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 <p class="ql-block">說到任姓家族的歷史淵源,村中年長者總是說,老祖宗是從洪洞大槐樹下而來,兄弟八個,老三老八留在了鐵南上,老七在鐵南東,其余兄弟五人走河南了。這語氣相當肯定,因為這是一輩一輩的族人傳下來的,不會有錯。至于說到兄弟五人到河南什么地方了,沒有肯定的答復,但河南沁陽市的紫林鎮大多姓任,曾有村人遇到紫林人,說到是姓任的,紫林人便高興萬分視為一家,紫林人是否就是從鐵南走出的兄弟五人的后代?傳說有很多,有說早多年前有紫林人來村尋祖的,有說紫林的老人也告訴過后人,他們是從鐵南而來的,種種傳說歸到一點,紫林任姓與鐵南任姓是一脈。這問題似乎好解決,咱們到紫林尋訪一下,不就都明白了嗎?</p><p class="ql-block">2018年春夏之交,我來到了紫林,拜謁了任姓祠堂,查閱了族譜,問詢了族中長老,一切都與鐵南無關,只知道紫林任姓老祖宗兄弟五人是明洪武年間從洪洞大槐樹下而來,老大定居于紫林,老二在濟源縣留養鎮,老三在溫縣的西虢鎮和衛輝顏村,老四在孟縣縣刑家院,老五在濟源的薛莊鎮,因老大在紫林,所以紫林就成了后輩人心中的圣地,每年清明或重大節日都要匯聚此地祭拜祖先。難道傳說僅是個傳說?滿懷希望而來帶著失望而去。</p><p class="ql-block">2022年偶識鐵南一網友“戲如人生”,他對祖宗的根也在苦苦尋覓,他把所知道的一些信息傳遞給我,紫林的記載與我前所述一致。孟津行駕院任氏家譜有一后序“余族相傳自洪武初年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一支,入孟津行駕院??”,這是大清嘉慶十五年歲次庚午三月第十五世邑庠生樂道記的。溫縣南張羌任氏家族清乾隆17年所修家譜載“明初洪武年間,始祖琨季五人由洪洞遷來”。濟源留養村世傳洪洞遷民兄弟五人同遷,各處一域,濟源薛莊村所修族譜和乾隆32年所立祖碑載有“明初洪洞遷民兄弟五人同遷河南”。溫縣西虢清遺祖祠祖帳邊幅上書“大明初年,洪洞遷民,有任氏遷至鳳臺鐵南,乃同胞兄弟五人,次遷各有所處。”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確有任氏五兄弟于明朝初年從洪洞遷到河南五處地方,溫縣西虢所記更坐實了河南五兄弟最少是有一支從洪洞至鐵南再遷河南這一事實。至此心中疑惑大解,傳說中的八兄弟確實存在,遷到河南五個,還留有三個,即老三老七老八。至于鐵南上是老三老八,我們也基本弄清,鐵南東的任姓族人還有待考證。</p><p class="ql-block"><br></p> 百年榮顯 <p class="ql-block">明成化年間,任氏一族八兄弟接到通知,動身前往懷慶府,經翼城到沁水再到陽城,再沿清化大道走來,一路晝夜兼程來到鐵南,這里有山有水風光秀美,他們也實在走不動了,便停身息步,打算歇幾日再動身上路,這一歇就是一個多月,老大催促上路,八兄弟中的老三老七老八卻不愿再動身,想在此定居下來,老大便領著其余四兄弟趕路了。三兄弟分住不同的地方,那時的鐵南還只是一個村,規模不大,人口也不多,老七住在了現在的鐵南東村,老三老八分住在鐵南上兩處不同的地方,拿著出門攜帶的銀兩買房置地,開始了他們艱難的生存之路。</p><p class="ql-block">老八任從選擇在了比較平緩的一處地方,背靠一道山嶺,前面雖是溝壑,經過開墾,這地方在村里還算是好的了,他對草棚房進行了翻修,又對周邊的環境進行了整治,一處簡樸的小院落完成了,又經幾年的打拼,娶了劉氏為妻,不久便生下了三個孩子任仲華、任仲弼、任仲名,這便是后來稱為鐵箍門任氏家族的二世祖。</p><p class="ql-block">鐵南當時的主要產業除了種地,便是開礦冶鐵,三兄弟漸漸長大,他們靠給爐頭做伙計維持生活,但又不愿永遠這樣下去。在打工的同時,他們用心揣摩冶煉的技術,配料比例,風力多少,多少溫度才能達到冶煉的最大值,最終他們掌握了全部的技術,用許多年積攢下的銀兩開辦了屬于自己的爐子,當起了掌柜。任仲華膝下一子叫任經,任仲弼膝下兩個孩子叫任坤和任節,任仲名膝下兩個孩子任玨和任濟,兄弟五人,個個人高馬大,英氣睿智,這便是鐵南上鐵箍門任氏家族三世祖。待兄弟五個成家后,繼承了父輩的祖業,又各自當上了掌柜,事業紅紅火火,家族人丁興旺,任氏家族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一大旺族。</p><p class="ql-block">時間到了萬歷年間,任經的兒子任詔,任坤的兒子任弟,任節的兒子任冠,任玨的兒子任富,任濟的兒子任用,他們組成了鐵箍門任氏家族四世祖。揣著花不完的錢財,卻為后代的青黃不接而犯愁。任富四十歲以后才生下一子,堂弟任詔快四十了還沒兒子,受名人指點,兄弟倆忽然腦洞大開,守著金山銀山,沒人繼承也是荒山,他們決定拿出百兩銀子,在自家祖宅的東南方修一閣門并建起一座三楹樓。閣為了吐故納新聚斂財氣,樓則是神靈的居所,保佑世代平安。</p><p class="ql-block">萬歷十年,工程破土動工了。修閣先治水,每逢雨季從嶺上下來的洪水肆意奔流,嚴重威脅著村下百姓的安全。兄弟倆請名人精心勘察,科學規劃,閣東截流走暗道,送到村下面匯入大河。這項工程也屬一項彪柄史冊的大工程,暗道全是青石筑起,上面用青石塊子蓋住,二米寬兩米高五百米長的暗道,即使成年人也可直立而暢意地行走,再大的泥沙石子枝杈樹葉都被沖刷的干干凈凈,片甲不留。水道完工便起閣起樓,閣甚為壯觀,5米寬5米高的券門足以抵得上一般的城門了,券門東匾額鐫刻“賓旸”,券門西匾額鐫刻“迎曜”,每天迎接日出星月,每天都是新的,寄托了主人對人生的渴盼與希翼。樓是歇山頂,琉璃瓦脊四挑角,高大巍峨,令人嘆為觀止。券門南面的墻壁上鐫刻“龍王宮”三字,告訴人們二樓是供奉龍王的地方。三楹樓上塑有一尊玄武大帝,將帥六尊,伏侍一尊。歷時半年的工程峻工剪彩之日,引來周圍許多人的圍觀喝彩,他們為任氏族人的慷慨大方而折服,更為他們有一顆敬畏天地神靈的誠心而感動。 </p><p class="ql-block">元帝閣的修建,才讓村莊有了進一步拓展的條件,村莊引來更多人的居住,原來默默的小山村漸漸熱鬧起來,任氏族人成立了元帝會,會長有族中長老主持祭神朝拜的事務,每月農歷的初一十五,每年春祈秋報,以及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日,村人都要匯集這里,焚香叩拜,祈愿神靈保佑健康平安,這習俗一直延續到民國三十年代。</p><p class="ql-block">命運給鐵箍門任氏族人開了一個玩笑,任富因遲來得子而感恩神靈,因此拆巨資修閣樓,可惜孩子過早夭折,其余的幾位兄弟也無后嗣。任詔晚來得子取名任德化,這便是鐵箍門任氏家族五世祖。從始祖任從開基創業,到五世祖任德化單人挑起家族的重擔,短短百余年,可謂跌巖起伏,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又會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呢?</p><p class="ql-block">五世祖任德化育有三個兒子任晉、任興和任旺,這便是鐵箍門任氏家族六世祖。時間已經到了明朝的崇禎年間,待三個兒子長大成人,天下已經成為滿族人的天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族的巨變讓五世祖任德化明白了一個道理,唯有讀書,才可讓一個家族永遠興旺下去,“詩書傳家遠,耕讀繼世長”這要作為家族的一條家訓,讓后世子孫永遠牢記。他開辦了書房,聘請了先生教他的三個孩子以及族中其它的孩子,讓他們從小讀書學文化,學“禮義廉恥”的做人道理,考取功名而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進入康熙時期,任氏家族又漸漸興旺起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原有的住房不夠居住,又在老宅后面修起了新的住宅樓,六世祖三兄弟修起了代表著家族榮譽與地位的鐵箍門,所謂鐵箍門即門與門框全用鐵皮包裹起來,再用大鐵釘一排排密密釘上,堪比皇宮的大門,大門的高度寬度與厚度在鄉下絕無僅有,門前一對抱鼓石,門上嵌有精美的石雕,整個看去給人一種森嚴威武的感覺。鐵箍門給人的視覺感太強,時間久了人們便把鐵箍門當作這個家族的代稱了。</p> 耆賓任密 <p class="ql-block">乾隆初期,鐵箍門生下一男孩,父母給他起名叫任密,名字沒什么含義,只是希望后代子孫枝繁葉茂,紅紅火火。任密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在先生的教導下,他比同齡孩子更要聰明些,《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朱子家訓》《增廣賢文》等等啟蒙讀物他都早早地熟背下來,并且常常要問先生許多問題,明白了其中的含義方可罷休。他也常常跟著母親到三楹樓上叩拜焚香,時間久了,母親口中的經文他也能背誦下來,煙薰火燎中,他也慢慢明白了一些樸素的道理。任密漸漸長大,先生教的書已滿足不了他求知的欲望,父親只好把他送到城里的學堂去學習。在那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成績依然很優秀,看著他端莊靜美的字體,先生對他的父親說,這孩子生性聰明,好好培養,一定前途無量啊!他先后參加了縣試、府試,成為一名秀才,后來又參加了幾次三年一考的院試,終沒有成功,他打道回到鐵箍門,絲毫沒有失意落魄的感覺,他明白,盡力了就是人生最大的價值。他醉心于書法,從小就模仿書圣王羲之的楷書,待院試回來,他更是把自己封閉在祖宅的堂樓上,用篩過的爐灰攤在地上不停地臨摹,去揣摸每一個字體的精妙之處,他又學習顏真卿柳公權的字體,寫到忘情處,飄飄然如入云里霧里,這是一種常人無法企及的境界。十八歲那年,父親突然去世,母子倆相依為命,好在有族人相幫,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左鄰右舍都知他的字寫的好,有什么開業店慶蓋屋結婚,都要找他寫上幾個字,這名聲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府里也知道了這事,派人請他去,名學大儒一屋人都想見識一下他的字,宣紙一鋪,筆墨一研,輕輕一揮,眾人皆屏著呼吸,“呀”一聲滿堂驚艷。元帝閣西面北側的墻壁上掛著一塊一米寬三米高的木匾,上面是任密親書的“光前裕后”四個楷書大字,許多在清化大道茶馬古道上往來做生意的人都要到此一睹,更有江南名士慕名而來,駐足欣賞,久久不愿離去。</p><p class="ql-block">任密字寫的好,殊不知他的人品也是人中之龍,這與他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待人要寬厚,辦事要公正,做人要清白是他畢生踐行的準則。村里人選他為社首,大小事務由他說了算,但凡有什么過不去的事都要找他解決。</p><p class="ql-block">任密六十歲那年,州府舉薦他為鄉飲耆賓上報給省府,省府又將其姓氏、籍貫、事跡上報給朝廷,朝廷再經過審查后報送禮部備案,任密得到了朝廷發給的頂戴官服。所謂“耆賓”即六十歲以上德高望眾的老人,其社會地位高于讀書出身的舉人,“耆賓”是花錢買不到的,它的產生經過層層把關逐級推薦,容不得絲毫的行為過錯。每年仲秋節前后,任密都要去參加省里舉辦的鄉飲酒會,宴會當天,各路耆賓在儒學講堂依次坐好,主持官吏依次飲酒,互相禮拜,通過這種尊老敬老的儀式達到官方教化民眾“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的目的。</p><p class="ql-block">身為耆賓,老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州上縣上里上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要找他商量,有什么奠基典禮的活動也要請他參加,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著一方百姓。</p><p class="ql-block">嘉慶年間,年近七十的任密老先生溘然離世,他的尸骨葬在了池坡,墳頭豎有一塊石碑,上刻“鄉飲耆賓任密”。</p><p class="ql-block"><br></p> 宗親賡續 <p class="ql-block">目前,鐵箍門任氏家族是從六世祖任晉、任興、任旺兄弟仨三支血脈展開,繁衍生息至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五個輩字“永習文培正”,也讓我們能夠基本捋清家族長幼的關系,現列表如下。 </p><p class="ql-block">老大任晉一脈:</p><p class="ql-block">培字輩</p><p class="ql-block">任二堂 任小三 任小七 任小林 任鎖林</p><p class="ql-block">正字輩</p><p class="ql-block">任寬禮 任堆堆 任轉身 任會青 任崗會</p><p class="ql-block">任志會 任來虎 任剛虎 任偉虎 任小虎</p><p class="ql-block">任建軍 任會芳 任會崗 任古首 任貴堂</p><p class="ql-block">任小占 任立會 任小揣</p><p class="ql-block">無字輩</p><p class="ql-block">任永旺 任希希 任小號 任大兵 任衛兵</p><p class="ql-block">任小軍</p><p class="ql-block">老二任興一脈:</p><p class="ql-block">文字輩</p><p class="ql-block">任天來 任啟堆 任小反 任狗廷 任大虎</p><p class="ql-block">任三虎 任林虎 任小二 </p><p class="ql-block">培字輩</p><p class="ql-block">任小雙 任鎖保 任全保 任保國 任保池</p><p class="ql-block">任雙堆 任三堆 任池堂 任寬池 任寬芳</p><p class="ql-block">任鎖富 任小前 任小林 任小亮 任茂屯 </p><p class="ql-block">任鎖旦 任中林 任許社 任水社 任社會 </p><p class="ql-block">任崗會 任晉芳 任晉兵</p><p class="ql-block">正字輩</p><p class="ql-block">任建華 任衛東 任衛華 任志中 任和堂 </p><p class="ql-block">任滿堂 任小廷 任廷會 任衛明 任澤明</p><p class="ql-block">無字輩 </p><p class="ql-block">任淵博 </p><p class="ql-block">老三任旺一脈:</p><p class="ql-block">習字輩</p><p class="ql-block">任二紅</p><p class="ql-block">文字輩</p><p class="ql-block">任同川 任小茂 任茂屯 任鎖堂 任鎖林</p><p class="ql-block">任小堆 任前屯 任堆旺 任前旺 任建軍</p><p class="ql-block">任建會 任小屯</p><p class="ql-block">任二屯</p><p class="ql-block">培字輩</p><p class="ql-block">任前德 任小兵 任抗兵 任毛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鐵箍門外八兄弟之老三一脈</p><p class="ql-block">培字輩</p><p class="ql-block">任滿堂 任榮堂 任肯堂 任虎堂 任小林</p><p class="ql-block">任米堆</p><p class="ql-block">正字輩</p><p class="ql-block">任光會 任會芳 任廣瑞 任和平 任小衛</p><p class="ql-block">建堂子 任茂廷 任建忠 任忠會 任建平</p><p class="ql-block">任江平 任江會 任海軍 任建占 任二堂</p><p class="ql-block">任肯堂 任廷旺 任滿屯 任海寬 任海林 </p><p class="ql-block">無字輩</p><p class="ql-block">任青崗 任生德 任狗廷 任建廷 任圪塔</p><p class="ql-block">任小凱 任軍鋒 任東東 </p><p class="ql-block">無字輩</p><p class="ql-block">任路路</p> 后 ? ? ? 記 <p class="ql-block">有關鐵箍門任氏家族的歷史資料實在太少,故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實在是遺憾。五百多年的歷史,該是一幅多么瑰麗多姿的畫卷,想想都讓人心動,可惜水平實在有限,還寄希望于后人能更全面更翔實地還原歷史。</p><p class="ql-block">有些傳聞與想法并未在文中寫出來,但又不愿輕易放棄,想了很久,還是放到最后吧。</p><p class="ql-block">一、關于鐵南上與鐵南東任姓一家親的想法。如果傳說屬實,即鐵上是老三老八,鐵東是老七,那為何排的輩字不一樣,各排各的?中間發生了什么故事?</p><p class="ql-block">二、關于天下第七桿筆的傳說。乾隆皇帝過壽,任密曾經給皇帝寫過字,皇帝很欣賞,還獎賞了任密,任密也因此更讓人們所崇拜,稱他為天下七桿筆吧。</p><p class="ql-block">三、關于王泰來挖龍脈一事。在去圪套路上的山腰上,確有一處地方是明顯的人為挖掘形成的溝溝,這里是鐵南上的龍脈之地,當年王泰來怕鐵箍門勢力日盛而威脅到他的利益,便派人趁夜色彌漫而挖。</p><p class="ql-block">四、關于任密的死因,一直有傳說是被人所害,這樣一位受尊敬的老人如果真是被奸臣所害,那又會因為什么原因呢?</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洱源县|
新源县|
武陟县|
正镶白旗|
淮滨县|
蒲江县|
黎川县|
特克斯县|
延津县|
廊坊市|
合作市|
夏河县|
敦煌市|
卓尼县|
合阳县|
鸡西市|
通渭县|
晋州市|
上杭县|
镇宁|
陇川县|
鄄城县|
若尔盖县|
巍山|
宜丰县|
镇雄县|
长葛市|
济南市|
东安县|
泸定县|
阳东县|
罗甸县|
承德县|
华坪县|
金昌市|
柳河县|
涞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昭平县|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