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在微信群收到一張“發(fā)小”發(fā)來的手工繪制圖,詢問誰能認出這個地方是兒時玩耍過的什么地方嗎?</p><p class="ql-block"> 看著這張圖勾起了我對童年的許多回憶。</p><p class="ql-block"> 這張圖畫的正是當(dāng)年小伙伴們玩耍的最開心、最熱鬧的地方——“廟臺子”。</p><p class="ql-block"> “廟臺子”實際是一塊高出地面的土丘,上面很平坦,東西200米左右,南北80米左右,(數(shù)字不是那么確切)比居民的宅基地要高。上面建有一座廟,稱“紅山廟”,什么年代建的?什么時候起的這個名,不得而知。提起“廟臺子”隊上(那時行政管理為縣、公社、大隊、生產(chǎn)隊四級管理,生產(chǎn)隊是最小的集體單元,“紅山廟”所在地就是胡家海子一隊,隊上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都稱“社員”)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知道,提起“紅山廟”方圓幾十里地的老百姓都曉得。</p><p class="ql-block"> “紅山廟”就坐落在“廟臺子”的中央。距“廟臺子”不遠的東、西、北面都有居民居住,離“廟臺子”只是遠近不同而已。“廟臺子”中央除了那座廟外,西北角是一棟“T”字的公房,進去過道右邊有兩間,一間是會計辦公室,第二間住宿“五保戶”(記得好像是老郭爺),右邊第一間是青年活動室,是團支部開會的地方,“比、學(xué)、趕、幫、超”五個大字就貼在墻上。第二間是雜物間,順過道直對的就是大庫房了,就是“T”字向外伸開的那頭,兩邊向東西延伸。庫房很大,靠東邊是盛糧食的,生產(chǎn)隊全隊社員的全年口糧都盛在這里,主要是小麥、稻子、玉米等,靠西邊的那頭就是留著給社員開會活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社員們經(jīng)歷過全民參與的掃盲學(xué)文化運動,白天搞生產(chǎn)、晚上學(xué)文化,通過掃盲運動的開展,社員們學(xué)到了文化知識,提高了文化水平,《夫妻識字》這首歌也在這里唱出了它的意義。在這里還進行過無數(shù)次的生產(chǎn)工作安排會議,也進行過生產(chǎn)隊領(lǐng)導(dǎo)班子選舉……</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在這里進行過的文藝排練活動,演唱的歌曲就是《十送紅軍》和《天上布滿星》還有白映友給社員教的那首《唱的幸福落滿坡》,當(dāng)時我們小,也不知道這些歌詞的意義,覺得好聽,就跟著學(xué)唱。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的一切活動都是順應(yīng)時代潮流的,那首《天上布滿星》表述了窮人打土豪、分田地翻身當(dāng)家做主感謝黨、感謝政府,永不忘本的情景;《十送紅軍》表述了軍民一家人,對紅軍離別時難舍難分同時對紅軍寄予打勝仗和再相見的情景;《唱的幸福落滿坡》表述了人民當(dāng)家做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如今在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都實現(xiàn)了。</p><p class="ql-block"> 廟臺子?xùn)|邊是一棟“Z”子形的公房(Z子左右反過來,中間是直的),頭南頭北坐落,北邊朝外伸出的拐角是盧金林家(后來吳玉萍家搬到此處住),靠南邊的拐角就是當(dāng)年的食堂了,全生產(chǎn)隊的社員都在此處打飯,一斤的大饅頭是當(dāng)時主要的飯食種類。我們雖小,農(nóng)忙時節(jié)也參加隊上的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拾麥子、薅稻子等,在這個食堂沒少吃過飯。后來大食堂取消了,社員口糧按定量改為發(fā)放小麥、稻子、玉米等糧食作物了,只有農(nóng)忙季節(jié)才開食堂,春耕、夏收、秋收期間,將飯食送到田間地頭的勞動者手中。</p><p class="ql-block"> 中間那段就是庫房,隊上種的副產(chǎn)品農(nóng)作物就放在這邊的倉庫里,如:扁豆、豌豆、胡麻、菜籽等,還有食堂用的面粉、大米、清油等。還記得當(dāng)年江蘇來的支邊青年也在此住過。</p><p class="ql-block"> 后來在文化大革命中,開展“破四舊、立四新”運動,“廟臺子”中央的那座廟被拆了,先后又在北、西、南蓋起了三棟公房。</p><p class="ql-block"> 北邊的那棟西頭是會議室,東邊的兩間為磨面房和碾米房,隊上購進的磨面機和碾米機就安裝在這里,磨面、碾米都可以用柴油機帶動了,告別了用石磨、石碾靠牲畜磨面、碾米的時代,口糧從發(fā)放小麥、稻谷、玉米改為發(fā)放大米和面粉了。社員們背著大米和面粉臉上堆滿了笑容,心里充滿了喜悅。</p><p class="ql-block"> 西邊的那棟為農(nóng)機具庫房,那些備好的農(nóng)機具部件,都是生產(chǎn)隊的匠人自制的,什么草繩、麻繩、夾板子、馬臃子、拉格子、擋格子等,打場用的木叉、掃把、推板等,還有車上用的零部件,都放在這個庫房里,以備春耕春播夏收和秋收時使用。</p><p class="ql-block"> 南邊的那棟蓋的晚些,是鐵工房和木工房,只要是農(nóng)機具使用的鐵制小部件,能加工的都在鐵工房加工。木匠活比較多,當(dāng)時的運輸工具牛車、馬車都是隊上的木工自制,還有那個犁地的二牛抬杠也是木匠精心制作的,還有好多的農(nóng)機具加工都離不開木匠,所以木匠在生產(chǎn)隊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技能才行。</p><p class="ql-block"> 這時的“廟臺子”就形成了一個四合院,但不是封閉的,四角都有豁口,人可以從四個豁口自由出行,生產(chǎn)隊大大小小的活動都集中到了這里。</p><p class="ql-block"> “廟臺子”南邊的下方,有一條水渠,水渠兩邊長著高高的白楊樹,當(dāng)夏天來臨時,樹蔭覆蓋,這地方就成了生產(chǎn)隊舉行會議和舉辦活動的臨時場所。曾經(jīng)在這里進行過批斗會、公判會,進行最多的就是夏收和秋收動員會和工作安排會。</p><p class="ql-block"> “廟臺子”北邊50米開外,是一個籃球場,每逢開會或搞活動,年輕人就會早早過來,分小組比試,切磋籃球技藝。大人和小孩則圍觀助威,哨聲、掌聲不斷,場面十分熱鬧。茶余飯后社員們都會來這里活動,不論男女老少參與者甚多,籃球場自然成了社員們娛樂活動的場地。</p><p class="ql-block"> “廟臺子”也逐漸成了生產(chǎn)隊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娛樂活動中心,變的越來越熱鬧了。</p><p class="ql-block"> 最熱鬧的時候要屬春天了,一到三月底,冰雪融化、春暖花開季節(jié),“廟臺子”就是社員們聚集最密集的場所,因為春耕春種的各項準(zhǔn)備工作都在這里進行,全生產(chǎn)隊的男女老少幾乎都集聚到了這里,根據(jù)工作需要,有條不紊的開展春耕的各項準(zhǔn)備工作。這些工作按農(nóng)耕種類全部在“廟臺子”上擺開,三個一堆,兩個一組,各干個的,或不干擾。剝麻皮的、剝玉米選種的(就是把玉米棒子中間的玉米剝下來,作為種源進行種植)、擰繩的、編磨的(平地的一中工具)、做木工的、打鐵具的,人人有活干,大點的小孩也在幫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年歲小的孩子則聚在一起,在“廟臺子”上追打玩耍。笑聲連片,話語不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不熱鬧。</p><p class="ql-block"> 夏天社員忙于田管,秋天忙于秋收,這時“廟臺子”上社員集中次數(shù)較少,顯得清靜一些,除了開什么會議或有什么活動,社員們才在這里集聚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 當(dāng)然也有熱鬧的時候,每當(dāng)夏收和秋收農(nóng)忙時節(jié),勞力不夠用,為保證糧食能及時收回,做到顆粒歸倉,就會邀請一些外來人員來進行支援,或部隊(當(dāng)時公社周圍有駐軍)、或?qū)W生、或公職人員。他們吃、住都在“廟臺子”上,這時“廟臺子”就顯得特別熱鬧。還有文藝宣傳隊和放映隊來慰問演出時,全生產(chǎn)隊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又聚在此,笑聲不斷,氣氛甚歡,熱鬧再現(xiàn)。</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冬天農(nóng)作物收完后,“廟臺子”又熱鬧了,年終分紅大會要在這里舉行,公布生產(chǎn)隊的收入支出情況和社員每家每戶的收入分配情況,還要對全年度的生產(chǎn)工作情況進行總結(jié),對在集體生產(chǎn)勞動中表現(xiàn)突出的“勞動模范”進行表彰獎勵。此時,生產(chǎn)隊的社員們傾巢而出,大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臉上洋溢著微笑,在“廟臺子”上相互問候寒暄,孩子們則追逐打鬧,嬉戲聲不斷,“廟臺子”即成了大人們寒暄問候的場所,也成了孩子們玩耍的世界了。</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還有每年冬季的政治學(xué)習(xí),這是一項政治任務(wù),每個社員必須參加。除了學(xué)習(xí)中央文件外(那時中央文件可傳達到生產(chǎn)隊),還有縣上、公社、大隊下發(fā)的一系列文件和對農(nóng)村工作的安排意見,會議不斷。</p><p class="ql-block"> 學(xué)習(xí)由政治隊長(相當(dāng)于書記)主持,只要到學(xué)習(xí)日,政治隊長早早就拿著一個大口喇叭(鐵皮扎的),依次對著“廟臺子”四周呼喚:社員同志們,今天晚上開會了,請大家按時到會。</p><p class="ql-block"> “廟臺子”地處高地,社員都能聽到呼喚聲。為了讓社員聽的更清楚,后來,在會計辦公室的窗戶前豎起了一根粗壯的長桿,上面掛了一個高音喇叭,聲音傳的更遠,只要有通知,通過高音喇叭傳送,社員們聽的更清晰了。那時開會也不說時間,都說“早飯后”、“午飯后”、“晚飯后”,因為社員家大部分都沒表,表對社員來說就是奢侈品,吃飯就是時間,一般開會社員基本都能到場。 一年四季“廟臺子”都是一個熱鬧場所,就這樣的熱鬧場景持續(xù)了多年。</p><p class="ql-block"> 隨著改革開放和行政體制的轉(zhuǎn)換,取消了公社、大隊、生產(chǎn)隊的三級管理體制,實行鄉(xiāng)、村兩級管理,當(dāng)年的“胡家海子一隊”改為“紅山廟村”,當(dāng)年的“社員”成為現(xiàn)在的“村民”或“農(nóng)戶”,而“廟臺子”的稱呼沒有變,“廟臺子”上的“紅山廟”雖然拆了,而它的威名還在,而今的“紅山廟村”村名不就是很好的見證嗎? 實行土地承包責(zé)任制后,公有制發(fā)生了變化,生產(chǎn)隊的生產(chǎn)資料進行了重新分配,農(nóng)民對農(nóng)耕有了自主權(quán),糧食實行自種自給,春種、秋收、夏管(田間管理)不需要領(lǐng)導(dǎo)或政府部門再來指導(dǎo),這個“廟臺子”不在進行集中性的集體活動了,慢慢的地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淡淡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熱熱鬧鬧的場面也就銷聲匿跡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有事去了“紅山廟村”,走親訪友后,專門去了“廟臺子”,想再看看童年玩耍最開心、最熱鬧、最熟悉的地方,可是一切都變了,面貌全非。當(dāng)年熱鬧的“廟臺子”只是一片空地,熟悉的建筑物無蹤可尋,干涸的地面上長著幾株枯草。南邊水渠邊上的大白楊樹也砍伐殆盡,露著幾個樹樁凸出地面,水渠痕跡也不復(fù)存在,只有幾顆野草在那里搖頭晃動。北邊的籃球場被農(nóng)戶們開墾為菜地。我木訥地站在那里,眼睛濕潤了,心里在想:這就是我們童年玩耍過的最開心、最熱鬧的地方嗎?</p><p class="ql-block"> 社會的進步,歷史的潮流,誰都擋不住的,只有發(fā)展,才能進步。</p><p class="ql-block"> 每當(dāng)人們提起“紅山廟”,我就想起那個“廟臺子”;就想起童年那些熱熱鬧鬧的場面以及那些熟悉的長輩們的慈祥面孔和一起玩耍過的小伙伴的身影,長時間在我的腦海里縈繞,久久揮之不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浦区|
东宁县|
化州市|
宁强县|
巩义市|
卢龙县|
当涂县|
息烽县|
赞皇县|
石台县|
名山县|
曲沃县|
保康县|
永靖县|
牡丹江市|
崇左市|
花莲县|
哈尔滨市|
辽阳县|
兴国县|
筠连县|
商南县|
于田县|
云林县|
迁安市|
子长县|
庆阳市|
门源|
唐海县|
邯郸县|
沙湾县|
格尔木市|
边坝县|
阆中市|
东安县|
咸阳市|
龙里县|
重庆市|
永靖县|
东平县|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