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再尋我們父輩足跡

悠閑人

<p class="ql-block">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又一年。疫情解封后,2023年1月11日——14日,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北江第二支隊老戰士后代黃業之女黃茵茵、陳中夫之女陳子星、戴耀之女戴健萍、陸一清之子陸耀國、陳遐瓚之女陳英游、劉南文之子劉小群6人自發組織,從廣州、深圳兩路出發冒著寒冷、綿綿陰雨,再次走進始興、南雄、江西大余粵贛革命老區,歷經四天,行駛約1000公里,追尋父輩革命戰斗的足跡。在當地縣、鎮政府的支持下,參觀了近二年新建紅色展覽館:始興——《東縱、珠縱北挺迎接359旅南下與始興風度大隊會師舊址》、《東江縱隊粵北指揮部軍事會議舊址》等;南雄——《南雄市博物館》、江西大余——《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走訪東縱、邊縱、五嶺地委遺跡遺址和當年曾經支持革命的村民,捐贈父輩書籍和照片。為完善和豐富紅色展館內容,我們還向當地有關部門提交了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以及修改建議,一起相互交流,為弘揚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履行我們后代應盡的光榮歷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我們出發當天,陰雨瀟瀟,薄霧籠罩,老天有點不爭氣,但我們尋找革命前輩足跡的決心不變。</p> <p class="ql-block">1月11日中午我們一行人抵達始興。</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們在始興縣委大樓會議室,始興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俊楓、志史辦主任鄧仁全、宣傳部副部長張泳等人和專程從韶關來始興的韶關市委黨史研究室鄧培雄副主任,黃樂科長,劉溶副科長,會同在始興,召開東江縱隊革命后代黃茵茵、陳子星、戴健萍、陸耀國、陳英游、劉小群、王志勇來訪座談會。</p> <p class="ql-block">  座談會上,始興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俊楓介紹了始興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近年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情況,并表示將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挖掘本土紅色資源,推動始興高質量發展。原東江縱隊第五支隊政委、原北江第二支隊司令員、廣東省軍區原副司令員黃業之女黃茵茵代表東江縱隊后人發言,并向韶關市委黨史研究室和始興縣贈送父輩的書籍和《建國初期在粵北地區工作在穗的同志留影》照片,與會人員還圍繞東江縱隊在始興挖堀紅色遺址和傳承紅色精神等進行深入交流。</p> <p class="ql-block">贈送革命前輩1990年《建國初期在粵北地區工作在穗的同志留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1楊重華、3黃靖宇、4江伯良、5陳培興、6鐘俊賢、7湯光禮、8金陽、9周明、10鄧秀芳、11黃業、12梁威林、13云廣英、14李學先、15伍晉南、16何俊才、17鄭星燕、18陳瑛、19李祥麟、20許文明、21張建勛、22周凱、23林奕龍、24胡灼華</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1包漢駒、2楊健、3佟玉文、4孟麗茹、5秦峰、6馮紹儀、7刁慧文、9朱繼良、17蘇群、20楊景成、21李家琳、22盧光、23胡軍、24劉素然、25梁淑如</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1孫力敏、2何堅、3李春環、5黃渡江、7劉立行、8羅發、10陳奮、11胡明、12單德成、13殷連城、14陳彝富、16陳遐瓚、17張普、18陳莊</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左起:2黃孟沾、4林振庚、6廖冰、8楊純、10周才平、11鄭大東、右2李培、右1陳湘</p><p class="ql-block">第五排左起:3蔡思義、4梁木、7尹超瑩、8楊松、9陳仁畿、13楊欽曼、</p><p class="ql-block">第5排右起:3黃英、5張若子、6楊健、10黃漫江、11陳因、12李馨</p><p class="ql-block">最后排左起:1蔡慧、3陳官渡、4陳克、6鐘基年、9何遠赤、10莫德煒、11張青、12鄺哲民、13丘虹、14潘析、15王濟平、16莊益民、18吳克、19馮平、21李彥富、23袁德峰、24鄭容、25張惠、26劉碧、27王雪珍、29吳鏡明、32朱嫦妹</p><p class="ql-block">注:沒有注明序號的姓名不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會后我們前往隘子鎮《風度學校》</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6日,根據廣東區黨委和東縱司令部的指示,領導北上部隊粵北指揮部成立。指揮部由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云、東江縱隊副司令員王作堯、政治部主任楊康華負責。同時成立了粵北黨政軍委員會,實行統一指揮,領導粵北各縣地下黨組織。</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6日,粵北指揮部率東縱北上部隊越過翁源西部的天平架山,到達始興縣清化地區的隘子,與始興風度抗日自衛大隊會合。</p> <p class="ql-block">始興縣隘子鎮風度學?!讹L度革命歷史陳列館》,也是東江縱隊北挺迎接359旅南下,歷經長途跋涉,到達始興隘子與始興風度大隊會師的舊址。</p> <p class="ql-block">鎮有關領導與北二支后代在風度紅色廣場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12日走進始興澄江鐵寨村……</p> <p class="ql-block">從始興縣城開往始興澄江鎮約70多公里,進入鐵寨村,山路十八彎蜿蜒崎嶇,一路上被綿綿的雨簾遮擋著我們車的前擋風玻璃……</p> <p class="ql-block">始興澄江鎮鐵寨村,是始興的革命老區,游擊隊主要根據地之一。1945年鐵寨小學是地下黨的一個交通站,當年始興中共地下黨員莫世延、劉紹武等人在鐵寨小學以教師的身份做掩護,秘密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協助"粵北指揮部召開軍事會議"順利進行。</p> <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8日,粵北黨政軍委員會書記楊康華向中共中央報告:“我部已在北山初步展開,西北支隊、北江支隊、三大隊(即獨立第三大隊)抵始興。我部雖然經挫折,被頑軍一八七師、一六0師一部進攻,但堅執行中央及東區黨委決定,努力開創贛粵邊”。中央于11月9日復電“你們戰勝頑軍進攻,在粵北站住了腳,甚慰。”始興成為了開展粵北革命斗爭重要的指揮中心。</p><p class="ql-block"> 當年粵北指揮部負責人林鏘云、王作堯、楊康華曾在澄江鎮鐵寨村這座祠堂召開軍事會議。</p> <p class="ql-block">林鏘云 王作堯 楊康華</p><p class="ql-block"> 為了對付國民黨反動軍隊的“進剿”和準備開辟五嶺革命根據地,1945年11月,粵北指揮部負責人林鏘云、王作堯、楊康華在澄江的鐵寨村祠堂召開軍事會議,將部隊作了調整,分地區負責開展五嶺地區的人民武裝斗爭。</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東江縱隊第五支隊在始興澄江的駐地。</p> <p class="ql-block">原始興史志辦主任單小紅知道我們后代來到始興,已退休的單主任專程從韶關趕來始興,陪同我們到澄江參觀舊址并講解前輩的戰斗經歷,讓我們非常感動。</p> <p class="ql-block">始興風度大隊領導人:吳新民、鄧文禮、陳培興、吳伯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離開澄江鐵寨村,我們冒著淅浙瀝瀝的雨水,馬不停蹄又趕往澄江四村另一個紅色展館__《東江縱隊粵北革命活動史實展》</p> <p class="ql-block">參觀《東江縱隊粵北革命活動史實展》</p> <p class="ql-block">東縱粵北指揮部駐扎的圍屋。</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圍屋建造在澄江四村深山密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當年東縱粵北指揮部的軍事會議就在這里召開。</p> <p class="ql-block">他們曾經住過的寢室。</p> <p class="ql-block">圍屋房主給他們做飯的廚房。</p> <p class="ql-block">圍屋的后院,為防備有敵人搜山,準備撤退的后門,后門外是一座茅封草長,荒無人煙的原始深山密林,至今還保留原狀。</p> <p class="ql-block">圍屋的前院。</p> <p class="ql-block">圍屋的門前。</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支持東縱粵北指揮部,提供開會和吃住圍屋主的孫子。</p> <p class="ql-block">圍屋主的孫子講述,圍屋主姓張,圍屋有前院和后院,二層樓圍屋共有四、五十間房。1945年東縱北上部隊進入始興澄江,東縱粵北指揮部駐扎在四村。他爺爺將此圍屋提供東縱粵北指揮部的同志吃住,在召開軍事會議時,爺爺和當地老鄉會在圍屋前200米路邊為他們站崗放哨,有敵情及時通知東縱指揮部人員撤退。</p> <p class="ql-block">我們參觀完《東江縱隊粵北指揮部軍事會議舊址實地展館》后,又趕往紅色蘇區——南雄</p> <p class="ql-block">  1月13曰上午我們與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耀軒,市革命先輩后代工委執行主任、市老促會會長涂運發等人座談會,緬懷革命先輩,庚續先輩革命精神,進入了交流。</p> <p class="ql-block">在南雄老促會偶遇了廣東省老促會伍依麗(廣東省老促會副秘書長、原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伍晉南之女)、張保成(廣州東江縱隊研究會名譽會長,廣東省老促會理事)向南雄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耀軒贈送《豐碑——廣東省革命老區圖文錄》一書。</p> <p class="ql-block">座談會上,伍依麗、黃茵茵、陳子星、戴健萍及原南雄縣委書記曾昭秀之孫曾海香,原南雄縣委書記彭顯模之孫彭經亮,原南雄縣委書記陳召南之孫陳繼南,原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鐘蛟蟠之曾孫女鐘燕燕,以及南雄市革命后代、史志辦主任黃樹材,依次作了發言,回顧了革命先輩的革命歷程,講述革命先輩給予后輩成長的引導和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南雄市老促會會長涂運發在座談會上詳細講述了南雄市在弘揚革命精神、為革命前輩的后代們工作方面所做出成績和寶貴經驗。</p> <p class="ql-block">南雄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耀軒向我們贈送《蘇區南雄紅色人物》《紅色南雄?蘇區新貌——攝影大賽獲獎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與南雄、廣東省老促會有關人員大合照</p> <p class="ql-block">會后我們參觀南雄市博物館,博物館博的正門,從遠處眺望,這座造型獨特的博物館,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它的雄偉和莊嚴。</p> <p class="ql-block">南雄在新建的博物館內打造紅色歷史陳列展廳,生動展示了當地革命歷史,讓博物館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橋梁”。</p> <p class="ql-block">南雄市博物館紅色區,讓我們再次回顧南雄革命歷史,了解英烈事跡,追憶崢嶸歲月,感悟初心使命。</p> <p class="ql-block">《雄關漫道——廣東南雄革命歷史陳列》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南雄人民的革命歷史為主線,分為星火南雄、蘇區南雄、浴血油山、抗日救亡、解放南雄、砥礪奮進六個篇章,展示南雄革命歷程。</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3日,留下隱蔽的五嶺部分領導:黃業、劉建華、葉昌、鄧文禮、吳伯仲</p> <p class="ql-block">戴耀、陳中夫、金陽、歐陽汝森</p> <p class="ql-block">在展廳里黃茵茵、陳子星、戴健萍看到父親照片和她們捐贈遺物心潮澎湃,激動萬分并留影紀念。</p> <p class="ql-block">黃茵茵、黃千山捐贈父親詩詞“贈五嶺戰友”和軍大衣。</p> <p class="ql-block">陳子星、戴健萍捐贈父親生前資料和勛章。</p> <p class="ql-block">五嶺地委主要領導,晚年他們相聚在曾經戰斗過南雄。</p><p class="ql-block">左張華、中黃業、右劉建華</p> <p class="ql-block">陳子星:指認《南雄女子小學師生合影》照片中的媽媽、兩位姨媽以及其他阿姨們。1946年的南雄女子小學已成立黨支部并成為地下黨的交通站。校長李宏華、教導主任李宏文以及部分黨員教師:胡軍、趙菁、李潔、林修、王湜、潘濂等。</p> <p class="ql-block">1月13日下午,墨色的濃云擠壓著天空,我們和廣東省、南雄老促會有關人員一行人從南雄向江西大余出發。</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進入江西大余,老天像有靈似的,天空出現藍天白云晴空萬里,迎接遠方的來客……</p> <p class="ql-block">熱情好客的江西大余老表,早早在高速公路口等候,為我們引路。</p> <p class="ql-block">江西大余《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位于大余縣黃龍鎮丫山腳下,這座紀念館,追憶那段艱苦歲月,探尋紅軍不屈不撓的血性密碼。</p> <p class="ql-block">粵贛湘邊縱隊贛南支隊(大部分從北二支分出)曾廣志之子曾康、曾云,肖廷翔之子肖子民從江西贛州到大余,與大余的章亮之子章洪濤相約參加尋找父輩足跡,為了能和我們會合相聚,提前一個多小到達《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館前等候。</p> <p class="ql-block">后代們在大余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黃中華,原大余縣人大副主任劉志龍,大余縣宣傳部副部長黃學文,紅軍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館長趙如的陪同下,共同來到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參觀。</p> <p class="ql-block">踏入紀念館陳列展廳,見到了一位11歲左右紅領巾講解員,她利用周末和假期對參觀者生動講述當年革命歷史和紅色故事。體現江西大余政府對青少年的紅色教育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在展館里看到老紅軍、原北二支副司令員劉建華的圖片(圖片右一)讓我們有一種親切而熟悉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參觀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留影</p><p class="ql-block">左起:肖子民、戴健萍、葉常青、李君祥、陸耀國、趙如,陳英游、伍依麗、黃茵茵、黃中華、涂運發、劉志龍、陳子星、劉小群、曾康、曾云、章洪濤、張保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13日下午</p> <p class="ql-block">參觀結束,賓主雙方一起舉行了簡短的座談會。</p><p class="ql-block">座談會上,大余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黃中華對粵贛湘邊縱隊后代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說:你們的父輩在大余戰斗與生活過,為中國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青春,他們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學習。希望以此為橋梁,共同將他們這一輩在大余的戰斗往事發掘好,宣傳好,讓更多年輕人知道曾經有這樣一群人,忍饑挨餓,風餐露宿,冒著生命危險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生死斗爭,為建立紅色政權而無私付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大余縣人大副主任劉志龍深情回憶自己幼年時,父母為掩護粵贛湘邊縱隊游擊隊員而被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士兵毆打,就連當時只有一歲多的自己也被毆打,最后房子都被反動派燒掉。游擊隊員此時就躲在山上,但敵眾我寡,只能眼睜睜看著國民黨士兵的暴行而不能挺身而出。全國解放后,當年游擊隊的政委特意送來了300元,幫助自己家里重新修建了房屋。</p> <p class="ql-block">革命后代的代表黃茵茵向大余縣委、縣政府對我們此行的接待表示了感謝,她說自己的父親與在座“紅二代”的父輩都曾經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戰斗過,現在我們來找尋他們戰斗過的足跡,回想父親的戰斗往事,更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祖國正走向偉大復興的堅實步伐。同時也想將父輩在老區開展三年游擊戰爭的往事記錄著書,讓更多的年輕人都了解這段寶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其他后代們也簡短地介紹了一下父輩與自己。大家暢所欲言現場氣氛非常熱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14日上午</p> <p class="ql-block"> 粵贛湘邊縱隊后代一行在劉志龍副主任,黃學文副部長,縣黨校副校長朱常的陪同下,一起來到了位于粵贛交界處的吉村鎮民主村帽子峰大山中,尋找父輩曾經在此隱蔽時的遺址。</p> <p class="ql-block">走進大余帽子峰的北面地處大余縣的吉村鎮,一條羊腸小道,道路泥濘,崎嶇不平,兩旁山林茂密,曲徑通幽處。短短幾公里路程,顛顛簸簸行駛了約30分鐘。據村領導說,得知我們后代今天要來尋訪,前一天專門組織村民用推土車整平了道路,要不然我們車開不進去。</p> <p class="ql-block">下車時,呈現我們眼前的是《中共五嶺工委駐地遺址》紀念碑,令我們非常激動。</p> <p class="ql-block">碑文顯示:</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六年六月,廣東東江縱隊北撤煙臺。為防備內戰再起,粵北指揮部留下二百多人,由黃業、劉建華、陳中夫組成五嶺工委:(代號“山海關”),在贛粵湘邊深山密林中分六個點進行隱蔽。其中,五嶺工委隱蔽于大余帽子峰右坑,組織部隊開展政治、軍事和文化學習。七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九月,工委在帽子峰召開各隱蔽點負責人會議,決定結束隱蔽生活,恢復武裝斗爭,配合解放戰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大余縣委</p><p class="ql-block"> 大余縣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一月</p> <p class="ql-block">佇立在這一座高聳入云的深山老林腳下,昂望大山上空,重重疊疊陰森山林,枝丫交錯,這就是原五嶺(臨時)工委所在地帽子峰,帽子峰北面是江西大余,南面是廣東南雄。</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讓我們遙想當年我們的父輩隱蔽在深山老林里,風餐露宿,要吃沒吃,要穿沒穿,戰士在密林里鉆來鉆去,餓了采摘山筍、野菇、野菜充饑,渴了就喝山泉水,敵人還會經常進山搜捕。他們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讓我們有今天美滿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小群(父劉南文):最后一站江西大余,我們來到了父輩們一輩子話題都離不開的帽子峰,峰山下清澈的溪水,林中沁心的氣息,一草一木、一枝一葉讓我們有生以來最近最近的貼近了父輩們魂牽夢繞的“山海關”之情!</p> <p class="ql-block">縣黨校副校長朱常向后代詳細地講述這段歷史,以及堅守在帽子峰的游擊隊一些戰斗往事和當地老鄉支持游擊隊一個故事:</p><p class="ql-block"> 中共五嶺工委主要成員黃業、劉建華、陳中夫等率領警衛隊、手槍隊和領導機關工作人員等80余人,隱蔽在大余帽子峰右坑,代號為“山海關”。這個隱蔽點主要依靠游仙鄉右坑販香菇的老人黃廣和下塘村的四五戶基本群眾以及南雄珠璣鄉中洞村的幾戶基本群眾提供給養和收集情報。游仙圩一月九圩,黃廣都要去圩上為隱蔽部隊采購糧食和日用品。他常約隱蔽部隊的江崽、曾崽和吳崽等幾個青年人一同趕圩,在離游仙圩2里路的地方就分手各走各的,回來時就在大坪頭合群。黃廣為了更好的掩護游擊隊員,他就對游擊隊員講“你們如果遇到敵人的時候,就說自己是跟隨我種香菇的,而在山上搭建的茅棚就是你們的菇棚”。有一次國民黨軍搜山,眼看馬上就要搜到了游擊隊員住的茅棚,此時黃廣看到后,馬上沖進茅棚內,大聲呵斥游擊隊員“你們還不去給我干活,快點去摘香菇”,同時將竹簍遞給游擊隊員并推他們上山。國民黨軍誤以為真,讓游擊隊員躲過一劫。</p><p class="ql-block"> 黃廣是一個販香菇的生意人,在紅軍油山三年游擊戰時期就幫助紅軍,"山海關"來到帽子峰后他又繼續幫助后三年的粵贛湘邊縱隊北江第二支隊隱蔽機關。</p> <p class="ql-block">大余縣黨校副校長朱常</p> <p class="ql-block">后代們在紀念碑前合影。</p><p class="ql-block">此行的后代中,有6位的父母親是中山大學的學生,黃茵茵母親陳茵(東縱)、陳英游父親陳遐瓚、劉小群父親劉南文、曾康、曾云父親曾廣志、肖子民父親肖廷翔、章洪濤父親章亮,在革命最需要時,棄筆從戎,不懼艱險,投身到滾滾的革命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陳子星觸摸到父親陳中夫的名字,心情非常激動,她仿佛在這片深山老林當中看到了父親曾經戰斗過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黃茵茵(黃業之女):這次江西大余之行,讓我們重走父輩的戰斗足跡,和我們北二支在江西的兄弟們歡聚一堂,非常高興!今天第一次尋訪父輩在大余的足跡,在大余山深山見到五嶺臨時工委的紀念碑,看到真的感到父親的身影就在眼前!心潮彭拜,思緒萬千!我們又挖掘到父輩們的寶貴的歷史資料,收獲滿滿!我們父輩沒想到,七十多年后我們后代們聚在一起,緬懷他們,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他們在天之靈一定會感到很欣慰!</p> <p class="ql-block">戴健萍(戴耀之女):這次江西大余之行收獲很多,意外的是能去到當年“山海關”各位前輩戰斗的地方,也讓我明白了當年我父親在南雄帽子峰的芳坑隱蔽時,為什么人員由43位增加到44位(不同資料對人數的說法有異),原來是因后來有陳中夫伯伯的加入。這讓史料更加準確。 </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3日,黃業、劉建華、陳中夫率80余武裝人員進入江西大余和廣東南雄交界的帽子峰原始森林一帶隱蔽。并成立五嶺地區臨時工委(代號"山海關"),書記黃業,委員劉建華、陳中夫。這支隱蔽隊伍因人員多,目標大,糧食供應困難,為了讓部隊安全度過敵人搜山。1946年8月臨時工委決定一分為三,陳中夫、戴耀帶領42名武裝人員,去了南雄芳坑一帶隱蔽。1946年9月上旬,中共五嶺臨時工委召開“帽子峰會議”,各隱蔽點的隊伍伺機出山。戴耀隊打出“雄庾信人民義勇大隊”的旗號,以南雄的油山為基礎,向大塘、鄧坊、烏逕等平原地區進軍,從山區伸出平原。1946年10月戴耀隊首戰鄧坊告捷,給了鄉自衛隊以致命的打擊。</p> <p class="ql-block">后代與當地有關人員合照</p> <p class="ql-block">在返回大余縣城時,一行人還特意來到了吉村鎮民主村看望了當年幫助游擊隊的村民劉憲章后人。</p> <p class="ql-block">當年幫助游擊隊的劉憲章老人與愛人許英的遺像</p> <p class="ql-block">當年黃業、劉建華下山執行任務時,途徑此村,曾經在劉老表家吃過飯。黃茵茵代表全體后代向他的父母當時在帽子峰給予打游擊的父輩無私的幫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謝。</p><p class="ql-block">黃茵茵、陳子星與劉憲章的后人合照</p> <p class="ql-block">當天中午,黃茵茵將自己父親所撰寫的關于游擊隊的戰斗往事叢書分別贈給大余縣有關同志與贛南支隊的后代兄弟們,以作惠存和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溫革命歷史,</p><p class="ql-block"> 致敬革命前輩!</p> <p class="ql-block">革命前輩在始興《五嶺武裝斗爭史協作座談會》合照</p><p class="ql-block">一排左起:陸一清、鄧文疇、李凌冰、陳培興、吳伯仲、陳遐瓚、張朝賢、蔡森林、黃業、張華、袁鑒文、金陽、涂錫鵬、戴耀、楊文挺、陳子楊、葉昌</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何祥、張藝、曾憲瑚、田章、胡靈光、駱雁秋、莫鞏、滌大仁、陳仲舒、李子德、李方、張定、鄺哲民、凌海洋、陳倫先、謝章超</p><p class="ql-block">三排左起:陳方疇、莫明、李世權、蔡憲鑾、李循作、譚其亮、劉照武、劉大化、陳明、李培、麥雅貞、張勵、劉碧</p><p class="ql-block">四排左起:劉希孟、張友志、何大鵬、熊玉華、周祈軾、吳燦、趙崇武、魚有慶、鄒洪光、唐克文、林鶴樓、曹祖和、陳繼興、馬旅</p> <p class="ql-block">革命前輩在南雄油山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1袁鑒文、2黃業、3張華、5陳遐瓚</p><p class="ql-block">二排右起1陸一清、2葉昌、3陳子揚、4陳明、5張朝賢</p><p class="ql-block">三排右起1鄺哲民、2劉碧、3李培、4金陽、5駱雁秋</p><p class="ql-block">四排右起2沈會峰、3胡靈光</p> <p class="ql-block">革命前輩:黃業、張華、金陽、陳子楊、鄧文疇等人與贛南支隊老戰友在大余留照</p> <p class="ql-block">革命前輩在贛州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1李方、2董書纓、4張定、5陳遐瓚、6吳伯仲、7葉昌、8劉建華、9張華、10袁鑒文、11陸一清、12張勵、13趙學光、16麥雅貞</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1彭英姣、3容桂珍、5謝永華、6徐德明、9凌浪、14賴肇成、15鐘炳南、16董光明、18董世臣、20葉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4黃玉井、7莊詩椿、8曾迪能、9肖廷翔、10曾廣志、11汪德明、12王演端、15章亮、16張捷、17王鵬飛</p><p class="ql-block">攝于1981年5月30日贛南賓館(贛州老交際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的前輩浴血奮戰、百折不撓,一路披荊斬棘,付出巨大犧牲,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依靠的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和“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大無畏精神。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中的許多人正值青春年華,卻義無反顧地為了遠大理想慷慨捐軀、舍生取義。</p> <p class="ql-block"> 這次粵贛始興、南雄、大余之行,時間雖然短暫,但我們的收獲滿滿,又是一次對革命父輩們深入了解和學習教育的機會。一座座紅色展館、遺址的場景氛圍很具有感染力,一個個軍民魚水情生動的故事,撼動著我們的心靈,革命前輩的精神讓我們震撼和感動。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永遠不會忘記,永遠都會銘記,永遠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發揚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丘北县| 富宁县| 弋阳县| 平塘县| 罗定市| 陆丰市| 商都县| 宁都县| 沅江市| 巴塘县| 屏东市| 万山特区| 竹北市| 如东县| 金溪县| 江津市| 察隅县| 三江| 壶关县| 姜堰市| 青岛市| 霍林郭勒市| 万州区| 重庆市| 定边县| 景泰县| 横山县| 华安县| 绍兴市| 玉环县| 淮南市| 赣榆县| 洛川县| 镇雄县| 德保县| 钟祥市| 南安市| 巴林左旗| 九台市|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