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2016 <p class="ql-block">鄭鶴麟,男,漢族,1916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十月入伍??谷諔馉帟r期,任山西省榆次縣工人游擊隊大隊長,中共榆次中心縣委書記,八路軍一二九師太行獨立支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晉冀豫軍區隨營學校政治委員,十八集團軍野戰供給部營業處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巡視團主任等。</p><p class="ql-block">參加了太行抗日根據地反掃蕩等戰役和戰斗,被八路軍第129師政治部授予"模范共產黨員"稱號,曾任華北軍區軍械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試驗靶場副政治委員,國防科委軍械科學研究實驗基地副司令員,中國精密儀器學會軍工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8年12月于山西省榆次市病逝。</p> <p class="ql-block">父親鄭鶴麟1916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喪父,隨母親逃荒至山西太原做童工,后轉至榆次晉華紡織廠做工,這期間接觸到中共地下黨組織和進步人士參加了許多進步活動。</p> <p class="ql-block">抗戰爆發后,晉華紡織廠工人掀起了抗日高潮,資本家欲關廠逃跑,置工人的生死于不顧,為支援抗日前線、爭取工人的基本生存權益,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晉華紡織廠成立了紅色工會,并推選鄭鶴麟為工會主席,和其他工人代表一起代表全廠三千多名工人與資本家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和談判,迫使資資本家被迫同意繼續開工生產支援前線,并增加工人工資 減少工作時間,不準開除和打罵工人,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等要求。在八路軍教導隊的指導下組織工人利用工余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培訓抗戰的骨干力量,使工人們更加團結,力量更加強大。</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晉冀特委組織部副部長,中共榆次中心縣委書記,山西榆次工人游擊隊大隊長。</p><p class="ql-block">同年十月帶領這支精銳的工人武裝隊伍集體入伍。編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太行獨立支隊,任第一大隊政治委員,晉冀豫軍區隨營學校政治委員,十八集團軍野戰供給部營業處政治委員,十八集團軍后勤部政治部保衛科長,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巡視團主任等職務。</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p><p class="ql-block">父親與母親常玉蓮合影</p> <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時期獎勵父親的日本軍刀</p> <p class="ql-block">解放戰爭時期,太原戰役被稱為歷史上最慘烈的城市攻堅戰,戰役歷經六個多月,我軍三個野戰兵團十個野戰軍,數十個師1300門火炮參戰。且太原堡壘五千多個,城墻堅固,因此炮彈供給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當時在華北軍區軍械部任職的父親,負責為解放太原戰役籌集軍械、彈藥,主要是火炮炮彈,為太原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p> <p class="ql-block">父親回憶說,1942年四、五月間日寇糾集30,000兵力,再次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空前殘酷的大"掃蕩",包圍了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敵眾我寡形勢空前嚴峻,總部決定由彭德懷、左權各率一部分別突圍,左權將軍在麻田犧牲,父親隨彭德懷一路前赴后繼,殺出一條血路,突破重圍,這段歷史在電視劇《亮劍》中有許多場景再現。</p><p class="ql-block">記得父親在榆次時,一位老戰友前來探望,說起當年那些事,兩人都有些激動,父親說,咱們有幸能活下來也真是幸運,你還記得那次反掃蕩戰斗中一發炮彈落在身邊,一聲巨響被埋在了厚厚的泥土下,清醒后連扒帶踹費了很大的勁兒才爬出來,身邊就剩倆人了,互相打量摸摸身上竟然毫發無損,死里逃生真是奇跡呀。</p> <p class="ql-block">父親母親和大姐哥哥</p><p class="ql-block">攝于1951年北京海運倉</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鄭鶴麟作為華北軍區代表團的成員,參加了開國大典。</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軍械試驗靶場副政治委員,國防科委軍械科學研究試驗基地副司令員。中國精密機械學會(軍工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p> <p class="ql-block">1952年父親受華北軍區軍械部委托赴朝鮮戰場,了解火炮實戰應用情況。他說上甘嶺,整個山頭被炸平,山上沒有一草一木,全都是一米多厚松動的土和炮彈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立下戰功?;鸺龔椇苜F,一枚就八兩黃金,一輪就是112枚火箭炮。</p> <p class="ql-block">日制四一式山炮</p> <p class="ql-block">蘇制76.2毫米野炮</p> <p class="ql-block">志愿軍的重武器前期裝備很少,戰斗多以輕武器為主,所謂“重武器”也大多是在后期運輸到位,或國內仿制,或蘇聯援助。</p> <p class="ql-block">美制105毫米榴彈炮</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17日任命鄭鶴麟為中央試驗靶場副政委。1960年5月10日由周恩來親筆簽發任命鄭鶴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械科學試驗靶場副政治委員。</p> <p class="ql-block">白城兵器試驗中心,創建于1954年8月26日,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常規武器試驗靶場,我們的父親和前赴后繼的靶場人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F已發展成亞洲最大、功能最全、綜合性最強的常規武器裝備試驗靶場。</p> <p class="ql-block">靶場選址最初定在南口,由于地域狹小射程太短,勢必會限制我軍發展大型火炮的試驗。張貽祥和父親鄭鶴麟帶領勘察分隊跋山涉水,戰嚴寒冒酷暑,風餐露宿反復勘測斟酌,將靶場選址在科爾沁草原,并報軍委,經彭德懷王樹聲等首長實地考察同意選址。經過若干年發展,造就了威名遠揚的平臺——白城兵器實驗中心。</p> <p class="ql-block">鄭鶴麟與先期官兵、職工一起來到科爾沁草原平臺,他們搭建帳篷宿營、辦公,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各項基礎性工作全面有序展開:勘察場地、預防鼠疫、草原防火、水源查驗、避開高氟區、建設試驗場(所)、辦公樓、修配廠、營房、醫院、學校 家屬宿舍、俱樂部、專家招待所等。對荒涼的駐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綠化,開拓者們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p>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中央實驗靶場開國將軍張貽翔場長和鄭鶴麟副政治委員在草原搭建的帳篷辦公室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8年建設中的俱樂部,現在的軍史館。</p> <p class="ql-block">開國將軍張貽祥(前右一)帶領陳光宇(后右一)在勘測場區</p> <p class="ql-block">這條通往崗上試驗區的跨崗路是五十年代末修建,當時靶場全體官兵和職工家屬小學生們都參與了開山修路和植樹?,F在路兩旁已綠樹成蔭。</p> <p class="ql-block">1956年6月9日,王樹聲大將專程趕到白城,為剛剛落成的中央試驗靶場剪彩。成立大會由鄭鶴麟副政委主持,張貽祥場長致詞,王樹生部長剪彩。</p> <p class="ql-block">如今兵器城基地大門</p> <p class="ql-block">剪彩后,76毫米加農炮、三種火炮、兩種輕武器相繼開始射擊表演。霎時,隆鳴的槍炮聲震撼著遼闊古老的科爾沁大草原。</p><p class="ql-block">還修造了水泥炮位、彈道陣地和靶道,以及相配套的觀察塔、高靶架、大立靶等設施。</p> <p class="ql-block">國防科委老首長張愛萍多次對平臺基地進行視察,和基地廣大官兵、科技人員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并對鄭鶴麟同志有過這樣的評價:在國防科委各試驗基地,工農出身的干部,在軍的領導崗位上,刻苦鉆研精通業務,鄭鶴麟是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父親左三與蘇聯專家諾維科夫和宮多索夫合影</p> <p class="ql-block">鄭鶴麟勤奮學習,勇于創新,為人謙和作風民主,思維敏銳,敬業執著,時刻關注國內外常規兵器發展和研究的新動態。在蘇聯專家援華時,為便于和專家進行交流,曾自學俄語。他在靶場和基地工作期間一直主抓兵器試驗,工作中尊重科學、愛惜人才,細心傾聽各方面的意見,認真討論、仔細分析、及時解決試驗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p> <p class="ql-block">1958年慶祝十月革命四十一周年慶祝大會</p> <p class="ql-block">1956年靶場首屆黨代表大會,父親前排左數第四位</p> <p class="ql-block">歡迎蘇聯專家會議上的講話</p> <p class="ql-block">歡迎蘇聯專家到試驗靶場工作</p> <p class="ql-block">建場初期蘇聯專家幫助試驗靶場工作</p> <p class="ql-block">中央試驗靶場的第一批開拓者,中間開國將軍張怡翔,前排右三鄭鶴麟。</p> <p class="ql-block">1958年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視察靶場</p> <p class="ql-block">1958年秋天,彭德懷元帥視察靶場歷時三天。父親當時是主要負責人,白天陪同彭德懷視察,晚上七點后到一招待所彭德懷住處向彭匯報工作,一談就是晚上11點了。還抽出半天時間在俱樂部禮堂給全體干部講話,並和蘇聯專家座談。</p> <p class="ql-block">1958年彭德懷元帥視察靶場農場右三父親鄭鶴麟左一母親常玉蓮時任平臺派出所所長擔任安保工作</p> <p class="ql-block">1959年葉劍英元帥視察靶場工作。</p> <p class="ql-block">父親鄭鶴麟前排右三</p> <p class="ql-block">葉劍英元帥視察白城平臺靶場(兵器城前身)</p> <p class="ql-block">左起:開國將軍涂錫道時任總軍械部部長、白城地委書記、父親鄭鶴麟、靶場技術建設奠基人陳光宇,在蘇聯專家招待所樓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蘇聯專家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1954年至1969年的16年時間里,父親和廣大官兵、蘇聯專家、科技人員團結協作,攻克難關為我軍各種新型常規武器的研究、測試、定型提供了精確可靠的科學依據,為我軍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茽柷卟菰脚_我軍第一個常規兵器實驗基地留下了父親深深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這是父親寫給弟弟丁江的親筆信。更像是一位老兵對新兵的囑托。字字情深,句句意重。</p> <p class="ql-block">丁江:您好!來信收到勿念!今后沒有事就不用來信了,節省一點有限的時間用于工作和學習。如通信地址有變動來信告知,家里無事也不給你寫信。當一個解放軍的戰士要做到:尊重領導和同志,學習他們的長處 團結新同志共同做好工作。特別注意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多寫了, </p><p class="ql-block">祝你學習進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鄭鶴麟 元月二十五號</p> <p class="ql-block">1969年父親接到離休命令,當時對離休干部還沒有統一集中管理。因此父親離休后要求回到他離開三十多年,當初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地方-山西榆次晉華紡織廠,受到了當年老工人和當地政府的熱情接待。在那里生活居住了八年,直到1977年組織上安排搬到了總后休干所定居。</p> <p class="ql-block">《槍1937》是父親用了十多年時間寫出長達數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他以其親身經歷描寫了抗日戰爭爆發前后 榆次晉華紡織廠工人們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從敵人手中奪取武器 英勇走上抗戰前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父親曾說這是他有生之年為黨做的最后一項工作。書稿后經子女們整理,弟妹季江平校對打印,如今書稿已印制,完成了父親的愿望,以此來紀念父親,傳承父輩寶貴的精神遺產。</p> <p class="ql-block">編輯整理鄭元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化市|
大同市|
富裕县|
宾川县|
庆城县|
宜都市|
泾源县|
嘉禾县|
石台县|
上高县|
禹州市|
海丰县|
兴义市|
华坪县|
隆子县|
江达县|
延长县|
佛山市|
桃江县|
涟源市|
淮阳县|
石城县|
黄梅县|
慈溪市|
永吉县|
深泽县|
康乐县|
麻栗坡县|
咸丰县|
六安市|
朝阳市|
海兴县|
兴隆县|
商南县|
襄樊市|
陵川县|
泸水县|
嵊泗县|
沿河|
梓潼县|
常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