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15日,由瑞金出發,去福建南靖的“四菜一湯”土樓。</p> <p class="ql-block">四菜一湯土樓,即田螺坑土樓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姓客家人的小聚落,由方形步云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云樓、和昌樓、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方樓步云樓居中其余4座環繞周圍,依山勢錯落布局而成,被人們戲稱為“四菜一湯”。田螺坑土樓群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土樓群體的形成歷時304年。</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村原名為田寮坑村,后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聳,中間地形低洼似坑而得名田螺坑。元朝末年,田螺坑村落的黃氏祖先黃希貴帶著兒子百三郎,由永定縣奧杳村遷徙到田螺坑,搭蓋草棚安居,靠養母鴨度生。明洪武初年,百三郎經風水先生指點,得知搭建草棚之地是一方寶地,即建成一座高三層、單層20開間方形土樓和昌樓后,又在其下方田野上建一座宗祠江夏堂,以示對前輩的懷念。清嘉慶元年(1796年),始建方形樓步云樓;同時,在右上方修建了一座圓樓和昌樓。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步云樓左上方建起了振昌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步云樓右下方建起了瑞云樓。1966年,田螺坑土樓群的最后一座土樓——文昌樓建成。</p><p class="ql-block">2003年11月,土樓群所在村莊田螺坑村被授于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田螺坑村被列為首批中國景觀村落。2008年 7月,中國“ 福建土樓 ”在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四菜一湯”土樓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大地,處于花心位置的方形樓是步云樓,步云樓右上方的圓樓為和昌樓,左上方是振昌樓,右下方為瑞云樓,左下方為文昌樓。這四座圓樓的建造者以順地勢增減一層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層取得了平面,方便了居住。田螺坑土樓群左下方是一座黃氏祖祠“江夏堂”,坐東向西。土樓群最低的土樓和最高的土樓,落差有近20米,每座土樓前后高低都不一樣,按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因其獨具特色的建筑形體組合,成為福建客家土樓群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土樓,指適宜大家族居住的、具有很強的防御性能,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經焙燒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墻板夯筑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龍巖永定縣、漳州南靖縣和華安縣。</p> <p class="ql-block">土樓的誕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繁,天災肆虐,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征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后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征的客家民系。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中原儒家傳統觀念的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體的土樓就此應運而生。土樓萌芽于11—12世紀,13—14世紀產生雛型,經過15—16世紀即明代早、中期的發展,17—20世紀上半葉的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進入成熟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松县|
郑州市|
城固县|
卢湾区|
达拉特旗|
达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治多县|
金阳县|
鱼台县|
丰台区|
东阿县|
花莲市|
微山县|
醴陵市|
伊宁市|
松原市|
厦门市|
香格里拉县|
永川市|
澄江县|
尼勒克县|
鹿邑县|
忻城县|
赫章县|
高阳县|
柳河县|
锦州市|
鲁山县|
沂源县|
宣汉县|
郓城县|
肇东市|
九江市|
龙海市|
福鼎市|
克山县|
安远县|
朝阳区|
石棉县|
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