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二篇講述了北津橋和南津橋,今天就說滸墅關在運河上最大的單孔石拱橋---興賢橋。</p><p class="ql-block">30年代興賢橋</p> <p class="ql-block"> 據滸墅關志記載,興賢橋,明朝萬歷31年(1603年),由主事施重光倡建,由張宏德、宏謨、宏祚三兄弟助成;崇禎14年(1641)、康熙20年(1683)年間重建,嘉慶22年(1817)再次修繕。抗日時期,曾遭日軍轟炸,除橋西石階被炸裂,其他完好無損。橋為拱形步階,花崗石質,單孔石拱橋,橋高9米、橋長60米,橋寬9米,橋單孔寬度15米;上塘有53臺階,下塘54臺階?!拔幕蟾锩背跖d賢橋改名“工農兵”大橋。1980年后恢復原名。</p><p class="ql-block">40年代興賢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興賢橋與文昌閣是同時建成的。明《太平宰相》、文學家申時行作的《興賢橋記》中講述了建橋的原因。當時滸墅關的位置靠近長江且瀕臨太湖,太湖周圍又有常、湖、蘇三州,容納上百條河流而向下游各方向溢出,滸墅關將這些水道與官道集中在一起,可是過了此關(興賢橋)向南,水流又散漫亂流,使風水氣脈泄漏,人才文化都振作不起來,所以建橋壓鎮災,造閣振人文,因此命名為“興賢”。</p><p class="ql-block">附《興賢橋記》其中一節:“滸墅關襟江而帶湖”,“太湖橫浸三州,穿百瀆而四溢,滸墅皆綰轂其道。然自關以南水散漫無統,風氣旁泄,人文弗振,無乃是乎。詢之形家,曰建橋便則以。”</p><p class="ql-block">50年代興賢橋</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三張照片,分別是興賢橋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的照片。第二張照片是日本學者白澤干拍攝的,當時他在蠶桑學校讀書,70年代回校訪問時帶了二本相冊,其中這張照片是我的朋友劉長貴翻拍的,后來提供給了我,照片中的三位是當時蠶校的老師。</p><p class="ql-block"> 1969年,第一次大運河拓寬,由于興賢橋當時還符合五級航道的通航標準,加之興賢橋段的河面本來也寬暢,所以沒有拆除重建,只是在建設蘇錫公路時,在原古石拱橋的基礎上加建成寬10米的公路橋(原橋未拆除),橋頂架高,橋二側引坡下方加建現代橋梁的多孔橋洞。</p><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朋友劉長貴提供的,是在70年代,紀念毛主席暢游長江活動時拍攝的,照片左側能清楚的看到古興賢橋的橋身,加高的公路還沒有合籠,但橋西側的橋孔清晰可見。</p><p class="ql-block">70年代在建興賢橋(原橋上加橋)</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后期,由于改革開放的的需要,蘇錫公路擴建,故拆除原石拱橋,再次重建公路橋。</p><p class="ql-block">80年代興賢橋</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底,興賢橋拓寬工程開始,工程起點為興賢路與312國道,終點為蘇滸路朱家莊,跨越京杭大運河,橋梁西接文昌路,東接蘇滸路,橋寬40米,為雙向六車道,由二橋并行而架。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道,總投資為2.1億,2012年12月建成通車。</p><p class="ql-block">2022年興賢橋</p> <p class="ql-block"> 興賢橋是連接滸墅關鎮和滸墅關經濟開發區的主要道路,也是貫通上、下塘的主要通道,它的歷史也鑒證滸墅關古鎮的今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平区|
陕西省|
阳泉市|
滨海县|
合水县|
安康市|
广平县|
含山县|
舞阳县|
朔州市|
海宁市|
沂水县|
伊川县|
中牟县|
巨野县|
汝州市|
江源县|
城市|
彩票|
南充市|
洪雅县|
广州市|
南阳市|
盘锦市|
长子县|
墨脱县|
绵竹市|
沙洋县|
厦门市|
舒兰市|
甘泉县|
安乡县|
逊克县|
舟曲县|
长顺县|
长沙市|
呼伦贝尔市|
新邵县|
顺平县|
措美县|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