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府影視】優秀獎</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上塞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紀七十年代,公元1977年元月8日,川南屏山縣城像過年似的,張燈結彩,人民廣場,城區大街上,鑼鼓喧天,鞭炮聲聲,機關干部、企業工人、街道群眾、學生及新兵親友們站在街道兩旁,高高地舉著“一人參軍,全家光榮”,“歡送人民子弟兵"的紅布標語,場景熱鬧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兵們在縣武裝部操場整裝集合,參加了屏山縣革命委員會隆重舉行的新兵入伍歡送儀式。大會結束后,新兵隊伍在干部、群眾、學生和親友們的歡送下,敲鑼打鼓,途經人民廣場、三八面粉廠、西正街,來到輪船碼頭。下碼頭的石梯兩旁站滿了歡送的群眾,這里人山人海,鞭炮聲聲,在父老鄉親們的歡送下,新兵們登上了開往宜賓的[紅衛22號]客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沙江,這條長江的上游,以其湍急的水流、金黃的江面和險峻的峽谷而聞名遐邇。今天,新兵們乘船出川奔赴北疆,感受它的壯麗與神秘。船緩緩駛離碼頭,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我們逐漸深入了金沙江懷抱。江面寬闊,水流湍急,浪花拍打著船舷,發出陣陣悅耳的聲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輪船在湍急的金沙江上行駛,此刻心情非常激動,我走過輪機艙來到船尾,站在甲板上,雙手護著客船欄桿,深深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看著金沙江上飛起的浪花朵朵。在甲板上,時不時的看見金沙江上漂過來的木排,看著那長長的木排,被客輪行駛的巨浪,驅趕的一高一低,很似險峻,讓人浮想聯翩。江上漂浮著木排,兩岸風景如畫,是金沙江上一道美麗風景,她深深地記憶在我的腦海里。在客輪上,吹著微微河風,想著千里從戎北上塞外,憧憬著美好的革命理想和未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輪船在金沙江上行駛了四個多小時,下午五時許,[紅衛22號]輪船駛達宜賓港,停靠在“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合江門碼頭。長江、金沙江與岷江在這里深情相擁匯合而得名,三江口美不勝收,共同繪制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江河畫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合江門之巔,放眼望去,只見江水浩渺,波光粼粼。金沙江的渾黃與岷江的碧綠在此交匯,仿佛是大自然最巧妙的調色盤,繪制出了一幅清濁分明、界限清晰的壯麗圖景。這一刻,你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感受到歲月的流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江匯合處河風特別大,冷颼颼的河風吹打在新兵的臉上。上岸后,新兵們整隊集合,背著背包三路縱隊,徒步經過東街、大觀樓、人民路到達宜賓火車站,由于軍列晚點還未進站,兵站戴紅袖套的值班首長,指揮新兵們在站臺上等候軍列到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經濟處于困難階段,基礎設施也在恢復建設,人們生活貧窮,交通落后。每年,運送新兵到部隊的交通工具,不是現在的飛機、高鐵和綠皮火車,而是解放軍總后勤部,調拔鐵道部裝貨物用的黑皮悶罐火車。我們在站臺上等候了一個小時后,一輛蒸氣火車頭牽引著十多節悶罐車由西向東緩緩開來,在部隊接兵首長的指揮下,新兵們有序整隊登上了軍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軍列悶罐車廂,是一個能裝載六十噸貨物的長方型鐵廂,四壁空空,沒有電燈,沒有日常用水和廁所,窗戶既少又小,還不能完全打開。車廂車頂懸掛著一盞昏暗的小馬燈,用來夜間照明。上車后,車門和車廂用一條二十公分長的鐵鏈連子掛扣著,這個二十公分的空間既用作白天通風采光,也是在悶罐車上唯一能大小便處的地方,新兵們要大小便,都在此處解決問題。上車后,車廂內已用紅磚壘起了一條鋪沿,鋪上的稻草就形成了一個大通鋪。張大喜排長和吳學仁、李二平兩位班長叫新兵們各自打開背包,將床單鋪在悶罐車廂的草墊鋪上,大家鋪好各自床單后,就這樣席地而坐,席地而臥。不一會兒,車廂外傳來“哐當”一聲悶響,悶罐火車伴隨著“轟隆”、“轟隆”及汽笛鳴聲,徐徐地從宜賓火車站啟程出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列黑皮火車,駛過了川南丘陵和成都平原,一路快速行駛在寶成線上。宜賓籍六百多名入伍的新兵,乘坐在這列黑皮悶罐軍車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天的旅程中,在張大喜排長、吳學仁和李二平班長的組織下,新兵們一路歌聲嘹亮,在車廂里唱著歡快的軍旅歌曲,隨著軍列從四川北大門廣元出川,穿越風景秀麗的秦嶺大巴山 、西北黃土高坡,途經“古都西安”、“商都鄭州”、“塞外明珠張家口”、“平城大同” 和豐鎮等城市。歷經六天五夜的長途顛簸,于1977年元月13曰晚 ,從“天府之國”四川駛達內蒙古烏蘭察布盟集寧市火車北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烏蘭察布的冬季,是冷的極致,也是美的極致。它以一種不加雕飾的純粹,展現了自然界的另一種風情,讓人在刺骨的寒冷中,也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寧靜與壯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夜,天上飄揚著鵝毛般的大雪,地上結著厚厚的冰雪,寒風凜冽,雪風刮得"呼、呼、呼呼”的直響,這已是烏蘭察布盟最冷的冬季了。新兵們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戴著皮帽皮手套,腳上穿著大頭鞋,都感覺非常寒冷,下車后凍得全身手腳冰涼,瑟瑟發抖,有好幾位新兵下車后腳踏冰雪摔倒在地上,宜賓還有兩位戰友,在悶罐軍列上著涼后感冒高燒,軍列到站后,馬上就被救護車送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280醫院治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集寧火車北站,各團接兵首長有條不紊的將新兵列隊集合,等候接兵車輛,組織大家有序上車。我們屏山縣大乘區入伍的楊寧、王剛、陳興富、歐陽戎、廖漢初、楊立銀、楊期懷、楊懷樹、王道全、陳國祥、楊相華、劉澤銀、劉從榮、舒進兵、廖永高、李家鄉、龍承軍、喻地成、王治松、譚昌富、尹國倫、洪克林、尹林、李家勇等20多名新兵 ,在集寧北站站臺上列隊等候去連隊的車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一會兒,一輛敝蓬軍車向我們列隊地方駛了過來,這時,張大喜排長立急指揮新兵們有序上車。上車后,吳學仁班長用濃濃的鄉音河南新鄉話,神秘地告訴我們說:“你們知道不,這是一輛炮團拖重炮的蘇聯嗄斯牌汽車”。不一會兒,又調頭面對我們神秘說:“以后你們啥都會知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乘巖門入伍的小個子楊期懷戰友,是這次接兵在大乘中學挑選的應屆高中生,在上車時,由于后車板很高,又背著背包行李,穿著大頭鞋,爬吊了好幾次,都爬不上車,還好車下的接兵班長和車上的戰友們,又拖又推,才把他推扶上汽車了。這輛蘇聯嘎斯敝蓬軍車,才慢慢地行駛出了集寧火車北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烏蘭察布的深夜,一片靜悄悄。軍車在110國道察哈爾右冀前旗的一條漆黑公路上行駛,行駛中車燈射往公路遠方,我們在車上還看到不遠處有好幾只在雪地里尋食的野兔,聽見嘎斯車發動機的轟鳴聲后,這幾只野兔迅速逃竄,逃離了我們的視線。刺骨的雪風吹刮在新兵臉上,很少見過冰雪嚴寒的四川兵在車上冷得凍手凍腳,雙腳在車板上直跺腳,也不知道,軍車將要把我們運送往何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敞篷軍車在國道上行駛了一個小時,途徑侯家溝,就進入到營區公路,經過了師部、醫院,汽車向左行駛開進了一條彎彎曲曲進腦包山上公路,在進入營區的一個山坡處,新兵們在左右搖擺的軍車上,看見了遠處半腰山上有像星星一樣的燈光,車上有幾個戰友激動地跳了起來,指著亮燈光的地方用四川話說:“你們聽,還有敲鑼鼓聲音,好像要到連隊”。不一會兒,軍車就在半山腰的營房操場上停了下來,操場上站滿了前來迎接新兵的指戰員們,鑼鼓聲和戰友們的歡迎呼聲,響徹云霄,場景非常感人。帶隊的張大喜排長,從駕駛室里下來,向車上的我們大聲喊道:“戰友們,到家了,炮一連歡迎你們”。新兵們這才知道到了部隊軍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一片白雪皚皚的大山,炮一連從1969年11月奉命北上,就住扎在這大山溝里,后來才聽老班長們講,這里就是烏蘭察布盟有名的“腦包山”,“腦包山”最高主峰海拔有二千多米。新兵們帶著自己背包行李,紛紛從汽車上跳到半尺多厚的雪地上,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冰天雪地,荒涼的大山。新兵們都瞪著大眼,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一個個心都涼了,臉上表露出不安和焦慮。短暫的集合列隊后,連部值班長宣布新兵分班命令,我和李家鄉、王治松、李家勇、喻地成、劉澤銀,還有幾個山西晉城的戰友分到新兵二班,王道全、劉從榮、尹國倫幾個戰友分到了二連。分班宣布后,連隊干部戰士熱情地,幫新兵們背提背包,問寒問暖。送我們到二班營房,老兵們送茶倒水,取暖火墻燒得寢室內暖和和的,憂如回到了家的感覺,讓我們萬分感動。先前的不安和焦慮,已被連隊干部、老兵們這熱情而瞬間熔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內蒙烏蘭察布的冬季非常寒冷,寒風凜凜,恰似一幅美麗的北國風光景色。每年,最冷的寒冬臘月,氣溫都是在零下20 —30攝時度。205師指戰員們北上后,為了解決取暖這一難題,采取了傳統用燒煤的方法取暖。這種取暖的方法,還真比較特別,就是在建營房時兩個班共用一個進門通道,在通道里各建一個取暖火爐,同時在各班寢室里用磚塊砌一個長1.5米、寬約0.25米、高1.3米的取暖火墻,將火爐煙道出口連接著寢室取暖火墻。取暖原理,就是火爐煤煙,經過取暖火墻內的循環煙道,將熱能保留在了取暖火墻內,再連接室外煙囪管道,把燃燒后的二氧化碳煤煙廢氣排放出去。這個取暖方式雖然比較原始,但是效果不錯,安全節能環保,火爐燒的取暖火墻可使室內溫度能達20c度以上。班里戰士們每天的開水、洗臉熱水等生活用水都靠它來解決。軍訓一天下來,到了晚上睡覺前,新兵們都把大頭鞋里潮濕的鞋墊、襪子,放在熱騰騰的火墻上烘烤,這樣第二天穿上更加舒服些。這對很少有見到雪景的四川兵來說,室外冰天雪地,室內像春天一樣暖和和的,就是天壤之別,確實讓人不那么習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包和行李放好后,班長又通知我們新兵到連隊操場集合,整隊徒步到了飯堂。連隊飯堂里,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十多張矮矮的四方桌,戰士們在這里就餐沒有吃飯坐的板凳,飯堂里整潔明亮,連隊干部戰士都在這里吃飯就餐,按照班排序列以班為單位,戰士們一塊蹬著圍在四方桌前吃飯就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晚,炊事班李天林班長和老兵們還特意為四川新兵,準備了辣椒多一點的土豆絲、白菜炒肉片和熱氣騰騰的番茄蛋花湯。這一晚,是我下鄉當知青,離開四川家鄉吃得最香的一頓。記憶里,火車開往內蒙沿途有兵站的地方沒幾個,印象里成都、廣元、西安、鄭州、大同火車站設有兵站,到了兵站才能吃上一頓米飯和饅頭。記得那天夕陽西下,已過吃晚飯的時候了,被悶罐軍列顛簸已餓的饑腸轆轆新兵們,還趟在鋪上做自己的美夢。排長一聲急哨并大聲喊道:“列車馬上就到廣元兵站,大家準備下車,集合開飯去”。軍列駛進廣元火車站,列車徐徐停靠,在張大喜排長的口令下,新兵們下車后,集合列隊帶上自己的漱口盅到兵站就餐,饑餓狀態下的新兵們,聽到開飯的口令后,就不聽指揮了,大家迫不及待,蜂擁而上,幾十個人擁擠到一個裝滿米飯的大簸箕周圍,同車廂的戰友劉澤銀在用盅盅盛米飯時,被后面來盛飯的戰友推擠進了大簸箕里,一只大頭鞋踏進了裝滿米飯的大簸萁里,腳剛剛從簸箕里退出來,不到三秒鐘,大頭鞋印就沒了,被搶米飯的戰友用漱口盅全盛去了。那場景,狼籍一遍,大家都在圍著大簸箕盛搶米飯,生怕盛不到飯吃,斯文一點的新兵,根本無法搶盛到米飯充饑。廣元這頓晚餐,等戰友把米飯都盛滿后,大簸箕里只剩下一點點米飯了,我和楊期懷、陳國祥各自只盛了半盅盅米飯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晚上,餓來睡不著覺,就和班長講起晚餐搶米飯的事,班長吳學仁才悄悄給我講:"到了兵站就餐時,一定要早點去排隊盛飯,盛第一盅盅飯不要盛滿了,只勺一半,趕緊吃完,再去盛滿第二盅盅,你就一路不會 餓肚子了”。憑著班長傳教的"盛飯經驗",列車行駛去內蒙的沿途路上,每到兵站就餐,都會用上班長的“盛飯經驗”,班長的“言傳身教",使肚肚吃得飽飽的,沒餓上肚子。遇上沒有兵站的時候,排長就會把在兵站事先準備好的面包、饅頭發給大家解決溫飽。臨時停車和等候綠皮客車通過時,新兵們是不能下車停留的,不管等候多長時間,都只能在車上等候。悶罐軍列在規定火車站停靠后,新兵們才能跳下悶罐車廂,像放風時的,跑步上廁所,抓緊時間解手方便及洗漱,方便洗漱完畢,趕緊拿著自己的軍用水壺,去開水房排隊裝開水,解決車上飲用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軍列駛達河南鄭州兵站,開水房前排著四路長長的隊伍,等到我放開水時,鍋爐開水綠燈變紅燈,開水放完了。就在這時,站臺執班工作人員吹著急哨,叫新兵們趕快上車了,此刻,我也就沒多想了,為解決列車上飲水解渴,我放滿了未開的一壺水跑步上了軍列。幸好那會兒年青身體好、身體棒,喝了這么多生水都沒有鬧肚子。這晚,第一次來到連隊食堂,看到這么多可口的飯菜,忍不住一口氣,就吃下了兩大碗米飯。至今,也忘不了入伍到部隊的那一夜,忘不了連隊那一頓豐盛的晚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歷經了知青歲月,又踏上從軍生涯,在這片白雪皚皚的要塞邊關,幢憬著美好未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軍之路,從軍之夢,道路坎坷而漫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圖/部分來源網圖,鳴謝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楊寧,四川樂山市人,曾下鄉當過知青、當過兵。熱愛寫作,有四百余篇文章先后刊載于《人民政協報》、《中國質量報》、《四川日報》、《四川旅游報》、《宜賓日報》、《天府作家》、《天府散文》等,其中有十余篇文章榮獲省市好新聞獎。2019年【難忘的軍旅】,榮獲《天府影視》優秀作品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平泉县|
维西|
张家口市|
汉阴县|
阜城县|
金寨县|
阳曲县|
五原县|
泰来县|
龙口市|
甘泉县|
达孜县|
合肥市|
禄劝|
托克逊县|
井陉县|
石林|
当涂县|
修武县|
安塞县|
莱州市|
来安县|
大安市|
肃北|
岑溪市|
滕州市|
卓资县|
定西市|
金沙县|
微山县|
奉化市|
柞水县|
洛阳市|
襄汾县|
佛坪县|
济源市|
古交市|
灵川县|
乌拉特中旗|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