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將軍:戎馬人生唱大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我在青島市南區金口路李治亭將軍的寓所,采訪了這位傳奇色彩的英雄老戰士,采訪后撰寫了這篇報告文學,發表在2008年《山東文學》第八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9日,李治亭老將軍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病逝,享年97歲。</p><p class="ql-block"> 戎馬人生唱大風。李治亭,這位人民的兒子,從普通士兵,到共和國將軍,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了當代革命軍人莊嚴的洗禮!</p><p class="ql-block"> 謹以此文,緬懷李治亭將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5月一個周末的下午,筆者在李治亭將軍家的小院里,一邊品茗,一邊聊天,聽這位老人講那過去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82歲、從某軍政委崗位上離休的老將軍,離休后不但成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將軍輔導員”“慈善愛心大使”,更以驚人的毅力,先后推出了《烽火人生》《血肉長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六軍征戰紀實》等大部頭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共和國的大廈是怎樣建成的,感受到閃耀著時代風采的子弟兵英雄人物高尚的情操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吹盡黃沙始到金。讓我們滿懷崇敬的心情,走近這位可敬可親的老將軍,去領略他博大的胸懷和傳奇的人生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戰斗中成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1926年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西高村一個普通的農戶家中,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靠著幾畝薄田勉強度日。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華民族空前的災難迅速地蔓延到了李治亭的家鄉。李治亭從小眼見著日寇殘酷的暴行,小小的年紀便立志當兵打鬼子。1940年深秋,年僅13歲的李治亭從家鄉參軍,來到了駐泰山地區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第一軍分區八路軍戰地宣傳隊,從此開始了戰斗歲月的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戰地宣傳隊中的人員都是年紀輕輕的青少年。他們同李治亭一樣,懷著滿腔抗戰的熱情,走進了民族救亡的行列。他們的宣傳隊,在艱苦的環境中,為戰士和群眾上演了大量的抗日節目。盡管環境艱苦,物資缺乏,但是抗戰的激情和崇高的責任感支持著他們這支文藝隊伍,不管環境怎樣艱辛,他們總是能夠克服困難,出色地完成宣傳演出任務。雖然時光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演出情況,依然充滿了懷念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叫什么演出啊,哈哈!他滔滔不絕地講述當時在艱苦的環境中演出的故事。在戰斗空閑的間隙,宣傳隊就在根據地的田間地頭,在老百姓的麥場、場院,在一切可以演出的地方,教部隊和老鄉大唱抗日歌曲,并組織文藝演出。記得當時曾經上演了《歸隊》《血海仇》《奇襲鬼子兵》等大量的劇目節目,這些劇目大多都是自己編寫的。那時候道具也十分簡單可笑:凡士林和著鍋底灰化妝,膠水粘上染黑的麻絲就成了胡子。至于服裝,心靈手巧的隊員們,總能從現有的衣服中巧妙剪裁,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扮演鬼子的服裝,就采取拿來主義,直接使用戰利品了。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環境中,每場演出都能引起強烈的共鳴。特別是反映抗戰以及軍民生活的節目大受歡迎,往往臺上臺下群情激昂,人們高呼號子,排山倒海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說到這里,我們敬愛的李將軍不無得意地說,“我今天的歌聲之所以洪亮清晰,就是得益于當年練就的用丹田之氣發聲的技巧!”還真別說,李老將軍的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聲確實令人欽佩,至今能清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難度較大的歌曲。我們都驚異于八十多歲高齡的老將軍,在高音區的出色表現和不減當年的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所在的戰地宣傳隊,平時是宣傳隊,戰時就是戰斗隊了。當兵不久,李治亭他們一幫紅小鬼即刻經受了殘酷戰爭的考驗。當時宣傳隊隨總部機關活動,住在萊蕪的一個村莊,正遇上鬼子大掃蕩圍剿,部隊決定連夜急行軍跳出鬼子的包圍圈。行軍轉移,對于野戰部隊乃是家常便飯,然而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形勢是何等的嚴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日,月黑風高,四周響著槍聲,李治亭跟著部隊踉踉蹌蹌地一路小跑著,一夜行軍60多公里。天剛剛麻亮,李治亭跟著部隊在一個小山村休息。疲勞極了,迷迷糊糊地就睡過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這只是艱苦考驗的開始。拂曉時分,村外突然槍聲大作,原來還在敵人的包圍圈內。警衛隊即刻掩護部隊突圍。此刻的部隊已經化整為零,李治亭和宣傳隊共6個小戰友向村南的大山轉移。當他們氣喘吁吁地剛爬到半山腰,突然山頂上發現了敵人。上有敵兵往下沖,后有鬼子偽軍的追擊,槍彈在他們四周響成一團,形勢十分危急。他們6個小八路沿著半山腰的石堰子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腰猛跑。一路上被亂石荊棘扎得滿身是傷,奇怪的是他們當時竟然一點也沒有感覺到痛楚,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擺脫敵人,沖出包圍!六個人跑散了三個。李治亭同孫立芳和小銀磊三個戰友互相鼓勵著一路往西跑,但四面都是敵人,眼看就要與幾百米開外的敵寇相遇了!然而命不該絕,他們無意之中突然在雜草后面發現了一個只能鉆進單人的山洞。于是慌不擇路地順勢就鉆了進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洞子里面還挺大,藏十人八人沒問題。敵人走近了,已經聽見他們哇哇亂叫了。三個小八路懷揣手榴彈,屏住呼吸,已經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了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準備。蒼天保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離他們只有一步之遙的敵人,竟然沒有發現他們藏匿的山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敵人已經走遠了,餓壞了的三個小八路從山洞里鉆出來,向山下的村子跑去,想找點東西墊墊肚子。然而遠遠地看見老鄉們惶惶地從村子里往外跑,一個老鄉向他們喊著,鬼子進村了,快跑吧。于是三個小八路只好改道向另一個村子跑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里的狀況更加糟糕,敵人已經漸漸地逼近了。他們精疲力竭地敲開了一戶老鄉的門,這戶夫婦帶著他們的女兒正準備外逃,聽了三個小八路的情況,那位大娘二話沒說,立刻把他們帶到村頭,藏進了小山坡的地瓜窖子,還給他們留下了一罐水和一些地瓜干,囑咐他們一定別出聲,敵人撤退后來接他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黑后敵人撤退了,老鄉把他們接回家。山村那簡陋的茅草農舍,對于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天一夜的三個小八路來說,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在這里,李治亭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對子弟兵淳樸的感情和對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熱湯熱水的粗茶淡飯,閃閃的小油燈,老鄉率直樸素的叮囑,使得三個小八路熱淚盈眶,就像回到久別的家里見到了爹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老鄉的指點,他們戀戀不舍地告別了鄉親,經過千辛萬苦的尋找,三個小八路終于回到了部隊。至今回憶起走失的小戰友,真是痛到心里了!回憶當時的那頓晚餐,老將軍還記憶猶新,“那頓晚餐不過是開水咸菜地瓜干,但是勝過今生我所吃過的所有大餐!”也就是在這天晚上,小小年紀的李治亭,立下了永遠不忘父老鄉親、永遠不改理想信念的誓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以后艱苦的戰斗歲月中,老百姓無私支援人民子弟兵的件件往事,深深地打動著李將軍的心靈。經歷過生死考驗的李治亭,不久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記得那是1943年10月的一天夜晚,在一戶老鄉家的院子里,部隊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儀式。面對著門楣上鮮艷的黨旗,李治亭和他的兩位戰友,攥緊拳頭莊嚴宣誓,這時的李治亭已經成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黨后的第十天,已經擔任特務連指導員的李治亭,帶領他的戰友打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莊稼地里的糧食大部分收割完畢,八路軍部隊悄悄地接近了鬼子盤踞的費縣白馬關據點。這個據點是出入白馬關的喉要地,易守難攻,十分險要。駐在這里的鬼子兵和偽軍,不但平時作惡多端欺壓百姓,而且經常組織對根據地的大掃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軍制定了奪取據點的計劃。部隊趁著夜色迅速形成攻擊陣勢,戰斗打響了。激烈的戰斗進行了一天一夜,敵人憑借堅固的工事和猛烈的火力一面負隅頑抗,一面又從30里開外的據點派出了援兵,支援白馬關據點。部隊為了阻止敵人的增援,李治亭帶領他的連隊連夜奔赴阻擊陣地,經過一夜的急行軍,拂曉時分進入陣地,立即就與援助據點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戰斗中,李治亭指揮一個小分隊繞到敵人背后,打掉了敵人的機槍手。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李治亭指揮部隊奮勇作戰,直殺得敵人抱頭鼠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下午戰斗結束,那邊據點也被我軍攻克。此后不久,周邊的據點便被我軍一個個相繼攻克。白馬關戰斗結束后,李治亭和他的部隊受到了上級的表彰嘉獎,這一年李治亭十八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人在回憶這段往事時,充滿了自豪和驕傲。他說,戰爭時期部隊生活十分艱苦,常常是居無定所,戰斗十分激烈,如果那時有任何一個閃失,我們都得去見馬克思。今天我們就不可能在這里喝酒吃肉了,豈不痛哉!我的不少戰友都在戰斗中犧牲了,我命大啊,所以今天還能與大伙快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說到這里,李將軍心情沉重起來。忘記昨天就意味著背叛,我要盡可能地記錄和書寫我所熟悉的英雄模范,他們雖死猶榮,是永遠的豐碑。他啜了一口茶喃喃地自語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軍旅中采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馬關戰斗后不久,李治亭奉命調到魯中軍區前衛報當戰地記者,從此他拿起筆來,隨軍采訪,寫出了篇篇充滿戰場硝煙和反映部隊生活的新聞報道,也記錄了那段革命戰爭血與火寫就的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與新聞搭界當戰地記者,還得從剛剛參軍時說起。小時候李治亭只在家鄉上過四年小學,參軍后在宣傳隊工作時,就開始拿起筆來,試著從編寫宣傳節目入手,與文字打上了交道。后來調到連隊擔任文化干事、指導員。在激烈的戰斗中,殘酷的場面和戰友的勇敢精神,無不鼓勵著這位青年戰士。于是戰斗間隙,他寫了許多身邊的典型事例和新聞稿件投給軍區小報。至今他清楚地記得,1941年他寫的一篇關于戰地宣傳隊帶著節目到農村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宣傳軍民魚水情的稿子,居然變成了鉛字,在軍區小報刊登了,這是他發表的第一篇稿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后來,一連有三篇稿子見了報,一時間,李治亭成了部隊的大秀才。個人的努力加上領導的鼓勵,他寫稿子的積極性就更加高漲了。這時候他利用工作學習和戰斗間隙,寫出了更多的好文章。不斷的努力很快收到了豐碩的成果,先是軍區前衛報聘請他當了黨報的通訊員,1944年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月,治亭正式成為軍區前衛報的記者,從此走上了戰火中采訪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剛到報社后,他一邊向老記者學習,一邊在戰斗的實踐中探索采訪寫作的技巧。殘酷的戰爭中我軍將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成為鼓舞李治亭這位年輕記者奮發努力的強大動力。在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他寫下了大量有關我軍攻打敵人據點、粉碎敵人圍剿侵犯根據地戰斗的報道。其中反映魯中軍區著名勞動模范陳善的事跡、山東軍區部隊愛兵模范陳雙太的事跡以及總結的團結抗戰軍民魚水情、部隊行軍打仗、政治工作經驗等,經過李治亭報道發表后,在部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特別是他發表的陳雙太的事跡,受到了魯中軍區的高度重視,魯中軍區政治部專門做出了“學習戰斗英雄愛兵模范陳雙太活動”的決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戰地記者的李治亭,在戰火中一手拿槍、一手拿筆,鍛煉了戰斗意志,迅速提高了寫作水平,成為一名經驗豐富、小有影響的年輕記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戰爭勝利后,李治亭作為一名戰地記者,又隨軍參加了解放淄博、沂蒙山戰役、沙土集會戰、攻打開封等戰斗,并隨軍寫出了一批精彩的戰斗報道。這時隨著我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于戰略反攻的形勢,戰場上的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驕橫跋扈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我軍發動的以大兵團、大戰役為特征的正義戰爭,摧枯拉朽無堅不摧,南京國民黨政府已經無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擺脫土崩瓦解的歷史命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這場歷史性的較量中,李治亭先后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等戰役,作為一名戰地記者,置身于激烈的戰斗現場,他親眼目睹了我們的戰士在一幕幕血與火的殘酷戰斗中驚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悲壯的鏡頭,一腔熱血在沸騰,于是在李治亭這位戰地記者的筆下,一篇篇戰地采訪頻頻見諸報端,那些飽蘸激情的文字,無不充滿著革命的激情和正義的謳歌,一個個英雄戰士血肉豐滿呼之欲出躍然紙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時由新華社主編的戰地通訊集,收入了一批優秀的戰地采訪通訊報道,李治亭采訪撰寫的淄博天臺山英雄李干排、獨膽英雄劉光榮、張勝懷,開封攻占古龍亭、淮海戰役突破碾莊芋、進軍江南突破長江天塹等文章,都收編在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解放后,26軍新華支社、戰旗報社在總結解放戰爭時期新聞報道經驗時,李治亭暢談了自己在戰火中采訪的體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個戰地記者,就是一名戰士,一名心中有英雄、筆下寫英雄、不怕苦、不怕死、具有大無畏犧牲精神的戰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當他談到這一段經歷時,感觸萬千仍然充滿著感慨,戰火中采訪的日日夜夜,采訪對象的英雄事跡,至今還令他念念不能忘懷。“他們中的不少戰友兄弟姐妹,在共和國黎明前英勇地死去,他們雖死猶生,令人刻骨銘心啊?!崩顚④姽P下的不少英雄人物,都曾經是戰火中采訪的對象。歷史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但是這些共和國的英雄們,卻永遠活在老將軍的著作中,這是一名老戰士對祖國對人民的奉獻,也是他人生不斷升華的錘煉。那些報道文字不但是歷史的記錄,更是對正義解放事業的熱情謳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此時的李治亭已經榮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26軍報社的總編輯了,他隨第二批入朝部隊,悄悄地渡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上進行著戰火中的采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將軍回憶說,抗美援朝之戰是異常殘酷激烈的。在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中,敵我雙方在上甘嶺三平方公里的高地上,展開了43個晝夜的攻防爭奪戰。美軍進攻的目的是首先奪取上甘嶺,再奪取五圣山,企圖打開我軍戰略防守的缺口。然而令美軍萬萬沒想到的是,盡管美軍朝陣地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和重磅炸彈,上甘嶺主峰標高被削低整整兩米,巖石被炸成1公尺多厚的粉末,隨手抓把土,都能數出三十多粒彈片,一面紅旗上有上百個彈孔,一截不到一米的樹干上,嵌進了一百多個彈頭和彈片。但在我軍頑強的防守面前,美軍遭到了徹底的失敗,最后這支帝國主義的王牌軍,不得不在停戰協議書上簽了字。抗美援朝盡管以我軍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我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李將軍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志愿軍陣亡總計14.86萬人,傷員38.3萬人次,死亡11.4萬人,至今我軍不少將士的忠骨還埋在異國他鄉,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對世界和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事業偉大貢獻的歷史見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在朝鮮戰場上的日日夜夜,親眼目睹了我們的志愿軍戰士面對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和坦克步兵的猛烈進攻,踏冰臥雪,浴血奮戰。在前沿陣地,上有敵機橫掃,前有敵方坦克裝甲車猛烈地進攻,周邊則是天寒地凍冰天雪地,戰斗異常的殘酷。我們英勇的志愿軍、這些“最可愛的人”,他們是何等的英勇無畏!就在這炮火連天的戰場上,李治亭他們這支新聞采訪隊伍,肩負著歷史使命,到前沿陣地、隱蔽戰壕、前線防空洞采訪報道。戰地采訪的稿子寫好后,立即由報社的電臺,通過通訊員用老式的按鍵式發報機,發往新華社和前線通訊社。他冒著炮火硝煙,先后采訪了清川江大捷、上甘嶺戰役、反坦克英雄班、七峰山獨膽英雄王延吉、不朽英雄陳繼中、雞雄山阻擊戰等戰地采訪報道,李治亭主編的《英雄的三十八晝夜》抗美援朝戰場通訊集,真實地記錄了戰場上我軍戰士與美軍英勇作戰的壯烈場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憶著抗美援朝的歷史,我面前的這位80多歲的老人,仍然充滿著當年的豪情。“那不但是一場現代化戰爭、鋼鐵的較量,更是一場心理的較量、真理與邪惡的較量。結果證明美帝不過是紙老虎而已!”抗美援朝,使得驕橫一世的美軍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再次成為中國人民的手下敗將?!皻v史證明,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崩顚④姅蒯斀罔F地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老戰士情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1961年開始,李治亭擔任了濟南軍區《前衛報》總編輯、報社社長的職務。軍人出身的李治亭,時刻不忘使命,仍然以普通一兵的新聞工作者身份,在《前衛報》一干就是20年。其間又親身經歷并采訪報道了共和國部隊建設的不少重大歷史事件,使他的人生再次充實和升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將軍珍藏的像冊中,筆者看到了一張張微微發黃的珍貴照片,其中有受到毛主席、鄧小平、胡耀邦、遲浩田等親切接見以及戰爭年代經歷的照片,這些珍貴照片記載了老人值得驕傲的日子。筆者從中挑出了毛主席接見的照片,請他介紹當時主席接見的盛況。于是在他的客廳里,品著當年的嶗山綠茶,李治亭給筆者講述了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見的盛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受到接見,是1958年濟南軍區黨代會,毛主席坐在中間,這就是我啊!”他指著后排右側的自己自豪地說。須知,在那個年代能與毛主席合影,那是多大的榮譽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記得那天接見前,在會客廳里毛主席在楊得志上將、袁升平中將陪同下,接見了曾多年給他當過警衛員的陳昌奉同志。陳昌奉十分激動地給主席敬禮,主席對他說:“幾十年過去了,你還是很有精神,工作干得不錯嘛,光榮傳統可不能丟啊!”說到此,毛主席轉向楊得志,他風趣地對楊得志說:“你是長征過來的老同志,現在是將軍得志了?!苯又种钢秸f:“你也是老同志,現在升平了。”說得在場的人都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是1959年12月廣州全軍政治工作會議。那天下著毛毛細雨,毛主席在廣州市市長朱光和國防部副部長廖漢生等領導陪同下,面帶笑容,揮著手向全體代表們走來。廖漢生副部長向主席說:“今天主席接見,正巧遇上下毛毛細雨啊?!泵飨溨C地說:“天要下雨是自然規律,誰也管不了,搞政治工作也有規律,就是管人、教人,誰也不能違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次見到毛主席,是在1968年6月24日,李治亭作為全軍團以上干部代表在北京參加了毛主席接見,回憶起來至今仍然難以忘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作為《前衛報》總編輯的李治亭,工作是緊張忙碌的。既要抓好一班人的隊伍建設,更重要的是要將部隊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宣傳報道。記得《前衛報》曾經在第一時間宣傳報道了由毛主席題詞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進典型王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杰是山東籍的一位年輕的戰士,在一次部隊訓練中,他英勇地撲向一顆即將爆炸的手榴彈,為搶救戰友而英勇犧牲。他的事跡經報社宣傳后,立即在部隊引起了強烈反響,特別是毛主席題詞后,全社會掀起了學習王杰的高潮,促進了部隊“學英雄、做英雄”活動的開展和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當時報紙還在第一時間里有分量地報道了濟南軍區楊得志上將、李耀文、陳美藻、何柱成等少將下連當一個月列兵、保持普通一兵本色的新聞報道。這些新聞報道有力地促進了官兵的政治覺悟和部隊革命化建設,進一步發揚了官兵一致、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然也有走麥城的時候。李治亭回憶說?!拔母铩逼陂g《前衛報》報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軍內文職造反派沖擊,成為“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單位,李治亭首當其沖作為走資派成為批斗對象。在那個狂熱的年代,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于是沒完沒了地批斗,沒完沒了地檢查?!跋胂氚桑B當時的老帥們都面臨著嚴重的困難,我這點苦衷算得了什么?!庇谑撬麄冞@些“走資派”整日樂呵呵地接收著批斗,日子倒也過得相安無事。直到以后的一天,忽然又官復原職,于是時光照例流逝,李治亭又以新的面貌投入到了工作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將軍離休后,既沒有因離開火熱的部隊生活而感到失落,也沒有居功自傲安享晚年,而是繼續發揮著余熱,用一名老戰士的情感與胸懷,書寫著感人至深的生命贊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十分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心軍地兩用人才培養、關心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按照這“三個關心點”,他熱心于校外輔導活動,擔任了十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他的輔導引經據典、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成為深受孩子們歡迎和喜愛的“將軍輔導員”,不少小學、中學和青島市職業中專,還聘請他當了他們的名譽校長。后來他又被國家聘請擔任了青島市軍地兩用人才培養學院院長。李治亭同志還十分熱心于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親任青島市南區慈善總會會長,積極參與社會募捐活動,為社會弱勢群體募捐善款,又成為一名德高望重的“愛心大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離休后的李治亭,似乎更為忙碌,他幾乎在每年的“五一”“十一”“七一”“八一”等重大節日來臨之前,都要應邀參加駐地機關部隊、企業學校組織的報告會作報告或舉行講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4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55周年的日子。這天李治亭將軍聯系了駐青島的10位離休老將軍以及參加過解放青島的老戰士,參加了由青島市委宣傳部、新聞文化部門組織的“重走解放路,建設新青島”“紀念青島解放五十五周年座談會”等解放青島55周年紀念活動。他們不顧年老體弱,來到當年解放青島激烈戰斗的鐵騎山戰場,面對新聞媒體,緬懷戰友講述當年,在青島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些解放祖國的老前輩,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撐起了共和國的大廈,那一刻,我作為組織者之一,感慨萬分肅然起敬。像這樣的社會活動,李將軍從不推辭,每次都充滿激情認真出席并發表激動人心的演講,因此受到青島各界的崇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竹密無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云飛。鏡里朱顏雖變老,丹心依然似朝暉?!边@是1987年李治亭將軍離休后寫的一首自勉詩。作為一名老部隊新聞工作者,離休以來握筆伏案,飽蘸心血,不但撰寫了大量的人物特寫、散文、通訊、詩歌、雜感和訪談錄,而且連續出版了《烽火人生》和《血肉長城》兩部大部頭的著作。紀實長篇著作《烽火人生》,如同一幕幕鮮活的歷史長卷,展現在我們面前。豐富的戰斗閱歷,殘酷的戰爭歲月,使將軍作家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素材。于是經過加工提煉,一個個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浴血奮戰、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偉大業績的革命戰士,躍然紙上感天動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一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八旬老戰士,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到來之際,向黨和人民捧現出了精品力作《血肉長城》。在這部以沂蒙山軍民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長篇紀實作品中,一場場血與火的殘酷戰斗,一幕幕氣壯山河的戰爭場面,深深地感染著廣大讀者的心靈,使每一位讀者心潮澎湃無限感慨。這是一部動人心弦的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外族侵略的頌歌,它充分地折射出抗日戰爭中可歌可泣的沂蒙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我們驚嘆老將軍連連出版長篇大作之時,2008年4月,由李治亭將軍撰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征戰紀實系列叢書之一、48萬字的《能征善戰無往不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六軍征戰紀實》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出版了!二十六軍是一支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這支部隊起源于抗日戰爭初期的徂徠山、黑鐵山、魯東和天福山起義組建的人民抗日游擊武裝,以及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河北組建的津浦支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半個多世紀的烽火年代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榮立了赫赫戰功。本書全景式地記錄了二十六軍在戰火中成長的光榮歷程,生動地刻畫了上到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隊最高首長,下到普通戰士,他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奮勇奮斗的勇敢精神和可歌可泣、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文化報等各新聞媒體刊發了書評,總后勤部為此書的發行舉行了隆重的首發式暨座談會。到會的全體人員無不為李治亭將軍忘我的投入和執著所感動,人們評價說,一個82歲的老將軍,在短短時間內,在沒有寫作助手的情況下,一人完成了48萬字的巨著,這在我軍的歷史上堪稱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是在第一時間得到這本新書的幸運者。李將軍在贈給我的新書扉頁上,鄭重地題寫了“奮進”兩個雄壯有力的大字。他告訴我,計劃每年要出版一本新書,作為一名戰士,生命不息,沖鋒不止,要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的一切獻給崇高的事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手捧著這本沉甸甸的新書,心中真是無限感動。82歲高齡的李治亭老將軍,那傳奇的人生經歷、那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那忘我的奉獻精神,就像深深埋在沙土中的金子,從不張揚、從不宣傳,在人生道路上,默默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著無私的奉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戎馬人生唱大風。李治亭,這位人民的兒子,從普通的士兵,到共和國的將軍,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了當代革命戰士莊嚴的洗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青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1926年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西高莊。1940年10月參加八路軍,194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谷諔馉?、解放戰爭中曾任連隊文化干事、政治指導員,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第二十六軍戰地記者、編輯、編輯主任;抗美援朝戰爭中,任志愿軍第二十六軍《戰旗報》總編輯。建國后,歷任第二十六軍宣傳科長、濟南軍區政治部研究室辦公室主任、前衛報社總編輯、社長、第二十六軍副政委、青島警備區政委、濟南軍區黨委委員、軍區調研員等職務。離休后,仍為部隊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盡心盡力。三次被濟南軍區、山東省軍區評為離休干部先進個人,三次被青島市授予“關心下一代事業突出貢獻獎”。并且始終筆耕不輟,相繼在各級報刊發表作品400多篇,著有《烽火人生》《血肉長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六軍征戰紀實》等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先后榮獲中華新聞工作協會、山東省新聞工作協會頒發的榮譽證書?,F為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濟南軍區老戰士詩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老年報、中國國防報顧問、青島詩詞學會副會長、青島市市南慈善協會會長、青島關工委兩代人書社社長、五洲金石書畫詩社藝術顧問等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治亭將軍因病于2023年1月9日在山東青島病逝,享年97歲。</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囊谦县|
太保市|
富顺县|
蒙阴县|
衡南县|
兰考县|
吴忠市|
天镇县|
浦北县|
神池县|
墨玉县|
潮州市|
周至县|
大化|
凤台县|
寻乌县|
枣阳市|
都匀市|
文安县|
台州市|
安乡县|
临桂县|
嵩明县|
墨竹工卡县|
衡阳县|
伊川县|
博兴县|
阿拉尔市|
张家港市|
湛江市|
从化市|
乐昌市|
南康市|
郯城县|
彰武县|
方正县|
五常市|
定州市|
昌吉市|
连南|
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