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當代吟誦筆談六則(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中寅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關于詩國吟誦譜的建言</span></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當今吟誦復蘇的領軍人物徐健順先生終于明確了一個問題:中華吟誦要有吟誦譜。他說:吟誦,主要不是“調”的問題,而是“法” 的問題。“比如說吟誦譜,以前很少用。但后來發現,無論是教學、創作還是搞研究,特別管用。”使用和推廣吟誦譜,應視之為當前吟誦研究的一大進步和積極舉措。對此,我有親身體會,現提三點建議供學界方家和吟友們考慮:</p><p class="ql-block"> 一、關于吟誦譜,實際運用和操作時可細分為字譜、句譜、篇譜,其中的字譜最為關鍵。因為,字譜是根據漢字聲調的實際讀音(今稱“調值”)而確定的樂音之譜,它能徹底消滅當前吟誦的“倒字” 現象。無論是隋唐以前的“四聲配五音”, 還是宋明以后和現代以來的五聲擇七音,都應按樂律來精準地確定漢字的字譜。</p><p class="ql-block"> 二、從學理和樂音上看,嚴格地說,如果你是共同語(雅言)吟誦,那么,你是哪個時期的共同語(雅言),就得按該時期雅言的實際讀法(調值)來對漢字擬聲和取音。如果你是方言吟誦,那么,你是何種方言吟誦,就得按該方言的實際讀法(調值)來對漢字擬聲和取音。只有這樣敲定漢字的字譜(樂音),并進而擴大到句譜和篇譜,中華吟誦才是科學的,才不會像某些套吟那樣出現“倒字”現象。</p><p class="ql-block"> 三、吟誦譜在教學與研究中要成為當代文本而傳承。進一步,吟誦要與賦詩填詞這一當代創作結合起來,斯事大哉!先秦的“聲依永(言)”和南宋的“依字行腔”告訴我們:吟誦的根基在漢字!漢字為主,樂譜為從;漢字為大,樂譜為小;漢字為重,樂譜為輕。因此,必須保證漢語詩詞的整齊排列。以此為前提,漢字居上、樂譜居下乃中華正道!今之吟誦譜,絕不能追隨西洋式歌譜,絕不能讓漢字這位主人居下而讓樂譜這個仆從居上,絕不能只顧樂譜整齊而導致漢語詩詞沒法對齊甚至慘不忍睹。否則,必使倉頡與孔孟痛哭于九原!</p><p class="ql-block">??關于這一點,觀看明代以來昆曲之蓑衣譜(大寫的漢字旁邊,向下斜著排列工尺音而形似漁夫所用的蓑衣),可知漢字高高在上,其地位不可動搖。近代以來,西洋式歌譜的樂音居上、漢字居下,并非固有的華夏傳統,而是顛倒了華夏傳統。而今國學勃興,吟誦復興,應該把顛倒的事情再顛倒過來,從而回歸正道。 </p><p class="ql-block"> (2019.6.18.)</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對陳允吉談古詩文吟誦的看法</span></p><p class="ql-block"> 目前,復旦大學陳允吉教授的吟誦課相關視頻正在網傳,他在視頻中談到了三個觀點,逐個點評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吟詩的腔調比較簡單,重在吟,不重在歌。這個應該認可!二、對吟誦者個人來說,腔調大致固定,且與詩意無關。這個有待商榷!三、吟誦的語言基本上是方言。這個符合大概率!但涉及到與方言對應的共同語時,他說”元以后入聲沒有了”,這是照搬了以往教科書上的套話,信不得!</p><p class="ql-block">??漢字母語的入聲和入聲字,在明代《洪武正韻》、《元韻譜》、《西儒耳目資》三書中明明白白存在著,在清代《詩韻合璧》、《詞林正韻》、《曲韻驪珠》三書中也明明白白存在著。因此,怎么能說“元以后入聲沒有了”?實際上,遠承兩宋,明清以來近古音漢字五聲(陰陽上去入)已為常態,有入聲的書館和書房讀書音才是吟誦的真相!元代四聲恐怕只能是當年周德清總結出來的口語音,士人科舉無望,也干脆用口語寫散曲,來點兒諷世、自嘲和懷古等等,從而形成為元代北曲(北方散曲)。但即便是口語音,入聲也存在于北中國某些地方以及廣大的南中國。</p><p class="ql-block"> 此外,陳允吉教授的吟誦之聲,始終未能抵達趙元任、戴君仁、華鐘彥、陳少松等吟誦學者的高度,更未上達趙元任當年在吟誦音頻中傳送出來的審美標準:詩作的韻腳字,其落音回環再現,首尾呼應!</p><p class="ql-block">???? (2020.4.1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臺島王偉勇吟誦教學指瑕</span></p><p class="ql-block"> 詩國吟誦,臺灣習慣于叫吟唱。臺島成功大學王偉勇教授的吟唱教學在大陸頗有影響。由于受國內多所大學之邀,他的教學視頻廣泛傳播,從而收獲了不少吟誦粉絲,影響了大批青年學子。現根據他對唐宋詞《漁歌子》和《菩薩蠻》的吟唱教學,以網上視頻《名家講堂/王偉勇教授詩詞吟誦講座(九)》和《古典詩詞之誦吟歌唱(五)》為依據,將耳聽吟聲和眼看課件結合起來談談我的感受。優點和長處就不說了,讓別人去說,這里只談缺點和不足,所謂指瑕是也。古人對“詩圣”杜甫的詩篇尚能指瑕,今人自可仿效著來對吟誦進行點評吧。</p><p class="ql-block"> 王偉勇先生施教吟唱,好像是臺灣的鹿港調,以前早就聆聽過。這個調子,我總的感覺是:它是大眾化的,不是很雅,而是較俗,好像有一種“熱鬧”在里面。當然,這里講的雅和俗,不是貶低哪一方,而是指風格而言。拿臺灣戴君仁先生的吟誦和大陸文懷沙先生的吟誦風格一比,雅和俗就分辨出來了。</p><p class="ql-block">??關于張志和《漁歌子》的吟唱,王教授施教的課件與樂音不是很嚴格,也明顯欠妥。既然強調入聲字短吟,且用紅色標出了篇中“白”和“綠”兩個入聲字,但“青箬笠”的“箬笠”和“不須歸”的“不”皆為入聲字,教學過程中卻并未標出來。尤其把“笠”這個入聲字吟唱成沒有停頓的拖長的雙音:2 3,實在沒有道理啊。</p><p class="ql-block"> 另,“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肥”是陽平字,王教授卻吟唱成了陰平字,聽起來好像是“鱖魚非”。其實,“肥”不能吟唱成⑥(加圈為低音,下同),按國語(老國音和新國音)應該吟唱成③⑥,按昆腔則應吟唱成⑤⑥。還有,結篇“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歸”的樂音為1⑥,運用了羽音來協韻,章法正確!但,按國語讀法和吟法,“歸”為陰平字,只能“平道”不能“低昂”,將樂音處理成1⑥就是前昂(高也)后低,明顯地沒有按照陰平的字聲來行腔,這就不對了。其實,“歸”的樂音應該處理成波音⑥,吟成⑥1⑥才對。</p><p class="ql-block"> 再談《菩薩蠻》的吟誦教學。溫庭筠的《菩薩蠻》,詞風特別婉約而雅致,王教授的嗓音與吟唱沒法匹配,好比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聽起來不是味道。其實,在這種沒法匹配的情況下,用嗓就得改變一下,即:不能用大嗓(真嗓),應該用小嗓(假嗓)來吟唱。當然,王教授沒法做到,吟誦界只有張衛東先生等少數幾個人才能做到。</p><p class="ql-block">??另,溫庭筠的《菩薩蠻》,如果是用北昆(北派昆腔)來吟唱的話,其樂譜來源于清代謝元淮《碎金詞譜》。王教授說《碎金詞譜》中《菩薩蠻》屬于“北音”,不能采用入聲唱法,故而吟唱入聲字“滅”、“雪”時,將樂音拖得較長。怎么說呢,不能采用短音而休止的入聲唱法,這應該屬于北派昆腔的吟詠講究,地處東南的鹿港調也必須這樣嗎?看來還得存疑。鹿港調吟唱中,其它篇章的入聲字能用短音來處理,那么,溫庭筠《菩薩蠻》的入聲字“滅”、“雪”同樣可以處理成短音休止。還有,該詞結句“雙雙金鷓鴣”的“鴣”屬于陰平字,查《碎金詞譜》給定的樂音(工尺譜)為單音:五(相當于簡譜音6)。王教授吟唱“鴣”時,發出來的樂音卻是尾音降低的雙音:1⑤。問題來了,尾音降低雖然用⑤照顧到了章法上的協韻,但對于“鴣”這個陰平字來說,取音卻并不合適。該篇尾字“鴣”,只有將樂音1⑤修正為⑤(波音并拖長),字法上才會穩妥。</p><p class="ql-block">????????? (2020.11.28.)</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 陳中寅,字孟晨,湖南祁東人。退休教師,高級職稱。 1977級本科,新中國以來首批歷史學學士。系中華詩詞學會原理事,吟誦研究者與傳承者。行世有專集《待笛軒吟稿》和專著《詩國吟誦存譜》,網上設有“國詩吟誦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亚东县|
新兴县|
吉安市|
固镇县|
宾川县|
承德县|
平舆县|
彭阳县|
淅川县|
静宁县|
山东省|
班戈县|
杭锦旗|
方城县|
东明县|
绵阳市|
台湾省|
盖州市|
高安市|
北流市|
娱乐|
密山市|
台州市|
南安市|
营山县|
拜城县|
韩城市|
来宾市|
天水市|
静海县|
磐石市|
南郑县|
孟村|
吐鲁番市|
漳州市|
昌黎县|
靖安县|
武强县|
报价|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