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腦膜中動脈解剖<div><br>腦膜中動脈在分叉(紫色圓圈)之前向后發出巖支(1),向前發出海綿竇支(6)。<br><br>巖支(1)發出鼓室上動脈(2), 進入中耳后,跟頸內動脈巖段發出的頸鼓動脈(3)吻合,跟咽升動脈(24)發出的鼓室下動脈(4)吻合,以及跟枕動脈(26)發出的鼓室后動脈(莖乳動脈)(5)吻合。<br><br>巖支對面的海綿竇支(6)跟海綿竇下外側干(ILT)(7)吻合,后者可通過眼動脈腦膜深返動脈 (8)連接眼動脈(9)。<br><br>海綿竇下外側干(7),腦膜中動脈和眼動脈(9)也可以通過小腦幕緣動脈(10)互相連接, 小腦幕緣動脈(10)的起源有變異,常規發自腦膜垂體干(13),但也可以通過眼動脈腦膜淺返支(12)起自淚腺動脈(11)。<br><br>在翼點處腦膜中動脈分叉,其額部分支(14)向前內發出內側分支(15),該分支可在顱內分叉形成外側的腦膜淚腺動脈(16)和內側的蝶竇動脈(17)。這兩支均可到達淚腺動脈(11),腦膜淚腺動脈(16)與淚腺動脈(11)的吻合點可能遠于蝶竇動脈(17)與淚腺動脈(11)的吻合點。在經腦膜中動脈入路行栓塞手術的過程中,必須警惕腦膜中動脈與眼動脈(9)或海綿竇下外側干(7)的吻合,因為栓塞物顆粒有可能通過這些危險吻合進入眼動脈(9)或頸內動脈造成誤栓。<br><br>腦膜中動脈額支(14)到達凸面,隨冠狀縫到中線與眼動脈篩前動脈發出的鐮前動脈(18)吻合,以及跟對側腦膜中動脈分支(19)跨中線吻合。腦膜中動脈后支(20)分為巖鱗支(21)和頂枕支(22)。巖鱗支(21)與咽升動脈(24)的頸靜脈支(23)和枕動脈(26)的乳突支(25)形成吻合。頂枕支(22)在臨界區跟椎動脈(28)發出的腦膜后動脈(27)吻合。<br></div> 圖2 腦膜中動脈分支的吻合<br><br>左側表格描述了腦膜中動脈主要分支的起源、供應區和可能的吻合,中括號里面的數字或符號跟右側解剖圖里各動脈分支旁邊的標識相對應。<br><br>巖支(1)于棘孔處發出,供應三叉神經節和神經、中顱窩底后內側硬膜、小腦幕內側半、巖上竇,可能與咽升動脈(24)、腦膜垂體干發出的小腦幕動脈(13)吻合。由于巖支供應三叉神經節,所以在經巖支注射二甲基亞砜或Onyx膠時,很有可能誘發三叉心反射(TCR)導致血壓和心率驟降,可提前靜脈給予阿托品預防。<br><br>鼓室上動脈(2)發自巖支(1),供應巖淺大神經、膝狀神經節、鼓室上部,與鼓室下動脈(4)、頸鼓動脈(3)、鼓室前動脈(三角)和莖乳動脈(5)吻合。由于鼓室上動脈供應膝狀神經節,所以經巖支入路注射Onyx膠,術后有發生周圍性面癱的風險。<br><br>海綿竇支(6)起自巖支對面,供應海綿竇外側壁,與腦膜副動脈、海綿竇下外側干(7)、眼動脈(9)的腦膜深返動脈(8)和腦膜淺返動脈(12)形成危險吻合。<br><br>前部或額支(14)起自翼點,供應額部和頂前凸面、上矢狀竇、前顱窩和中顱窩外側部的硬膜,跟眼動脈(9)發出的篩前和曬后動脈,以及對側腦膜中動脈跨中線支形成吻合(19)。<br><br>鐮支(星號)起自腦膜中動脈額支(14)或后支(22),供應大腦鐮,與眼動脈(9)發出的鐮前動脈(18)、大腦前動脈和腦膜后動脈(27)形成吻合。<br><br>內側分支或蝶骨支(15)起自腦膜中動脈額支(14),供應蝶骨小翼、眶上裂和眶周外側硬膜,與眼動脈(9)發出的淚腺動脈(11)和海綿竇下外側干(7)形成吻合。<br><br>巖鱗支(21)起自腦膜中動脈后支(20),供應中顱窩底后外側硬膜、小腦幕外側半、巖上竇、橫乙竇和后顱窩上部硬膜,與咽升動脈(24)的頸靜脈球支(23)、腦膜垂體干(13)發出的小腦幕緣動脈(10)以及枕動脈(26)的乳突支(25)形成吻合。<br><br>頂枕支(22)起自腦膜中動脈后支(20),供應顳鱗部、頂枕凸面和上矢狀竇的硬膜,跟椎動脈(28)發出的腦膜后動脈(27)在頂枕凸面形成吻合。<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始兴县|
黎川县|
正安县|
湛江市|
南溪县|
忻州市|
章丘市|
桑日县|
湖州市|
罗江县|
托克托县|
洛南县|
博野县|
南陵县|
邵东县|
建水县|
准格尔旗|
晋州市|
涟水县|
林州市|
宜宾市|
民勤县|
彩票|
渭源县|
肃南|
龙胜|
应用必备|
盐山县|
弥渡县|
潢川县|
永定县|
齐齐哈尔市|
雷州市|
绥棱县|
汾阳市|
论坛|
南木林县|
息烽县|
双牌县|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