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該給自己放假的時候,計劃了很多線路云南、四川、東北、新疆,最后還是決定回山西看看,常言道:“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走起。 第一站:太原太山,龍泉寺,門票20元。
先到距離太原市最近的避暑清修之地。 2015年所拍山門雪景 太山在太原西南方向,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距晉祠風景名勝區(國家4A景區)5公里、晉陽西山大佛風景區3公里,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易得見。太山之名,始見于沈約撰寫的《宋書》,相傳北漢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聞名于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5月8日,太山龍泉寺發現了一個令考古界嘖嘖稱奇的六角地宮,地宮內瘞埋著五重棺槨密存的舍利子。太原電視臺現場直播了考古專家們開啟石函金棺的全過程。在觀眾驚嘆的眼神中,5重棺槨重重開啟……銀槨、金棺,光彩奪目,件件巧奪天工,謎底最終保留在金棺中。 主殿外的兩顆唐槐 主殿 茶禪一味 坐在樓頂可以看到周邊的一切景物,小丫頭幫師傅磨桃核,山里生長著野生的毛桃,毛桃桃核很小,圓圓的,可以用來穿珠子。 在這里可以尋到你想要的清凈,后院和樓頂都有石桌,三五好友可以相約喝茶敘舊。 此樓臺可參觀六角地宮內瘞埋著的五重棺槨模型和挖掘相關展示資料。 俯瞰太山前方的山巒 今天計劃先去大同,順道把途經的著名景點也游一圈。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印象中盛產煤礦的地方應該很臟,空氣也差,經過這次深度游才真正體會什么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定要到實地游歷才能明白。
著名景點有:云岡石窟、恒山、善化寺、華嚴寺、明代大同城墻等。
第二站應縣木塔,佛宮寺。
從太原驅車前往應縣木塔需3個半小時,約242公里,國家4A級旅游景區,門票60元。 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筑。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筑的典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 應縣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筑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工藝精湛,堪稱絕美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塔內各層均塑佛像。
為了保護木塔,現在除了一層可以進去參觀釋迦摩尼佛,已經禁止登樓,二樓以上不能前往參觀。 木塔一層正中坐著釋迦牟尼佛,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墻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 木塔內壁畫 木塔后面的佛宮寺主殿,據工作人員介紹說是先有寺廟再建的塔。 第三站北岳恒山,懸空寺。從應縣木塔驅車前往懸空寺需1個半小時,約60公里,門票125元。 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于中國傳統宗教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后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曾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穩定建筑。懸空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 游懸空寺 清·鄧克劭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懸。
凈土絕塵境,岑樓綴遠天。
一灣巖畔月,半壁畫中禪。
俯視行人小,飄然意欲仙。 “壯觀”二字很大,聽了講解才知道是出自詩仙李白。 懸空寺為了保護文物,每次入寺的游客有人數限制,每次130人左右,工作人員會按時間放人。過了吊橋參觀完外面的景色就要開始準備排隊了,我們大概等了40分鐘,才進入懸空寺。到了寺內由于道路崎嶇,狹窄,所以也要耐心等待,喇叭會一直循環播放“禁止拍照,請勿停留”,急脾氣就別去了。不過,耐心是有回報的,個人的感受,懸空寺真的值得一看,門票小貴:成人125一張,這里有全國最小的大雄寶殿,還可以體驗一側是絕壁,另外一側是墻壁,走在只有半米寬的路上,絕壁側的欄桿只有小腿那么高,往下看心里還真有點顫悠。恐高的人不建議上去,下山有一小截木頭地面比較滑,我是蹲著往下走的,整個寺廟道路只能一人通行,所以整個行程你只需要順著指示牌行走就可以,千萬不能逆行。另外就是驚嘆古人的智慧和虔誠,整個寺院就靠幾根木頭支撐在絕壁上,近千年而不倒,這不就是“鬼斧神工”嘛!在寺里細細參觀了一個半小時。 從懸空寺翻過一座山(穿過隧道)只需10分鐘,約6公里,便可到達恒山山門。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里。立馬腦補了一下《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恒山人稱北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為中國地理標志,揚名海外。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 .1米,為五岳第二高山。
北岳恒山沒有華山的險峻,泰山的莊嚴,黃山的奇美。因為時間原因此次沒有進山,直接飄過。 恒山水庫位于北岳恒山腳下,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上游渾河支流唐峪河上。總庫容1330萬立方米,設計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樞紐。水庫大壩為混凝土雙曲薄拱壩,是我國第一座實驗性拱壩,倍受我國幾代水利專家們的關注。水庫大壩從1958年破土動工,歷經四年而成,于1962年全部完工。 第四站饕餮美食,鳳臨閣。從北岳恒山驅車前往大同古城需1個半小時,約90公里。 鳳臨閣門口等著饕餮美食的人絡繹不絕,食客都是排隊等著品嘗美食,據店家介紹每晚20:30以后不再取號排隊,但還是會再接待100桌散客。我們是晚上19:40左右到的鳳臨閣,要了一個大桌的號,前面竟然還有30桌,為了吃到這百年老店的美食,我們決定等!!!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到門口的美食街轉轉,很是熱鬧,華嚴古寺也在這條美食街上。 鳳臨閣酒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區,是古城大同的歷史餐飲名店,迄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鳳臨閣酒樓始創于明朝正德年間,因明代1518年“游龍戲鳳”的故事和清朝“百花燒麥”的佳話而聞名于世,是歷代名人雅士云集、美食家樂聚的地方。 鳳臨閣由于歷史文化悠遠而被拍成電視連續劇。 鳳臨閣整個樓內分上下三層,整個建筑為木質結構,很是精美,參觀不容錯過,店門口左右兩側站立兩只銅制的鳳凰,還停著自己的消防車,實在是牛,防患于未然做到極致。 晚上10點吃完晚飯,家人都覺得值,味道鮮美,棒極了。強烈推薦:百花燒賣和養生葫蘆絲,百花燒賣由9個不同口味的燒賣組成,養生葫蘆絲就是西葫蘆切細絲涼拌,但是味道都非常好。 晚飯后可以繞著大同古城墻看看夜景,由于沒帶專業相機,錯過了拍攝古城內四面牌樓和古城墻夜景,等以后有機會再回來拍,夜景也是必看的。 第六站大同,華嚴寺。位于大同老城區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門票65元。 華嚴寺曾為遼皇室祖廟。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筑毀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云中巨剎。明宣德、景泰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明中葉以后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復遭摧折,幾經修繕,成今日之規模。
現上下二寺雖連成為一體,仍各以一主殿為中心,由兩個月門溝通。上寺以金建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高低錯落,井然有序。下寺以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保存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柜及天宮樓閣。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東方,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
普光明殿 四大金剛護法 四大金剛護法 普光明大殿 上華嚴寺大雄寶殿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筑。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于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后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 1559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制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艷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于芮城永樂宮。 虔誠 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這三尊為木雕。 大殿內兩側護法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和崇敬,建造時都是刻意塑成身體前傾。 大殿內兩側護法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和崇敬,建造時都是刻意塑成身體前傾。 可以站在華嚴寶塔頂俯瞰整個華嚴寺 薄伽教藏殿位于華嚴寺正門左側。殿宇古樸,又稱下華嚴寺,步入大殿立馬感覺特別古老,里面可以看到左右兩排藏經樓,還可以在大殿左側看到露著8顆牙齒的佛像,在這里仔細觀察站立佛像可以發現都有兩個小辮子垂在臉側,這是因為融入了遼國女眷喜歡在臉側編小辮子的緣故。 薄伽教藏殿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闊五間,殿內依墻排列重樓式小木作藏經閣38間及“天宮樓閣”五間,巧奪天工,玲瓏之致,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孤品”。 第七站大同云岡石窟。從大同老城區華嚴寺驅車前往云岡石窟需45分鐘,約20公里,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國家5A級景區,門票125元。 云岡石窟位于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主要建于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云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作品。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51個(其中保存較好的約20個)(截至2011年),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尊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幾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米。
云岡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云岡石窟與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則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云岡石窟于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經中國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禮佛大道 靈巖寺,穿過禮佛大道便看見靈巖寺 石窟 進入石窟群看到的第一尊大佛,是第三窟后室北壁主尊佛像,這是一佛二菩薩像。 我們所見到的這兩座四層木結構閣樓是云岡石窟第五、六號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是一組雙窟,木結構閣樓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清朝宣大總兵佟養量集官資修建而成。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十方諸佛,中央坐像釋迦牟尼佛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迦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就在第五窟,可惜我們這次沒看到,據工作人員說里面掉下一塊石頭,所以閉館維修,步入開放的第六窟你會被里面的石刻所震撼,石壁全是雕工精湛、栩栩如生的佛像,你會為古人的智慧所驚嘆。
步入第六窟,我們已找不到一塊原始未經雕刻的石頭,都是故人用心血篆刻的魅寶,窟中的石雕造像有3200余尊,以歌頌佛母和表現釋迦牟尼一生成佛傳教經歷為主。
第六窟是孝文帝拓跋宏為祖母文明太皇太后祈福所開鑿,整個洞窟及其造像不是突出主題、追求反差,而是在繁華絢爛之中體現榮耀、體現成熟、體現美麗。 精美石雕 精美石雕 云岡石窟的標志,露天大佛,其實周邊也有兩尊大佛,也非常大,只是都在石窟里面 第八站大同右玉縣。從云岡石窟驅車前往右玉需一個半小時,約70公里,晚上入住南山美郡。
去往右玉的途中讓我徹底改變了對山西以往的印象,誰說不長草不植樹,右玉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有“塞上綠洲”之美稱。全市營造林面積達到550.26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4.5%,是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全縣近50%的土地森林覆被,尤其是沙棘資源極為豐富,境內沙棘保存面積達35萬畝,是我國沙棘分布集中區域,是全國沙棘建設重點縣。置身右玉,登高遠眺,藍天白云,林海茫茫,鶯歌燕舞,流水潺潺,山水輝映,天樹一色,自然景觀甚是壯麗。同時,這里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野生動物頗多,是天然的狩獵場所。 強烈推薦南山美郡,環境超好,有自己的小西湖,湖內養了鴨和鵝,湖邊有三個犬舍,養著三只不同品種的大狗,想在園內騎車可以到總臺登記,40元一小時。透過南山美郡可以看到邊上的跑馬場和另外一個莊園,3樓的房間都可以看到周邊一望無際的林場,本期望晚上可以看星空,可惜晚上下了場雷陣雨,沒看成星空,我們要了三個房間,最便宜的188,268還是個套間,328還是帶棋牌室的套間,房間非常干凈,舒適,早餐豐富(包含在房費內)。 南山美郡園景 南山美郡小木屋 南山美郡的晚霞 南山美郡的日落 第九站右玉縣殺虎口。從南山美郡驅車前往殺虎口需50分鐘,約40公里。殺虎口門樓和右玉博物館都是免費參觀的景點,想看古長城可以從博物館后面上山。
殺虎口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參合徑”之稱,后隨歷史變遷而幾經更名,唐曰“白狼關”,宋曰“牙狼關”,明王朝抵御北擾而更名為“殺胡口”,清為緩和蒙漢矛盾,將“胡”改“虎”,沿用至今。 殺虎口是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一個歷經千年風雨仍舊巍然的關隘,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參合陘",到隋唐時的"白狼關"……它真實記錄了漢伐匈奴、唐戰突厥、宋驅契丹、明御內蒙古等數千年的金戈鐵馬、烽火狼煙;也演繹著多元文化的歷史,孕育著晉商誠實守信、艱苦創業的傳奇故事。一曲"走西口",出塞幾人還”。 康熙西征銅像,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清廷分三路大軍西征,以安邦定國,康熙大帝御駕親征,率兵出征蒙古葛爾丹,率雄兵鐵騎,三臨絕塞,平息戰亂,一統江山。殺虎口為西征大軍之后勤大營。 右玉博物館內藏品,明代鎮守殺虎口將士服裝 殺虎口后面的古長城 第十站雁門關,從殺虎口驅車前往雁門關需3小時15分鐘左右,約250公里。雁門關是國家4A級景區,門票90元,進山車費來回10元。 雁門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昭君出塞指的就是出雁門關。 雁門關沿著險峻的環形山脈修建,城墻高大厚實,環形山谷內凹處的平臺被一圈城墻圍成甕城。雁門關內有烽火臺,兵營,關帝廟,關衙,鎮邊祠等設施,易守難攻。 楊家將就鎮守這里,距離雁門關不遠的金沙灘古戰場就是楊繼業戰死的地方。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關常駐民 應景了“站得高看得遠”這句古話,前方山巒盡收眼底。
雁門關到五臺山從后山驅車只需141公里,個人不建議從后山走,這里的道路是左右兩車道,來往的運煤卡車比較多,為了安全起見還是走高速比較好。 關衙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長城 結束山西雁北地區三天行程,在返回途中從右玉到大同近100公里的路程,看到的是兩邊成片整齊的小樹苗,可以想象到10年、20年后這里將會成為下一個大興安嶺,這里將不再是兵家必爭的戰亂之地,而是“洗肺”的生態福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长岭县|
招远市|
鄄城县|
岳西县|
贵德县|
无锡市|
屏山县|
安新县|
彭州市|
囊谦县|
白城市|
建瓯市|
炉霍县|
米脂县|
阳原县|
游戏|
康保县|
武邑县|
建湖县|
溧水县|
清水河县|
上虞市|
扎鲁特旗|
滦平县|
泸水县|
浪卡子县|
靖远县|
东丰县|
突泉县|
黄大仙区|
内乡县|
田东县|
醴陵市|
延津县|
寿光市|
航空|
深水埗区|
若尔盖县|
镇沅|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