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隆興寺</p><p class="ql-block"> 隆興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p><p class="ql-block"> 寺院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初名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于寺內鑄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銅千手觀音菩薩像,并蓋大悲寶閣。自此大興土木進行擴建,歷時百年,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氣勢恢宏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譽為"海內寶剎第一名區",深得歷代封建皇室的青睞。清朝康乾時期兩次奉救大修,寺院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帝王行宮三路并舉的建筑格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賜額隆興寺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隆興寺占地面積135畝,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軸線作縱深布置。南端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等十幾座殿閣,主次分明,高低錯落,氣勢恢宏,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實例。同時寺內還匯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畫、碑刻等藝術珍品。其中崇偉甲天下的金銅千手觀音立像,宋代建筑的藝臻極品﹣摩尼殿,被譽為"東方美神"的五彩懸塑自在觀音,我國現存最早的宋代轉輪藏,"楷書之祖"隋龍藏寺碑,精美絕倫的銅鑄毗盧佛像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中國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贊譽:京外名剎當首推正定府隆興寺。</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p><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枯四年(1052年),面闊和進深均為七間,重檐歇山頂,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顯卷剎、側角和升起,與宋《營造法式》相近。為隆興寺現存古建筑中價值最高的一座,隆興寺六最之一。1977年至1980年由國務院撥款進行了落架復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外的龍槐、鳳槐(1600余年樹齡)</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內五彩懸山中的倒坐觀音(壁塑),人格化的神靈,一改往常觀音像的端莊肅雅一絲不茍的刻板印象。神態隨和自若眉眼傾俯眾生,于無聲無息間撫慰禮佛者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 牌樓門</p><p class="ql-block"> 牌樓門,面闊一間,廡殿頂,曾被我國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珍品 。現存建筑為1986年依據梁思成《正定調查紀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復建。南面題額"妙莊嚴域",即贊美佛門乃絕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題額"通津寶筏",比喻佛法為普渡眾生脫離生死苦海之寶船。</p> <p class="ql-block"> 戒壇</p><p class="ql-block"> 戒壇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亭臺式建筑,現存木結構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間,石壇為明代遺存,面闊、進深皆為三間。戒壇是寺院用以舉行受戒儀式的壇場。</p> <p class="ql-block"> 銅鑄雙面佛像</p><p class="ql-block"> 此銅鑄雙面佛像系明弘治六年(1493年)鑄造。二者均為民間廣為尊崇的佛像。此種形制的造像在漢傳佛教寺院中極為少見。</p> <p class="ql-block"> 銅鑄雙面佛像</p><p class="ql-block"> 面南者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雙手做禪定印。</p> <p class="ql-block"> 銅鑄雙面佛像</p><p class="ql-block"> 面北者為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左手作禪定印,右手做慈悲印。佛像下蓮座正中陰刻銘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縣淳沱河南古城村善女呂氏諱旺謹造”。</p> <p class="ql-block"> 慈氏閣</p><p class="ql-block"> 慈氏閣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層樓閣。內部梁架結構采用減柱造,簡潔明朗,檐墻內立柱為宋《營造法式》所記永定柱的唯一實物例證。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國務院撥款進行了落架復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木雕彌勒菩薩</p><p class="ql-block"> 慈氏是梵語彌勒的意譯,故稱該建筑為慈氏閣。閣內所供彌勒菩薩像,高7.4米,系北宋時期獨木雕制。彌勒頭戴天冠,著菩薩裝,手作說法印,身后飾高8.8米的火焰紋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無邊。1995年采用修殘補缺、隨舊著色的方法進行了復原性修復。</p> <p class="ql-block"> 轉輪藏</p> <p class="ql-block"> 此轉輪藏即一座可以轉動的木質藏經櫥,為宋代遺物。直徑7米,由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構成,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轉輪藏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創。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轉一周與誦讀佛經同功之說,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來的實物較少。此宋代轉輪藏則為現存實物中時代最早者,堪稱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轉輪藏,是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龍藏寺碑</p><p class="ql-block"> 龍藏寺碑隋開皇六年(586),全稱為“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文記載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敇勸獎州內士庶萬余人修建龍藏寺的情況。龍藏寺碑不僅具有史料價值,還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在南北朝到唐朝的書法藝術發展史上,隋代是漢隸向唐楷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這塊碑的書法方正有致,蒼勁有力,“上承南北朝余風,下開初唐書法諸家先河”,被著名的國學大家王國維先生譽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所以,后人也稱其為楷書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 大悲閣</p> <p class="ql-block"> 大悲閣為隆興寺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茸。現存建筑為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依據宋《營造法式》復建。工程投資3285萬元,共用木料6800多立方米,是我國繼西藏布達拉宮之后最大的單體文物修縛工程。重修后的大悲閣為一座出檐三層、歇山頂樓閣式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總面積1643.5平方米,主殿高35.5米,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以虹橋相連,三閣并立,氣勢雄偉。</p> <p class="ql-block"> 大悲閣東:御書樓門上橫匾為“惠澤廣被”,兩邊的楹聯為:“法潤東土,融儒道同臻教化;經來西天,運悲智共參姻緣”。</p> <p class="ql-block"> 大悲閣西:集慶閣門上的橫匾為“法雨惠施”。兩旁的楹聯為:“萬法皆空,洞徹有無明佛性;一塵不染,屏卻罣礙證禪心”。</p> <p class="ql-block"> 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p><p class="ql-block"> 此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太祖趙匡胤之命鑄造,像高21.3米,位居我國古代銅造像之首。其42臂中除當胸雙手合十外,兩側各20臂呈輻射狀分布,手不僅分別執日、月、凈瓶、金剛杵、寶劍等法器,且均飾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種果報即為千手千眼之來歷,千手表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世間。此像作為一千多年前勞動人民聰明與智慧的結晶,可謂我國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跡。在隆興寺六處文物之最中最具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 大悲閣后門——香剎清華</p> <p class="ql-block"> 佛像</p><p class="ql-block"> 石質須彌座上供奉明代泥塑金裝阿彌陀佛,佛像后側金柱上懸塑著其兩大脅侍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像。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合稱為"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 殿內東西兩側供奉石雕十八羅漢像,其余佛像大多為五十年代民間征集</p> <p class="ql-block"> 毗盧殿</p><p class="ql-block"> 毗盧殿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原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遷建于此。此殿面闊、進深皆為五間,重檐歇山頂、青瓦覆蓋、綠琉璃瓦剪邊。檐下懸掛清乾隆皇帝御書"毗盧佛殿"匾額。</p> <p class="ql-block"> 銅鑄毗盧佛</p><p class="ql-block"> 盧,為梵文"毗盧遮那"之略稱,意思是"光明普照"。此銅鑄毗盧佛像為明代萬歷皇帝與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層四身相連、面向四方的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共雕飾一千尊小佛的圓鼓型蓮座揉置而成,通體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此尊造像構思巧妙,造型獨特,做工精良,為一件難得的明代藝術珍品,是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側面</p> <p class="ql-block"> 后面</p> <p class="ql-block"> 側面</p> <p class="ql-block"> 龍騰苑</p><p class="ql-block"> 2005年增建的一處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寺廟園林。乾隆皇帝巡幸隆興寺時,曾留下"龍騰故苑尋霸業,獅吼初地禮法輪"的壯美詩篇,故名龍騰苑。園林占地40畝,有金代廣惠大師經幢、北朝石造像、元代壁畫墓、明代許家牌坊、明代龍泉井亭及古碑刻等眾多文化遺產,另有湖光山色、亭臺樓榭、小橋流水、奇花異草之美,仿佛一副美麗的歷史文化畫卷。</p> <p class="ql-block"> 龍泉井</p> <p class="ql-block"> 娛蘊亭</p> <p class="ql-block"> 隆興寺之六最</p><p class="ql-block"> 1.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觀音像——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像</p><p class="ql-block"> 龍興寺大悲閣供奉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雕像,高21.3米,鑄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它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雕像。佛像是由宋太祖趙匡胤制作的,周圍有42臂,也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每只手臂分為日月、凈瓶、寶塔、金剛、劍等。</p><p class="ql-block"> 2.中國現存古建筑中的最佳藝術--摩尼殿</p><p class="ql-block"> 摩尼殿是寺廟中最大的宋代建筑。它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它是宋代法國建筑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的特點是平面是十字形的,重屋檐和九個屋頂,四面是山花向前的歇山式建筑,在中國現存的宋代建筑中只有一個。梁思成先生稱贊它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筑中最好的藝術。</p><p class="ql-block"> 3.最美觀音-彩色懸塑自由觀音像</p><p class="ql-block"> 通常我們看到的觀音菩薩都是立在蓮花寶座上的凈瓶,但是摩尼殿背壁有一尊五顏六色的懸掛雕像,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觀音。說她美,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善良,蹺二郎腿的姿勢突然把神人化了。倒坐觀音美麗安靜,靜,姿態優雅端莊,左腳踩蓮花,右腿站立,雙手撫膝,雙眼俯視,突破了傳統宗教佛像的僵硬風格。倒坐觀音作為明代泥塑藝術的杰作,也被視為佛教美學的代表,魯迅先生用東方美神一言以蔽之。</p><p class="ql-block"> 4.隋龍藏寺是我國現存最完美的楷書碑刻</p><p class="ql-block"> 隋龍藏寺紀念碑矗立在龍興寺,是中國現有楷書紀念碑的鼻祖。這座紀念碑刻在隋開皇六年(586年),是研究魏立向楷書過渡時期書法藝術的重要紀念碑。康有為被稱為隋碑第一,后人被稱為楷書之祖。</p><p class="ql-block"> 5.中國最古老、最大的轉輪藏--宋代轉輪藏</p><p class="ql-block"> 宋代轉輪藏,八角形小木,直徑7米,中立軸。櫥柜以上為重檐形,下檐八角形,斗拱式為八鋪,是我國早期斗拱最突出的例子。上檐圓,飛檐,是宋代典型的法國制作方法,是中國最古老、最大的藏經柜。</p><p class="ql-block"> 6.中國古代最精致的銅鑄毗盧佛--千佛毗盧銅鑄造像</p><p class="ql-block"> 龍興寺中軸線末端,崇因寺遷來的毗盧佛,由明神宗和生母慈圣皇太后制作,高6.42米,自下而上逐漸收獲,形成千佛繞毗盧佛的格局。總共有1072尊佛像。著名古建筑專家齊英濤先生稱之為明代藝術珍品,是中國同類雕像中最精美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东城区|
东平县|
阜阳市|
应用必备|
南和县|
北碚区|
宜城市|
巴林右旗|
尼勒克县|
仁化县|
个旧市|
东源县|
安溪县|
浏阳市|
乐业县|
建昌县|
浦江县|
莒南县|
崇礼县|
荥阳市|
绿春县|
眉山市|
湄潭县|
南丹县|
彭泽县|
开原市|
富平县|
雅安市|
新乡市|
丽江市|
莱西市|
成武县|
和田市|
新龙县|
肥乡县|
丰宁|
贵溪市|
焦作市|
东丽区|
长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