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過一段歲月,從喧囂的城市來到廣勝寺,本就有著別樣的情懷:這方圣土,夾雜著泥土的清香,霍泉之濱,古木參天,清泉汩汩,風光旖旎,歷史的厚重,令人產生敬畏之心,仰慕之感,充溢胸臆之間。太多歷史的輝煌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后人只能憑借史冊中的描述想象當年的瑰麗壯美。而保存至今的廣勝寺,如同飽經風霜的老人,帶著他獨特的歷史韻味,靜靜地坐落在霍山深處,有緣踏足已是幸事。</p> <p class="ql-block"> 下寺邊的凈水霍泉,形成于距今25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1500年前,北魏時期酈道元寫的地理名著的《水經注》記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十丈不測其深。發源于晉東南沁源諸山的霍泉,伏流80余里,從霍山南腳下噴涌而出,泉水共有108處之多,其中有較大20處。泉水出山后形成了南北長76.2米,東西寬35.6米潭池。池邊古柏道勁,池內碧波蕩漾,臺閣倒映,真可謂“遠聽流泉音,繞柱疏瑤草,一弘明鏡開,沙靜天光咬。”</p> <p class="ql-block"> 廣勝寺包括上寺和下寺。上寺在霍山之巔,下寺處霍山之麓,相距千米。上寺的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以雕塑見長。下寺建筑則以元代重建為主,其色彩富麗的壁畫獨擅勝場。上寺是主寺,早于下寺。從明代后期至民國時期,上寺是十方叢林,下寺則是子孫廟(所謂子孫廟是指類似世襲嫡傳制,師傅收了徒弟,這間寺廟就傳于徒弟)。上寺與下寺遙遙相望,由上寺俯瞰下寺,仿佛是煙波浩渺中,飄浮著的五彩錦緞;由下寺仰望上寺,像云霞中五色的佛國。</p> <p class="ql-block"> 過水質清冽的霍泉,便來到下寺。整個寺院隨地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層疊有致。地勢高差之因,要走過一段狹長的甬道和坡道,才能到達下寺山門。山門又稱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因原供奉四大天王而得名(毀于抗日戰爭時期)。遠看天天殿是重檐歇山頂,走近才發現在單檐下面加了一層腰檐,成前后檐面的“垂花雨搭”,似重陽樓閣,山面并無下檐,歇山頂的山花已經殘破缺失,外墻斑駁陸離,盡顯歲月的滄桑。對這個與眾不同的元代建筑,建筑學家梁思一成曾感慨:“古人只知廣勝寺藏經之可貴,不知廣勝寺建筑之大奇特”。</p> <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天氣多變,從上寺下來,晴好的天空變得陰沉。穿過山門進入寺院內,幾乎看不到游人,探古尋幽氛圍愈濃。</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的正對面是前佛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始建于元代,毀壞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地震,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重建,但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風格。前佛殿原為彌陀殿,原有塑像十余尊,解放戰爭時期,這里被作為培養愛國人士的“太岳中學”教室時,塑像和壁畫殘毀,今殘存二十八宿壁畫中東方倉七宿和北方玄武七宿兩方壁畫。殿里現供奉的木雕觀音菩薩像是后補塑。</p> <p class="ql-block"> 前佛殿的東西兩側,建有相同風格的鐘鼓樓(據說是清代增建)。如此近距離依大殿山墻而建,猶如佛殿生出兩只耳朵般的的鐘鼓樓,如此實屬罕見。雖然略顯袖珍的方式鐘鼓樓整體規模不大,遠觀十字歇山頂、飛檐斗拱,體量甚大的懸山屋頂的前殿與山墻建鐘鼓樓之間形一成大小、繁簡的鮮明對比,令前殿院呈顯出多姿多樣的形態。</p> <p class="ql-block"> 從建筑學角度看,前佛殿頂采用的是兩根大斜梁挑起的人字架(圖畫紅框處)大爬梁,用材經濟,處理大膽,是杠桿原理的極好運用,為后人留下了罕見的實物范例。</p> <p class="ql-block"> 后佛殿即寺的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頂,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因元大德七年地需毀壞,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又予重修。門楣上懸掛清光緒年間題寫的篆字匾額“寶筏金繩”。本人不精篆書,并未識別其字與意,請教寺里工作人員和查闊資料后方才得其字義。這幾個字取自李白《春日歸山寄孟浩然》“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的詩句。其寓意:金繩為界引導覺悟之路,佛法如筏渡過苦海迷川。</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內供奉毗盧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世佛及文殊及普賢菩薩。塑像線條優美,體態端莊,工法精細,極具東方藝術特點,為元代建殿時原作,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 大殿四壁原有建殿時的大幅元代彩繪壁畫,佛光滿殿,現在卻空空如也。不是因年代久遠斑駁脫離,而是民國時期被賣掉了,只剩殘存于東墻壁上部十六平方米的壁畫,剝離成十二塊裝進畫框,凄涼的存放在大殿的西墻一角,述說和提醒著我們壁畫流失的慘痛歷史。壁畫名為“觀音菩薩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雖只剩丹青一角,仍可以看出整個畫的畫面開闊,畫工精細,人物塑造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襲,戰亂紛擾和自然災害摧毀的廣勝寺下寺,有著幾度興盛、幾度衰落的艱難經歷,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難忘的記憶和珍貴的文物,還有縈繞心頭的沉重與沉思。</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軍閥割據,社會混亂,教勢衰退,佛剎頹敗,不少古董商與寺僧鄉堂勾結,沆瀣一氣,從晉南竊取了一大批寺廟宮觀中的壁畫和各類文物販賣出境,廣勝寺下寺佛殿里的元代壁畫也沒躲過一劫。</p> <p class="ql-block"> 1929年(民國十八年),年久失修,幾近傾頹的廣勝寺下寺突然得已重修,其代價是壁畫在1928年的賤賣。在大雄寶殿前立的《重修廣勝下寺佛廟記》碑中如是記載:“山下佛廟建筑,日久坍塌不堪,遠近游者不免觸目傷心。邑頻欲修葺,輒因巨資莫愁而止。去歲,有遠客至,言佛殿壁繪,博古者雅好之,價可值千余金。僧人貞達即邀請士紳估價出售,會議以為修廟無資,多年之憾,舍之不圖,勢必墻傾像毀,同歸于盡。因與顧客再三商榷,值得銀洋一千六百元,不足以募金補助之。”</p><p class="ql-block"> 這筆販賣由趙城縣長、當地鄉紳以及德行不端的僧人貞達共同參與。當時他們并不覺得此事恥辱,還糊涂的認為舍畫保殿是義舉,特此立碑記功,把出售壁畫的原委全部記錄下來。就這樣,廣勝寺下寺各殿的壁畫與建筑就此揖別,顛沛流離,四散海外,直至今日都未能如《富春山居圖》般重新聚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藥師佛經變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后殿(大雄寶殿)西壁元代《藥師佛經變圖》又稱《藥師佛佛繪圖》為美國著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賽克勒于1954年從著名古董商人盧芹齋(1880∽1957年,浙江人,出身貧寒,靠倒賣中國藝術品發家。他的發家史更像是半部中國文物遠赴異鄉流離失所的傷心史)在紐約的助手卡羅手中購得,1964年以其父母的名義捐贈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經博物館修復后,1965年與一批來自中國的造像一起,陳列于以其名賽克勒命名的“中國早期佛教藝術”大廳中。2017年6月,我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親見目睹了這幅壁畫的風采。壁畫占據了賽克勒大廳中整整的一面墻,現場感受極其震感。雖經七百余年滄桑洗禮,仍飄逸而瑰麗,散發著來自東方的神韻,實屬元代壁畫中的頂尖精品。</p> <p class="ql-block"> (熾盛光佛佛繪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后殿)東壁的《熾盛光佛佛會圖》被美國堪薩斯城的納爾遜一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購得,1933年博物館開館時,就被陳列于特設的“中國廟宇”廳內,直至今日。另外,同廳還展有北京智化寺萬佛閣的明代楠木藻井和金代木雕水月觀音塑像。前殿(彌陀殿)東西兩壁內容與后殿相同的壁畫,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展于“中國穹頂廳”。據考證,前后兩殿相同內容的壁畫,后殿繪于元代,而前殿的則繪于稍晚的名代。中國古代寺觀中的雕塑與壁畫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為了特定的環境而創作的,有著明確的歷史和地理屬性,一旦離開原址,受損失的不僅是自身的藝術價值,很多文化信息也許會就此湮滅。故宮前任館長單霽翔曾說過:“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嚴,如果像孤魂野鬼般流失海外,就沒有尊嚴。”</p><p class="ql-block"> 故土難離,早木情深。廣勝寺驚艷絕倫足以媲美敦煌壁畫的珍品,展示在異國他鄉,何時能回到家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 水神廟與下寺毗鄰,墻垣相連,住于下寺西側。為祭祀霍泉神而建的水神廟,始建唐貞觀年間,因地震毀損,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廟宇,現包括山門、儀門和明王殿等建筑。無論興建之初還是當下,人們常常將水神廟作為廣勝寺之一翼。其實不然,廣勝上、下兩寺為佛家寺宇,水神廟則是風俗神廟,區別明顯。雖與下寺毗鄰而居,卻并非其所屬,只是廣勝寺成立景區后將水神廟囊擴了進來。</p> <p class="ql-block"> 水神廟的山門兼作戲臺的兩用建筑,始建于明代,重俢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整個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戲臺設計巧妙,下方是磚券的門洞,作為山門通道,正面塑有兩尊三米高的巡水神,背面上方為戲臺,中間由一扇面墻隔開,供演出和演員化妝使用。隔墻正中鑲嵌一塊精美的圓形磚雕“壽星渡海”圖,雕工精細,逼真傳神。</p><p class="ql-block"> 山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地方劇種有五十二種之多,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我國現存明代戲臺大約有60余座,其中一半在山西。做為戲曲主要載體的古戲臺,它承載著文化,散落在三晉古地多個角落。歷經滄桑,繁華落盡的古戲臺,在歷史的變遷中默默地注視著人間一幕幕悲歡離合,它留給我們的是離不了又忘不掉的一塊精神圣地。</p> <p class="ql-block"> 拾坡道而上,是通往明應王殿的垂花門,門的兩側墻體各鑲有磚雕云龍,元代雕刻石獅成對式臥于垂花門的柱角之下。不同與常見的石獅子形象,少了威風凜凜霸氣,或憨笑,或伏臂而臥,古樸的呆萌可愛,令人在肅穆的廟里感覺到了些許難得的輕松氣氛。</p> <p class="ql-block"> 穿過垂花門,踏上古老的月臺,水神廟的主體建筑明應王殿便映入眼簾。明應王殿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因地震毀損,于元延佑六年重建(公元1319年)。大殿東西寬深各五間,重檐歇山頂。大殿四周建有圍廊。斗拱古拙精美,闌額繁復華麗。</p><p class="ql-block"> 明應王殿前的庭院很是寬敞,供當時的公共集會和看戲之用。元朝的統治強大而殘暴,宋朝的文人志士失去了地位和經濟來源,轉型創作戲曲與繪畫,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對元朝的反抗和對故國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眀應王殿門兩側各有兩幅壁畫,是1982年大修時,從泥墻皮下剝離出來的。主像高3.85米,骨骼雄勁,披甲戴胄,分持箭矛。內側后方各站立一位官吏,手持書簿、紙卷,表情專注。外側后方各站立一名護衛。整個畫面與廊下的官吏塑像,相互呼應,都是水神麾下的文武官員。由于室外長時間的裸露日曬,門外墻上的壁畫顏色有些發灰白色,艷麗不再。壁畫題記與殿內相同,即為元代繪制。廊下的官員塑像,也是典型的元代風格。</p> <p class="ql-block"> 廣勝寺除琉璃塔、《趙城金卷》之外的第三絕…元代壁畫,就藏于明應王殿內。(廣勝寺的壁畫,實際上就是水神廟明應王殿里的壁畫。上、下寺里的壁畫殘存只鱗片爪,唯明應王殿里的壁畫保存完好,也就成了廣勝寺壁畫的總代稱。)進入明應王殿需要單獨預約解說員。據解說員介紹,珍貴的水神廟元代壁畫之所以能完整保留至今,得益于大殿沒有窗戶,少了陽光直射對壁畫傷害。出于對文物的保護,平時大門緊閉,也是為了避免陽光照射和人為影響。(殿內禁止一切拍照行為。)</p> <p class="ql-block">(明應王殿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進入明應王殿,光線昏暗,稍微適應后,才看清楚殿內珍貴的元代壁畫和雕塑。殿內大小塑像九尊,中央高臺上端坐水神明應王,左右兩側各立2尊童男童女,塑工精美,衣飾合體,神態嫻靜。高臺下塑造的水神的四名官員,表情各異,細膩而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話動。分布于殿內四墻的壁畫,高5.5米,總長34米,總面積190平方米,由《祈雨圖》、《行雨圖》、《元雜劇圖》、《捶丸圖》、《對弈圖》、《售魚圖》、《尚寶圖》、《尚食圖》、《梳妝圖》、《古廣勝寺上寺圖》等十余個故事畫面。這些700多年前的壁畫,布局嚴謹,人物形象生動,畫面雖有剝落,色彩自然渾厚,仍保持著建殿時的艷麗。整個壁畫反映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是我國古代唯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這些不同于宗教氣氛濃郁的敦煌壁畫,也不同于場面宏大的芮城永樂宮壁畫,而是以活潑的生活氣息獨樹一幟。</p> <p class="ql-block">(雜劇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明應王殿內東南壁的《元雜劇圖》,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是我國目前唯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戲曲壁畫。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歷史》教科書等,不僅有其臨摹品,且對其頗多論述,并稱其為“研究元代北雜劇演出面貌的唯一形象資料”。壁畫畫面寬311公分,高524公分,上橫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埸”,有演員11人,七男四女,真中一女演員正正在幕后探頭觀望,形象地再現了民間散樂戲班正在登臺或是謝幕的場景。畫畫中通過頭戴冠飾、臉譜鬢須、服裝道具將生、旦、凈、末、丑等角色刻畫的淋漓盡致。散樂是元代非常流行的雜劇,演繹的都是民間流傳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樂器、幕布、布景、舞臺等一應俱全。壁畫的整個畫面,構圖嚴謹,色彩艷麗,筆法蒼勁,布局集中而有變化。立于仿佛一出正在演出的元代戲曲的壁畫前,感覺畫匠們存留在線條上的分明就是關漢卿、馬致遠、等元曲大家們的氣韻,正穿越時空,回響在古老的大殿余音繞梁不絕。</p> <p class="ql-block">(祈雨圖、行雨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北方普遍缺水,遇到干旱,民間合祈雨求得甘霖,西壁中心位置的《祈雨圖》正是這一信仰的形象再現。畫畫中霍泉水神明應王端坐正中,頭戴通天冠,身著繹紗袍,腰系玉帶,雙目圓睜,坐在龍椅之上,威武莊嚴,兩旁站立文官武將和侍從,有三位駕祥云翩翩而至佛祖,似準備起度眾生。一位身著青袍動官員,跪在石階之下,手捧長長的奏折,正在向明應王稟報著民間嚴重的早情,請求水神速降雨露,救助百姓,群臣聽了奏請,恭侯水神發出御旨。</p><p class="ql-block"> 東壁中心位置的《龍王降雨圖》,與西壁中心位置的《祈雨圖》相對應,畫畫宏大,人物形象眾多,是大殿的主圖。和西壁《祈雨圖》一樣呈品字形構圖,畫畫中水神端坐于正中,表情肅穆,目不轉睛地傾等著大雨自天而降,而著不同顏色服飾的大臣們,則心情激動,喜形于色的佇立在水神兩旁,恭侯水神下令后的降雨。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神態各異,大顯神通,雷雨交加后,瓢潑大雨從似虎皮袋的器物中傾瀉而出,如一道彩虹噴灑下來……自然界的松、竹等大雨中搖曳。水神為自己至高無上的神威倍感愜意,臉上露出了一絲不易覺察的喜悅。畫畫下方,兩只孔雀站立廣廷上,也為天降甘露而歡呼,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活靈活現。</p> <p class="ql-block"> (梳妝圖下載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 東壁北側偏上方繪制的是《梳妝圖》,古柏翠竹的庭園中,花鳥、山石間雜其間,前面一派田園風光,后面則是回廊深深。五位美麗端莊,衣飾飄逸的侍應女子,有的抱著盒子,有的托著食物盤子,有的在傳遞物品,邊上的侍女一手酒壸一手酒杯,似隨時等著召喚伺候。前面著紅衣的婦人應該是核心人物,她眉毛彎彎,臉形圓潤,體態豐腴,雙手微舉發間,整理著她的發髻,充滿了濃濃的世俗氣息。</p> <p class="ql-block">(對弈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西壁北側上方的《對弈圖》,群峰疊嶂,山谷縱橫,兩個中年模樣的官吏于山間盤石上擺開棋盤正,對坐下棋。紅衣官左腿盤于石上,右腿垂在石下,人手夾一枚棋子,好像要下關健的一步。而對手右腿彎曲,靴底朝外,上身微微前傾,聚精會神地盯視著對方的手指,思考著對手的招數。他們身后各立著兩個侍者,持宮扇的,抱行包的,端壺的,捧杯的,都目不轉睛地觀看棋局。這幅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寫實作品,把棋手的神態刻畫的惟妙惟肖,充滿了濃烈的藝術魅力。</p><p class="ql-block"> 周圍山間曲曲清流,從山上悠然流經下棋者的腳前,翠木青石,景色幽幽。棋盤上有楚河漢界,棋子兒又似圍棋,即象現代象棋,又似圍棋,這幅《下棋圖》為研究我國古代的棋類發展和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p> <p class="ql-block">(捶丸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捶丸圖》繪在北端上方,這是被寫進《中國歷史》教科書里的經典之作。群山之中的一塊平地上挖有圓洞,洞旁落有小球,兩個頭戴東坡巾身著紅袍的中年男子,呈南北攻勢。北邊攻球已畢的那位正蹲下觀察,而南邊的也彎下腰去看個究竟。他們身后的侍者手持銅錘護衛,但也在關注著比賽。一個在回頭觀察著球的運勢,另一個卻在緊盯著北邊的球洞,形象逼真至極。。周圍山巒起伏,云霧繚繞,溪流蜿蜒,林木茂盛,美景宜人。這不就是是元版的“高爾夫”嗎!眾所周知,高爾夫球運動會起源于15世紀的蘇格蘭,但此壁畫13世紀就已經完成!</p><p class="ql-block"> (捶丸,早在漢代的畫像磚中就有出現,魏晉時期的石刻中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題材。)</p> <p class="ql-block">(售魚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售魚圖》繪制在《梳妝圖》的左下方。畫面里一位頭戴桂冠、腳蹬靴子的官員,右手提稱,左手擺弄稱鉈,兩眼緊瞅著稱星,正在復稱老漁夫賣的活魚。稱勾上三條鮮魚似乎隨著稱桿的晃動而擺動。桌側兩位官人正在全袖貫注地盯著這邊售魚的買賣,桌子上面擺著酒壺、灑杯、盛盤、湯勺等器皿,桌下放一木箱,里面的鮮桃、石榴等水果下面放著冰塊,顯然這是元代版的“冰箱”,說明“冰箱”在當時是日常生活中很是常見。而他們身后一老一少,老者揮動著左手,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什么,少年侍者則捧杯伺候,根本無暇顧及賣魚這邊的熱鬧。老漁夫身后的漁簍已經空空蕩蕩,左手伸出指頭,飽經風霜的臉上是巴結的笑容,正在試探著與買魚的官員討價還價。這世俗的人間煙火,被畫家描繪的淋漓盡致。</p><p class="ql-block"> 元代,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來自草原的蒙古人,粗獷奔放的游牧民族,在其統治下,社會有一定的包容性,但《賣魚圖》細膩的售魚場景,把官員的肥碩和富足躍然畫中,而百姓的貧窮和堅難一覽無余。這幅生動描繪元代市井百態的經典之作,是當時社會民生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尚寶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明應王身后的西北壁上繪制的《尚寶圖》里,垂帶絲潔,帷縵似錦,隔扇如屏,呈現出出水神王宮的富貴奢華。方形朱色木桌上擺放著寶瓶、靈芝、玉盞、銅鼎等室物。桌前綠衣小侍捧花準備往香案上擺放,灰袍男侍背身托著仙桃正與托著寶器汕紅衣侍女在竊竊私語,背面惟縵的女子手持嬌艷的荷花,正要往花瓶里插放,懷抱弦琴的侍女立在一旁觀看,另一側的紅裙婦人雙手攏袖目視前方似事不關已,而綠裙侍女則左手托著杯盞,在回眸顧盼。桌下放一淺赫色木斗,白色的冰塊上鎮著時令瓜果。可見元人已有儲藏冬冰以備夏用的習俗,令現代人大開眼界。據說在我國眾多的典籍里,很難找到類似這里的冰鎮食物的圖形。</p> <p class="ql-block">(尚食圖下載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 水袖明應王塑像后北壁東側的《尚食圖》,北壁西側的《尚寶圖》所對對應。圖中身著華麗服飾的九名侍者,體態祥和,備行其責,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水神天宮進膳前的準備。觀案臺旁站立著舉著羽扇的男侍,前后的六個侍女,應該是準備隨著水神的侍從,將已得的美食送進宮中。兩個小侍女負責燒水,一個侍女蹲在地上,左手拿著扇子扇火,右手握著火筷子捅爐灰,爐里燃燒的黑色石塊,顯然是煤炭。爐上銅壸里的水已經燒開,對面站著的侍女抬起右臂衣袖遮住發髻,左手去扶提梁。畫中進膳的器物一應俱全,在今天的山西依然能看到原型。民俗生活中極富情趣的細節,被畫師觀察的細致入微,妙筆生花地表現在壁畫上,這在我國寺觀壁畫中是極其罕見的。</p><p class="ql-block"> 煤炭是近代以來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古代人在何時使用一直存在著爭議。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豫章出石,可然為薪”,雖是最早關于煤炭的記載,但沒有人使用,甚至到唐宋時期都沒有大規模開采和利用。直到元代才開始被廣泛使用,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就有許多描述了使用煤炭的場景。從《尚食圖》中用煤炭生火的畫面,就可以完全得出結論,煤炭在元朝時期就走入了千家萬戶,因此這幅壁畫也被載入了煤炭史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千里行徑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清《圖書集成》記載:千里徑,在州東三十里山下,即霍山神引唐太宗攻霍邑之路也,中有土橋,太宗至此,橋斷不能渡,及拜禱之,橋遂涌出。這段故事雖為傳說,但在霍山一帶口口相傳,無人不知。畫師根據這個傳說繪制的《唐太宗千里行徑圖》,位于明應王殿的西南下方,畫中高山峻嶺,茂林修竹,霍泉蜿蜒而下,拱橋上一位拄杖老者回首驚望,橋下夾戴展翅冠紅衣文官,手持笏板,身披鎧甲的武官,手握大斧,躬身作別,他們倆身后佇列兩個鬼卒和一對烈犬。這幅圖的意境與西南上方繪的《敕建興唐寺圖》相互呼應,意境相同。</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敕建興唐寺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敕建興唐寺圖》在西南壁的上方,畫面中山川秀麗,云霧繚繞,北方風情盡染。一隊人馬正在前行,中間著朱衣騎驃馬的帝王,前有兩名持兵器的武將前開道,后有傘蓋遮擋,左上角隱隱閃現青龍,身旁兩位高僧,護持著白馬背上馱著的“奉神龕”,龕內道道祥光。祥云里一佛兩菩薩在俯視人間。周圍文武官員隨行,手摯“大唐”旗幟的騎士在隊伍的最前面,前呼后擁,威風凜凜,好一幅帝王出行圖。此畫依據唐太宗敕建佛寺的傳說而作。建立大唐之前,李世民曾在此征戰取勝,為拜謝霍山神,在登基之后下令敷建寺院,賜名“興唐寺”。根據《圖書集成》神異志所記載:千里徑此圖表現的正是這一內容。可以將《千里行徑圖》看成是因,而《敕建興唐圖》為果,二者遙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古廣勝寺上寺圖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東壁偏南上方繪制的《古廣勝寺上寺圖》,為我們展現出廣勝寺上寺未元代重建以前的樣貌。以寺院的西側為視角,山門前高聳的旗桿上巨大的紅幡迎風飄揚,山門后十三階佛塔光芒四射,塔后側的三層高閣被火焰般的赤色祥云圍繞,后院長廊連接的兩重歇山頂大殿,兩側配殿相對,外沿環廊組接,祥云層層,佛光普照,好一座殿閣重重,庭園相連的莊嚴古剎。</p> <p class="ql-block"> 壁畫是最有價值的歷史資料之一,它比文字更加形象和直觀,可以給后人留下豐富的想像空問。水神廟朋應王殿內的壁畫,從繪畫風格與技巧上,畫師們繼承了唐工精細密和宋頓挫圓潤的風格,創造出了疏密交錯、粗細兼用、富有變化的風格。壁畫的內容,生活氣息濃厚,極為生動地表現出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某一瞬間的狀態,與一般的釋道壁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畫中人物,刻畫逼真,細致入微,服飾裝束幾乎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整個壁畫設色富貴渾厚,深沉古樸,內容形式都達到了相當的藝術水準,實屬是難能可貴是。 </p><p class="ql-block"> 廣勝寺水神廟的壁畫,躲過了地震、躲過了戰亂,也躲過了覬覦文物的古董販子,給我們留下了教科書級別的瑰寶。而其它各殿的壁畫就沒有如此幸運,還有一些殘留壁畫,雖然依稀可以看見輪廓,但很難說它們還能存在多久。衷心希望能好好善待這些壁畫,把它們永久的保存下去,成為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我曾領略過靜海傾波的恣意汪洋,也曾沉醉于秀川林濤的博然浩氣,但我的家鄉山西,在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留存的眾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卻總是縈繞在心間。山河舊夢,古建寶庫,值得我有生之年去識真探尋。一個廣勝寺,就承載了眾多甲天下的絕跡,只有用心放慢腳步,方能細細品味五千年沒有中斷古老文明的山西,她的表里山河,物華天寶。</p><p class="ql-block"> 走出廣勝寺,身后傳來陣陣誦經之聲,漫過院墻,漫向寂靜的霍山深處,漫山山角下的繁華都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江口市|
滦平县|
东光县|
精河县|
武义县|
平湖市|
临城县|
青神县|
颍上县|
敦化市|
明水县|
南靖县|
江油市|
镇沅|
富锦市|
邵阳县|
福泉市|
杂多县|
五原县|
丰县|
福安市|
定陶县|
大关县|
临潭县|
尼勒克县|
漳平市|
上犹县|
休宁县|
安庆市|
肇东市|
峨边|
格尔木市|
墨脱县|
田东县|
漯河市|
德化县|
和平区|
陇南市|
镇远县|
清新县|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