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期間,汾河西岸的上曲、上段、段城、新堡、炮守堡5個村屬于祁縣管轄,人們稱之為“河西五村”。1956年3月10日,祁縣的“河西五村”劃歸文水縣管轄。讓我們走進歷史上的“河西五村”。 上曲村 上曲村<br><br>1<br><br>古汾河由北向南到此地急轉西流向下曲,然后又轉向東彎去,這兩個彎就形成了上曲和下曲,上曲在下曲的上游。<br>上曲村中有較為規范的十字街形成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東西大街北有東西向的老后街,東西大街南有三條南北向的小巷,東街往南有東巷、堡巷,西街往南有半片巷。整個村布局正方,村的四周有水圪洞,外有護村堰,堰上是環村道,栽有柳樹。村東口和村西口建有廟宇,村南口和村北口建有影壁。<br>村東西大街東口是座觀音廟,村里人稱東頭廟,坐東朝西,正殿三間,供有觀音菩薩。正殿兩邊有耳殿,北耳殿供有財神,南耳殿供有黑白二蛇精。南北各有配房三間,正殿前有棵柏樹。<br>村東南有座關帝廟,坐北朝南,正殿三間,塑有關公、周倉、關平、王甫、趙累五尊神像。正殿兩邊有耳殿,東西有配房各三間。正殿前兩側各有一棵柏樹,配房與正殿間有牌廈。廟門兩側有牌廈和鐘鼓樓,門外還有兩顆老槐樹。廟門對面是戲臺,坐南朝北,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卷棚硬山頂,六檁無廊結構,柱頭科三踩單昂斗拱,明間出斜拱一朵,龍頭、象鼻耍頭,明間額枋下有木雕龍形圖案雀替,墀頭為磚雕琴棋書畫以及動物。戲臺兩邊各有兩口井,據說當時是為了擴音效果。每年四月十三是上曲村的廟會,會址就在關帝廟。據說,村里楊建福把木雕神像當柴燒了,夜晚家里扔進了爐渣塊,查看窗戶卻完好無損。<br>在關帝廟西有個大院,人們叫下處,是出門人暫時住宿的地方。大門朝南,南有場棚,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五間。有腰門與關帝廟相通。平常供來往商人和客人居住,村里唱戲時,演員們就在這里居住。<br>東西大街西口是座南海大士廟,村里人稱西頭廟。坐西朝東,正殿三間,兩邊有耳殿,南耳殿供有文昌爺,北耳殿供有二郎神,院內南北配房各三間。廟門前有棵大槐樹,村里人稱之為神樹,上面經常披掛著紅布。據說人們在這里求神藥治病很靈驗。在南海大士正殿后面,有座坐東朝西的五道廟。南海大士廟南有下處院,有腰門與廟相通,院內北房、西房各三間,曾在這里辦過學堂。<br>村西北原來有座大寺,供奉有十王閻君等,后來三間正殿里塑了三尊大鐵佛和若干小鐵佛,村里人稱之為鐵佛寺。<br>村南北大街的南口和北口各有一座影壁,上面有磚雕神龕。<br><br>2<br><br>上曲村和姓、郭姓較多,和姓始祖為和貴,迄今25代,與裴會和姓同宗。郭姓有從文水西街遷到云周西,清道光年間始祖郭永昌遷到外婆所在的上曲村,迄今9代。楊姓從祁縣來遠遷來,始祖楊登朝,迄今16代。武姓從祁縣西關遷來,迄今15代。李姓從祁縣固邑遷來,渠姓分別從祁縣和段城遷來。<br>村里有十字社、楊家社、郭家社、燈山社、忠義社等社壇,每年元宵節期間設立社壇,掛十王爺祭奠,敲鑼打鼓鬧紅火。俗話說:“祁縣的畫棚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愛煞人。”和希圣在太谷東門外大有余糧店當掌柜,特別喜歡太谷的燈,一年元宵節,他在堡巷內用各種燈組成了燈山,村里人都到這里來觀燈山。背鐵棍、旱船也是村里的主要活動。<br>上曲的鑼鼓在當地也有名氣,他們《牛斗虎》《將軍令》八面威風,獨具一格。鑼鼓班子主要有和希圣、和希順、渠育茂、郭維慶等。祁太秧歌也是村里的一道風景,主要演員有渠來柱、郭汝兒、郭甲根、渠育茂、郭維慶、常牛兒、楊映庭等。<br>民國期間,郭汝兒給孫子郭拉成過三周歲,請得上段的“二侯眼”等來唱秧歌。郭汝兒是個票友,也會唱秧歌。聽著聽著,他從衣服口袋里掏出火柴,劃著火柴在地下尋找著什么,人們問在找什么?郭汝兒說,在找調兒。原來臺上唱的秧歌跑了調兒了。<br>村里祈雨時,人們有跑報子的,有掛鍘刀的,有抬爺爺的。大家赤著足,頭戴柳圈,去交城狐爺山抬狐爺求雨,抬上狐爺回來時要在武良村歇馬,因此,和武良村結有神親。<br>清末村里有位楊秀才,開辦有私塾。民國期間,又出了位秀才和聯第,他也開辦私塾,寫得一手好書法。長壽村的鄉紳申繼紹組織重修了關帝廟,請親戚和希圣寫個碑文,和希圣也寫得一手好字,但他推薦了本村的秀才和聯第寫了碑文,果然名不虛傳,得到大家的贊賞。<br>和慶仁是清同治年間武舉人,民國初期,汾河在上游云周村有壩,上曲村澆地只能靠人家漏下來的水。和慶仁多方呼吁,在上曲也打了壩。以前打壩都得用建安村的人來打,一次,在祁縣田義水利部門做事的和希圣對村里的年輕人們說,咱們村敢不敢自己把壩打起來,年輕人們齊聲說,敢!于是,在建安人的嘲笑中,上曲人自己把壩筑起來了,合攏口是個技術活,請徐家鎮的“堰師”幫忙把龍口合了起來。<br><br>3<br><br>村里曾經有個和員外,在村東南修了大院,并用堡墻圍起來,人們把這里的巷子稱為堡巷。傳說,和員外娶了相鄰的平遙長壽村妻子,就從堡墻內挖了條通往長壽村的地道,并用磚碹起來,村里有人挖宅址時,從地下挖出特別大的古磚。<br>和應元是晉商翹楚,是商界成功人士。其生有三子:和福太、和祿太、和安太。和福太有三個兒子,在南大街路西小巷內,坐北朝南并排三座宅院,每座宅院都是一樣的磚雕垂花門樓,院內都是東西廂房各五間,正房五間。和祿太在南大街路東有一片宅院,北院大門朝西,進去有兩座朝南磚雕街門,西街門進去是主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東街門進去是輔院,有正房三間,東房三間。北院南緊靠的是座以東為上宅院,磚雕街門在院落西南朝南開,南北房各五間,東房三間。這座宅院南是一條巷,巷子南面是一座南院,坐南朝北,磚雕街門朝北,東西廂房各三間,南房五間。<br>和安太之孫和汝瑾走西口發財后,回村給五個兒子都建了宅院。五個兒子分別是和慶華、和慶壽、和慶祿、和慶仁、和慶賢,老四和慶仁考上舉人,其余四人都是四品五品的“捐官”。“捐官”又稱捐納,是封建社會時期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和慶華在南大街路東有座悶房院,和慶壽在堡巷北有座悶房院。和慶祿在堡巷路西有座坐北朝南二進院,小巷進去大門朝東,東西廂房各兩間,磚雕垂花街門進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三間。和慶仁在堡巷南坐西朝東有座四合院,磚雕街門朝東,東西房各三間,南北房各五間。這處院后來賣給了王家,總是覺得屋內有響動,便請來風水先生,根據風水先生意見,把原來在東南角對著南房山墻街門,往北移了一點。據說,此后屋內再沒有響動了。和慶賢在南大街路東小巷有坐南朝北宅院,磚雕街門朝南,兩邊有石獅,院內東西廂房各五間,正房五間。<br>村里有位“吉祥委員”和鳳賢,經常頭戴禮帽,手持文明棍,一副鄉紳打扮。一次,在下曲的廟會上,他身穿長袍頭戴禮帽,用文明棍打開廟會一條街的通道,來到戲場走到戲臺,人們以為是什么委員來看戲,便讓點戲。后來才知道是上曲一混混小名吉祥則,從此“吉祥委員”在這一帶傳開了。在南大街路西小巷和福太三座宅院西,坐北朝南一座悶房院,磚雕街門在院落東南朝南開,院內有西廂房,正房五間悶房。后來,這座宅院賣給了村里的醫生郭清璧。<br>和永昌在村里開雜貨鋪,曾發行過自己的流通券。十字街往東路北第一家就是他的二進宅院。大門在院落東南朝南開,大門西是倒座南房連大門七間,也是開雜貨鋪的門面,院內有西房五間。磚雕垂花二街門兩邊有石獅,設有儀門。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是七間悶房。<br><br>4<br><br>郭憲章、郭憲芳兄弟在太谷開有木器廠,村東大街路北有座郭憲章的二進宅院。大門朝南,一進院是場院,磚雕二街門兩邊有石獅,里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正房五間。老后街路南有座郭憲芳二進宅院,圓形大門朝西,西院內西房五間,正房五間,南房七間,東房三間。在東房北側有個腰門通往東院,有正房三間,東側有方形大門通外面。<br>東大街有座李家門樓,李家在外經商,宅院門樓精致,木構單檐懸山頂,雕飾麒麟、龍、寶劍、如意、喜鵲登梅、葡萄、花卉、寶瓶等圖案。民國期間,村里楊大恒在太谷開有車鋪,和生麗是祁縣謙和誠雜貨鋪的掌柜。<br>武金枝是晉劇大師“獅子黑”喬國瑞的徒弟,嗓音銳亢,泰然而上,工架峻峭 ,矯健多姿,成為祁縣一帶晉劇臺柱子。傳說,一次有幸與丁果仙同臺,卻緊張的發不出聲來,從此,離開了舞臺。<br>據說,村北原來有武家的樓兒院,所以現在村北還有“樓后地”地名。而村西的“河槽地”也表明當時汾河從村西流過。<br>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經常在上曲一帶活動,日軍也常來騷擾、掃蕩。武德耀宅院有地窨,八路軍有時在這里隱蔽,后來有人告密,日軍敲開武德耀街門,把開門的武德耀一槍打死;村長韓鐵祥為保護群眾捐給八路軍的軍鞋,被鬼子殺害;村長李樹常的老母親候秀蘭為掩護八路軍傷員被日軍百般拷打,保住了八路軍傷病員;年邁老人丑娃嫂在鬼子面前認八路軍傷員為兒子,救出了八路軍一個傷員。村里和治福曾是日偽憲兵隊隊長。和俊杰曾在祁縣日偽織布廠做工,八路軍組織搶布行動時,里應外合配合八路軍行動。<br>楊育賢自制了炸藥包偽裝成糕點,派人送給村長和聯元,和聯元在打開糕點時被炸身亡。楊育賢關在與薄一波同一個監獄。后來經組織營救出獄,走上了革命道路,解放后在軍隊任職。郭榮,獨4旅12團戰士,民國三十六年(1947)在東莊戰斗中犧牲,被授予革命烈士。楊映庭曾是八路軍12團戰士,參加過東莊戰斗,后來任村農會主任,領導土地改革,解放后任第一任村長,1953年任黨支部書記。楊大興是解放后第一任黨支部書記。<br> 上段村 上段村<br><br>1<br><br> 明初,郝秀實及其弟郝美實,從洪洞大槐樹移民于祁縣汾河之西,拓荒建村,名郝家堡,康熙年間郝家堡合并于上段村。<br>明朝正統六年(1441)發生大饑荒,朝廷發動民間捐銀捐糧,以賑饑民。郝秀實之孫郝希敏一副農民模樣,在捐獻點轉來轉去。辦事人問,你也要捐銀?他說,我沒有銀兩,我捐糧豆。于是馬上辦完手續,一千一百石糧豆火速起運。據說當時黃牛拉的車拉黃豆,黑牛拉的車拉黑豆,花牛拉的車拉花豆,拉糧豆的牛車從上段村一直排到祁縣城。此舉皇上明英宗朱祁鎮大為感動,嘉獎在郝希敏住宅旁敕建牌坊,并命朝廷官員經過此牌坊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表示崇敬。<br>不久,一座牌坊就聳立在郝家堡村。牌坊坐北朝南,由并排四根木柱支撐,中間兩柱又粗又高。木柱下有石座,鐵條緊固。上有斗栱,色彩鮮亮,正中懸兩龍蟠結的金字立匾“敕建”,前有鐵鑄旗桿。牌坊周圍磚墻圍垅,墻外有一水井。牌坊后是郝家祠堂,門懸“郝宗祠”。一條甬道直通正廳,正廳面寬三間,門上匾額題“廣施博愛”。廳前柏樹三株,木制插屏一幢,正面有禹王像,背面寫有禹王治水的故事。插屏旁兩面三尺大鼓,族人每有嫁娶喜事,用之增添喜慶。正廳掛有神則,始祖為郝秀實。<br>郝家牌坊從明正統六年始建,民國年間郝本忠任村長時重新修過一次,請當地有名的木匠郝振元主持重修。傳說,拆到最后一個斗栱時,里面有一紙條:“比我高者,多一斗;比我低者,少一斗。”重裝時,果然剩下一斗,無論如何裝不上去。<br>郝家堡合并到上段村后,在北大社牌匾、五龍廟和真武廟的碑刻上,都出現過“豪家堡”字樣,這也融入了原郝家堡人的情感。<br><br>2<br><br>上段村有兩條大街,形成了十字街。每街直達村頭都有一座廟,東頭是觀音廟,南頭是閻王廟,西頭是大寺,北頭是真武廟。另外,村東有舊老爺廟,村東南有魁星樓,村西南有奶奶廟和民祭堂,村西北的五龍廟,村北有新老爺廟。<br>真武廟正殿三間,內奉北極玄天真武大帝之神。東西廂房各三間。廟門兩旁有鐘鼓樓,門外兩側各有一尊兩米多高的石獅子,雕刻精美,偉岸雄健,兩棵大槐樹分立左右。五龍廟正殿內五個大神像,后殿是泥塑五龍圣母像,前殿分列四海四瀆木制龍王像,此木像一人多高,整木雕成,多姿多彩。東西有廂房,兩旁鐘鼓樓。廟門前正對一戲臺。魁星樓是兩層建筑,上層奉北斗爺,下層奉文昌帝。四周圍以磚墻,樓上風鈴叮當。登樓遠眺,汾河兩岸景致盡收眼底。<br>傳說,當年上段準備修一座廟,正愁請誰來修,有一外地人路過這里,說這有什么難的,我一夜修好。大家不信,不過同意讓他試試。那一晚上只聽得風聲不斷,而且越刮越大。第二天一座宏大精美的寺廟坐落在村口,那人卻無蹤無影了。人們發現正殿大梁上有一斧頭砍入,上去取時只能搖動,怎么也拔不出來。這時有人認出是魯班斧,人們明白了,原來那人是魯班,這座廟是魯班修的。<br>有一年天特旱,村里計劃在老爺廟搞祈雨活動,便讓兩村民外出買羊。兩人在買好羊回村的路上,突然發現買的竟然是兩只母羊。兩人連忙在路邊堆起土,插了三柱麥秸代替香,跪下禱告說:“關老爺,對不起,沒注意買成母羊了,求求你,能不能就用母羊供獻你?”這時有只羊叫了一聲,兩人忙高興地說,“你答應了?關老爺答應了!”回到村里,祈雨半天不見動靜,村里人開始埋怨他倆沒有買回公羊。兩人忙跪下對著天空說:“關老爺,你是三國一將,我是民國一民,都是中國人,路上你許諾我們了,你現在怎么又反悔了?既然答應了,你就下點雷雨也算,哪怕是冰雹也行。”剛說完,只聽得一聲炸雷,暴雨夾著冰雹從天而降,那兩個人躲避不及,淋了個落湯雞,頭上還被冰雹打了幾個包。<br><br>3<br><br>村里流傳著:“郝家一大戶,張家一小戶,王家一旮旯,其他都是雜苗苗。”郝家人口眾多,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br>上段的郝家人以種地為主。郝煥朝人們俗稱牛頭四,是村里少有的經商戶,曾在綏遠做生意。村里有座坐北朝南的二進制四合院,里院正房面寬五間,東西廂房各四間,外院為場院,有場棚。整個院落垛口高墻,錦瓦飛檐。上段郝氏木工技藝在當地很有名氣。生于道光年間的郝萬銀,繼承了父輩的木工手藝,在祁縣谷戀村開了木業鋪,帶領侄孫輩十多人,他們制作的木器做工精巧,盛名遠揚,先后經營近百年。木匠郝志朝長于算計,一棵樹只要抬頭一看便可算得出多少立方。 <br>郝悅隆青年時期在太谷一家木工鋪當木工。當時農村經常流行傳染病,尤其是傷寒病是一種傳染很快的瘟疫,有時甚至一村一村傳染開來,死者甚眾。見此情況,郝悅隆便棄工回鄉,立志學醫,濟世救人。回村后他一邊務農一邊學醫,光緒十七年(1891)他自學成才,開始給群眾治病,從此行醫四十五年。他乳名學則,人稱“學先生”。學先生醫道深湛,經驗豐富,尤其善治傷寒癥和婦女病,對窮人經常不僅免費看病, 還要送給藥。有一次去原西村給史兆瑞家孩子看病,看見他家連火都生不起,學先生看完病后,掏出幾百銅錢留下讓他家買煤燒。民國十八年(1929),全縣鬧災荒,有許多窮人欠得藥錢收不回來,學先生讓兒子把沒有收回來的欠條燒掉了。<br><br>4<br><br>光緒《文水縣志》這樣記載汾河:“汾河在縣東五十里,經太原東徐溝西至孔村南入縣東北境,西南徑冀家堡、韓武村之西,又東南徑西社鎮之東,苗家堡之西,又西南徑高車村之東,又東南徑貫家堡、邢家堡、云周村之西,保賢之東,又西南徑胡家堡、王家堡之西,水寨村之東,又西南徑北齊村、南齊村、徐家莊之東,又南接平遙西孝義東。”由此可見,當時文水縣志所描述的汾河和現在的汾河河道是不同的。不過里面并沒有提到水寨村至北齊村之間,屬于祁縣管轄的上段村、炮守堡、新堡、上曲村、段城村和屬于平遙管轄的門世村,這些村均在汾河之西 。<br>曾經是祁縣的河西五村,由于和祁縣縣城有汾河之隔而交通不便,又在祁縣、文水、平遙三縣交界之地,這里就成了八路軍經常活動的地方。村里有個車把式趙連元,養著馬車,家境不錯。他院子里有個地窨,能容納十幾個人,通氣口在另一個院子里。這里就成了八路軍和區干部開會及藏身之地。每當有八路軍開會,地窨口上便堆上了馬糞,趙家人就承擔起了放哨任務。一次敵人跟蹤八路軍來到他家,卻怎么也找不到了蹤影,便把趙連元十七歲的大女兒抓到建安村,對她實施了“三磚一瓦”坐老虎凳拷問,始終沒有吐露她家地窨的秘密。最后趙連元花了好多錢,才把女兒保回來。<br>有時候八路軍就在墳地隱蔽,趙家人就胳膊上戴上黑紗,以掩人耳目,去給他們送水送飯。一次雨天,八路軍正在地窨里開會,敵人便來到趙連元家,他們懷疑趙連元家藏有八路,便把趙連元抓到建安。在一個黑房子里連續關了七天,也沒有問出什么有價值的情報。雨越下越大,房子漏得快要塌了,敵武裝把趙連元又狠狠打了幾下后,一腳把他踢到雨中……<br>趙家現在還保存著當年八路軍的一張合影,還記得郭鳳山、王耑生、楊巨海、孔漢山等等,他們一身武工隊打扮,前排握著手槍,后排腰別手槍,英姿瀟灑。在祁縣政協為紀念祁縣解放四十周年匯集的《血共火的戰斗》文史資料中,有一篇采訪王耑生的文章“憶祁北區的堡壘戶”,詳細回憶了當年八路軍在河西五村群眾的掩護下,開展對敵斗爭的情況。<br>其實,當年的堡壘戶,建立起的也是一座座豐碑,那是一座座無形的高大“牌坊”。<br> 段城村 <br>段城村<br><br>1<br><br>段城原名上安村,后被洪水沖毀只留下一小段,故名段城村。在村西頭廟的大梁上,寫有“上安村”字樣。<br>段城村有東西向的街道兩條,南面的叫南街,北面的叫正街,也叫五道爺街;南北向有兩條巷,村子圍在護村堰中。<br>在正街東有座關帝廟,坐東朝西,正殿三間,塑有關公、周倉、關平等神像,墻壁上有壁畫。正殿兩邊各有一間耳殿,北面有廂房五間。廟門兩側有鐘鼓樓,廟前有一口古井。<br>正街西有座西頭廟,坐西朝東,正殿三間,兩邊有耳殿,有許多木雕神像。院中有一個石制元寶,南北各三間廂房,曾做過學堂,廟門兩側有鐘鼓樓。民國期間天旱時,南其富在西頭廟正殿組織少年祈雨。<br>正街中心有個丁字街,有座五道廟。村東護村堰內外各有一口井,村東南護村堰外有一口井,村西、村北各有一口井。<br><br>2<br><br>段城南姓較多,占全村人口的1/3。早先南國棟、南國材從外地遷來,形成了大南、小南兩股,迄今23代。<br>村里南街和正街各有一個社壇,元宵節期間,人們在這里鬧紅火。鬧票兒的人們就拉開陣勢,唱起了晉劇。主要參與者有南培德、董培瑞、武受英、渠淳、武榮、南春、侯士榮等,有時候建安村的愛好者也過來參與其中。演出的劇目有《賜環》《忠報國》等。據說,南培德曾坐在東頭關帝廟的老爺坐像的腿上拉過胡琴。南培德、董培瑞二人文武場都是把好手,后來被內蒙一劇團錄用。<br>當年汾河水澆地都是大水漫灌,常常形成四水圍村,村里會組織壯勞力出工,叫“記散工”,并安排吃飯。據說,有個叫武貴的人吃飯時吃得太多了,躺在西頭廟院里的元寶石上呻吟著:“老天爺呀,讓我活了幫我放個屁,不讓我活了就要了我的命。”至今仍為笑談。<br>村里有“七樓八悶房”之說,北樓院和南樓院較為出名。北樓院在正街西路北,是武家兄弟四人的宅院。老大武受忠經營土地,老二武受謙、老三武受節在外地經商,據說常常有駱駝隊販運商品,老四武受國在村里當過村長,威信挺好,日軍侵華期間,他白天哄騙著日軍,夜晚給八路軍辦事。宅院坐北朝南的二進院,磚雕街門在院落西南朝南開,門前有五六個臺階,門兩邊有石獅。進門西廂房山墻上有磚雕照壁,雕飾有二龍戲珠圖案。有倒座南房連街門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磚雕二街門進去,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為二層樓五間悶房,圓拱形門窗。房前有七八各臺階,臺階上是木構單坡懸山頂抱廈,雀替有花卉圖案。<br>南樓院在正街往南的巷子內,是南家宅院,南晉魁曾當過村長,其長子南瑗在祁縣做生意,老二南瑄過繼給南樓院主人,老三南云在祁縣祥云局經商,老四南璠在祁縣意生郵局做事。宅院坐西朝東三進院,大門在院落東北朝東開,一進院是場院。大門對面在二街門北面墻上有磚雕照壁,雕飾著鳳凰戲牡丹圖案。磚雕二街門兩邊有石獅,設有儀門,二進院內南北廂房各三間。磚雕三街門進去南北廂房各三間,西房是五間二樓悶房,圓拱形門窗,木構單坡懸山頂抱廈。<br><br>3<br><br>悶房院其實是當時家族經濟實力的象征,段城村的大戶宅院就以悶房院為特色。在正街西路南有兩座坐北朝南的南家悶房二進院。東院是南午宅院,磚雕街門朝南,兩邊有石獅,東西廂房各三間。磚雕二街門兩邊有石獅,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是五間悶房。西院是南溫、南良、南儉、南恭兄弟的宅院,南溫曾在村里當書記員,南良、南恭在外做生意。宅院街門在院落東南朝南開,門兩邊有石獅。倒座南房連街門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磚雕垂花二街門兩邊有石獅,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悶房。<br>在正街西路北還有一座坐北朝南二進制悶房院,是村里醫生閆凝瑞宅院。大門在院落西南朝南開,有倒座南房連大門五間,一進院是場院。磚雕垂花二街門兩邊有石獅,設有儀門。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悶房。院落的東邊還有一處場院。<br>正街往北的北樓巷路東有座坐南朝北的渠家宅院,民國期間,渠昌和他的父親開有曲坊和酒坊,村里人稱他的父親是渠老酒,渠老酒還開有錢莊。大門朝西,門兩邊各有一間二房,一進院是磨房院,東面磨房一側有后門,通向東面場院,場院里就是渠家的曲坊和酒坊。北面磚雕二街門兩邊有石獅,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為五間悶房。<br><br>4<br><br>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由于段城村處于文水縣、祁縣、平遙三縣交界處,屬于祁縣河西五村,交通不便,即成為我黨祁北區武裝工作隊的活動中心,當時被稱之為“小延安”。在區長郭鳳山的帶領下,村出現了南岳、南釗第一批共產黨員,南岳任民兵隊長,南釗為工作隊聯絡員。<br>段城村有兩處隱蔽的地方,經常有八路軍和工作隊員在這里隱藏。一處是村東南角的南其富家地窨里,這里在村子邊上,利于發現情況后人員撤退。還有一處是五道廟后閆凝中家的小耳房,耳房對面是條小巷,通往大街,在這里可以觀察到大街上的動靜。<br>當時流傳著:“這一戰打得激,離不開南岳二流子。”二流子是南維信的綽號。南岳、南維信都是村里的民兵,后來參加了游擊隊,他們打戰勇敢,聲威大震。一次,文水、祁縣、交城幾支閻軍部隊合圍平川,南岳等游擊隊員隱藏在橋洞里,看見閻軍大部隊撤走,他們便去端掉了建安偽鄉公所。<br>閻軍在“三自傳訊”時,把南釗抓到建安,面對閻軍各種手段的刑訊逼供,他寧死不屈,壯烈犧牲。<br>武旺、南其政、南維孝曾被抓為閻軍常備兵,后來加入解放軍。武旺成為司號員,南其政、南維孝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br> 新堡村 新堡村<br><br>1<br><br>新堡有條南北大街,另有南北向的南巷、北巷,北巷也叫閆家巷。東西向有東頭街和后頭街。村東不遠就是汾河,村子在護村堰內。護村堰中間是條路,能走牛車,兩邊栽種有柳樹、榆樹。東大街路南有棵老槐樹,往南30米還有棵老槐樹。<br>村東有座坐東朝西的觀音廟,村里人稱東頭廟。正殿三間,塑有觀音菩薩像,南北耳殿各一間,南北廂房各三間。廟門兩側有鐘鼓樓,鐘鼓樓倒塌后,大鐘就扣在廟院南面的老杏樹旁邊,小孩們經常爬上去玩耍。老杏樹非常高大,每當杏子成熟時,孩子們就用石頭往下砸杏子吃。<br>村西是坐西朝東的西天古佛,村里人稱西頭廟。廟門懸有“便是西天”匾額,兩邊是鐘鼓樓。正殿三間,塑有如來佛大神像和一些小神像。南耳殿是財神殿,塑有財神爺像。北耳殿是龍王殿,塑有龍王爺像。東西廂房各三間。民國期間,村公所曾設在西頭廟。<br>村北有座文廟,正殿兩間,塑有近3米高的孔夫子木雕像。正殿兩邊耳殿各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曾是村里學堂。<br>村東北有座坐北朝南的關帝廟,正殿三間,塑有關公、周倉、關平等神像,正殿左右耳殿各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br>村東南有座坐南朝北的影壁,影壁上有文昌廟神龕,供奉著文昌爺。村南南北大街南口有影壁,上面神龕里是五道廟。村北閻家巷北口的影壁上,有真武廟神龕,供奉著真武大帝。<br>每當正月初一,全村的孩子們去“七廟燒香”, 早晨天還不亮就起床爭頭香。而大人們則在中午燒香敬紙,以祈禱保佑。<br><br>2<br><br>“秦彈花,李當家。”秦是來這里以彈棉花為生定居的,李家是宅地主,據說,武姓、閆姓也是宅地住。新堡村張、溫、秦、康姓人口較多,張姓從平遙長壽村遷來,所傳長壽三代依次為惟廣、羽、子周,新堡始祖為張河,直系五代依次為河、廷學、登科、問仁、熠,迄今18代。溫姓從平遙長則村遷來,始祖為溫兆某(某:此字村里人記不清),村里人流傳著:“溫兆某,有德行,三個兒子九個孫。”民國三十二年(1943),牛姓從河南逃荒來到村里。<br>南大街路東有座坐東朝西的溫家祠堂,有正房三間。村里有四個社壇,東大街是康家社,北大街是秦家社,村中是溫家社和張家社。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各社壇組織祭拜十殿閻王和鬧社社活動。鑼鼓、秋千、塔塔火、踩高蹺、旱船、推車等,村里的耍毛猴很有特色,一個大人扮成大毛猴,十來個少年扮成小毛猴,表演各種調皮可愛的動作。大毛猴一般由牛清水扮演,扮演小毛猴的有張學明、康建華、范如林、張學貴、張世明、張世昌等。<br>村里人喜歡祁太秧歌,經常在村里鬧票兒。主要演員有秦定榮、康天清、張士望、溫玉寶,器樂演奏有范毓貴、張士貴、張勝利等。主要劇目有《算賬》《二娘寫狀》《補涼襪》《賣柴記》等。<br>康天清曾是八路軍12團的司號員,多才多藝,既會說文水跌雜則,也會太原蓮花落。民國期間太原一戲臺倒塌,壓死的當中還有個本村的康姓人。康天清編了段《塌戲園則》跌雜則:“年代多,木頭舊,爛的螺絲沒絲扣;人們只顧臺上瞅,不覺頂棚往下走。……”解放太原期間,他又編了《打太原》蓮花落,深受大家歡迎。后來他以說蓮花落和跌雜則為生,在太原成家立業,還成了“三晉棧”的正式演員。<br><br>3<br><br><br>村北北大街口有座南北對頭院,是張振福、張振經、張振威、張振秀、張振統兄弟的宅院。張家兄弟在張家口有生意,祁縣長盛源旱煙店有股份,據說,在陽泉三礦還有過股份。張振經是祁縣長盛源在張家口分號的二掌柜,大掌柜是祁縣東關北巷的范殿臣,店員有祁縣永安村的程義壽、賈令鎮的康寶章、祁城村的馬豐仁。分號的主要任務是推銷產品,大車和駱駝為主要運輸工具,將貨物轉發到包頭、呼和浩特、前營、后營等地。同蒲鐵路修筑之后,交通運輸就更便利得多了。據統計,張家口分號每年光銷售原生煙和晉生錠就可達一千多囤。日本侵華以前,每年最高盈利為白洋六萬元,其時,長盛源有人股十股,銀股十股,共計二十股。按股分紅,每股可分白洋三千元。張家宅院宏大豪華的木結構大門朝西,門上雕有精致的《全家福》木雕圖,有十五六位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門前有兩棵露明柱,門口有拴馬柱和上馬石。大門進去南北兩座四合院,磚雕街門相對,兩側均有石獅。院內均為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大門對面是場院,場院南有牛房院,場院內曾有油坊,場院東面有大門,門匾上題“德盛油店”。<br>村東西大街中段有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是溫培堂和溫培金兄弟的宅院。溫培堂在祁縣開有乾和誠旱煙店,溫培金是太谷孔家經銷煤油的經理。宅院磚雕街門在院落東南朝南開,倒座南房連街門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br>村中心路東有座高大的二進院落,村里人稱樓樓院,是李再宏祖上傳下來的宅院。李再宏是個文化人,村里的私塾先生。磚雕街門朝南,一進院東西廂房各三間,磚雕二街門進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其實樓樓院并沒有樓房,只是地勢較高,房屋也高。<br>南巷南頭路西有座張國棟的四合院,磚雕街門在院落東南朝東開,東西各三間,南房五間,北方五間。院子上空布滿防盜鐵絲網。張國棟小名威虎,曾在票號里當先生。<br>東大街路南有座坐西朝東四合院,磚雕街門在院落東南朝東開,東西房各三間,南北房各五間,這是村里文武秀才溫秉元的宅院。<br>東大街路北是張振紱宅院,磚雕街門朝南,門匾題“務我本”。院內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張振紱北平朝陽學院畢業,積極參加革命活動。<br><br>4<br><br>張振紱因患傷寒回家修養,一天晚上,兩名西盟會戰士在當地抗日武裝干部張一武帶領下來到村里找張振紱,結果張振紱已去世十多天,不料卻讓日軍發現了。日偽軍很快包圍了村莊,向張振紱院落逼近。三人從張振紱宅院房頂跳到鄰居張生貴院內,張一武地形熟悉,急忙跑進廁所,跳進茅坑。日偽對張生貴院里進行了搜查,兩名西盟會戰士在院內被抓。張生貴廁所蓋有房頂,里面黑漆漆的,日軍在廁所門口看了半天,沒有發現異常便出去了。<br>日偽軍把張生貴和兩名西盟會戰士帶到西頭廟村公所,一頓毒打,讓他們說出另一個人的下落,他們咬定說就是兩個人。后來,張生貴釋放了,兩名西盟會戰士被帶到建安日軍駐地。<br>河西五村從管轄上屬于祁縣,但從地理位置上又是在汾河西岸,與文水平川相連,所以這里兩地八路軍經常在這一帶活動。村里張振富住在村西靠堰的地方,他就是八路軍培養的堡壘戶,抗日干部郭鳳山經常在這里隱蔽。郭鳳山還組織河西五村抗日干部在離張振富住宅不遠的張振秀院內開過會,討論安排各村的村長。村里張士元、張生華參加了王智領導的武工隊,張學祿曾當過羅貴波的警衛員。張振紱之子張士富字乃景也參加了八路軍。村里民兵隊長溫雙扣被閻軍騙到建安開會時亂棍打死。<br>村里秦樹澡當過村長,秦樹茂負責河西五村的稅收。秦樹春、康有德是較出名的木匠,割家具、做風箱、修房子樣樣都行。溫敦是位醫生,不僅懂中醫,還在太谷學過西醫。張士林是位武術高手,在太谷學過形意拳,還懂得中醫針灸。趙姓小名二有德開過食品店,并發行多信用券。張中華在祁縣和村里都開有德盛源糧油店,溫蔚在祁縣春和堂藥店當掌柜,張國富是祁縣鐵業雜貨店的二掌柜,張士仁在祁縣開縫紉社……<br> 炮守堡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炮守堡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什么時候,村里有了一門“大槍”,從來沒有人用過。后來在與外縣的村爭水時,這門土炮有了用場,抬到河岸上瞄準對岸,沒有人不懼怕它的威力。從而,人們把這個村稱之為炮守堡。</p><p class="ql-block">炮守堡村北高南低,原來是祁縣管轄,與平遙長壽村中間有一條老壩堰。村里東西三條街,南頭街、西頭街、正街,在正街往南有條丁字街。整個村莊房屋呈鋸齒狀分布,護村堰也是七圪溜八圪拐,解放戰爭期間閻軍駐扎在建安,八路軍就在炮守堡,中間汾河相隔,河里沒有水或結冰時,人們來回比較方便,水大時就用船擺渡,當地人們形象地稱炮守堡為備戰村。</p><p class="ql-block">村東是座關帝廟,坐東朝西,正殿三間,塑有關公、周倉、關平等神像。正殿兩邊有耳殿,東西各有三間配房,廟門兩旁有鐘鼓樓。</p><p class="ql-block">村東村內有一座規模較大的二進院狐爺廟,坐北朝南,正殿三間,兩邊耳殿各一間,耳房前有碑廳,存放有幾通碑。東西廂房上院各三間,下院各三間。南面就是戲臺,戲場內方磚鋪地,據說一塊方磚上站四個人還不擁擠。傳說,狐爺正殿前有一尊香爐,里面藏有寶貝,所以戲場里不管進來多少人都不擁擠。民國六年(1917)年村里發大水,戲臺被淹,人們把戲臺重修到廟外,有了更大的場子。后來,狐爺廟改建成學校,西式牌樓校門上有“西炮守堡初級小學校”磚雕匾額。</p><p class="ql-block">村東南有座觀音廟,村里人叫南廟。南廟四周低洼,仿佛建在了一個大水圪洞內,所以人們也稱之為圪洞廟。觀音廟坐南朝北二進院,正殿宏偉,塑有很多佛像,人們傳說是千佛萬菩薩,最上面是云彩,云彩中也有許多木雕小佛,殿前面是十八羅漢。西耳殿里塑有一神像,東西廂房上院各三間,下院各三間,廟門兩側有鐘鼓樓。傳說,不管下多大的雨,觀音廟周邊的低洼處都不存水。民國期間,村公所就在南廟里。</p><p class="ql-block">村西也是座關帝廟,是民國六年(1917)發大水后重新修建的。坐西朝東一座小院,正殿兩間,塑有關帝神像。</p><p class="ql-block">村正北有座大寺,坐北朝南,分兩座院,東院是關帝殿,塑有關公、周倉、關平等神像;西院正殿有三尊鐵佛,西房是閻王殿,廟門兩邊有鐘鼓樓。大寺后面是西安去山東的官道,這里是驛站,供來往的商人休息。大寺主要是來往的商人捐資修建的。傳說,平遙宋家堡的水井和郝村的水缸中能看到大寺的影子。</p><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三座影壁,影壁上有五道廟,分別在丁字街、狐爺廟的西北角、南頭街。原來炮守堡有個廟會,據說賣給了平遙長壽村。那象征炮守堡的土炮,也被村民扔進了一口枯井中。</p><p class="ql-block">村里保存著兩通《善士施錢碑記》,一通為清光緒七年(1881)勒石,記載著呂慶舜施錢六千七百文,呂世清施錢一千二百文,呂銀施錢一千文等;另一通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勒石,記載著呂音會施錢一千,呂光義、呂懷德、呂洲等各施錢一千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里旅姓來自陜西呂家溝,呂仲山、呂仲江兄弟二人通過洪洞大槐樹移民過來,迄今已經24代了。呂仲山一族被稱為東呂,呂仲江一族被稱為西呂。據說,呂家有秀才,呂家墳地有墓頂石。</p><p class="ql-block">胡姓來自河南輝縣,胡雨、胡宜兄弟二人通過洪洞大槐樹遷移而來。據1953年4月胡家第十四孫胡綸書寫的《胡家譜》可知,胡家有老神則一軸,始祖胡雨、胡宜;又有小神則五軸,祖先分別是胡夢伊、胡夢周、胡夢英、胡夢鳳、胡奉珉。胡姓有移居北齊、門世、平遙、綏遠等地。胡家曾有過九品官。</p><p class="ql-block">炮守堡村有很多在外座生意的人,其中走西口到外蒙古一帶做生意的人也不少,呂孝賢、呂紹賢、胡論漢、胡懋德等。民國初期,村里一半以上的男人都在外做生意,留在村里的婦女有很多在飼養鴿子,滿村都是遮天蔽日的鴿子。養鴿子的主要目的是去河南產麥區“偷”麥子,鴿子飛到麥田吃飽就會飛回來,主人喂上白礬水,吃上的麥子整粒就吐出來了,很大程度上能解決人們的糧食問題。后來,在政府的干預下,杜絕了飼養鴿子。</p><p class="ql-block">正街東頭路北有座呂家二進院,呂家祖上在東北開著大酒坊,村里人說那酒坊的鍋很大,可以在里面跑步。呂建林在村里當過村長。據說這座宅院是仿祁縣喬家的院子修建的,大門在院落東南朝南開,門上方有一塊石雕匾,題“耕讀” 二字。倒座南房連大門五間,東西兩邊有牲口棚。磚雕垂花二街門兩側有石獅,設有儀門。里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正房五間。</p><p class="ql-block">正街西頭路北是吳奪元的宅院,吳奪元是祁縣元正永的股東。大門朝南,兩旁倒座南房十間。一進院的北面并排東西兩院,東院大門進去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四間;西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正房五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期間的一天,村里正在砍樹,一輛馬車裝上樹往回拉,突然,一架日軍飛機飛過村莊的上空,或許以為馬車上拉的是炮,對準這輛馬車一陣掃射,村民胡世畏、胡良玉和兩匹騾子被當場炸死。</p><p class="ql-block">胡有德是村里的書記員,日軍懷疑他給八路軍辦事,把他抓到南廟,槍殺了。還把村民呂全挖了個坑,腦袋埋在土里打了一頓。幸好村民救得及時,挖出來還活著。</p><p class="ql-block">解放戰爭期間,村里農會組織分了地主呂宏高的田地、財產,并組織了批斗會。一天,區干部來到呂家,一只貓從柜子里跑出來帶出一團紙,區干部一看,上面記著分了他田地和財產的姓名,還寫著批斗時的發言積極分子名單。經匯報區政府,處決了地主家兩口子,兒子呂融卻逃跑了。后來,兒子帶著閻軍回村抓人,全村抓走了十來個老人和二十來個青壯年。原來計劃把老人推進汾河,青壯年讓當兵,閻軍當官的覺得不能什么都聽他的,便讓家屬把老人都拿錢贖了回去,只把青壯年抓到了建安村。在建安村逐個審問,愿不愿意當兵,說不愿意的就把頭用兩扇門夾住,用鐵鍬打屁股。雖然當時都留下來了,但后來他們都逐步逃了回來。</p><p class="ql-block">村里民兵胡三牛,民國三十五年(1946)在支前戰斗中犧牲;胡林海,祁縣獨立營戰士,民國三十三年(1944)在平遙泉峪溝戰斗中犧牲;呂玉川,8縱隊24旅戰士,民國三十七年(1948)10月在太原戰斗中犧牲;胡志成,0701部隊連級干部,1964年8月23日在天津楊郁軍事訓練中犧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青冈县|
永福县|
宁安市|
会理县|
兴仁县|
博湖县|
延津县|
莒南县|
信阳市|
云林县|
长阳|
定南县|
嘉善县|
永嘉县|
乐清市|
藁城市|
阳新县|
永新县|
邢台县|
白银市|
花莲市|
浏阳市|
炎陵县|
明星|
云龙县|
黔江区|
翁源县|
乐安县|
正蓝旗|
称多县|
垣曲县|
蒲城县|
嘉鱼县|
连云港市|
吉林省|
慈利县|
青浦区|
柞水县|
耒阳市|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