中仿佛回蕩著悅耳的仙鶴齊鳴,整個畫面生機盎然,似乎一幅精美的仙鶴告瑞的景象。大宋都城云霧浮蕩,十八只丹頂鶴于宮門上空,圍繞著屋頂上空盤旋翱翔,神態各異,有的昂首仰望,有的曲頸回首,栩栩如生,所有的姿態沒有完全相同的,畫面僅見宮門脊梁,突出上方的群鶴翔集,莊嚴肅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氣氛。宮門的鴟吻之上另有兩鶴相對站立,遙相呼應,右側一鶴穩立,扭頭作引頸高歌狀,似與眾鶴相呼;左側一鶴則展翅和鳴,久久不離去,長鳴后向西北方飛去。此景象招得皇城宮人和汴梁城內百姓駐足驚望,以上描述是個來源于真實的記載,在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目睹這樣奇景的百姓紛紛議論,“丹頂鶴屬于季節性遷徙的候鳥,丹頂鶴到了冬季會遷徙到南方,現在可是正月呀,實不多見。當今圣上真乃神人天降,才有這瑞鶴加持。太平日子有盼頭了。”群鶴長鳴,很久未散去,甚是奇特。</p><p class="ql-block"> 在花鳥翎毛走獸畫(后統稱花鳥畫)中,一般都是結合花草樹木畫成花鳥畫的,也有直接以飛禽為主,側重劃畫其姿態神情的。《瑞鶴圖》卻頗具創意,脫穎而出,飛禽和建筑同在一畫中,營造的是一個特殊境界:用石青色平涂,色彩既亮麗又沉穩,玉宇澄清,襯出白鶴的圣潔與華貴。群鶴姿態百變,鶴身墨線勾勒、羽毛粉畫,眼睛用“生漆凈如油,寶光照人頭。入木三分厚,光澤永長留。”的生漆點染,十分講究啊!一派廟堂儀范。運用界畫手法將建筑結構描畫得十分精致。再說自然景象中極少出現群鶴高飛的現象,而《瑞鶴圖》呈現出來的超現實表現手法,更多賦予了祥瑞的理想。比西方超現實的出現還早了上千年。說是世界級的經典杰作一點兒不為過。至東漢末道教將鶴文化上升為仙鳥文化,化鶴成仙的說法也更為流行,以鶴比喻神明,鶴被賦予神話色彩,鳳凰為第一神鳥,仙鶴次之。在繪畫中表現鶴很多,由原來的仙鳥到人間,寓意著美好、吉祥。《詩經》中有“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這是最早贊美鶴的詩。</p><p class="ql-block"> 從他的另一幅《聽琴圖》中便可以看出這位道君皇帝對修煉成仙得道的虔誠,畫中描繪在蒼松之下,帝王身著道服,端坐撫琴,御香裊裊。權臣蔡京和童貫旁坐恭聆,流水潺潺、松風拂動,有神游天外之境。道家學說中講效法自然、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從古至今有形容“鶴壽無量”或“松鶴延年”之類的美意,鶴成為延年益壽的標志。享盡人間繁華的徽宗,面對瑞鶴來儀,祥云伴著仙鶴來到帝都,他覺得一定應驗著什么,所以見此情景自然特別興奮,認準這是“鳳儀鶴舞,彷佛賡歌,時美頌多”的吉祥預兆,帶著祈求“羽化登仙”長生不老的渴望,欣然命筆畫下了《瑞鶴圖》,這幅作品將奇特景象繪于素絹之上,并以一首題畫詩識之:“清曉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來儀。飄飄元是三山侶,似擬碧鸞棲寶閣,豈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唳當丹闕,故使憧憧庶俗知。”遠而聽之,若游鴛翔鶴,嘹嘹飛空。“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至于兇吉盛衰,沉浮夷險,忘乎所以,不知所然。聽不出瑞鶴唳嘹的響亮又不免有些凄清嗎?這怎么不是君王凄慘命運的預言呢?因此說它是一個王朝悲戚氣息的某種暗示并不為過,世間自是有因果,美好的祈求終究只是南柯一夢,現實是殘酷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目斷山南無雁飛</span></p><p class="ql-block"> 北方連年征戰,面臨契丹、女真族虎視眈眈的巨大危機下,在北方缺失防務,卻將重兵用在鎮壓宋江、方臘等起義軍,竟愚蠢到與強大的女真人聯合滅遼,不識均衡態勢,犯了戰略大忌。又將皇位傳給兒子欽宗,自己當起了“太上皇”,距創作《瑞鶴圖》僅十五年以后的公元1127年,滅遼后的女真族果然大舉入侵宋朝,京師汴梁陷落,由于無法挽回敗局,父子倆人及群臣、后宮三千余人皆被金兵俘虜北上。大宋江山瞬間崩塌。“九葉鴻基一旦休。”辛棄疾也只能哀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這里長安代指汴京) 相比當年“終朝打馬為娛樂,不顧頻輸萬億錢。仙姿斗草春園里,時聽妖嬈笑語聲。”“青樓天子”驕奢淫逸的生活,卻無比悲涼。基業本來雄厚,到后來錢財散盡,如今只剩得“茸母初生認禁煙,無家對景倍凄然。帝城春色誰為主,遙指相關涕淚漣。”帝王進入了超世無我的“坐忘”之所謂仙境。卻喪失王道仁政、民心向背這樣的執政核心理念,自恃所謂的天外下凡,卻罔顧民意。若反思,徽宗能有半點兒清順治帝的“一夫不獲,罪在朕躬。”的自責,也不會忘了皇權社稷的責任,然而他卻忘了。即使是退休蜇居于山陰的陸游仍然“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移民終動心。”</p><p class="ql-block"> 按說徽宗的詩詞水平算是平庸,不及南唐李后主,尤其是前期詩詞,多為矯情之作,享樂情調明顯,但在淪為亡國之君,被金兵押往北方的路上時,他觸景生情,這首伴著哀怨和凄涼的《在北題壁詩》,則是他所有詩中最好的,是情真意切的佳作,“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前兩句中把凄涼的現狀描述得淋漓盡致。后兩句是對故國的無限思念。連南飛雁都沒有,思情難寄啊!靖康之恥,受盡精神折磨,詩中傾訴了無助和悔恨。徽宗可憐又可卑,實在難以忍受,派一心腹臣子偷偷逃回南方,他帶一件自己穿的衣服,吩咐交給兒子康王趙構,衣服上寫著“你快來救父母。”此時群臣無一不悲泣,徽宗叮囑臣子,切記要轉告康王,“別忘了我北行之苦哇。”忠臣岳飛一心要雪靖康之恥,北上抗金救回二帝,誰知已經即南宋皇帝位的康王趙構卻另有盤算,打擊朝廷主戰勢力,十二道金牌阻止了直搗黃龍府的抗金力量。竟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岳飛。難怪明代文征明有詞云:“……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是六親不認啊,若收復中原,迎回二帝,恢復宋室,高宗自己如何擺?徽宗受盡折磨,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八年后,在絕望中死于黑龍江依蘭的五國城。</p><p class="ql-block"> 想起南唐后主李煜,被迫離開江南赴北宋都城時,低吟那首《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這兩位亡國之君何其相似!都屬于文藝青年,但是又都是政治上無能的白癡,和他們在藝術上的成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宋史》有記載:“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制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自古君玩物而喪志,縱欲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這句意思是探尋徽宗失天下的原因,不是他像晉惠帝那樣愚蠢和三國吳主孫皓之殘暴,也不是因為三國時司馬炎對曹氏政權的篡奪,只是自恃聰慧,疏遠排斥正義之人,一邊倒地寵信阿諛奉承的奸佞小人。自古以來,凡是國君玩物而喪志,放縱私欲,敗壞法度,直到歡娛至死。徽宗的行為太過份了。寫出來引以為戒。怪不得元朝中書右丞相脫脫感嘆“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北宋時的政治家章惇也斷定:“端王(指趙佶)輕佻,不可君天下。”正是“鳳闕龍樓,有鶴拂霓彩,天遙地遠,無雁寄恨離。”</p><p class="ql-block"> 回來再說這幅《瑞鶴圖》,無論在構圖創意,還是勾勒設色等方面代表著他的最高水平。徽宗本人的藝術成就以及畫院的貢獻是很大的,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如果不站在家國價值評價的立場上去考量,徽宗留下的卻是后世所承接的不可磨滅的燦爛藝術成果,在美術史上功卓垂遠。但是一個骨子里是風雅文人的大藝術家做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在他手里丟掉的是江山社稷,時光的煙云、王朝的沒落和個人的過失,使一個偌大的北宋王朝湮滅于歷史,鶴去樓空,哀嘆至哉!</p><p class="ql-block"> 紀清遠 2021年12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慈溪市|
和顺县|
丽江市|
南木林县|
望谟县|
文水县|
手游|
苗栗市|
巨鹿县|
常德市|
称多县|
怀宁县|
乌鲁木齐市|
司法|
封丘县|
凌海市|
凤城市|
京山县|
哈尔滨市|
洪湖市|
泗水县|
文登市|
邢台县|
荃湾区|
樟树市|
普陀区|
丰都县|
揭阳市|
弋阳县|
若羌县|
故城县|
牟定县|
晋州市|
普陀区|
平遥县|
尖扎县|
汝阳县|
林周县|
敦煌市|
曲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