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8日</p><p class="ql-block">新西蘭、南美洲、南極洲之旅開始第二段行程~秘魯。我們在新西蘭奧克蘭機場登上秘魯航空公司的波音787-9夢想客機,飛機將越過太平洋,空中飛行11小時,目的地是秘魯首都利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音787-9飛機是大型客機,裝配了全新引擎,噪音降低了60%,可載客292人,個人感覺,平穩和舒適度超過空客A380雙層客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飛了將近10個小時,機翼下,不再是浩瀚的太平洋,南美洲大陸到了。安第斯山脈是地球陸地上最長的山脈,約7,000公里長,200至700公里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拱衛著南美洲的西岸,</span>平均高度約4,000米,由北到南經過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及阿根廷等國。我們將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轉機,然后飛秘魯首都利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陪伴著狹長的安第斯山脈,飛機至少飛了一個多小時。這段主要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第斯山脈中部,從智利到秘魯,是這座世界最長山脈的最寬部分,有最多的火山活動遺跡的地區,據說超過900座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span>高空俯視,峰峰相連,山頂白雪皚皚。但是從飛機??里拍的照片,無法表現安第斯山脈的壯美。有的風景,只能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第斯山脈礦脈豐富,秘魯的亞納科查是世界第一大金礦區,世界最大的地下銅礦采礦場也在此山脈中,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200米</span>地底深處,采礦坑道總長超過2,0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后,西班牙、葡萄牙率先成為航海帝國。特別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班牙,從南美洲掠奪大量貴金屬(黃金白銀為主)運到歐洲,</span>引起貨幣貶值,誘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后來更擴展到奧斯曼帝國、印度和十八世紀的中國。</p><p class="ql-block">物價上漲,財富積累,促進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中產階級從中獲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工業革命,</span>宗教改革和憲政革命相繼發生。</p><p class="ql-block">寥寥數語,無法描述十八世紀人類歷史的這場波瀾壯闊的大變革。人性的貪婪、無情,和人與人之間的愛、理性,相互交織,剪不斷理還亂。</p><p class="ql-block">追根溯源,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此刻飛機下方的安第斯山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月29日</p><p class="ql-block">從新西蘭奧克蘭出發,經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轉機到秘魯首都利馬,空中飛行了約十五小時。到達事先預定的的貝倫酒店,已經很晩了。定這家酒店時,得知位于市中心,建筑外觀不錯,照片顯示房間也可以。出租車送我們來到酒店門口時,有點傻眼了,外觀看上去很高大上,可是為什么周圍沒有燈光,大門緊閉,完全不像一個酒店呢?出租車司機和我再確認地址,沒錯呀?幸好司機機靈,按了下大門邊上的門鈴,等了一會才有人來開門,確實是我訂的酒店。進到里面,與豪華的大門一樣,里面也看得出來這個建筑昔日的繁華,可現在卻是一副破敗的樣子,房間也非常簡陋。真是不可思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幾張照片是酒店的大堂、門外長廊和外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酒店位于利馬圣馬丁廣場,附近的建筑可追溯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17和18世紀</span>歐洲巴洛克風格,設計考究大氣,原來,這片地區,是利馬的老城區。</p><p class="ql-block">1492年,航海家哥倫布受西班牙王室的委托到達美洲,西班牙征服者們在短短半個世紀之內,占據了北起今天美國西南部,南抵安第斯山脈南麓的廣闊地區,建立了存續大約三百年之久的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p><p class="ql-block">1821年,秘魯獨立,脫離了西班牙的統治。幾百年來,秘魯政治動蕩、財政危機,也有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的時期。目前,秘魯人類發展指數為中等,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是一部活歷史。</span>首都利馬圣馬丁廣場周邊的歐式老建筑,為秘魯留下深刻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酒店對面,是圣馬丁紀念碑。 在南美獨立解放運動中,圣馬丁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他出生在阿根廷的土生白人家庭,到他這一代,他的祖先從西班牙來到南美至少已有200多年。和世界上大多數西方殖民地類似,南美洲殖民地的土生白人逐漸在經濟、政治上與自己的母國發生矛盾,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圣馬丁八歲時隨父親回到西班牙接受教育,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等西方啟蒙思想家對他的影響很大,為他日后領導南美獨立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p><p class="ql-block">1810年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發生“五月革命”,開始了獨立戰爭。1812年初,圣馬丁返回自己的出生地阿根廷投身革命。他驍勇善戰,十年奮戰,多次率兵打敗阿根廷、智利和秘魯的西班牙殖民軍,先后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成為這三個共和國的“祖國之父”和“自由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美洲獨立解放戰爭時,南、北兩邊出現了兩個領導者:南方的圣馬丁和北方的玻利瓦爾。波利瓦爾是委內瑞拉的土生白人貴族,他從南美洲的北邊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地向南邊進軍,而圣馬丁則是從南邊的阿根廷、智利,秘魯向北邊進軍。南北兩軍會師在即,兩個領導者卻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美大陸獨立后的政治前途問題上產生分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利瓦爾主張在南美建立統一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圣馬丁則傾向建立分權的君主立憲制。兩人在瓜亞基爾進行了為期三天的秘密會晤,會談沒有第三者在場,細節從未對外公開,但會晤后圣馬丁放棄了南部軍隊的指揮權,交給玻利瓦爾統一指揮,避免了南美洲的獨立力量因政見發生內訌,圣馬丁自己很快離開了南美大陸,終生再未返回。在關鍵時刻放棄權力的誘惑,圣馬丁獲得一個了不起的稱號~“南方的華盛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獨立后的南美洲社會長期動蕩,經濟發展曲折,波利瓦爾的最初的政治理念一再挫敗,并沒能像北美洲的美國那樣,成為吸引世人的新世界。200年來,一直有人在反復思考玻利瓦爾的大一統夢想——在當時,圣馬丁的主張是否更切合實際,歷史可能有不一樣的選擇?但歷史沒有假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來到秘魯利馬第二天,我們請了一個當地旅行社的女孩帶我們逛市場。像我們這樣的旅行者,語言不通時間短,這是一個不錯“深度游”。從膚色看,這姑娘應是印加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秘魯首都利馬是一個多味、多色的地方。今天一早,先來到魚市場,很多海產品是頭一次看到。</p><p class="ql-block">走進市場內的早餐攤,品嘗當地人的飲食。一個玉米面包夾一片煎得金黃的小魚,配上新鮮的洋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名為Pan con pejerrey </span>好吃極啦,是改良版的漢堡,但比漢堡好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逛到水果市場,因為豐富的地理和氣候形態,秘魯境內的生物多樣性極高。市場上水果的品種多得眼花繚亂,色彩非常豐富,我們邊走邊嘗,一些常見的水果,如香蕉、菠蘿,口感比以前吃過的好很多,逛市場太開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秘魯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玉米之倉”的意思,主要是因為這里的玉米種植歷史長、品種多、吃法多樣。各地區出產的玉米各不相同。 從顏色上區分有:白色、黃色、紅色、紫色、黑色和混合色。 從形狀上分,有圓有扁,長短不同,特別是白色大玉米“喬克羅”最受歡迎。黑玉米黑的發亮,黑玉米汁非常好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馬鈴薯是人類很重要的食物來源,很大可能起源于秘魯南部、智利等地區。誰是“馬鈴薯之鄉”?智利和秘魯一度爭執不下,秘魯打算過提交至聯合國解決。在秘魯倡議下,2005年12月第60屆聯合國大會最終將2008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國際馬鈴薯中心<span style="font-size: 18px;">總部設在秘魯利馬。市場上,馬鈴薯的品種多得眼花繚亂,后來幾天,我們嘗到幾個品種,口感各異,都不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導游姑娘買了十三種水果做拼盤,其中幾種從未見過。她手腳麻利的處理水果,拼盆,我們短時間內嘗到不一樣的味道,這個創意很不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澳洲我也常買釋加果吃,但口感遠不如秘魯的好。后來幾天,我們只要看到釋加果就買,絕不錯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風味小吃店鋪門口前的鱷魚標本??秘魯全國土地面積<span style="font-size: 18px;">60%</span>位于亞馬遜雨林區。2022年中,秘魯考古學家在阿雷基帕沙漠發現一個距今約700萬年的史前鱷魚化石。研究推斷該物種長達4米,阿雷基帕沙漠在數百萬年前是一片深海,生活著鯨、巨鯊、鱷魚等海洋生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到多色的藝術村,畫作里常看到孩子(代表未來)和鳥(代表自由)的身影,寄托了利馬人對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活動名叫“利馬色彩和風味游”,以徒步的方式逛城市,印象深刻。感謝陪伴我們一個上午的秘魯姑娘(她告訴過我們她的名字,但是西班牙文,沒記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們開始參加由美洲行旅行社組織的“秘魯南部8天7夜經典游”。旅行社接我們入住利馬位于太平洋岸邊的新城區<span style="font-size: 18px;">Miraflores的酒店,事后方知,利馬新區與我們昨晚上住的老城區相比,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一帶商業非常繁榮,游人如織,治安良好,觀光客也喜歡光顧。難怪昨晚上抵達時老城區的貝倫酒店時,大門緊閉,周圍冷冷清清,原來老城是利馬較貧窮的區域,治安問題多。謝天謝地,我們沒有碰到很多游客擔心的安全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秘魯是罕見的“無雨之城”,城市用水靠的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東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脈上的冰川融化水形成的河流。由于</span>降雨太少,少到街道無需建下水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謂下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多毫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少量的雨也只是以水汽的形式存在,天空</span>常年霧氣彌漫,當地人形容它的上空總有一塊“抹布”。今天,這塊“布”鑲了條金邊。從傍晚開始欣賞這個特殊的景色,直到入夜還不想離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秘魯菜肴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意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尤其是一種與中國廣東粵式料理與當地料理融和的餐廳,名叫Chifa在當地非常流行,在首都利馬市內,一條街上至少有一個Chifa的招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讀音明顯來自粵語“吃飯”的意思。</span>雖然在當地這種料理被當作中國菜,但已經和秘魯式特色融合,已非原本的中國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月30日</p><p class="ql-block">今天正式開始“秘魯南部8天7夜經典游”。跟團游本來不是我的第一選擇,但綜合考慮到南美洲這類國家的條件,不太適合自駕,只有退而求其次。今天跟著旅游團,再次來到利馬的老城區。疫情己近三年,世界各地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群體免疫,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階段。來利馬老城區的觀光客很多,街頭的防疫人員卻無事可做,疫苗接種點冷冷清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秘魯首都利馬停留兩天,昨天是市井風情游,今天是文物古跡游,挺好。利馬的古建筑大多建于1535年西班牙統治時期,三百年間都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統治中心。1821年,秘魯獨立,脫離了西班牙的統治。此后,國家政治一直反復動蕩,就在我們離開秘魯一個多月后,12月7日,秘魯再次發生憲法危機,局部地區出現騷亂,現任總統下臺。秘魯人對這種事早已見怪不怪,戲稱為“家常便飯”。雖然政治動蕩,但</span>私人產權一直受到保護,所以古建筑不因政治變遷而被毀。另外,秘魯先后經歷了多次嚴重地震,大批建筑物受損后又原樣修復。秘魯人對歷史建筑有特別的的“癡迷”,不因“天災人禍”受到影響。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利馬老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中心的總統府,只有幾個衛兵把守。我們來到市中心廣場時,總統府內正在進行衛兵換崗儀式,吸引了大批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利馬市政府、利馬大教堂,都是西班牙人統治時留下的遺產,建筑工藝精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利馬大教堂內的唱詩班專用座,據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堂唱詩班坐椅。人類的合唱藝術,來源于教堂的贊美詩。這些幾百年前的座椅,引起我這個業余合唱團團員的興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飛抵<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拔3000多米的</span>高原古城庫斯克。在西班牙人殖民南美洲之前,這里曾經是印加帝國的首都,我們不會錯過這個必到之處,只不過,參觀古城的活動安排在外圍活動之后。</p><p class="ql-block">從機場直接坐大巴,沿安第斯山脈,我們在著名的馬丘比丘古城途中~烏魯班巴山谷停留一個晚上。這里距庫斯克67公里,海拔高度2,687米,是庫斯克高原海拔最低的地方。安第斯山脈的山頂積雪<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匯流成洶涌的烏魯班巴河,從秘魯東南部的安第斯山區發源并一路傾瀉而下,經庫斯科流向馬丘比丘,孕育了印加文明,印加人稱其為“圣河”,圣河流經的峽谷地區,是印加帝國重要的糧倉,這條河谷就是著名的“圣谷”,圣谷中散布著印加帝國輝煌時期的堡壘、城鎮、神殿和糧倉、梯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酒店坐落在圣谷,是</span>一個宜居的美麗小鎮。到達后先來一杯子蘇茶防止高原反應,品嘗高原出產的紅鱒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谷的夜景。安第斯山脈的山頂積雪匯流成洶涌的烏魯班巴河奔騰而下,水聲嘩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谷有很多印加帝國的歷史軌跡,但作為匆匆過客,旅行團只安排了圣谷地帶最有代表性的兩處景觀~馬拉斯鹽田和莫奈梯田。</p><p class="ql-block">不同地區的人類很早就創造出不同的制鹽方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谷附近有一片南美洲最古老的鹽田——馬拉斯鹽田。鹽田可能追溯到公元200-900年的查納帕塔文化時期,它真正的起源,至今仍然沒有確切答案。圣谷的先民發現,果布吉歐溫泉泉水的含鹽濃度比海水高出10倍以上,于是,借著天然的泉眼,人們搭建起復雜巧妙的引流系統,咸水通過多個纖細的引渠緩緩流入3000多塊梯田狀排列的鹽池,層層疊疊的覆蓋住了半座山,乳白色和泥土色的色彩交錯分布,打造出極為壯觀又唯美的鹽田景觀。在太陽、鹽分和池水的共同作用下,鹽池外觀上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顏色,有淺黃、深黃、藍綠、粉紅,甚至還有白色跟或深或淺的褐色,美到無法言語形容,真像是上帝遺落在人間的眼影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馬拉斯鹽田延續至今,生生不息,仍然是當地人的一個重要的生活來源。這種出產于礦區的鹽,稱為“巖鹽”。根據不同的天然礦物,巖鹽有不同的顏色。馬拉斯的巖鹽是淡粉色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離開馬拉斯鹽田,前往莫奈梯田。途中,遠處安第斯山脈白雪皚皚,藍天、白云、羊駝,唯美的畫面。我們的大巴停下來欣賞這里的美景。世界現有羊駝約300萬只左右,約90%以上生活在南美洲的秘魯及智利的高原上,其余分布于澳洲和新西蘭。羊駝毛極為珍貴,被稱為“流動的黃金”,羊駝是秘魯的國寶,還上了秘魯的國徽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庫斯科市郊的圣谷,有不少梯田,其中圓形的莫雷梯田特別引人遐想。以前,人們推測莫雷梯田可能是印加人挖掘而成的農業品種改良實驗場,否則,他們憑什么能培育出3000多個種馬鈴薯,200多種玉米?印加帝國沒有文字記錄歷史,這僅僅是一個推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來,經科學家實地測量,證實圓形梯田是隕石撞擊地面后形成的三大一小的撞擊坑。印加人非常聰明,他們利用隕石坑里不同的高度,所形成的自然溫差,改建為實驗場,改良玉米及馬鈴薯等經濟作物,使圣谷成為印加的“糧倉”。這個說法比較靠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航拍莫雷梯田。(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與參觀莫雷梯田的印加人家庭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乘坐觀光火車,前往被稱為“印加失落之城”的馬丘比丘。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稱呼,原因在于,西班牙人來到秘魯之前,<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里就已經是印加帝國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它</span>位于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西北方80公里處,建在海拔2,430公尺的山脊之處,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西班牙人沒有發現這個隱蔽之處。</p><p class="ql-block">西班牙人取代了印加帝國的統治后,某個瞬間,住在馬丘比丘古城的人突然在歷史上消失,古城長期不為外界所知。印加帝國沒有文字,沒有留下任何關于古城的記錄。直到19世紀初,<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國歷史學者海勒姆·賓厄姆三世在熟悉此地的本地人的帶領下,來到馬丘比丘,</span>完成了一份該地區的考古學報告。<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1年的7月24日,賓厄姆寫的《</span>失落的印加城市》出版,馬丘比丘才重新回到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火車穿過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嶺,一個多小時后到達馬丘比丘。實在佩服近千年前的印加帝國,交通不便,跑到這大山深處建起這么個古城,真的只是為了度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馬丘比丘古城全景圖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城有很好的的規劃和結構,整體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神圣區,貴族區和平民區。</span>印加人的房頂都是草編的,如今草已不存,石墻仍安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古城電腦復原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把馬丘比丘古城的全景圖橫過來看,很象一個印第安人仰望天空的臉龐,是否選址建城時有意為之?</p><p class="ql-block">之(圖片來自旅游視頻雷探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的建筑采用了微妙的傳統印加建筑技術,經打磨的方石塊疊砌起來,在不用砂漿的情況下,拼圖般緊合在一起。石縫接合精確完美,連一條小草也插不入。這些石塊有的重達5~10噸,而且并非取自原地,很難想象印加人是如何搬到進群山,建成古城的。</p><p class="ql-block">印加的石墻還有許多設計細節,如梯形門窗和四角向內微微傾斜的房間等,防止了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倚山而建的城市設計有序,印加人在此還修建了梯田,開展了農業。雖然地形險峻,但卻有著完善的灌溉系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搬到山崖上的巨石,每塊都是手工打磨,石塊之間沒有粘合層,卻砌得天衣無縫,歷經數百年不倒,這種技能非一日之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崖的傾斜度超過有45度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時,疫情仍在中國大陸肆虐,我們這個團都是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華人,這是和來自巴西的團友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古城山腳下的小餐館,濃濃的復古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結束了庫斯科外圍的行程,旅行團回到庫斯科古城,近距離感受這座古老的印加帝國的搖籃。庫斯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拔有3400米,我們開始感到頭疼、心悸,有明顯的高原反應了。</span></p><p class="ql-block">印加人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外貌有亞洲人的輪廓,使用克丘亞語。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今天的秘魯。11到12世紀時,第一位印加國王曼科·卡派克建立了庫斯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span>為了尋找神話中的“黃金國”,踏上了今天稱之為秘魯的這片土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地處高原,印加人普遍皮膚黝黑,個子偏矮。當個大</span>威猛,騎著高頭大馬的西班牙人到來時,印加人久仰山斗般看待外來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極短的時間內,幾百年的</span>印加帝國文明為幾百名西班牙人所征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印加帝國的記憶通過神話傳說,通過庫斯科印加宮殿的花崗巖墻壁、紀念碑和太陽寺廟,以及我們剛去過的圣谷反映出來。中國的明代反而有文字記錄這個古國,在《坤輿萬國全圖》中稱庫斯科為“故私哥國”。</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535年,西班牙早期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span>認為庫斯科離海太遠,又位在深山中,不適合做為新殖民地的首府。于是他選擇了沿海的利馬作為殖民地的首府,成為現代秘魯首都利馬的建立者。</p><p class="ql-block">1983年,印加帝國古城庫斯科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薩克塞瓦曼是一座印加的石墻建筑,離秘魯古城庫斯科約2公里,海拔為3701米。和其他印加石頭建筑一樣,如何建成依舊是謎。西班牙人取代印加帝國后,看到如此精湛的工藝大加贊賞。西班牙神父龐塞·德阿科斯塔用文字記錄了巨石裝嵌的情形:“這些工程規模非常之大,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不使用灰漿,也沒有鐵制或鋼制工具來切割和打磨石料,更沒有機械和工具來遠載石料。盡管如此,石料卻打磨得如此平整精細,許多地方連石塊之間的接縫也看不出來。……而更為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我講的這道墻上的石塊雖然切割的很不規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堆砌時也沒有使用灰漿,但相互之間接合得非常嚴密,真可謂天衣無縫。在完成這項工程時必然動用了大量人力,而且極為辛苦,因為多數石塊大小不一,表面也不平坦光滑,要使一塊巨石同另一塊嚴絲合縫地緊密相接,非經多次試驗調整不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加帝國已經滅亡,但印加文明沒有真正消失,而是深深溶化在秘魯人的骨血中,在馬拉斯的鹽田,在馬丘比丘宏偉的遺跡中,在庫斯科幽深的古巷里,在秘魯人艷麗的裙擺上、斑斕的工藝品里。</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自媒體《阿軻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伴們聽聞鼴鼠是印加飲食的美味,非要去嘗嘗。我因高原反應,對“鼠”也本能的排斥,沒有加入他們的行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挑戰彩虹山,這是秘魯安地斯山脈的一座山峰,海拔5200米。由于山坡和山峰上的礦物成分形成一系列各種顏色的條紋,因而得名。途中,近距離感受安第斯山脈的巍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巴士只能坐到離山頂500米的地方,剩下的山路,我們選擇騎馬上去。幾年前我去云南的玉龍雪山時,領教過3300米的噩夢,這次看來也不好受,在庫斯科3000多米時已經開始高原反應了。但我已經打破了個人記錄,停止前進的地方海拔4500米,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高反再次來襲。離山頂還有一些距離,馬不能繼續上了,我也走不動了,同行的老公和另一對夫婦狀態很不錯,走在前面很快不見影了。我就地坐下,差點喘不過氣來。同行的秘魯導游帶著氧氣袋,此時也看不到他的人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四人中的兩位男士成功到達彩虹山的網紅打卡點,5200米。另一位女士更厲害,她上的高度比兩個男人還要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秘魯草繩橋是印加帝國過峽谷和河流的簡單吊索橋。印加人沒有使用輪子的交通工具,秘魯草繩橋交通僅限于行人和牲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剛到秘魯時很奇怪,很多民居看上去還沒建好,樓頂還裸露著鋼筋,但房子里已住人。原來,政府有規定,房子沒完全建好前,房主可緩交房地產相關稅費,于是乎出現上述奇觀??</p><p class="ql-block">關于這些無頂的房子還有一個說法,由于秘魯終年少雨,房子沒頂也能住人??夜晚頭頂星空入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位于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被稱為“高原明珠”,海拔3820米,總面積約為83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處達280米。平均水溫13℃。神奇的是,這個湖高而不凍,處于內陸而不咸。目前共有150個島嶼,1300多人在島上居住,今天乘船出湖,遠處一股濃煙滾滾,是島民燒蘆葦桿增強地力。巨大的蘆葦蕩,原來,是島民建島,造房、造船的原料,被稱為“浮島”,如何“浮”?唯有登島才能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登上其中一個“浮島”,共有四家人居住,他們彼此都是親戚。島主解釋,地基都是來自蘆葦,以前是浮動的,但現在已下錨固定了。他們每年都會在地基上再鋪上一米以上的蘆桿,一個島一般可達40年。上島后,地面的蘆桿軟綿綿的。島上有各家的住房,餐廳,魚塘,公共活動空間,交通艇,儼然一個小社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島主向我們演示浮島的地基是如何加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蘆葦層中還做了個小魚塘,用來存放從湖里抓來的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蘆葦做的房子應該是冬曖夏涼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嘀嘀喀喀湖島民獨特的生活方式,旅游業已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家家戶戶都有用蘆葦造的觀光船,接待到訪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上印加人特有的擺裙,當一會兒印加人。秘魯之行到今天(11月5日)就要結束了。充滿期待的南極之旅很快就要到來。</p><p class="ql-block">秘魯,很難再來了,因為高原反應??</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峰|
正镶白旗|
砀山县|
白山市|
仙居县|
濮阳县|
长春市|
历史|
盈江县|
临西县|
阿坝县|
白山市|
张家界市|
蛟河市|
仙桃市|
于田县|
云霄县|
麻栗坡县|
牙克石市|
东兴市|
延庆县|
大田县|
名山县|
读书|
连江县|
娄底市|
贡嘎县|
呼伦贝尔市|
托里县|
库伦旗|
靖安县|
会东县|
白水县|
太原市|
华安县|
徐汇区|
德化县|
潍坊市|
义乌市|
泰和县|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