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東江是我國珠江水系的三大河流之一,流域范圍基本上就是古代惠州府的管轄范圍,包括了現在河源市、惠州市、深圳市、東莞市、增城市、汕尾市等地,東江本土文化歷史悠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近年在博羅縣東江古縛婁國的考古挖掘中發現,東江本土文化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其歷史年代更是超過了兩千年以上,羅浮山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被稱為“百粵群山之祖”,中國十大道教圣地。其神話和民間故事以及歷代名人留下的社會活動足跡為嶺南歷史文化增添了神奇而又輝煌的一頁。</p><p class="ql-block"> 1839年6月,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鎮集中銷毀鴉片,此次歷史事件后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林則徐東莞虎門銷煙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同時也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p><p class="ql-block"> 東江地區人杰地靈、英豪輩出,為推動中國以及嶺南社會的發展變革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其中廖仲愷、葉挺、鄧演達被譽為“東江三杰”。位于惠州市惠東縣東北部的高潭鎮素有“東江紅都”之稱,屬海陸豐革命老區,是全國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府誕生地之一。早在1922年,中共早期領導人、農民運動領袖、海豐縣人彭湃、河源縣人阮嘯仙等人就先后到高潭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在長達20多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高潭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高潭人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一部光輝的革命斗爭史。</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12日,侵華日軍在大亞灣登陸,相繼占領惠州、廣州等地。東江人民奮勇抗戰,1938年12月,曾生領導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在惠陽縣坪山成立;不久,王作堯領導的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在東莞成立。1940年9月,這兩支抗日武裝組成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并于1942年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正式宣告成立。東江縱隊及東江人民反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跡至今仍為人們廣為傳頌。</p><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以惠州地區原寶安縣全境以及惠陽縣一部組建成為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這也是中國創建最早的經濟特區,她以驚人發展速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羅浮相會》花城出版社1984年1月1版1印,鄧子敬繪畫。</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科學家》(續集)上海美術出版社1980年5月1版1印。</p><p class="ql-block"> 該書其中一個故事由知名畫家徐有武繪畫,詳細描繪了晉朝科學家、醫學家葛洪在古惠州府羅浮山一帶生活、行醫和進行科學實驗的經歷。</p> <p class="ql-block">葛洪(約283年-約363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東晉時期道教學者、醫學家、科學家。</p><p class="ql-block"> 葛洪出身于江南豪族,廣覽經、史、百家,以儒學知名。后從方士鄭隱學道。西晉太安二年(303年),張昌、石冰于揚州起義。大都督顧秘任葛洪為將兵都尉,因破石冰有功,遷伏波將軍。起義平定后,棄戈釋甲。永興元年(304年),赴洛陽搜求異書以廣其學。時值八王之亂,顛沛流離于徐、豫諸州,飽受戰亂之苦,于是消極憤世,遂萌棲息山林、服食養性之思。建興四年(316年)重返故里。東晉開國后,念其舊功,賜爵關內侯。咸和(326年-334年)初,司徒王導召葛洪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葛洪聽聞交趾出產丹砂,自行請求出任勾漏令。赴任途經廣州,刺史鄧岳表示愿供其原料在羅浮山煉丹,葛洪遂決定中止赴任的行程,從此隱居于羅浮山。葛洪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煉丹,著書講學,因從學者日眾,又增建東西北三庵。后卒于東晉興寧元年(363年)。</p><p class="ql-block"> 葛洪撰有《玉函方》一百卷(已佚)和《肘后備急方》三卷。《肘后備急方》共有86篇,雖經梁代陶弘景及金代楊用道補缺增益,但現存《正統道藏》本僅存68篇。除此之外還有《抱樸子內篇》二十卷等作品。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煉丹術,撰寫煉丹著作,成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先啟后的專家。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其著作為研究中國煉丹史以及古化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羅浮演義之一《羅浮俠女》,嶺南美術出版社1986年6月1版1印。遠潛等繪畫。</p> <p class="ql-block">羅浮演義之二《五羊恩仇》,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7月1版1印,許旭奎繪畫。</p> <p class="ql-block">羅浮演義之三《虎穴劍影》,嶺南美術出版社1989年7月1版1印,陳再殿繪畫。</p> <p class="ql-block">羅浮演義之四《離亂鴛鴦》,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7月1版1印,陳再殿等繪畫。</p> <p class="ql-block">《羅浮山風物傳說》共三冊,嶺南美術出版社1987年12月1版1印。</p><p class="ql-block">1、《大蝴蝶》杜應強繪畫。</p> <p class="ql-block">2、《仙人洗藥池》許旭奎繪畫。</p> <p class="ql-block">3、《黃野人斗鵪鶉》姚柏繪畫。</p> <p class="ql-block">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治水名家、美食家。</p><p class="ql-block"> 900多年前,蘇東坡晚年因新黨執政,政治失意,被貶謫到惠州這個南方小城。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從此,他成了惠州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一從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詩人江逢辰的這句話,概括出了惠州人的文化自信,那是蘇東坡留給這座城市的千年榮光!</p><p class="ql-block"> 《東坡畫傳》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1印,胡冕繪畫。</p> <p class="ql-block"> 蘇軾在惠州期間,他不僅留下了東新橋、西新橋、蘇堤、故居(東坡祠)、林婆酒肆和朝云墓等遺情遺物,以及合江樓、泗州塔、嘉佑寺等一批因他的吟詠而名聲大震的物化遺存,還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正讓惠州名揚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短短三年多時間里,他寫下了580多首(篇)詩詞、散文和序跋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數《食荔枝》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已成為嶺南風物千年不變的最佳廣告詞,至今仍膾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 《東坡傳略》由廣東知名畫家鄒莉、胡冕繪畫,惠州市博物館、東坡紀念館1984年出版,<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目前唯一發現的惠州本地出版的連環畫。</span>封面以東新橋、泗洲塔為背景,這也是目前發現僅有的封面以西湖為背景的連環畫,具有特別的文化意義和歷史意義。該書繪畫線條優美、故事情節動人,講述了蘇東坡被貶惠州期間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蘇東坡》汪宗強繪畫,嶺南美術出版社1982年9月1版1印。</p><p class="ql-block"> 該書用相當多的畫頁描寫蘇東坡被貶到惠州府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文學家。</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游羅浮山唯一的細節記述,是在明末陳函輝的《徐霞客墓志銘》中:“自江上走閩,訪石齋于墓次;又為赍手柬抵粵,登羅浮,攜山中梅樹歸。”另外,鄭鄤在黃道周贈徐霞客七言古詩的題跋中說:“石齋過毗陵(常州),為余言霞客之奇,徒步三千里,訪之墓下……時聞余在羅浮,則又徒步訪余于羅浮。”</p><p class="ql-block"> 學者朱惠榮認為:徐霞客至羅浮山的旅程是由福建南靖經和平縣入廣東,經大埔、梅縣至龍川,由東江舟行至博羅,北登羅浮山游覽、考察的。</p><p class="ql-block">《旅行家徐霞客》張金玲等繪畫,中國旅游出版社1981年12月1版1印。</p> <p class="ql-block"> 河源題材連環畫主要集中在古典傳奇故事和紅色革命故事兩個方面,其中以展現百花仙子降生河源的“鏡花緣”故事最為有名和感人。《鏡花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寫道:“百花仙子投胎降生在嶺南循州海豐郡河源縣的唐秀才家。這位唐秀才,名敖、表字以亭,原配久已去世,繼妻林氏。某晚林氏夢登五彩峭壁,醒來即生了一女,臨產,異香滿室,似花香勝花香,三日之中,時刻變換,竟有百種香氣,鄰居無不稱奇……”(注:惠州古稱循州,河源屬循州管轄)。</p><p class="ql-block"> 現在小說中的主人公百花仙子已成為河源市的一個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 《鏡花緣》陳冬至繪畫,天津美術出版社1985年1版1印。</p> <p class="ql-block">《鏡花緣》戴敦邦等繪畫,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年7月1版1印。</p> <p class="ql-block">《鏡花緣》秀功等繪畫,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1版1印。</p> <p class="ql-block">《百花仙子》朱延齡繪畫,少年兒童出版社1986年3月1版1印。</p> <p class="ql-block">《百花仙子》崔君沛繪畫,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1版1印。</p><p class="ql-block"> 這些不同版本的連環畫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古代惠州府河源與百花仙子有不解之緣,而河源知名的鏡花緣景區優美的自然風光恰恰與書中描寫的景致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于是景區就取名“鏡花緣”,融情入景,為游客再現“百花仙子之故鄉,鏡花水月之夢境”的書中美景。</p> <p class="ql-block">河源市鏡花緣景區圖片1</p> <p class="ql-block">河源市鏡花緣景區圖片2</p> <p class="ql-block"> 在東莞題材連環畫中,以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主題的系列連環畫最為集中和矚目。最具代表性的有由著名畫家陳光鎰繪畫,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年5月出版的連環畫《林則徐禁煙》。</p> <p class="ql-block">《林則徐》朱光玉繪畫,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2月1版1印。</p> <p class="ql-block">《虎門人民抗英斗爭》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1版1印。</p> <p class="ql-block">《鴉片戰爭演義》連環畫套書共四冊,朱雙海繪畫,嶺南美術出版社1991年4月1版1印。</p><p class="ql-block"> 在套書中,畫家通過連環畫的表現手法,真實再現了清末重臣林則徐東莞虎門銷煙前后的一段歷史故事,詮釋了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精神。</p> <p class="ql-block">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廣東東莞人,明朝末年大臣、名將。</p><p class="ql-block"> 袁崇煥出身商人家庭,在讀書應舉的同時亦愛好軍事。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起家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進京參加大計之際請纓出山海關,投身抵御后金、收復遼東的前線,由山海監軍累遷寧前兵備道,任上輔佐督師孫承宗構筑關寧錦防線,并于天啟六年(1626年)在寧遠阻擋后金汗努爾哈赤的攻勢,取得寧遠大捷,因功擢為遼東巡撫。天啟七年(1627年)取得寧錦大捷,不久即因同后金議和等行為受到非議而辭職,翌年被崇禎帝起用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袁崇煥復出后,誓言“五年復遼”,主張“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撫西虜(蒙古)以制東夷(后金)”,并處死了東江總兵毛文龍。崇禎二年(1629年)冬,后金汗皇太極大舉入塞,繞過袁崇煥在薊州的防線,直逼北京城下,是為己巳之變。袁崇煥在北京廣渠門、左安門擊退后金軍,隨后被崇禎帝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崇禎帝以謀反大逆罪將袁崇煥凌遲處死。直至清修《明史》認定其死于皇太極所設的反間計,袁崇煥才重獲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 《名將之死》嶺南美術出版社1988年7月1版1印,蘇維賢繪畫。</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傳說》(套書共7冊)遼寧美術出版社1985年3月1版1印。</p><p class="ql-block"> 其中第七分冊《計殺袁崇煥》主講東莞藉明朝名將袁崇煥被害全過程,李中錄等繪畫。</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和黑旗軍》齊亞明繪畫,上海美術出版社1985年6月1版1印。</p><p class="ql-block"> 劉永福(1837年10月10日—1917年1月9日)出生于廣東欽州(今廣西防城港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軍事家,清末抗法、抗日民族英雄,黑旗軍的創建者。從小隨父習武,年輕時加入義軍,后獨立為一旗,特制七星黑旗,史稱黑旗軍。后入越南與清政府共同抗擊法軍,大獲全勝,中法戰爭后,清政府封劉永福為記名提督。因他戰功卓越,甲午戰爭期間被清政府派往臺灣駐守,臺灣淪陷后回到大陸。</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10月),孫中山、鄭士良等革命黨人策劃的惠州三洲田起義失敗,劉永福奉清政府命令鎮守惠州府。此時他對清政府已倍感失望,有“歸隱山林,優游泉石”之志。兩廣總督多次調他去鎮壓反清起義,他都反應消極。劉永福在惠州府西湖畔元妙觀駐守了近二年,與當地民眾結下了深厚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 《民初通俗演義》是嶺南美術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的連環畫套書,由沈堯尹、岑圣權、潘晉撥等眾多知名畫家聯合繪制。</p><p class="ql-block"> 套書中《四打惠州》《山雨欲來》兩冊主講惠州。一翻開《四打惠州》,可見插圖精美細致、文字簡明扼要。故事介紹1923年初,孫中山由上海回到廣州,組織討賊軍向盤踞東江流域的陳炯明集團發動進攻,卻以失敗告終;孫中山吸取教訓,決定改組國民黨,建立黃埔軍校。1925年2月及9月廣東軍政府先后進行了第一、第二次東征,終于攻下惠州,徹底打垮了陳炯明的反動勢力。翻閱這些連環畫,猶如上了一堂愛國主義歷史課。</p> <p class="ql-block"> 1925年9月,廣州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總指揮,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以黃埔學生軍為骨干,開始第二次東征,首要目標就是惠州城。黃埔軍校學生軍和粵軍為主力發動的第二次東征,打破了惠州城有史以來從未被敵方攻破的紀錄。因為城墻太堅固,<span style="font-size:18px;">東征勝利后,時</span>任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下令將惠州城墻拆除,拆城的理由是唯恐被其他割據勢力再利用。現在人們見到的惠州部分古城墻,其地面以上部分都是近年來為滿足游客參觀游覽需求,再現古惠州府的歷史風貌而重新修復的,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p> <p class="ql-block">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漢族,廣東省歸善縣(惠陽縣)陳江鎮窯前村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政治家、社會活動家。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國舊金山,后赴日留學,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父親因病去世后,同母親回國。</p><p class="ql-block"> 廖仲愷是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總長、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的摯友。</p><p class="ql-block"> 廖仲愷協助孫中山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輔佐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并極力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和捍衛者。與中國共產黨人精誠合作,支持工農革命運動,推動了中國國民革命發展。廖仲愷1925年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被國民黨右派刺殺身亡。</p><p class="ql-block"> 廖仲愷同時擅長詩詞、書法,著作編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上卷。 </p><p class="ql-block"> 此冊為電影版連環畫,上海美術出版社1984年1月1版1印。</p> <p class="ql-block">《廖仲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10月1版1印,劉宜繪畫。</p> <p class="ql-block">《廖仲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1版1印,雷德祖繪畫。</p> <p class="ql-block">電影版連環畫《廖仲愷》,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6月1版1印。</p> <p class="ql-block">《無畏將軍》嶺南美術出版社1983年10月1版1印,湛孝安繪畫。</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廖仲愷的兒子,原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不僅是位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而且還是一名業余畫家,尤其擅長畫連環畫和人物肖像。</p> <p class="ql-block"> 廖承志在擔任川陜蘇區川陜省委常委、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時,因反對企圖另立中央的張國燾,被強加上“特務”罪名,開除黨籍,囚禁起來。面對不公正待遇,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忍辱負重,用樂觀豁達的革命人生觀同逆境作斗爭。</p><p class="ql-block"> 他會畫畫,部隊開大會需要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像,就讓廖承志出來畫好;需要大標語,也讓他出來寫好,任務完成又被關起來。關押期間,廖承志的主要任務是刻連環畫,連環畫文字說明由油印股先刻好,再送廖承志刻連環畫。每天任務繁重,他身體很瘦弱,但一路上張國燾連一匹牲口都不給他配,讓他和戰士一樣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廖承志始終保持了對黨忠貞不渝的情操,時時處處以革命大局為重。不但情緒樂觀向上,工作上更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每天送去的連環畫的文字說明,他不完成刻圖任務,哪怕再晚也不休息。</p><p class="ql-block"> 他還常常掏出鉛筆和紙熱情地問同志們:“哪個要畫像?”他給朱德總司令畫像,給劉伯承總參謀長畫像,還給許許多多的戰士畫像。當時,欣賞他那別具風格的作品,無疑成為指戰員們的一種精神享受。</p><p class="ql-block"> 廖承志在川陜蘇區的時間雖短,但在根據地中心通江、南江、巴中留下了許多故事。他親自描繪和木刻的馬克思畫像,是在川陜蘇區所畫的領袖像中唯一保存至今的杰作。</p><p class="ql-block">《肖像》廖承志繪畫(注:此圖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長征組畫》之一,廖承志繪畫。(注:此圖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長征組畫》之二,廖承志繪畫。(注:此圖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這兩張連環畫畫頁是對偉大長征的回憶和補缺,是生動的歷史記錄,是真實的長征史料,已成為極其難得的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葉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中共黨員,廣東歸善縣(今惠州市惠陽區)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首任軍長、著名軍事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北伐戰爭時期,葉挺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因戰績卓越,被譽為“鐵軍”。爾后,葉挺先后參與指揮南昌起義并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戰勝利后,獲救出獄后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p><p class="ql-block">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此冊連環畫由湖北美術出版社1984年11月1版1印,曉露等繪畫。</p> <p class="ql-block">《血染北伐路》湖北美術出版社1988年8月1版1印,方湘俠繪畫。</p> <p class="ql-block">《白馬將軍》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年10月1版1印,彭強華繪畫。</p> <p class="ql-block">《葉挺》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6月1版1印,潘晉拔繪畫。</p> <p class="ql-block">《江南一葉》天津美術出版社1982年11月1版1印,星河繪畫。</p> <p class="ql-block">皖南事變</p><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發出“皓電”,限令黃河以南新四軍于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同時密令其數十萬軍隊準備進攻華中新四軍,從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在揭露蔣介石罪惡陰謀的同時,為顧全大局,決定將皖南的新四軍撤到長江以北,并電告東南局和軍分會書記項英,乘國民黨軍尚未部署就緒,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襲擊。</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4日,項英率新四軍軍部和部隊共9000余人北移。6日,當進入安徽涇縣茂林地區時,突遭事先埋伏的國民黨軍隊7個師8萬余人的包圍和襲擊。廣大指戰員經7晝夜浴血奮戰,但終因眾寡懸殊,措施失當,彈盡糧絕,除2000余人突出重圍外,一部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與對方談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被叛徒殺害。17日,蔣介石竟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其番號,并聲稱要將葉挺交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p><p class="ql-block">《浴血江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84年7月1版1印,楊忠文繪畫。</p> <p class="ql-block"> 囚歌</p><p class="ql-block"> 葉挺</p><p class="ql-block">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烈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p><p class="ql-block"> 《囚歌》上海美術出版社1984年8月1版1印,馮正梁繪畫。</p> <p class="ql-block"> “皖南事變”后葉挺被扣押,黨中央不斷與國民黨交涉,終于在1946年3月將其營救。重獲自由的第一天,葉挺便鄭重寫下:“我已于昨晚出獄,決心實行我多年愿望,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親自批復,對他的稱呼改了又改,最終稱其為“親愛的葉挺同志”。</p><p class="ql-block"> 《忠貞之心》天津美術出版社1981年9月1版1印,雷德祖繪畫。</p> <p class="ql-block">鄧演達(1895-1931),字擇生,生于廣東惠陽永湖鄉(今惠州市惠城區三棟鎮),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 </p><p class="ql-block"> 1909年入廣東陸軍小學,曾參加辛亥革命。1919年保定軍校畢業。1920年后,歷任粵軍第一師參謀兼獨立營營長、第三團團長。曾兩次率兵討伐陳炯明叛軍,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嘉許。 </p><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任黃埔軍校訓練部副主任,后任黃埔軍校教育長。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隨軍北伐。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主席團成員和中央農民部部長等。1927年“四一二政變”爆發后曾著文譴責蔣介石、汪精衛,并與宋慶齡等展開反蔣活動。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殺害于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終年36歲。</p> <p class="ql-block">彭湃(1896年10月22日—1929年8月30日),海豐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彭湃同時也是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毛澤東、彭湃、韋拔群)之一。位于惠州市惠東縣東北部的高潭鎮素有“東江紅都”之稱,屬海陸豐革命老區,是全國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府誕生地之一。早在1922年,農民運動領袖彭湃、阮嘯仙等人就先后到高潭地區開展農民運動。</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彭湃》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2月1版1印,劉啟瑞繪畫。</p> <p class="ql-block">《彭拜的故事》嶺南美術出版社1981年93月1版1印,杜應強等繪畫。</p> <p class="ql-block"> 東江縱隊,全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主要活躍于珠江三角洲東部的惠陽、東莞、寶安、香港以及粵北一帶,是開辟華南敵后戰場和堅持華南抗戰的人民抗日游擊隊主力部隊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3年12月2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基礎上擴編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1945年,朱德同志在中共“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與瓊崖縱隊和八路軍、新四軍并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東江英烈傳》嶺南美術出版社1984年8月1版1印,劉惠漢等繪畫。</p> <p class="ql-block">《東江縱隊戰斗故事》套書(共5冊),嶺南美術出版社1988年12月至1991年2月出版。陳以忠、羅幼新、彭強華、陳國威、陳挺通繪畫。</p> <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冠進攻香港。1941年12月,香港總督府掛起白旗宣告投降,香港淪陷時有一大批中國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以及國際友人滯留港島,處境十分危險。其中包括茅盾、鄒韜奮、何香凝、柳亞子等人。</p><p class="ql-block"> 我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對滯留在香港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進步文化人展開大營救行動。抗日游擊隊克服重重困難,先后從香港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等700多人,其中包括一些國民黨官員和眷屬、遇險的美國航空隊飛行員以及港英官兵和荷蘭、比利時、印度等國的人士近百人,在國內外影響很大,對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這次營救行動是中國共產黨在香港這片熱土上留下的紅色足跡。這些連環畫記載了東江縱隊這一驚心動魄的戰斗紅色詩篇。</p> <p class="ql-block">《過江龍》嶺南美術出版社1982年7月1版1印,范新生繪畫。</p> <p class="ql-block">《港九槍聲》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85年4月1版1印,祝林恩繪畫。</p> <p class="ql-block"> 這批民主、文化著名人仕從香港營救出來后,大部分先轉移到惠州橋東這間東湖旅店(即現在的博物館),再轉送到各抗日根據地。</p> <p class="ql-block">《紅樓奇斗》東莞著名農民畫家郭同江繪畫,嶺南美術出版社1982年7月1版1印。郭同江同時也是全國唯一一位自編自畫的連環畫家,是廣東連環畫的代表性人物。</p><p class="ql-block"> 此冊連環畫是描寫機智勇敢的東江縱隊隊員搶救傷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1版1印,沈啟鵬繪畫,描寫東江縱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1版1印,木土繪畫,描寫東江縱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龍頸奪槍》嶺南美術出版社1984年4月1版1印,郭偉新繪畫。</p> <p class="ql-block"> 劉黑仔,原名劉錦進,東江縱隊傳奇神槍手。他1919年出生廣東寶安大鵬(今深圳大鵬新區),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任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短槍隊隊長,曾參與擊斃過日偽軍40多人,解救過盟軍官兵100多人。1946年5月,劉黑仔到廣東南雄和江西交界的界址墟執行秘密任務。因為被叛徒出賣,劉黑仔遭到了國民黨數十人伏擊,劉黑仔用自己的短槍打完了全部子彈后壯烈犧牲,年僅27歲。</p><p class="ql-block"> 《神槍劉黑仔》嶺南美術出版社1984年3月1版1印,駱耀棠繪畫。</p> <p class="ql-block">《手槍隊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1版1印,方大川繪畫。</p> <p class="ql-block">《漁女春秋》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月1版1印,由著名東莞農民畫家郭同江繪畫,畫家通過連環畫的表現手法,深刻反映了東江流域貧苦漁民新舊社會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p> <p class="ql-block">《他在特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3月1版1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這是我國第一部以描寫經濟特區建設、生活的電影連環畫,它以蛇口加工區建設為縮影,向世人呈現了深圳特區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展現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圳速度”。</p> <p class="ql-block">《孺子牛--深圳改革開放先進人物》馬克政繪畫,連環畫出版社2018年1版1印。</p><p class="ql-block"> 該冊連環畫主要講述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范人物”袁庚,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任正非,創維集團主要創始人丁凱等先進人物的堅韌不拔、敢闖敢拼的奮斗故事。</p> <p class="ql-block">附錄1</p><p class="ql-block">備注:原廣東惠陽地區包括了現在的惠州市、深圳市、河源市、東莞市、增城市、汕尾市。</p> <p class="ql-block">附錄2</p> <p class="ql-block">附錄3</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贵德县|
招远市|
乌恰县|
盐池县|
辉南县|
漳浦县|
额尔古纳市|
化德县|
迭部县|
达州市|
建湖县|
虎林市|
民勤县|
阳城县|
宁海县|
永靖县|
岢岚县|
日照市|
外汇|
逊克县|
和顺县|
革吉县|
大方县|
万宁市|
宜都市|
烟台市|
茶陵县|
东台市|
常德市|
庄浪县|
双峰县|
乌拉特中旗|
九寨沟县|
昔阳县|
黎平县|
密山市|
綦江县|
乳山市|
乌拉特后旗|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