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伊世海</p><p class="ql-block">2022.12.15</p> <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剛剛蹣跚學步,父親牽著我的手,走在龍門橋的馬路上。向前方遠遠望去,看到高高的慈恩塔上工人正在拆塔的場景。那時的印象很深。長大后才知道,歷史上有古壽寧橋和寧陽三塔之景,可惜我都沒有看到過。</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慈恩塔</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寧陽三塔</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壽寧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德林收藏的古壽寧橋圖片</h3> <p class="ql-block">寧陽三塔 施銘祿畫</p> <p class="ql-block">古壽寧橋 施銘祿畫</p> <p class="ql-block">古壽寧橋 施銘祿畫</p> <p class="ql-block"> 在學齡前,街上有好多的大字報、漫畫張貼出來,還不識字的我特別喜歡漫畫,天天跑去看。看著看著就萌生了畫畫的興趣。因為喜歡畫畫,慢慢的結識了許多畫友,大家經常在德老家的小閣樓里聊得海闊天空,相互學習欣賞。有一次,聊到下半夜了,德老、賢彬和謙子堅持要送我回家。在經過壽寧橋的時候,起霧了,氤氳之氣從翠江河里不斷的升起,彌漫了整個縣城。路燈在霧氣的籠罩下變得蒙朧起來,周邊的景物如同仙境一般。看到這么美妙的場景,大家頓時興奮起來,駐足觀望,流連忘返。許多年后還依稀記得那晚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2年拍的壽寧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畫友在城墻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與小時候相似的霧景</p> <p class="ql-block"> 當時一起畫畫的還有伊伙根,他家住在城隍巷,是伊朝棟第七代孫。伊朝棟是乾隆進士,官至光祿寺卿,著有《賜硯齋詩鈔》,《南窗叢記》等,詩風高韻逸氣。我小時候也常常去他家玩。記得他家門檻很高,廳堂很大,正廳上面掛著一塊伊朝棟兒子伊秉綬書寫的“賜硯齋”匾,“賜硯齋”三個字,高古博大,氣勢恢宏。伊秉綬也是進士出生,歷任刑部主事,曾任惠州、揚州知府,均有德惠政聲。其書風典雅秀美,超絕古格,著有《留春草堂詩鈔》等。聽伊伙根說文革破四舊時,造反派到他家抄走了好多祖上留下的古董字畫,這塊大匾當時是大人用紅紙寫上毛主席萬歲貼在上面,才得以保留下來的。后來還在他家看到伊秉綬為其弟伊秉徽題寫的齋名“生香舊舍”匾,還有劉墉贈伊朝棟的七言壽聯:“有子名高翀漢鶴,知君望重傲霜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乾隆皇帝賜研拓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賜研齋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香舊舍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墉贈伊朝棟七言壽聯</h3> <p class="ql-block"> 在寧化方田的朱王村,曾氏香火廳石門上,保存著伊秉綬的行書“弄月吟風”。這四個字,勁秀典雅,疏朗流動。據說伊秉綬還寫過東山橋碑銘,是他晚年最成熟的書法作品,可惜這個碑已遺失。</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弄月吟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氏香火廳</h3> <p class="ql-block"> 伊秉綬一生樂善好施,注重教育。在秋水園、曹坊等地興辦講堂、翠峰書院等。有一年,寧化城墻坍塌,他出資千金維修。又一年,家鄉遭遇饑荒,他不僅捐糧救災,還利用自己的身份游說商家平價糶米。并捐義糧二百石,賑濟災民。他還倡修廣濟、龍門二橋,籌措錢銀萬兩,造福百姓。</p><p class="ql-block"> 伊秉綬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為清一代名吏。《蕪城懷舊錄》稱贊說:“揚州太守代有名賢,清乾嘉時,汀州伊墨卿太守為最著,風流文采,惠政及民,與歐陽永叔、蘇東坡先后媲美,鄉人士稱道不衰,奉祀之賢祠載酒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秉綬銅像(伊士哲立)</p> 伊伙根家當時保存了伊秉綬的兩塊黃蠟丑石。伊秉綬喜歡玩石,據伊秉綬第七代孫女伊紅梅介紹,伊秉綬在任楊州知府時,從揚州用船運了好多石頭回來,其中有兩塊很大的黃蠟石,可拼成太師椅,夏天坐在上面乘涼,久坐有治療痔瘡的功效。這兩塊黃蠟石,其中一塊被埋在秋水園(一中操場)的池塘里,另一塊曾放在八十年代的翠園里,石頭有一米多長,六十厘米寬、五十厘米高,后來翠園改建,黃蠟石下落不明。這塊黃蠟石就是伊秉綬秋水園的“倚醉石”。伊襄甲曾賦詩一首:“今來秋水園,昔屬蚔園有。若使能點頭,何不一回首。頑以人則傳,從茲歸賢守。秋水共長天,并汝為三壽。”詩中的“昔屬蚔園有”說明這塊黃蠟石來自于楊州的蚔園。民國版《寧化縣志》主要編纂黎景也曾有一首《伊太守秋水園倚醉石》詩:“太守當年曾倚醉,何期古石等殘花。傷心慘淡鄰書院,回首蒼涼守研家。明月清風幽契舊,荒煙蔓草暮云遮。伊人已去寧孤傲,雅近何妨俗士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水園圖</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秉綬玩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秉綬玩石</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賢彬畫的伊秉緩玩石</p> 城隍巷旁邊是水門巷,水門巷正對著城墻下面的水門口,通往水門口的臺階是青石板鋪成的。水門口的河水清澈見底,人們在河邊挑水洗衣,水門口的青石臺階常常濕漉漉的。那時候好多小伙伴常在水門口戲水游玩。水門口河對岸是一個菜市場,橫跨水門口與菜市場的是一條簡易的小木橋。菜市場往西走就是橫街,橫街兩邊是木頭房子,沿街是店面,有食雜店、打面店、打鐵店、賣布匹的等等。靠河邊的房子是吊腳樓,住在里面的人可以從樓上往河里取水。橫街的小木屋和吊腳樓是當時一道獨特的風景。橫街往道士弄走就到了小溪邊,小溪不大,沿河有五六個石板橋,是一幅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小河兩邊也有些店面,印像較深的是縫衣店、打錫店、打銀店。外婆就住在小溪邊的第一個石板橋邊上,她常常走過石板橋到對面的河邊洗衣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拍的水門口舊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門口洗衣挑水的臺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兒時游泳常爬在上面的兩塊石頭</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與水門口相似的小木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橫街吊腳樓</p> <p class="ql-block">橫街吊腳樓 施銘祿畫</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輔成水泥路的小溪邊</h3> 穿過橫街就來到了烏龜石前,沿階而下有一塊石頭,狀如烏龜臥在河里,周邊的住戶都在這里洗衣挑水。聽說夏天住在這里很涼爽,沒有蚊蟲叮咬,傳說蚊子都被河里的烏龜石吃掉了。烏龜石對面是豬仔壩橋,從城墻下城門出來,常有人在此挖河沙。經過烏龜石再往里走就到了薛家坊的車亭坪,謝氏家廟就座落在此。紅軍時期這里曾是城關紅軍醫院,里面木墻上還留下了許多紅軍標語。當時的家廟,已沒有謝氏祖先牌位,改成了普通住宅,因為親戚也住在這里,所以兒時經常去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烏龜石前</p> <p class="ql-block">烏龜石舊景 施銘祿畫</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城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豬仔壩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薜家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謝氏家廟</h3> 那時縣城都是青磚灰瓦的老宅,大街小巷的路面是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我家在城內,是一座幾百年的老宅。從大門進去有雨坪,地面是鵝卵石鋪的,小時候兄弟姐妹都在雨坪玩耍。從雨坪往里走是下廳,上廳和后廳。每道門都有門檻,天井四周用花崗巖切成。大廳的木墻上還貼著一張祖上考中舉人的喜報,喜報早已褪了顏色。據說當時中舉的人是騎著高頭大馬,披著紅花,被一大幫人敲鑼打鼓擁著慶賀。我家老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修建北大街時被拆除。<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門巷老宅</h3> <p class="ql-block"> 城內往北的北山有光嚴寺,伊朝棟《秋日廣濟橋晚眺》詩中“疏磬帶云來北寺,”指的就是光嚴寺。當時的光嚴寺己經沒有僧人,是一座破敗的舊廟。里面雜草叢生,兩邊的墻壁上畫著高大的四大天王,雙目圓睜,象是在注視著曾經的輝煌。光嚴寺是元至正年間開基的。當年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派了十個弟子分赴各地開基立業,其中玄沙禪師來到寧化。光嚴寺為磚木結構宮殿式仿古建筑,民國年間有一千余平方米。寺門匾額“光嚴寺”三字為清代書法家伊立勛(伊秉綬玄孫)手書。民國年間已是城中名寺,香火鼎盛。后來曾看到魏古元寫的一篇光嚴寺的文章,記載:“光嚴寺周邊景色宜人,春天油菜花開,芬芳四溢,高僧輩出。”上世紀八十年代曾重修光嚴寺,1991年7月20日(農歷6月初10)北山建公園時被拆除。</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修光嚴寺照片</h3> <p class="ql-block"> 寧化是一座古老的縣城,隨著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很多老宅也慢慢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但是兒時的記憶依然還留在了我的腦海里。現在水門古巷還保留著一些比較完整的老宅,經過維修重建,一條古色古韻的水門巷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走進水門古巷,腳踏著青石板,就會重拾起一段記憶和一縷鄉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現在的水門巷</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海南省|
南部县|
吉安县|
九江县|
台北县|
民乐县|
古浪县|
马龙县|
新安县|
满洲里市|
宁阳县|
班玛县|
翁牛特旗|
安新县|
大关县|
于田县|
郯城县|
焦作市|
英德市|
天台县|
和政县|
萍乡市|
石家庄市|
德昌县|
乌鲁木齐县|
留坝县|
东乌珠穆沁旗|
藁城市|
义马市|
綦江县|
穆棱市|
汉阴县|
三亚市|
鄱阳县|
盘山县|
顺义区|
浙江省|
涟源市|
金沙县|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