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敦煌,這個夢里都想去的地方,原打算今年去一趟甘肅的。誰曾想,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所有的計劃都攪黃了。感謝民生現代美術館,敦煌研究院等幾個單位,匯集全國頂尖的藝術大師,把莫高窟“搬到”了北京。雖然只是部分精華,但足矣令人驚喜了。盡管是復制品,但我相信這些藝術大師的水準,復原的準確度肯定是相當高的。我又不是考古,對藝術又是門外漢,完全可以滿足我的需求。特別是復制品可以隨意拍照,這恐怕是到了敦煌,也無法享受的待遇吧?</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圖,在61窟,寬13.45米,高3.42米,是敦煌現存最大的一幅壁畫。</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全景圖,不太清晰。這個是局部。可以看的更清楚。</p> <p class="ql-block">放大一點看</p> <p class="ql-block">釋迦涅槃像。位置在158號窟。</p><p class="ql-block">第158窟為吐蕃統治時期所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p><p class="ql-block">所謂涅槃窟,是將釋迦涅槃像作為洞窟的主體,前面沒有遮擋,臥佛像一目了然地橫陳在觀者面前。</p><p class="ql-block">原像長15.8米,頭部長約3米,為莫高窟最大的一尊涅槃像。本次展覽的佛像,由于展廳面積所限,復制的是80%原大小。這也是本次展覽中唯一沒有按原大小復制的佛像。</p><p class="ql-block">涅盤像的臥姿稱為「獅子臥」,是印度傳來的形式,即佛像枕右手而臥(這是僧人睡覺的其中一個標準姿勢),左手輕放于身上,雙足相迭橫臥。</p><p class="ql-block">這種臥姿跟凡人去世的仰臥姿勢不同,從而顯示涅盤不等同于死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釋迦安詳的表情,就像睡著了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第158窟由塑像、壁畫和石窟建筑構成,涅槃像的左側面(南壁)是一身立像,為過去世迦葉佛;其右側(北壁)是一身倚坐佛像,為未來世彌勒佛;它們與主尊涅槃像共同組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未來佛</p> <p class="ql-block">除了這三尊佛,在涅槃周邊的墻上,繪制了各國舉哀奔喪的上百人的畫像。他們頓足捶胸,號哭悲哀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割耳,削鼻,刺胸。甚至還有幸災樂禍的。是涅槃生前的敵人。</p> <p class="ql-block">降魔變 263號窟</p><p class="ql-block">之前沒做功課,回來查原來降魔變是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降魔的過程中,面對各種惡魔的威逼利誘而不為所動,并向大地伸手請大地女神作證最后降伏魔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這也是。263號窟</p><p class="ql-block">從時間發展來看,從公元前的印度到中國的隋代、唐代、宋、元時期,從空間來看,從印度、犍陀羅、龜茲到敦煌、再到內地,佛教的傳播之路上,都有降魔成道的藝術遺留。降魔成道的題材演變是佛教文學藝術演變發展的一個縮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428號窟的降魔變。</p> <p class="ql-block">這是位于254號窟的降魔變。建于北魏時期。</p><p class="ql-block">降魔成道的題材演變是佛教文學藝術演變發展的一個縮影。</p> <p class="ql-block">佛傳故事。</p><p class="ql-block">第290號窟</p> <p class="ql-block">夜半逾城 年代初唐時期</p><p class="ql-block">畫中描繪釋迦在作太子時,為求“解脫”之道,立意出家,夜半乘馬逾城,入山欲修行的情景。畫中悉達多太子戴寶冠,乘馬握韁,天神拖馬蹄,飛奔于空。馬前有騎虎仙人開道,后有天女,力士護衛。伎樂飛天奏樂散花,云彩飛動,天花旋轉,一派靈動景象。</p><p class="ql-block">位于329號窟 李其瓊臨摹</p> <p class="ql-block">乘象入胎 位于329窟 </p><p class="ql-block">李其瓊臨摹</p><p class="ql-block">前方有一乘龍天人導引開路,手中拿一朵蓮花,上身回轉,拽緊迎風飛舞的飄帶,敬仰地注目著身后的菩薩。菩薩游戲坐在白象之上,施無畏印,面容歡喜;兩身健碩的力士輕輕托舉起踩著蓮花的白象,它四蹄兩兩并立,歡快地奔跑,長鼻里噴出仙氣,兩只象牙的頂端開出蓮花,兩身羅漢站在上面親切地交談;后方有打連鼓的雷神和執袋的風神諸天護衛,兩身協侍菩薩圍繞左右,面部洋溢著佛將誕生的欣悅。</p><p class="ql-block">前部四身飛天整齊排列,同其他幾身飛天縈繞在菩薩的周圍,或飄香、或散花、或奏樂,氣氛歡躍。諸多人物飄帶修長,與漫天五彩的祥云交相輝映,儼然一幅神異歡樂的佛國天界。</p> <p class="ql-block">130窟</p><p class="ql-block">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像</p><p class="ql-block">敦煌供養人畫像是中國古代人物畫像中的一種特殊畫像,是佛教信徒為修建功德自我示意的畫像,是包括各民族、各階層人物的最廣泛的社會群體功德像。</p> <p class="ql-block">第172窟建于盛唐,覆斗形頂,西壁開一敞口佛龕,龕內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龕內壁畫佛弟子。窟頂畫團花井心,周圍畫圓形網幔,四周是千佛圖案,南北壁各繪觀無量壽經變,東壁門兩側繪文殊、普賢。內容雖不多,但若任觀一方壁畫,都是藝術精品。</p><p class="ql-block">在這個洞窟里,最美、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在主室南北兩壁通壁畫的大型經變畫。</p><p class="ql-block">所謂經變畫,就是把經文變成了繪畫,畫家把晦澀難懂的經文變成形象直觀的繪畫作品,無疑大大加強了佛教的宣傳力度,拉近了與普通大眾的距離。本窟南北兩壁畫的是敦煌壁畫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經變——觀無量壽經變。</p> <p class="ql-block">1944年的夏天,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發現220窟北壁瑞像壁畫正在逐漸脫落。而脫落的地方隱約露出色彩艷麗、線條挺秀的早期壁畫。當他們小心翼翼對220窟主室四壁壁畫進行了剝離之后,整間石窟四面墻壁上顯露出了場面宏大、人物傳神、瑰麗無比的初唐壁畫,這讓所有的研究者激動不已。所有到過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學者和藝術家都為這里的壁畫所震撼。他們共同的感覺是,220窟的壁畫絕非出自普通工匠之手,更像是</p><p class="ql-block">大師作品。</p> <p class="ql-block">西壁南側 普賢菩薩像此窟正壁龕內原有唐塑一佛二弟子,均經后代重新裝修。龕頂壁畫已經殘缺,現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畫的覆蓋下,至今保持著明亮的色調,朱色的線描清晰可見。所畫菩薩群像和優美生動的供養菩薩,顯示出初唐龕頂裝飾華麗、細膩而寧靜的藝術風格。</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7窟,即是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洞。此窟建于晚唐大中、咸通年間(851-862年),位于16窟甬道北壁,初建時是敦煌高僧統洪辯的紀念堂。</p><p class="ql-block">洪辯法師俗姓吳,幼時即出家,學養豐厚,通曉吐蕃語,轉譯佛書,精通佛理。</p><p class="ql-block">洞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頂。洞窟從地面至窟頂高3米,面積較小。靠近北壁地面上有一長方形禪床。禪床上端坐的是洪辯高僧像,這身塑像是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塑像極具寫實風格,高僧身著通肩袈裟,結跏趺坐。他頭部顱頂豐隆,面部飽滿,額角和顴骨輪廓硬朗,目光炯炯,眉棱、眼角、嘴角的細微表情表現出這位中年高僧莊重自信的神情和風度。高僧背后壁上畫菩提樹二棵,樹枝上懸掛著凈水瓶和布袋。東側菩提樹下畫一持對鳳扇的比丘尼,西側菩提樹下畫一執杖、持巾近事女,表示他們曾是洪辯法師生前的侍者。</p> <p class="ql-block">在莫高窟元代3窟北壁,中間畫千手千眼觀音,西側畫吉祥天,東側畫婆藪仙。屬于密宗題材。千手千眼表明觀音觀照、護持和救度眾生,法力廣大。</p> <p class="ql-block">壁畫作者綜合了北魏、隋唐以來的線描技巧,以遒勁的鐵線描勾勒出顏面、手、臂和足踝,又以生動的蘭葉描、折蘆描等描法畫出繁復的衣褶和飄帶,造型準確,色彩淡雅,質感很強,人物神態端莊。作者以極大的功力一絲不茍地畫出千手千眼,用筆純熟。壁畫代表著元代線描藝術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位于甘肅省瓜州縣, 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石窟藝術中占居顯赫地位。第3窟為西夏中晚期開鑿, 《文殊變》與《普賢變》分別繪于窟門兩側的石壁上。文殊菩薩專司智慧,稱為“智慧第一”,與“德行第一”的普賢菩薩常常是釋迦牟尼的兩大脅侍菩薩。壁畫展現了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眾神陪同下駕云渡海的場景。在藝術表現上以線描為主, 設色簡約, 用少量青綠暈染, 凸顯線描的造型作用。這種重墨輕彩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敦煌石窟群中極為罕見, 其簡約清新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上別具一格,中國畫發展至兩宋, 隨著文人畫的蓬勃發展, 水墨山水畫日漸成熟。為佛教藝術增添了新的表現形式, 注入了生機與活力。</p><p class="ql-block">這張是普賢變。</p> <p class="ql-block">這是文殊變</p> <p class="ql-block">思維菩薩</p><p class="ql-block">位于71窟</p> <p class="ql-block">于闐國王供養像。</p><p class="ql-block">位于96號窟</p> <p class="ql-block">各國王子聽法圖 位于194號窟</p> <p class="ql-block">菩薩坐像 206窟</p> <p class="ql-block">南方天王像 位于194號窟</p><p class="ql-block">人物表情生動,姿勢自然,全身各部比例準確。顯示出高超的雕塑技巧。</p> <p class="ql-block">這也是南方天王像</p><p class="ql-block">194窟</p> <p class="ql-block">菩薩胸像。</p><p class="ql-block">259窟</p> <p class="ql-block">這幾尊雕像我沒記錄,很可能是45號窟</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些我沒有記錄信息。所以也無法提供文字介紹了。</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構窟檐5座,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p><p class="ql-block">石窟綿延1600多米,如果跟旅游團,一般只能看4-8窟,最多也不超過12個窟。</p><p class="ql-block">我覺得在北京就能欣賞到莫高窟的精華部分,已經相當幸運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泸西县|
黑河市|
策勒县|
介休市|
宜宾市|
南漳县|
上饶县|
永定县|
搜索|
南郑县|
龙门县|
洞口县|
泰来县|
四子王旗|
延安市|
巴南区|
锡林郭勒盟|
溧水县|
清苑县|
黔江区|
陵川县|
阳东县|
湖口县|
仁布县|
宝丰县|
黄浦区|
云安县|
齐齐哈尔市|
永登县|
邵东县|
建水县|
博客|
泗阳县|
阳东县|
杂多县|
和政县|
民县|
达孜县|
左权县|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