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稱《唐集右軍圣教序并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p> <p class="ql-block">《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p><p class="ql-block">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師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攜梵本佛典到長安,太宗見之甚喜。當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從事譯經。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親自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為唐高宗)作記,此序和記,與太宗御敕、皇太子箋答、玄奘所譯心經,由弘福寺沙門懷仁從唐內府所藏王羲之書跡及民間王字遺墨中集字,歷時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稱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四分,行書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斷裂。現存西安碑林。</p> <p class="ql-block">藝術特色</p><p class="ql-block">懷仁是長安弘福寺僧,能文工書,受諸寺委托,借內府王羲之書跡,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跡,咸萃其中”。碑文選自王書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托、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于懷仁對于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當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的局限性。如重復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體缺少呼應。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書或其他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為成功。</p> <p class="ql-block">傳世宋拓有墨皇本,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明代劉正宗藏本,現藏陜西博物館;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縫間發現整幅宋拓本;其他還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洋县|
彝良县|
和硕县|
阳城县|
永春县|
读书|
上犹县|
井陉县|
广丰县|
秦安县|
汪清县|
兴山县|
留坝县|
垣曲县|
牟定县|
靖安县|
英山县|
平塘县|
民丰县|
临汾市|
祁门县|
宁都县|
辽源市|
萝北县|
平和县|
临汾市|
西安市|
定结县|
大理市|
敦煌市|
新晃|
仁布县|
沈丘县|
辉县市|
星子县|
忻城县|
安仁县|
高唐县|
江山市|
三明市|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