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清華,我的北大</p><p class="ql-block"> 一一獻給別離了四十年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文·彭學軍</p><p class="ql-block">題記:一個人的成長和立身之地若是在自己親愛的祖國,那么,這個人受教受益最多最好的母校,便是自己應該心儀和珍愛的“清華”“北大”。</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祖國,有一方熱土叫湘西,在我的湘西,有一河牽掛叫峒河,在我的峒河,有一灣不舍叫大田灣。峒河之畔,大田灣里,有我的青山綠水,有我的青春韶華,有我眷戀一生的清華和北大。</p><p class="ql-block"> 我的清華在湘西,我的北大叫吉大。吉首大學,我裝在心窩窩里的母校,整整四十年,熱不退、溫不降、色不改、味不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母校,我長肉長骨的家園。</p><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底,未滿十六歲的我第一次投入母校懷抱里的時候,高考體檢表上的記載是身高1.47米、體重34公斤。在那個許多人都吃不飽飯的年代,對于一個兩歲多就失去父親的窮孩子,對于一個四個未成年的孩子只靠母親一人到生產隊掙工分養活的家,能夠活下來,就已千恩萬謝娘的不離不棄和辛苦操勞了。窮孩子的童年、少年,留在記憶深處的心癮便是餓,那種餓,不是忘了吃、不好吃、不愛吃,偶爾發生的有回數的最終有辦法解決的那種現在式的餓,而是不僅沒有紅苕飯、蘿卜飯等雜糧飯吃,并且連有鹽無油的野根粑、野菜粥都沒得吃的那種餓,這種餓,到了最艱難的時候,沒吃早飯要硬挨到天黑,沒吃晚飯又硬等到天亮,是無法可想、無計可施、無可奈何地,沒有任何希望的那種真餓和硬餓。</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年春荒時節,家里已無任何可吃的東西,早上沒得早飯吃,下午姐姐去左鄰右舍家也未借得糧食,晚飯也無著落,身子發軟,心里發慌、眼皮打架的我,實在熬不住而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正在夢里滿口滿口吃著香噴噴白米飯的我,被娘叫醒。忽明忽暗的煤油燈下,娘把一碗冒著熱氣的野菜端到床前,遞到我的手上。我明白了,娘又連夜從田里扯來一種家鄉人叫鴨腳板(野生芹菜)的野菜,用紅鍋子(即無油著)煮熟,撒上鹽,便用來當飯吃。這無油清苦、粗口刺胃的野菜飯確是難以下咽,但硬吃下去,可以減餓增命。</p><p class="ql-block"> 油燈下,四個睡意朦朧的餓孩,眼鼓鼓地望著手端油燈、又黑又瘦的親娘,一口一口地咬著那難嚼難咽的野菜飯……</p><p class="ql-block"> 夜光里,一生辛苦操勞的寡娘,愁戚戚地看著邊吃邊吐、又餓又困的我們,一滴一滴地流著那似痛似疚的扎心淚……。</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娘用她的堅韌不屈,讓作為兒子的我餓著但活了下來,餓到了高中畢業,活到了十五歲半。然后,娘把這個發育不全、面黃肌瘦的兒子,送進了吉首大學,讓那個白天穿著補丁衣服人前不怕丑,晚上一個人走山路墳邊不怕鬼,記事以來,就怕餓飯的少年,投入了他第二個娘的懷抱。</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大學中專,國家對所有的學生都包吃包住包工作。從1980年8月到1983年7月,在母校讀書的三年里,每月有17.5元的生活費,每個男生每月供35斤大米(女生供34斤)。和我一樣許多來自貧困家庭,吃不飽飯,身高不達師范生身高標準(男1.55米、女1.50米),因未滿18歲而被破格入學的孩子,一個個便有了放開肚皮,頓頓飯飽的幸福生活。幾十年了,還想念那時的早餐饅頭,又白又胖,熱乎乎、軟和和、香噴噴,一望口水咽,一咬滿嘴香,一呑渾身酥,讓貪吃能吃的我常常肚皮吃得漲鼓鼓得了,嘴巴還不知道飽,最多的時候,二兩一個的饅頭,我一口氣吃過七個半……。還有中飯晚飯,那四兩一塊的白米飯,白白鮮鮮,方方正正,顆粒粗壯,香氣撲鼻,口感潤軟,最多的時候,我一餐吃過四塊半……,有一次,還脹得怕撐斷腸子了不敢再走動,躺在床鋪上抹了一個中午的肚皮。正吃長飯的我,平均下來,每個月基本上能消化五十多斤飯票,國家的定量不夠,也有彌補的辦法,家里賣糧親情添點,同學相幫友情送點,再加每月11.5元的菜票(每天可用4角),如果每餐只買5分錢一份的白菜或蘿卜等素菜下飯(少買或不買2角5分錢一份的肉吃),省出的菜錢還可兌換成飯票。那個年代,對于餓著長大的窮人家的孩子,吃飯不叫美食,因無食可挑,無究可講,便可以就著5分錢一份的小菜消滅掉一斤多米飯。那年月,不餓就是幸福,吃飽便是硬道理。就這樣,三年下來,1.47米的我長高到1.70米,68市斤的體重增到120多斤,連高中同學,三年里若未得見,再見都難認出。</p><p class="ql-block"> 吉首大學,一個個一批批窮孩子能三年四年免費吃飯,十年百年不用再怕餓的我們的母校,我的第二個親娘,讓我在不再餓飯中長肉長骨,從一個又瘦又矮、又黑又丑的鄉里娃,長成了手粗腳壯、肩寬腰硬的男子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母校,我長知長智的樂園。</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的從小不僅餓飯吃,而且餓書讀,甚至餓到你見書就想偷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課外讀物叫連環畫,《雞毛信》《地雷戰》看了一遍又一遍,書翻舊了翻爛了還在翻。農村學校少有圖書館(室),校內僅有的讀物就是課本,課本里的內容也大都是紅色文化。記得小學一年級語文書上的第一課不是拼音,而是“毛主席萬歲萬萬歲!”,初中一年級語文的第一課也是一首紅詩,至今我還能背出幾句“西湖的碧波漓江的水,比不上韶山沖里的清泉美,毛主席就是那引泉人,澆得花也紅來葉也翠……”。讀到高中了,還不知道莎士比亞是個人名還是一種食品。有愛情描寫、影響青春期情愫的《紅樓夢》《第二次握手》之類的小說還屬于禁書,想看還得躲到廁所里去偷偷看,好書買不到,只能借來用手抄存。</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農村學校的骨干老師大都是民辦教師,這些老師撐起了當時的農村教育,教書育人、盡心盡力,有苦勞更有功勞。但一腔熱血和學富五車是兩個概念,農民身份、中小學文化,早晚田間勞作,白天到校上課,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加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搞勞動,經常是一學期一冊的課本,還未教得一半就到放寒暑假了。學得好沒好沒關系,小學升中學不要考試,中學升大學也是推薦,反正不比誰有文化知識,只比誰根正苗紅。在這樣特殊年代特定環境中長大的我們,在家因貧窮無書可讀,在校多勞動書讀不多,所學所得十分有限。 </p><p class="ql-block"> 幸好剛上高中,便遇恢復高考,讓我等不會拼音,不懂外語,連26個字母大小寫都分不清的農村娃,矮子里面拔高子,變成了四鄰八寨、鄉親眼中稀罕的大學生。 1980年,我以語文64、數學37、英語7,政治81、歷史70,地理60,總分319分(超線9分)的成績,投入了母校的懷抱,開始我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p><p class="ql-block"> 當時,彭秀模、彭秀樞等一批由右派平反,重返講臺的教師老當益壯,枯木逢春,生命勃發,似乎想把二十年沒得上的課全部上給我們;丁暢松、劉敦鋼、李德珍等中年教師年富力強,如春浪翻堤,激情四濺,恨不得把被文革壓抑了十多年而未得講的知識全部傳授給我們;張和宇、胡炳章、唐生周等比學生大不了多少的青年教師們,才華橫溢、亦師亦友,用他們青春的活力和對事業的熱愛,一天一天地培育和影響著我們。就連年過八十的沈(從文)老,1982年來校訪問時,也只進到我們的教室里為大家鼓勁,讓我們在那個不會追星的年代,為此而自美自詡了很久很久。</p><p class="ql-block"> 大學的生活輕松而充實。上午,教室里你可以如癡如醉;下午,圖書館內你可以閉目靜思;飯后,運動場上你可以汗流浹背。好學的你,可以穿越時空同司馬遷、曹雪芹交流思想;善思的你,可以同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隔洋談心。從小學沒學好的拼音、到中學還沒弄懂的邏輯,從必修的古代漢語、到選修的美學概論,從不懂的知識、到缺少的品行,母校里都有得學。母校,讓我們由少年而青年,由貧瘠到富足,由天真無知變得成熟明理。</p><p class="ql-block"> 校團委經常組織文體活動,參加了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登山比賽和雙腳發抖的萬米越野跑,只取得25名和108名成績的我,知道了鍛煉身體的重要性。于是,只有200米跑道的運動場,每天又多了一個自覺跑步的身影。這身影,在馬王中學的泥巴球場上打過籃球,在昂洞中學下面的鄉路上練過長跑,再到現在峒河岸邊,每天不少的萬步行。</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大學提倡勤儉辦校,師生能做的勞動大都分配到各班去完成(不會用錢請勞務)。擴建運動場需要挖土,新建圖書館需要填坑……,每一次勞動鍛煉,都讓你收獲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幸福和艱辛,悟苦知惜愛,勤勞益一生。養成了坐不住的習慣的我,長時間不勞動就心慌,上星期周末回家,還一個人挖土、一個人澆水,在家鄉的山坡上,造了一片共26株,由柚子、櫻桃、板栗等品種構成的果樹林。</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母校,我長心長情的學園。</p><p class="ql-block"> 擁有便應珍惜不棄,得益便應感恩不忘。虎有森林,鳥有樹巢,魚有水域,蚓有土穴。一輩子,人的想法很多、追求很多,面臨的誘惑和選擇也很多,但是,歸根結底,屬于自己的才是真實的,能夠擁有的才是最好的。牛津有魅力,劍橋有風范,清華令人向往,北大被人慕羨,大千世界,學府成千上萬,優劣千姿百態,但是對一個知恩知孝的兒子來說,娘永遠是自己心窩窩里的那個最麗質最迷人最有神韻的女神。</p><p class="ql-block"> 三年的大學生活,母校留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刻骨銘心。</p><p class="ql-block"> 1980年的冬天,大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碰上百年難遇的冰凍,我因為換洗的襪子濕了未干,又舍不得花錢多買幾雙備用,便穿著一雙薄薄的解放鞋,光裸著腳板,坐在座位上候考。預備鈴響后,兩位監考老師走進來,一位老師拿著試卷站在講臺上注視著全班,一位老師走近來檢查位桌內有無資料,檢查到我時,他發現我沒穿襪子,便問道:</p><p class="ql-block"> “這么冷的天,你不穿襪子。”</p><p class="ql-block"> “都洗了,沒太陽曬干。”</p><p class="ql-block"> “涼從腳上起,冷久了會感冒的。”</p><p class="ql-block"> “不怕的,從小冷習慣了。”</p><p class="ql-block"> 幾句簡短的師生對話之后,這位老師繼續他的檢查,查完走到講臺上,與那位同事耳語幾句,便走出了教室。</p><p class="ql-block"> 開考鈴響,我們低頭動筆答卷,正進入狀態時,負責檢查位桌的老師又來到我的座位邊,沒有舞弊行為的我,疑惑地抬起頭,望見老師手里拿著一雙新襪子,遞到我面前。</p><p class="ql-block"> “快穿上,莫涼著。”</p><p class="ql-block"> “謝謝老師,多少錢?”</p><p class="ql-block"> “不要錢,老師買了送你的,快穿上,好好考試。”</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冬天確實很冷,第二天冰凍了客車停運,許多同學鞋上綁著草繩從吉首走回花垣、保靖。</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冬天真得很暖和,一個至今不知姓名的監考老師用他的一個善舉,不僅溫暖了我一輩子,而且讓當了一輩子老師的我,從骨子里不嫌棄窮學生,無論學生家境貧寒還是殷實,長得乖丑,成績好壞,我都努力地踐行著一視同仁,平等相待。</p><p class="ql-block"> 師恩洗滌心懷,生情憾動靈魂。因為家貧,18歲以前的我從未有慶賀生日的記憶,親人未陪我過個,朋友也未陪我過個,自己也未為自己過個。1982年的古歷十月十三是我的18歲生日,我準備晚上在食堂多打一份2角5分的肉,自慶一下。那天下午放學后,我從教室回宿舍,沒想到,剛走到大門口,就見一群學生向我奔來,一個個邊跑邊喊:</p><p class="ql-block"> “彭老師,生日快樂!”</p><p class="ql-block"> “彭老師,年年十八歲!”</p><p class="ql-block"> “彭老師,我們餓飯了!”</p><p class="ql-block"> “彭老師,給你賀生,歸你請吃客吃飯………。”</p><p class="ql-block"> 拉著手不肯放的學生叫彭永南,家住人民電影院。</p><p class="ql-block"> 吊住肩膀不下來的那個叫黃鵬,調皮搗蛋,平時都是一口笑臉。</p><p class="ql-block"> 一見面就嚷飯吃的那個叫王雙燕,聽話乖巧,時任班上的學習委員。</p><p class="ql-block"> 還有那個拄著拐棍也想往我身邊擠的學生叫朱朝暾,從小患小兒麻痹癥造成腳癱的他,很機靈,骨子里很要強的一個勵志少年。實習期間,我們幾位實習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去小溪秋游時,他顧慮會拖累大家,想不參加這個活動。我便鼓勵他說,“朝暾好角色,一定要去,若是碰上不好走的地方,老師負責背你。”結果,他硬是自己借著拐杖走完全程,不僅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全班,后來的他還創造了拄著拐杖能打乒乓球、打籃球的奇跡。從吉首大學畢業后,專業能力出眾的他成為了湘西第一個證券分析師,之后又被州公安局破格錄用,我們也成了幾十年的好朋友,現在又成了他在州民中讀書的女兒的老師。</p><p class="ql-block"> 82年秋天,吉首一中,初109班,52天時間,影響我一輩子的實習生活。離別時許多同學的淚奔不止,不舍手牽,本已從靈魂深處觸動了我。一次閑聊時無意間對生日的透露,未曾想到,相別一個多月后能有這樣的歡聚相見。24位學生能自發相邀,餓著肚子,從吉首一中結伴步行到吉首大學,來給一位實習老師過他的18歲生日。此情此景,讓從小因窮受屈,常被人瞧不上的我,第一次過生日便收獲了當教師的幸福、榮耀和尊嚴。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屆學生用他們的清純無邪、天真可愛,堅定了我終生從教的信念,而且為了這份信念,我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活洗禮,經住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生考驗。</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母校,我長品長性的神地和圣殿。</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的圣地,不在于山水的秀麗景勝,不在于建筑的宏大典奇,不在于人氣的繁華喧嘆,而在于那時那地,那事那情是否令你徹骨銘心,溶入了你的血肉和靈魂,鑄成了你的品性和精神,溫暖和激勵了你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母校教給了我斗苦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馬王中學6年,學校地處偏遠,離縣城一百多華里,當時一沒通車,二沒通電,三無墟場。吃菜靠自己下地種,燒柴靠自己上山砍,晚上辦公照明用馬燈(一種以煤油為燃料,有玻璃外罩防風的燈具)。每月,給遠方家里的老母親寄點生活費,來回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翻過一座叫杉樹凹的大山,趕到山那邊酉水河邊的龍山里耶街或保靖比耳場的郵局才能完成。當時的我,憑著“別人祖祖輩輩當農民,天天起早貪黑,又苦又累都活得好好的,我當老師,衣食無憂,又不要日曬雨淋,還有什么活不下去的”的自我寬慰堅持下來,從18歲半干到24歲半,煤油燈下備課、改作業、上晚自習的日子,整整堅持了六年。</p><p class="ql-block"> 母校教給了我斗命的勁頭。</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昂洞中學8年,開初上廁所都要揣著菜刀防身的我,帶著護校隊的師生,將一個劫持女生到校外草坪上欲行不軌的流氓(俗稱“爛兒”)扭送到公安機關,使那個已被脫掉上衣的受害學生化險為夷,保住了師生身心平安。</p><p class="ql-block"> 母校教給了我斗難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保靖職專5年,工作方法簡單的我,曾被三十多位老師聯名告狀。遭此打擊的我,工作上沒有打退堂鼓,而是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反思整改,最終讓一所有六十多位老師,只剩一百多個學生的學校起死回生,學生數增加到700多,生機再現,學校得到了發展。</p><p class="ql-block"> 19年的農村教育經歷,再到縣城15年、州府6年,整整四十年。從一線語文教師、班主任到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從普通中學到職業中專,從公辦學校到民辦學校,從保靖最偏遠的鄉辦中學到州直的省級示范校,一路走來,離不開組織的培養,領導的關愛,同事的抬舉,朋友的幫助,還有對手的警示。臨近退休的我,既未評上正高職稱,也未榮獲特級教師,最對不住母校的是到雅思當校長,未按規辦好相關手續而受過處分。</p><p class="ql-block"> 離別您四十年了,我親愛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我是你碰壁失敗了不會去流淚的孩子。離開你之后,我遭受過失戀的打擊,接到女友斷交信的那天,我對著幾位怕我難受的同事舉起了酒杯,一句“為我的失戀干杯”自嘲,便把酒一飲而盡,當時,硬是未流一滴眼淚。借酒澆愁為懦夫,借酒助興方硬漢,此后的幾十年,我堅持做到了滴酒不沾。 </p><p class="ql-block"> 我是你受屈吃虧了仍然不長大的孩子。當老師時罵過校長,當校長時罵過縣領導的我,因為年輕氣盛,任性妄為,被人贊賞有限,受人不屑有多。現在的我,雖然改了許多壞習,學會了理解、忍讓和包容,但依然喜表于形,怒訴于聲,難移本性,仍然不善偽裝、掩飾和欺騙。幾十年里,我失去(或者說少得到)的似乎許多許多,但是我保住了心靈的真實,守住了做人的尊嚴。</p><p class="ql-block"> 我是你身子跌倒了還要往前爬的孩子。被不法青年威脅傷害,身處險危;被同事朋友誤會猜疑,矛盾煩心;被上級領導檢查追責,聲譽減損……。品過了當校長的艱難,嘗到了為人師的不易,明白了做好事難、做好人更難的道理,我仍然能聽從組織的召喚,不計個人得失,一生從教沒忘師范生的初心,終身為師未丟教育人的本行,自感欣慰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想念您四十年了,我親愛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母校,我不是你最聽話最乖巧的學生,我只是一個肯偷偷地想娘的兒子。從畢業到現在,我多次一個人悄悄地走進母校,在那已長得更大更茂盛的桂花樹下,望著我們坐過的教室和窗戶,默念著李運池、張京江、李宗林、劉紹健、孫澤勇、楊桂明、石立新……一個個同學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母校,我不是你最帥氣最風光的學生,我只是一個不想給娘抹黑的兒子。離娘四十年,我沒有見利貪成蠅,見勢變順成狗。我是吉大的兒子,行的端、走的正,講真話、做真人、養善德、行善事,一直沒有丟過娘的丑……。</p><p class="ql-block"> 母校,我不是你最出名最有為的學生,我只是一個努力為娘守節的兒子。我是娘乳養育長大的師范生,沒有長成院士專家、高官財閥,但沒有穿著娘買的衣裳,端著娘給的飯碗、住著娘送的房子,而又嫌娘窮嫌娘丑,講娘不好,更沒有變成那種吃飽了娘喂的奶,反過來咬娘乳頭的壞孩子。</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時時牽掛,算不算一場真愛;花甲人的戀戀不舍,算不算一種忠貞;一輩子的念念不忘,算不算一場頂禮膜拜。讓你受教最大最深,得益最多最好,溫暖和成就了你一生的母校,算不算得上你精神世界里最頂尖最著名的學府,算不算得是你的心中最親最好的娘?!</p><p class="ql-block"> 吉首大學,我親愛的母校,我不是您的最佳,您卻是我的最好,是我心窩窩上的情超清華,義勝北大。</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日初稿于保靖</p> <p class="ql-block">后記:真正的好學校,不是它擁有了什么樣的名氣,而是它培養了什么樣的人。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后,若是不孝順父母、不善待他人、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不懂感恩回報、不能吃苦自立、不肯奉獻付出,這便是教育的失敗,家庭有責、學校有責、社會也有責。</p><p class="ql-block"> “以人名校,以業報國”的校訓是母校對每一位學子求學時的教導和畢業后的要求。謹以此文,作為離娘兒子對母校一一吉首大學的感恩匯報。祝愿我的母校越辦越好!祈愿所有的皆如清華北大學子一樣優秀的青年朋友,珍惜擁有、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用心熱愛父母,用情建設家鄉,用愛報效祖國。</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5日修改于吉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宜兰市|
栾川县|
曲水县|
读书|
天镇县|
宝丰县|
高雄县|
陆川县|
宣化县|
东方市|
交城县|
建始县|
长白|
泗阳县|
称多县|
抚顺县|
大渡口区|
柳林县|
壶关县|
滨州市|
宣城市|
安仁县|
个旧市|
葵青区|
乌审旗|
东港市|
平谷区|
河津市|
延寿县|
土默特右旗|
巴彦县|
石柱|
高碑店市|
依安县|
大城县|
报价|
宽城|
彭阳县|
平利县|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