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初在今日頭條看到《張掖晚清名士陶學詩》這個標題,頗為震驚,我們小小張掖竟有晚清名士?</p> <p class="ql-block"> 我不由為之一振,急切讀之,晚清名士陶學詩竟是我們甘州區新墩鎮白塔人,與我近在咫尺,可親可敬。認真捧讀,晚清名士陶學詩的才學品行躍然紙上,白發長裳,儒雅清俊,穿過歷史的烽煙向我們走來,令我肅然起敬。細細揣摩,不由被作者付聰林同志博古通今的歷史底蘊,清晰曉暢的行文脈絡,流暢準確的文字表達,和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張掖大地滿腔熱愛之情所深深折服!掩卷沉思,這樣一篇文章,他是在多少個深夜翻閱著一卷卷歷史資料,一一研讀,才從中提煉出這樣有理有據令讀者震撼的文字?他是怎樣耐著酷暑一次次走訪,一次次考察,心裝甘州悠悠歷史,腳踏甘州寸寸熱土,才讓這段在時代的烽煙中早已蒙塵的歷史,如此鮮活的呈現在我們面前。</p> <p class="ql-block"> 我驚嘆于他在文學之路上多年來以一顆赤子之心埋頭躬耕的韌勁,我更驚嘆于他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張掖這片土地的熱愛 、對百姓的深情和對文化的執著!</p> <p class="ql-block"> 如他在文中所寫:“甘州不干水池塘,一出北門是流泉。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氣,長草的地方就有生機......”“水中出蛟龍,禽中出鳳凰,人中出呂布,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白塔這樣鐘靈毓秀充滿人文氣息的氛圍中孕育出陶學詩這樣的大家那就見怪不怪了。”“牌匾不單是先生當年精美書法的佐證,也是留給后人的一筆精神財富,一份濃濃的親情與思念。”沒有對張掖這片土地的深沉熱愛,怎能從他筆下流淌出這樣看似信手拈來,卻字字浸透著歷史深情充滿靈性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他不僅對晚清名士陶學詩曾給張掖人民帶來的榮耀、創造的文化財富懷著深深的敬意,還對他創造的文化在張掖大地上生生不息的魅力給予深切的關注。所以他在文中說:“白塔水塔象牙塔,塔塔逢源,源遠流長;人脈地脈文化脈,含情脈脈,生生不息。白塔寺和水塔就和文脈聯系到了一起,成為河西學院的一大景觀。”</p> <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看見他多次站在早已舊貌換新顏的白塔村舊址上,以滄桑的慧眼感嘆:“《甘州府志》記載的“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的景觀 ,在白塔村就彰就顯得淋漓盡致。小小村落,歷經風雨滄桑,卻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沉浮。”</p> <p class="ql-block"> 帶著對早已消失的水塔的懷念,他在文中深情地說:“時至今日,水塔雖然已不復存在,但白塔亭仍然屹立在河西學院校園內,作為一個高品位的文化標志,我們透過這個建筑,可以聆聽到歷史、宗教、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發出的交鳴。”</p><p class="ql-block"> 我們也期待著,晚清名士陶學詩在張掖歷史上所產生的輝煌燦爛的文化,世世代代被張掖人民銘記,推動張掖文化持續向前發展,再造人文輝煌。如付聰林同志在文中所說:“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隨著城市的擴建,陶家大院遺址已成為城市建筑的黃金地段。甘肅傳漢堂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決策者高瞻遠矚,以睿智的目光牢牢地鎖定了坐落在陶學詩故居,充滿文脈氣息的這片福地,開發蔚來城,打造張掖新地標。 ”</p><p class="ql-block"> 早已長眠于張掖大地的陶學詩前輩,如若地下有知,張掖有個后生付聰林,將他如此深深銘記,以他的風骨行文浸潤甘州人民,該會有怎樣的感慨!他的子孫后代,看到此文對他先祖榮光的詳盡陳述,對他品行才華的高度肯定,對他風骨永存的豪情滿懷,和他對先賢已逝的深切懷念,定會拱手致謝,深深感動。</p><p class="ql-block"> 古今文人們,在這布滿璀璨歷史的金張掖大地上,在這星光燦爛的蔚來城內,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熱愛,對文明的傳播,穿越時空,靈魂交匯,跋涉在創造和傳播張掖文化的大道上,我們受其恩澤的每一個張掖人民,都在心底對他們他們表示真誠的感謝。</p> <p class="ql-block">注:圖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平罗县|
宁波市|
拜泉县|
衡阳县|
宣威市|
怀仁县|
宣汉县|
嵩明县|
甘泉县|
苗栗市|
疏勒县|
景谷|
辉南县|
仙游县|
宜兰县|
台东市|
玛沁县|
大姚县|
青川县|
罗田县|
漯河市|
永康市|
大安市|
长武县|
丘北县|
乌海市|
元朗区|
白玉县|
汤阴县|
扎兰屯市|
阳高县|
尼玛县|
百色市|
牡丹江市|
浑源县|
乐昌市|
芜湖县|
兴海县|
凤城市|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