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不必過于在乎目的地,而重要的在于欣賞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時的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月11日,周六,應好友東方鶴邀約,計劃去婺源中云鎮十里桃溪和梅嶺古道徒步賞景。時日,綿綿細雨,踏著青石古道,置身山水田園,如同走在一派煙雨濛濛的江南畫卷中,真是人隨景動,身在畫中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坑頭村至龍山村約十公里,坑頭、和睦、孔村、豸峰、龍山村,均緣桃溪而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年來,作為婺源縣的一條非收費旅游徒步線路的十里桃溪和梅源古道,逐漸的被人們知曉和關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進入桃溪,你會感覺自己置身于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桃溪位于婺源縣中部,距縣城30公里左右,村委會下轄豸峰、孔村、坑頭三個古村,發源于鵝峰山的桃溪,是三個村莊的源頭之水。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朝廣明年間,福建三山人潘逢辰,“洞明文學地理,精堪輿之學”,為避黃巢寇亂,看中了鵝峰山下的風水,認為此地會讓子孫興盛,從安徽歙縣黃墩轉遷婺源坑頭,成了桃溪潘氏始祖,桃溪下游的孔村、豸峰由此繁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坑頭,是整個婺源潘氏的發源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村歷史。自古以來,坑頭村有“兩多”和“兩絕”的美譽,“兩多”中的“一多”是指這里的文人仕宦特別的多。有句民謠是這么說的:“進士滿街走,秀才家家有”??宇^人崇尚讀書的風氣,從這里可見一斑。另“一多”就是村里的橋特別多。橋與“轎”諧音,意為官多,自然“轎”就多,轎多橋也就多。約定俗成,便是每出一個官就要修建一座橋,九曲十八灣的溪水上,石拱橋就有三十六座半。自宋至清村里一共出了三十七位進士,其中三十六位系寒窗苦讀考取功名,村人允許其各建一橋,以示榮耀;而有一位是花錢捐來的,村人只允許他在村中小坑溪水上建成半圓形卷洞橋,即做成一邊是直角,一邊是半圓形石拱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兩絕”中的第一絕,是村里家家戶戶都會釀制的“老水酒”。這種老水酒,酒味醇厚、香甜順口、回味悠長、空杯留香、營養豐富、富含多種礦物質、維生素和氨基酸。而且酒精度很低,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坑頭的第二絕,便是村民引溪中活水入宅放養的“冷水塘魚”。由于水質冷,魚的生長速度非常慢,而溪水富含的多種礦物質中硒含量特別豐富,又使成魚的脊背變成了烏黑色。冷水塘魚,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湯色像奶,粘稠如膠,又可入藥食療,有“坑頭水酒桃溪魚,官宦餐桌不能離”的說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坑頭村還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譽。村譜載:僅明正德至萬歷年間,該村中進士者就有十一人,任尚書者六人。其中潘璜祖孫三代里出了九位進士,潘璜一人就先后任過吏、刑、工、兵四部尚書的史實,在婺源輝煌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孔村原名孔坊,因村民崇儒尊孔,所以便以孔字作為村莊的名字,希望子孫后代能以孔子以楷模,崇文尚禮,恪守節操,是明代兵部尚書潘鑒和工部尚書潘旦的故里。村中原有牌坊四座,尚書第兩幢,祠堂一幢,皇帝欽賜的忠孝友堂一幢,以及張居正題寫的“大司空”、“大司馬”匾額,可惜都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古建筑雖已被拆毀,可古代先賢們留下的故事,令人非常感動。在孔村,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兄弟兩人同登進士榜的榮耀。潘鑒、潘旦兩兄弟,聯袂蟾宮折桂,雙雙被皇帝欽定為進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孔村的《婺源桃溪潘氏族譜》中,有一篇明朝萬歷首輔張居正題寫的序言,從這篇序言里,告訴我們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張居正在沒有入仕途之前,在家鄉因為祖宗的墳地之事,與人發生糾紛,并被仇家告上了縣衙,十分的被動和不利。在張居正走投無路的時候,潘鑒正好被朝廷派往湖北荊州采辦木材。張居正攔轎告狀,潘鑒通過接觸,發現張居正是個人才,于是盡全力幫張居正周旋,保全了張居正的祖墳,解決了張居正的燃眉之急。為此,張居正對潘鑒感激不盡。不久張居正榮登進士,入朝為官,而這時的潘鑒卻因為年老多病而去世,張居正還專程來婺源潘鑒墓上祭酒掃墓,憑吊這位恩人。后來潘鑒的兒子潘子溫來京,懇求張居正為潘氏族譜作序,張居正回想這段往事,不由感慨萬分,欣然為婺源潘氏作譜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豸峰處于山水環抱之間。村落四周有翠林密蔽的回龍山、雕樓山、庵堂山、筆架山。桃溪水北向南流蜿蜒至豸下灣時,似玉帶般經村北繞過,然后再穿過維新橋出水口。村落夾在山、水之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領隊東方鶴為讓我們看到豸峰村建的最精致的成義堂,提前聯系了豸峰村村委員潘先生,潘先生也特意從10多公里的家里趕過來,早早在村里等候著我們。待我們一到,他立即打開祠堂,讓我們進去參觀,并如數家珍的講解成義堂與資深堂的前世今生。從他喜悅的臉上看得出來,以祖宗建的這么精致的祠堂,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榮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村落的形態,從平面上看大致呈圓形,似一面“銅鑼”,西側的豸下灣則是一根鑼槌。村中房屋雖緊湊有序地建造在一起,但全村的道路卻蜿蜒曲折,變化多端。村民相信,彎曲的道路可以“藏風聚氣”、留住財源。人們在無形中似在堅守一個理念,那就是村中無直街是為了避免“銅鑼”裂縫,村內不掘井是為了不使該“鑼”有“啞音”,村落設置曲折的巷道,除了避免“碎鑼破邊”的禁忌外,也利于防御外來的侵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桃溪潘氏豸峰支譜·基圖》記載,豸峰村興旺時,宗祠除總祠“企賢堂”外,另有“棣輝堂”、“成義堂”、“立本堂”、“承志堂”、“詒遠堂”、“養源堂”、“尚義堂”等9座分祠。村民在敬奉先祖的同時,還修建了各種神廟加以祭拜,以祈求百福、消百災。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位于村北的“成義堂”,前臨桃溪水。入口處兩側建有八字照墻,門頭上刻“簪纓世胄”四字;門屋為順應沿河地勢,與主軸線偏轉了一個角度。祠內建筑裝飾豐富,僅斗拱就有米字形、斜拱等近十種。最為精彩的是寢殿底層,正面月梁兩端的梁托是倒爬著的木雕獅子,惟妙惟肖。大廳天花正中,有一螺旋形斗拱構成的覆缽藻井,堪稱一絕。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成義堂的右側是“資深堂”。祠堂三進三開間,前寬后窄,略成梯形平面。門樓類似“五鳳樓”形式,有三門,立面為牌樓式門樓。整個祠堂內部的裝飾非常華美,光柱礎就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蓮花形等6種之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豸峰村落,可以看出:傳統的聚落,構成的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反映的是千百年歷史文化的積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知不覺中抵達龍山村已是中午了,在龍山村一農家餐館聚餐后,休息片刻,司機去孔村取車,剩下的人,沿著桃溪古道徒步,向孔村進發,與車匯合,繼續徒步梅嶺古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甲路沿鄉間公路往西,久未出現的茶亭,又開始一座一座地出現在公路旁的田埂里。甲路、梅源至沖田的梅嶺古道約9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亭的位置可以讓人推測出:古道基本就是挨著公路的,只是公路修好后,青石板被挖走,古道也就消失在了田埂里,茶亭因為失去作用,也隨之荒廢。經過梅春村,見尚有完好的石板道穿村而過,顯然,這就是原來的徽饒古道。從梅春再走三公里左右,就來到梅源村,前方有一新建的木質門樓,上書“梅嶺”,意為進入了“梅嶺古道”的范圍。沿著鄉間公路進入梅嶺古道徽州古道的部分路段,常以某個標志性山嶺來命名。梅嶺古道就是以古道處梅源嶺而取其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梅嶺古道屬于整個徽饒古道的一部分,具體指的是從梅源村行走梅嶺,翻越梅山的這樣一條道路。自從梅源到賦春鎮的公路修成之后,這條古道漸漸被人遺忘,如今已是罕有人至。梅源是婺源小有名氣的知青文化村。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批知青曾經在這里開荒種地,現在村里正在打造知青特色的旅游文化。村里各處墻上,寫了很多特殊年代的標語,村中還有知青生活陳列館。離開梅源村,穿過村口的茶亭“福仕亭”。沿著石板道逐漸進入山野,也意味著正式踏入了梅嶺古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梅春、梅源、梅嶺,一路走來都有個“梅”字,難道是和楊梅有關?經查閱,果然,據《婺源縣志》載:“縣西百里舊名梅山,山產楊梅。去梅山十里許,為徽饒通衢?!痹诿吩创鍟r,天氣尚好,一進入梅嶺,開始小雨,于是非常后悔剛才沒在甲路買上一把油紙傘。好在這一段古驛道周圍,都有樹蔭可以遮雨。之前經過“及第亭”后,已走了一段山路,前方幾百米處必有茶亭,于是快步冒雨往山上爬。梅嶺沒有浙嶺那么高,很快就來到了嶺頂的“悅來亭”處避雨。亭子周圍幾株梅樹,經歷寒冬,在雨中傲然綻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過去,徽州人從這條山道上,要把茶葉、竹木等山貨運出,再把糧食和日用百貨運進來。山里天氣陰晴多變,如果不設置避雨之處,會給來往的路人和商隊造成很大損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茶亭里的長凳上坐下,抖落衣服上的雨水,好好打量起這座茶亭?!皭倎硗ぁ苯ㄔ诿穾X最高處,近年來有所翻新。亭內兩壁上畫著梅蘭竹菊“四君子”,而頂部的梁柱上則寫了一些充滿年代感的標語。茶亭里避雨時,忍不住想象這里曾經熙攘熱鬧的景象:青石板鋪就的驛道,往來繁忙,行走著名流商賈、販夫走卒、趕考的書生。下雨天是茶亭里最熱鬧的時候,南來北往的旅人聚集一亭,喝著熱騰騰的茶水,交流著驛道上的信息。半小時后,雨漸變小,沿著悅來亭后面的古道開始下山。這一段的青石板路建造得非常規整、大氣。每一塊都足有兩米多長,七八公分高,比在浙嶺走過的那段石板路還要寬闊很多,完全可以稱得上“甲等大道”。梅嶺古道上兩米多寬的“石板嶺”,保存得非常好,后來得知,從悅來亭到積慶亭這一段平整寬敞的青石板路段,叫“石板嶺”,是由當地的徽商布施修建的,一共八百八十八級。因為山多地少,生存資源匱乏,從前徽州人從十幾歲就要背井離鄉,出去學徒做生意,在交通不發達的山區,古道是走出大山連接世界的唯一方式。那些賺到錢的徽商,為回報家鄉,往往會從外面買石頭,請人加工鑿成石板,再運上山鋪成路,方便后人。這些每片厚度一樣的青石板,在機械化并不發達的年代,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如今很難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完這段“石板嶺”,之后的路逐漸出山。穿過石亭,又見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在碧綠的稻田中間延伸,它和遠處白墻黛瓦的徽派民居一起,組成了一幅山水田園圖。梅嶺腳下的沖田村,為賦春鎮所在地。這里是婺源的西大門,距離景德鎮浮梁縣的界首村,只有十幾公里路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梅嶺腳下的稻田里種滿了油菜花,遠處是沖田村。綿綿春雨后,煙雨濛濛,云霧繚繞在半山之腰,山峰若隱若現,白墻黛瓦,一片片綠油油的油菜花,好一幅美麗的煙雨山水畫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記,“中國最美鄉村”婺源,除了擁有絕美的四季景色,還有數百年甚至千年的的古驛道交叉縱橫,遍布全縣。十里桃溪和梅嶺古道只是其中較為精華的兩條。這些古驛道是舊徽州經商外出的必經之路,驛道有的穿村而過,有的沿崇山峻嶺盤桓而上,所經之途青山綠水、風景怡人。古道集村落、古橋、古亭、峽谷、瀑布為一體,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水乳交融,身臨其境于古驛道之中,無不為古人的堅韌不撥和聰明才智所感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字來源網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霞浦县|
土默特左旗|
德江县|
马关县|
永川市|
浠水县|
交口县|
昭觉县|
宜城市|
临泽县|
阿拉善盟|
丹巴县|
休宁县|
岳阳市|
淮安市|
巴中市|
玛多县|
克山县|
马鞍山市|
响水县|
棋牌|
壤塘县|
吕梁市|
儋州市|
浦城县|
香港|
曲水县|
南昌县|
乌鲁木齐市|
钦州市|
永川市|
镇巴县|
沛县|
论坛|
察雅县|
苍梧县|
汝南县|
铜鼓县|
雷波县|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