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學生們基本上都不會用小刀自己削鉛筆了,因為他們這一代人一開始上學接觸到的就是自動鉛筆了。<br> 我上小學時是60年代初期,那時的國民消費水平是極低的。不過那時已經有了自動鉛筆了,只是我家的條件不好,且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家長怎能會給我花5毛多錢去買一只自動鉛筆呢,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因為那時一只鉛筆才二三分錢,5分錢一只的就是帶橡皮的鉛筆了。當年中國最好的“中華”牌繪圖鉛筆也不過就是一角錢一只。<br><br> 我當年就是用的這種小刀。 <p class="ql-block"> 說到削鉛筆,那時的鉛筆三分錢一只已經就是質量不錯的了,所謂質量好就是鉛筆的木材的好壞,好的鉛筆的木材應該是兩片木材基本是一致的,軟硬相當,削起來阻力相等,質量差些的兩片木材軟硬不一,削起來比較費力。看其質量好壞,僅從鉛筆的端面的顏色一看便一目了然。削鉛筆的小刀也是四五分錢一把,但是質量都不怎么樣。每天晚上提前削好鉛筆就是睡覺前的必做之事。那年代能用上轉筆刀的同學也是很讓人羨慕的。在上小學用鉛筆階段我是沒有用過轉筆刀的。</p> <div>查了相關資料,當年的刀片有“飛鷹”牌的。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這個商標。<br></div><br> <p class="ql-block"> 記得三年級時班里有一女生王某某,她就不用折疊式小刀削鉛筆,而是用一種很小的刀片來削,那刀片約有4公分長,寬約1公分,看她削鉛筆時那刀子極快,比我的折疊式小刀快多了。</p><p class="ql-block"> 那時不知道王同學的刀子是從哪里買的,多少錢一個,很是好奇,也不好意思問其它同學,就跑到附近的文具店里去看,也沒找到這樣的刀子。很長時間后才知道那是男士的剃須刀架的專用刀片。小刀片削鉛筆快是快,就是太小不好握住。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我父親那時也沒有那樣的剃須刀架。</p><p class="ql-block"> 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王同學轉學了。</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后同學聚會時還向其它同學打聽過王同學,同學老G(G是王同學的近鄰)說:王因為當時總有同學給她起外號,感覺壓力太大后來就轉學了。聽此消息后我第一感覺就是王同學的父母親一定是個很有文化修養的或者說起碼對心理學知識有一定了解的人。他們對女兒的愛是發自內心的、務實的愛。</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我理解其本質是讓你教會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能設身處地地思考自己所處的位置,分析利敝后作出對自己更有利的決策。現在回想王同學的父母親應該是非常睿智的人。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起碼能認識到當愛女無力扭轉一個對自己很不利且帶有傾向性的事情的時候,換一個地方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與其讓女兒在自己不喜歡的環境下委曲求全地湊合,不如換個地方去重新開辟自己的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6――12歲年齡段的小學生是其心理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時期,特別是女生。一旦不良環境對心理因素的影響形成后對其今后一生的應對各種情況下的第一感觀的認定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p><p class="ql-block"> 王同學的父母理解“孟母三遷”的含義更深刻。知道女兒學習環境不好時,寧愿選擇幫女兒轉學,也不愿意讓女兒在壓力大的環境下湊合。這得有多么大的決心和勇氣呀。要知道那時我們家附近只有一所小學。再有就是在三四里路以外的地方了。那時一個工人家庭的收入都是有限的。不管是每天走路還是選擇騎自行車或乘公交車上學在六十年代初期這都是一條漫長的路,必競為此要選擇搬家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那時的住房比什么都緊張。</p> 幾十年過去了,面對近幾年出現的且漸多的校園暴力及中小學生自殺現象,盡管是極少數的個案但也會讓大多數家長擔心和恐懼。我相信沒有哪個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與有暴力行為甚至暴力傾向的人為伴。但令人擔憂的是有沒有家長愿為當下教育環境出現的種種劣跡而找到出現問題的底層根源。<br> 對任何人來說選擇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取舍的,因為選擇就意味著放棄。正確的選擇就為今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據同學們說王同學換了學校后的學習與人生的路走的都不錯。這應該感謝她那了解人性的父母親。<br>部分照片來自網絡<br> <br>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初稿<br>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修訂<br><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广宁县|
资中县|
岳普湖县|
理塘县|
巴南区|
晋州市|
如皋市|
罗江县|
清流县|
连城县|
光泽县|
兴宁市|
昭通市|
汽车|
德州市|
靖远县|
宁蒗|
漳浦县|
泗水县|
芜湖市|
虞城县|
阿拉善右旗|
蒲江县|
盐池县|
苗栗市|
城市|
中超|
温宿县|
和静县|
长顺县|
光山县|
桦南县|
鹿邑县|
巢湖市|
招远市|
锡林浩特市|
龙口市|
阜平县|
洛扎县|
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