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過春節了。今天在此,聊聊我們中華民族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古老風俗——貼春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紅紅的春聯,會給春節增添喜慶的氣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文學釋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聯屬于楹聯的一種。楹聯分為春聯、壽聯、挽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游戲聯等多種形式,而春聯只是楹聯其中的一種。所謂楹聯,就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楹聯也叫對聯。這種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互相對仗、而且具有一定內洆的獨立文體。就是說,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內容要有意義,平仄要合律,對仗要工整。凡符合這些條件的就是對聯,否則就不是對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簡說春聯的起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聯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我國民間每逢過年,就在大門的左右懸掛,畫著或刻著降鬼的大神“神茶”、“郁壘”兩板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代時,宮廷里已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了。據說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人,在公元964年的除夕日,他突發奇想讓手下一名學士在桃木板上寫兩句話,掛在他的住室門框上。“以其非工,自命題云:</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便是我國第一副春聯。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函,不只是避邪驅害,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這時在桃木板上寫對聯比較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情況。宋代逐漸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驅邪避災的使命轉移給門神,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興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查看春聯。見到寫的好的春聯他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巡視中見到一家沒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待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來得及請人書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寫完后就繼續巡視。巡視完畢返回時又路過這家,見還沒貼上,就問怎么回事?屠戶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手書寫的,我們高掛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侍從賞給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為什么桃木能避邪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據我國古代神話《山海經》的記載,遠古時代有座山是鬼的世界,叫鬼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這個鬼域門口,有棵大桃樹,樹冠能覆蓋三千里,在樹上生活著一只金雞,負責每天的報曉。每當清晨金雞啼叫的時候,夜晩出去游蕩的鬼魂就必須回鬼域。在鬼域大門兩邊站著兩個神,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亊情,神荼和郁壘就會立刻將它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此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和郁壘。這樣在民間就流傳開用降鬼大神神荼、郁壘和桃木驅邪避災的風氣。人們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壘的模樣,或刻上他倆的名字,在春節時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春聯的種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聯的種類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斤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門心:貼于門上端中心位置;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也叫橫批: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于家具、影壁上。同時家家戶戶要在屋門、墻壁、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亙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污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節貼福字,無論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有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朱元璋聽了稟報大怒,立即令人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你今日到訪,故意把福字倒貼了,這就是“福到”的意思嗎。”朱元璋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吉祥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春聯的張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左。橫批文字順序為從右到左。另一種常用貼法是,解放后由于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到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上下聯不可貼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從內容上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系,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才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系,也讓人讀著別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這副春聯的上聯尾字“艷”是四聲,即仄聲。下聯尾字“輝”是一聲,即平聲。一般地說,如尾字是三、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但也有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是仄聲的。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綜上所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聯既是根據我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鑒了我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春聯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雙成對,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副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歷一年中第一個也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號稱“百節之首”。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寫春聯(如今大都是買印制品)、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是舉世罕有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新建县|
广丰县|
承德县|
敦煌市|
仙桃市|
房产|
中牟县|
泽普县|
望城县|
富平县|
石楼县|
云浮市|
五家渠市|
化隆|
集安市|
黄浦区|
临安市|
桓仁|
静乐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宁南县|
名山县|
古蔺县|
称多县|
陆良县|
兴仁县|
云龙县|
凯里市|
三门峡市|
湘乡市|
安吉县|
沛县|
克东县|
大连市|
都安|
兴文县|
化州市|
繁昌县|
西城区|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