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沁源位于太岳山腹地,萬山環列,千泉噴涌,山大溝深,地域廣闊,海拔落差大,山脈生態迥異,山上草木茂盛,盛產草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的家鄉法中鄉位于沁源的東南部,是一片純農區,山清水秀,也可以說山緩水長,多為移民,移民擇地以“生存”為要,有山有水有田,世代耕作,山上草木茂盛。這片土壤濡養出的人心境舒緩寧靜,或多或少帶著深山里的“怯”。對百里之外的王陶、王和一帶的印象就截然不同了,僅為路過,但記憶深刻。那邊的山奇崛有個性,怪石嶙峋,有大片的油松林,也有大片的荒禿山,土地較為貧瘠,但地下有豐富的煤炭礦藏,是一個工礦區,大車小輛疾馳,路上塵土飛揚,山路彎彎繞繞,身體前仰后合,車里車外都是“動蕩不安”, “一閃而過”的百草村成為窗上的映像固執地留在我的腦海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百草村是進入王陶鎮的第一個村,對于百草村人的了解,來自30多年前一起在外求學的經歷。班里有兩三個王陶人,其中就有百草的,而且為同一寢室。她們性格直爽豪氣,說話嗓門開闊聲音嘹亮,操著一口“硬生生”難懂的地方口音,經常聽她們講述家鄉的莜面、土豆、麻椒則(辣椒)等美食。而她們又一個個眉眼俊俏,皮膚白皙,身材苗條,這“硬飯”供養出的柔軟,使我深感迷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這次深入到百草村,改變了我固有的印象,也解答了我的疑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這是一個“剛柔相濟”的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村就在山下,完完全全包裹在山里,從沁源縣城出發,一路北上,繞山繞水,爬過高山“黃土坡”,呼嘯下行,還沒到達山底,映入眼簾的是村前半山腰那座標志性建筑“文昌樓”,山下是一片舊灰新紅瓦相間的房頂,由西向東,拖曳延展開來,偶有炊煙升起,有人影晃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百草村沉睡在群山懷抱里,南北靠山,東西為溝。村莊整體坐北向南,看山為“南坡”樹木蔥蘢,背靠北山當地人叫“神坡”。神坡坐北向南,是一個遠看規整的半圓扇形山,這座山是一座孤立的山,陽坡上各種低矮灌木叢生,時值冬日草木凋零,戎裝在身,只有山頂生長密密麻麻的油松,遠觀如滿頭秀發裁出的劉海,冬日百草枯萎唯有油松長青不老的綠成為“神坡”的韻。環“神坡”有溪水流出,這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也是百草村先民慧眼獨具。先輩立村選擇穩穩當當地靠著“神坡”,有依有靠,“神坡”是屏障。隨著人丁的興旺,村民修房蓋屋逐漸向東延展,已超越了“神坡”的邊界,背后靠的不再是嚴嚴實實的山,而是“走風漏氣”的溝。藏風聚氣是立村根本,因此對于背靠溝壑也是無奈之舉,如有變故便推到風水上,問題能找到“根源”,也算一種慰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黃土坡”雖叫坡,卻是一座大山,這道山是一道屏風,隔山隔水。沁源因沁河發源而得名,主要水系是沁河,沁河是山西境內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在王陶、王和一帶的水因大山的阻隔向北從龍鳳峽流出,注入汾河,成為汾河水系的一條支流,因此沁源境內擁有兩大水系,即沁河水系和汾河水系,水資源豐富,屬富水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每一個村都有一個村名,就像人的姓名一樣,是區別于其他的代號,在一定的范圍內獨一無二。村名有的直白,有的隱晦,有的形象,有的深刻,“百草”這個名號,讓人浮想聯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據說,取名“百草” 有兩種說法,說法一與中草藥有關,說法二與姓氏有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沁源現存最早的較為全面的史料記載是1608年萬歷版縣志,距今414年,而根據考古發現的石核、尖狀器、直刃刮削器等,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沁源就有人類居住,新石器時期發現的遺跡更為普遍,有仰韶文化遺址2處,龍山文化遺址7處,迄今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詳實的文字記載留存和漫長的發展史相差甚遠,早期的現狀和發展程度無從查考,著實令人遺憾。沁源的歷史文獻在兩個時期被毀,一個是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燒光”政策,很多寶貴的書籍、縣史、家譜等毀于一旦。還有就是文革期間“破四舊”,似乎一切“歷史”都是“舊”的,都是 “腐”的,都需要“破”,肉眼能看到的“舊”全部搗毀焚燒。兩次浩劫致使很多歷史銜接不上,人們“尋祖”的路被截斷,只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中推理研判,這是令人悲哀至極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村里沒有留下記載,能留下來的就只是“傳說”了,歷史整理只能從老人的記憶里一點點往出挖,往出引,往出導。據說,百草的來源與“藥圣”李時珍有關。當年李時珍和弟子到此地采藥,發現這里草藥品種繁多,只在該村范圍內就采集到了上百種草藥,故把該村命名為“百草”村。李時珍是我國著名的中醫藥專家,參考歷代醫藥古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足跡踏遍名山大川,歷經27個寒暑,完成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全書收錄藥物大1518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而百草村能與李時珍有交集,也算師出有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還有一種說法和百草村的立村先祖李氏家族有關,世傳,百草村是明代后期李姓人家遷來定居建村的。關于李姓家族來此的考證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明代從陜西省遷來,一種是明代大槐樹大遷移遷來。這些都無從查考,但“百草村”村名與李氏家族的輩序排列關系密切。據說,當年李氏家族定居于此后,經商量確定了李氏家族的輩序,即:百子朝登、世有恩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懷興憲、果木月恒,共二十四字輩序。確立輩序后,最年長的李氏先祖率先按輩序第一個字“百”改名為“李百草”,為李家第一輩祖宗,所居村莊便定名為“百草”,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百草村李氏家族從“百”字輩開始,已排序到“懷”字輩,延續到了第十八代。李姓現仍是百草村的第一大姓,占到全村人口的80%以上。現全村共有246戶,661口人,下轄一個自然村——牧莊。原還有沙坪自然村,2020年合并村時,沙坪村因人口不達300人,合并到王陶村。全村除李姓外,還有張、岳、任、史、郝、高等雜姓,都是后來陸續遷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李時珍生卒年為1518年—1593年,明朝起止年限為1368年—1644年,如果李家為明中后期遷來,兩種說法的年份時期出入不大,也不矛盾,可見百草村立村大概是這段時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現在李氏祠堂里陳設的“百草堂”展館,收集了沁源境內發現的中草藥,琳瑯滿目,種類繁多,有實物標本有詳細簡介。沁源位于太岳山腹地,總面積2549平方公里,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林地面積210多畝,森林分布大小山嶺,溝壑縱橫,牧場資源廣闊,有連片牧坡72畝。優良獨特的地理條件,適應各種野生植物繁茂生長,也是幾百種動物的生存棲息地。尤其是野生中藥材更是品種繁多,分布廣闊,資源豐富。根據我縣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全縣共有柴胡、黨參、黃芩、豬苓、遠志、秦艽、連翹、苦參等中草藥653種,其中植物類640種,動物類12種,礦物類1種(伏龍肝),名貴藥材5種,盛產藥材65種。(以上數據來源《沁源縣中藥材資源普查資料匯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百草村最顯著的標志是村前的文昌樓。文昌樓也稱文昌閣,坐落在百草村南山平臺上,坐北向南,背靠的南坡屬綿山分支,山上青松聳翠,松香撲鼻,松濤陣陣,樓閣前臨汾屯公路,正對百草村。據村里人描述,當年在文昌樓的后面還有一個塔,村里有一蓄滿清水的麻池為硯臺,塔、文昌樓、硯臺三點一線,寓意深刻,希冀村里多出文人豪杰。文昌樓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為十字歇山頂三層重檐樓閣建筑,基座為四方磚砌拱洞門,內有創建、重建兩通碑刻,整個建筑結構精巧,做工細致,規模宏大,十分壯觀。二層魁星閣,魁星塑像居中,金身青面、赤發環眼,右手握朱筆,左手持墨斗,右腳金雞獨立,左腳揚起后踢,腳上有北斗七星。按風水說,村東南為巽方,是魁星出沒之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從隋朝(605)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是古人實現階層躍升的重要途徑,也因此衍生出諸多的神靈信仰符號。“魁星”源于“奎星”的形象崇拜。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大約在東漢時,就出現了奎星主管文章的傳說。“魁”和“奎”并不是同一個星宿,“魁”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因此,在古代“魁”有第一、出類拔萃的意思。“奎”和“魁”音同,又都和考試有關,人們就將奎星主管文章的職責轉移到“魁星”身上了。三樓為文昌帝君,也稱文昌星、文曲星,在明代,凡讀書的地方都供奉文昌帝君。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因他主管考試命運,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祿,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文昌和魁星因職責的相通,因此修建的魁星樓也稱文昌樓,寓意求得魁星青睞,以祈文運昌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文昌樓自建成之后不僅百草村人虔誠敬奉,還吸引了很多外地學子前來祭拜許愿,以求學有所成,金榜題名。被村人倍感自豪的是張姓家族出了一名“博士后”,致使他們對文昌樓的虔誠更加篤定。在農村,信仰只是一種寄托,不能一概而論為迷信。百草文昌樓,是沁源現存的最大的古閣樓建筑,1999年被列為市級保護文物,2006年村里籌資又進行了重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百草村在清代人才輩出,也是百草村經濟文化最為昌盛時期,村人生活富裕,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村里的“六大建筑”也集中在這一時期。“六大建筑”分別是李氏祠堂(16間)、文昌樓(4層12米)、老爺廟(31間)、真武廟(9間)、介神廟(9間)、山神廟(3間)。從房屋間數可以看出當年這些廟宇的規模,而且都有新建、重修時的碑刻,只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碑刻也多被村人用作修房蓋屋用的地基了,能做地基還是好的,埋在房屋的根基里,總比搗毀遺棄強。李氏祠堂是李家供奉祖宗的地方,坐落在村正北,是村里的風水寶地,歷經多次維修保護,至今保存完整,每年元宵、中秋、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村里人都要舉行儀式,祭祀先祖。除此,李家后人如有紅白喜事等,也都會來祠堂祭祀,告知故去的先輩,李家有人亡歿了,或要添人加口了等等。祠堂最早出現在漢代,當時,祠堂均建于墓所,也就是墓祠,南宋杰出的理學家朱熹作《家禮》,始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最初有等級之分,民間不得立祠,直到明嘉靖年間才準許民間聯宗立廟,不過只是皇帝或封過侯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為宗祠。李家祠堂,正屋是祠堂,左右側房為“百草堂”“李氏文化”陳列室。祠堂莊嚴,外墻上遒勁有力的“李氏宗祠”四個字古樸圓潤,復古的雕花和斗拱,都顯示著李氏家族的淵源流長,這里不僅是緬懷先人的地方,更是祖制和文化的傳承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沁源地域廣大,居于北部的王陶鎮和王和鎮,因為距離介休距離較近,而且水系也屬汾河,兩地人的語言口音多接近平遙介休方言,因此歷史上,多被劃歸介休管轄,時間較長,后歸沁源。1971年“三王一花”即王陶、王和、王鳳、花坡又被劃歸介休管轄,只是時間較短,不到一年就回歸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百草村不僅山上草木蔥蘢繁茂,不負“百草”盛名,地下更有豐富的煤炭鐵礦等資源,1972年就開辦了“百草煤礦”,改革開放時期,村里大大小小的的煤礦迅速開辦,比如井溝煤礦,永勝一號井、二號井、三號井等多達23座之多,后來合并關停進行資源整合,于2009年,百草煤礦、永勝煤礦整合為汾西煤業松羅煤礦,2011年又整合為“振興煤礦”。同時,百草也是沁源歷史上最早的鐵礦開采地之一,最多時有五個鐵礦爐煉制。除此之外,各種手工作坊如粉坊、醋坊、油坊,紡麻繩,扎紙活等遠近有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百草交通方便,尤其是黃土坡隧道開通后,更加方便了通行,徹底改變了黃土坡天天堵車路難行的狀況。原來從山頂呼嘯而下的車輛有所減少,黃土坡隧道新建的公路從百草村前通過,據統計每天有來自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陜西、黑龍江等6個省的車輛通行。因此村委在學校撤并多年后把校舍改造成了“百草綜合服務區暨王陶應急避險中心”,也作為大車小輛休息的場所之一。現在服務區的賓館臨時被鎮政府占用,因鎮政府的房屋是危房不適于辦公而遷出。鎮政府的到來必定帶來百草的繁榮,更多的人往這里匯聚,更多的事在這里決策,百草就在眼前,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先發展是一定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至此,百草村已不是“一閃而過”的窗上映像,它厚重的歷史和生機勃發的現在,實實在在發生過進行著。“百草”無論是山上的百草,還是李家的百草,都已成為一個符號,當下蓬勃發展的經濟和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才是百草人關注的焦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程慶蓮 2022年11月3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陟县|
邳州市|
安乡县|
全州县|
舞阳县|
襄城县|
葵青区|
太仆寺旗|
泽库县|
黑水县|
田东县|
鱼台县|
韩城市|
武山县|
桓仁|
庆城县|
棋牌|
咸宁市|
新昌县|
静安区|
元朗区|
长白|
迁西县|
会理县|
汤阴县|
镇原县|
兴仁县|
都兰县|
体育|
广汉市|
乐山市|
云霄县|
绥中县|
福海县|
台山市|
鸡西市|
南投县|
诸暨市|
郁南县|
崇文区|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