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進海口的中山路,一股濃重的民國風從身邊的騎樓撲面而來,一幢幢風格統一,而樣式又略有差異的騎樓,讓人們窺見了早已逝去的過往時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騎樓騎樓,顧名思義,騎在街道上的樓房。人們將多層小樓的下層做成柱廊式通道,行走其中,可以避雨,可以遮陽,可以讓逛街的老百姓下雨不打傘也不會濕衣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庫門,而嶺南地區則有騎樓文化獨樹一幟。飽經歲月滄桑的騎樓,靜靜雕刻著百年歷史印跡,像一曲凝固的樂曲,像一首無言的長詩,吟詠著人們傳承不息的血脈情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方的多雨炎熱,造就了嶺南獨特的騎樓民居,她既不是西洋建筑的簡單翻版,也與傳統的中式建筑風格迥異,她是東西方文化的底層碰撞和地域商品經濟的發展造就的傳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顧歷史,騎樓一詞最早見于1912年廣東民國政府的文件中,當時稱“腳騎樓”,海南騎樓的出現則稍晚于廣東,海南本地人稱其為“南洋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4年,海口執政者拆除了當地六百多年歷史的古城,用拆下來的墻磚鋪就了今天長堤路雛形,并同時擴展了三十多條街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后兩年,八百多幢瓊籍華僑所建的騎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遍布于今天的中山路、新華路、博愛路及得勝沙路一帶。至四十年代,海南騎樓的規模達到了鼎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今天,海口騎樓也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群,也因此理所當然地入選了國家“中國歷史文化名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口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建筑,既可以看到中國古建藝術的特點,又明顯帶有對西方建筑形式的模仿,還雜糅了南洋文化和印度阿拉伯文化的元素,形成了海口最具獨特的一道風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現在的居住標準做個通俗的類比:如果說豪宅深院是大富人家的別墅,土屋平房是窮人的蝸居,騎樓則相當是高品質的商住兩用商品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曾四次來海南旅行度假,前三次都忽略了海口的這道風景,但也無須遺憾,因為十年的海口騎樓,據說除了廊柱結構尚存外,一身的金屬護欄馬賽克,鐵窗螺桿防盜門,很多都已失去了本真面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口騎樓的改造始于海南被定位國際旅游島的“十二五”期間。為了了解騎樓的歷史,我們在中山路參觀了《海口非遺文化展示館》,眾多展品詳細介紹了海南騎樓老街是如何修舊如舊、恢復原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馬觀花地看了一圈展品,雖然一些很專業的知識還沒太弄懂。但如果讓我只用一句話來表達感受:騎樓改造,重在做好“表面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謂“表面文章”,即騎樓的外觀,就像我們這些蕓蕓眾生,雖有胖瘦高矮之別,但穿衣打扮卻透露著內在的精神面貌,是人們氣質素養的外在表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騎樓也如此,千米街巷,樓高或二三層,或四五層,顏色或乳白,或嫩黃。窗楣或方或圓,女兒墻或簡或繁,風格或混交巴洛克,或雜糅南洋式。外立面的浮雕,更是數以萬計,昭示著房主的精神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表面文章”怎么做?施工人員將改造前的騎樓,按外立面的損毀程度分成若干類別,先清除了墻面的附生植物和人為后建的招牌、金屬物,補建缺損和加固后,再以傳統的灰塑工藝重新恢復騎樓外墻的本真面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灰塑是嶺南地區的傳統工藝,起源于唐,成熟于宋,流行于明清,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輔以糯米粉、紅糖、草紙等,耐酸、耐堿、耐溫,非常適合嶺南濕熱的氣候,能保持百年不毀。(圖片:老街里的冼夫人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灰塑工藝無需燒制,可現場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藝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嶺南地區的廟宇民居,處處可見其蹤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騎樓大多是“前店后住”或“下店上住”商住兩用,做好了表面文章,至于建筑內部的空間,估計應該有不小的改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文昌縣游覽文南騎樓老街時,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騎樓內部的改變。同樣的縱深,有的被徹底打通,有的被隔成若干房間。</p><p class="ql-block">(視頻:海南文昌縣文南騎樓老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放飛無人機從空中俯瞰海口的騎樓老街,更可以看到這種做好表面文章的狀況:外立墻后面的建筑,依然是五花八門,略顯雜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片說明:文昌一間騎樓被打通的一層,縱深十米左右,寬只有三米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讓我想起了在歐洲旅行的見聞,那里的一些老建筑也非常重視做好表面文章。住戶可以改變內部設施,以適應現代化生活,但外立面絕對不允許變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來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人們的心是相通的。懷舊不守舊,擬古不因循,也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一種做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海口騎樓老街,以中山路步行街最為熱鬧。為了更好地體驗騎樓歐亞混雜,兼具南洋文化特征的文情,我們就近選擇了一家酒店,一天半的時間里三進中山路。(圖片:遠處的紅樓是我們住的賓館,交叉口是海口騎樓老街的游覽起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口騎樓老街復活歷史的改造相當成功,也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認同。我們造訪中山路時已過了正月十五,老街依然人來人往,浪漫著一種迷人的風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入夜后,一張小桌,三五伙伴,幾杯果飲,歷史的肌理與休閑的心態,伴著徐徐吹來的晚風,在老街的燈光下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騎樓最早的設計理念是給人方便,給人舒適,改造后的老街延續著傳統,創新著服務。讓老年人懷舊,讓年輕人喜歡,海口騎樓老街做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衷地推薦去海南旅游的朋友,不要只鐘情于三亞,分點時間去看看騎樓吧。吃一盤海南粉,喝一盅椰子汁,體驗一把海島風情,海口老街絕不會讓你失望。</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河县|
封开县|
酒泉市|
耒阳市|
青田县|
胶南市|
西盟|
天柱县|
松阳县|
马山县|
通河县|
江安县|
铁岭市|
沅陵县|
望奎县|
江门市|
龙海市|
开阳县|
红桥区|
徐州市|
丰城市|
策勒县|
新巴尔虎左旗|
靖西县|
麻阳|
句容市|
许昌县|
石棉县|
乡城县|
精河县|
尖扎县|
华阴市|
黄大仙区|
博野县|
大港区|
景东|
永靖县|
天气|
黄骅市|
策勒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