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張海峰 主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手機攝影作品按照大的門類可以分為以下三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1、新聞類攝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新聞類攝影注重傳播,強調有傳播價值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弄事件越重大,關心的人就會越多,才有新聞傳播價值。新聞類攝影作品盡可能不要后期,尤其不能PS。</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新聞攝影的四大特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攝像這一藝術門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攝影離普通市民越來越近,人們除了使用數碼相機,還可以用手機等拍攝工具。空閑的時候,帶著一部相機,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出外走走拍拍,捕捉城市的點滴瞬間,成了不少市民的新選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正是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攝影之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新聞攝影,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和挑戰,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參與攝影,爭當新聞小拍客,他們借助手中的數碼產品,利用網絡這一平臺,分享和討論自己的攝影作品,在這之中,就有一些照片成為新聞攝影照片,但是由于拍攝群體的基數越來越大,很多拍攝者并沒有受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所以在這些照片中,照片質量參差不齊,有很多被淘汰,造成了資源浪費。正是由于以上種種現象和原因,2013年,業內很多人士提出,新聞攝影要回到本源,新聞人要牢記和遵循新聞攝影的特點。</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時效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新聞攝影的第一特點就是時效性,所拍攝的新聞照片必須體現一個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須是正在發生的、引人關注的新聞事實。例如,政治事件、社會熱點以及反映社會生活的紀實性報道等。我有一個朋友,在日報社工作,是個新聞記者,他每天不管去哪里,工作用的公文包和數碼相機都隨身帶著,幾乎天天是二十四小時待命,城市里哪里有新聞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為的就是保證新聞的時效性,掌握第一手資料,而他也只是所有新聞記者的一個小小縮影,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像他一樣的新聞記者,不辭辛苦,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去抓取點滴精華瞬間,讓我們大眾了解到了第一手新聞。所以,時效性這一特點是新聞攝影第一特點。</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 真實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真實性這一特點,是新聞攝影的生命之所在。新聞報道的事件應該也必須是真實發生的,而新聞攝影是要借助于攝影器材把事件的形式形態真實地記錄下來,幫助大眾更真實,更清楚了解事件的媒介。我認為新聞攝影的真實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照片拍攝環節的真實性,這一件新聞事件中,新聞記者拍攝時,拍攝的地點要真實,應該盡量全面地拍攝,不能在畫面中添加不是現場的物品,也不能刻意劈開一些物品不拍攝;拍攝的對象應該是事件的當事人,而不能找代替者;在拍攝的過程中不能加入個人喜好,更不能把個人意愿強加給觀者;另一方面,在拍攝過后的后期處理中,也要做到真實可信。數字時代的發展,修圖軟件的不斷更新,都給新聞圖片造假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造假成本不斷下降,在新聞攝影中,只能對色調和對比度進行優化,不能夠更改照片的內容。大家是否還記得華南虎照片事件和領導體察民情空中懸浮照片事件,這種種現象都被大家所厭惡鄙視,在當今假照片猖獗的社會中,真實性顯得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3)典型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與新聞攝影真實性形影不離的是新聞攝影的典型性特點。選擇典型瞬間是最基本最常規的手法,沒有典型瞬間,攝影就成了單純的技術手段,而無價值可言了。恩格斯說過,現實主義是除了細節的真實之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在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中,發現這其中的本質,找出最典型的地方,確實需要攝影者的能力,這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的,而是通過平日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所得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正如藝術大師羅丹的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個好的攝影記者,往往能夠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抓住稍縱即逝,耐人尋味的一瞬間,發現其中典型意義,引人深思和聯想,其思想內容和感人的力量往往超出了照片本身。記得在2008年漢川大地震期間,有這樣一張新聞照片,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在倒塌的房屋廢墟上,痛哭流涕,她的女兒失蹤多日已經被確認死亡,而她當時連女兒的尸體都沒有看見,只能抱著女兒以前喜歡的一個布娃娃作為痛苦的留念,畫面所表現的悲傷讓人落淚。從新聞攝影角度來說她是地震災害里眾多失去親人的一個典型案例,這位攝影記者沒有像別的記者一樣都涌到第一線,而是在后方拍到了這樣一個失去親人的痛苦的母親形象,通過側面表現,讓觀者感到災難的無情,并為之悲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4)現場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新聞攝影的現場抓拍,強調攝影者必須深入生活,親臨現場,在事件發生的現場,按自然環境、生活原貌進行拍攝,而不應過分雕琢,因追求藝術效果而有損于對事實的報道。正如抓拍大師布勒松所說的決定性瞬間,他認為任何運動著的事物都有一個最能顯示其特征精髓并最能引發攝影家靈感的瞬間,抓住它,就可獲得敘事狀物的真諦,也獲得抒情達意的深趣。說起現場感這一特點,不禁讓我想起前幾日,在新聞上看到的一個新聞圖片,圖片是報道哈爾濱一處火災現場,遠處濃濃的黑煙是背景,黑煙前面是正在被大火燃燒的樓房,雖然已是夜晚,但卻被熊熊的大火生生映紅,最前面是消防隊員緊張有序地在奔跑救火,地上還散落著一些被燒毀的生活用品,正是攝影者親自到現場拍攝,才有了這樣一張極具現場感的新聞照片,同時也讓觀者為火場里的被困者和消防員捏一把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無論是專業的新聞攝影師,新聞攝影的愛好者,還是城市新聞小拍客,我們都應該認真學習掌握,并且嚴格遵循新聞攝影的特點,這也是成為新聞攝影者的必修課,只有這樣才能拍出讓自己滿意,讓觀眾信服叫好的新聞照片,否則,攝影水平再高,也不是一個稱職的新聞攝影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幾張新聞類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這張作品講述了馮大爺和張奶奶的愛情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這是兩位老人在寧波鄞州人民醫院ICU里留下的感人故事,相信不少網友對這張照片還有印象,寧波的兩位老人都因病住院,但是不在一個病房。而老爺爺病情過于嚴重,不得不放棄治療,選擇出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但在離開醫院前向醫護人員請求再見一次已經很久沒見的老伴。于是便有了這張感動無數網友的照片,而這一面,也成了兩位老人的訣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這張新聞照片很感人,單從攝影角度來看還算可以,但還是有些欠缺,譬如拍攝的角度,兩位老人臉部的表情,背景的元素,人物的布局都有一些問題,但作為一張新聞作品,主題應該還算突出,新聞作品最主要還是講述故事,只要觀者能第一時間感受照片里的情節,應該是成功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張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這張照片及時記錄下了路人合力營救墜河女司機、傳遞溫暖正能量的瞬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好照片中的故事發生于去年12月1日。據當時參與救助的邵先生回憶,當天下午2時左右,一輛小轎車途經涌金廣場新華路段時,突然沖進了新華河,車內女司機及時按下了車窗,在車子不斷下沉過程中通過車窗艱難探出上半身,尋求援助。當時岸上的不少好心人都已紛紛圍上來,有的拿著木棍、有的伸出手臂準備拉她上岸。這時,一名環衛工人脫下了環衛衣,趴在地上將衣服拋向了女車主,女車主趁勢拽住環衛衣一角,在眾人共同努力下,最終順利爬上了岸。在事故現場,不知是哪位網友記錄下了這溫情的瞬間,并上傳到了微信圈、論壇,路人合力營救墜河女司機的善舉一時被傳為美談。這張照片當年被評為寧波新聞獎圖片類一等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應該說這張照片比起前一張就要好很多,構圖規矩,層次分明,一看就知道學過攝影的人拍攝的。所以我們說有一定攝影基礎的去拍攝新聞類作品,應該會獲得比較滿意的作品,但新聞類作品如果沒有攝影基礎的人拍攝未必不可取,主要還是要看作品整體有沒有新聞價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下面兩張是我用手機拍攝的一組校園新聞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榜樣面對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奧運冠軍楊倩的分享,讓同學們不但認識了不斷克服困難、不斷超越自己的奧運冠軍楊倩,也認識了一位入圍“清華特等獎學金”的00后可愛學霸,此次活動對李惠利中學射擊隊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期待我校的射擊隊可以通過今天的學習在未來取得佳績,也希望同學們從楊倩的身上,學習到愛國敬業、超越自我、勇敢頑強、精彩生活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在拍攝創意上我盡量通過正面角度來進行創作,目的就是緊扣標題《榜樣面對面》,盡可能讓主角處在C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榜樣面對面@張海峰手機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榜樣面對面@張海峰手機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新聞類作品除了以上所說的四點以外,還應該有以下幾點補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5、拍的到而非拍的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其實在新聞類題材的拍攝過程中,手機要優于單反,因為新聞類作品主要在于拍的到,而非拍的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從這一點來說,手機攝影需要向戰地攝影記者卡帕學習,他與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是好朋友,又很多共同的創作理念,他們都推崇“抓拍”,并且都不重視成像質量,不論是卡帕還是布列松,“決定性瞬間”才是至高無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所以對于紀實人像攝影來說,如今的手機攝影是非常合適的。要揚長避短發揮手機拍照的最大潛力,趕緊去大街小巷練習抓拍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諾曼底登陸》</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羅伯特?卡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男孩》</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布列松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6、內容與照片都不能造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我們再來看幾張新聞事件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華南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這是一張造假照片,不是照片假,是照片里面的故事假。周正龍,拍攝的《華南虎》照片被陜西省林業廳公開,其里面的內容真實性受到質疑,并引發中國乃至世界的關注。2008年6月底,政府宣布周正龍拍攝虎照內容造假,13位大小官員受到處分;周正龍被判有期徒刑2年6個月,所以說作為新聞照片來說,即是照片是真的,里面內容造假也是不被容忍的,甚至更為可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夜鸚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澳洲 John Young是一名博物學家,多年來他一直在追蹤一種曾被認為已經絕跡的珍稀鳥類:夜鸚鵡。 在他辛苦追蹤幾十年,終于他拍到絕跡百年的夜鸚鵡并成為傳奇。然而這張照片的公布,傳奇一下子垮了,有許多網友、讀者發現,當年Young發出的夜鸚鵡照片,非常有問題!首先,眼尖的友們,在照片的右上角發現了一個像是籠子的物品:為什么在野外拍到夜鸚鵡的照片時,旁邊會有鳥籠一樣的東西,誰把籠子帶過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第二,他們檢查了這張照片原始的拍攝信息,發現信息現實當時拍攝的時間是下午五點:但這類夜鸚鵡從習性上來講,是不可能在下午5點時候出來活動的;除非有人故意把它驚醒,或者是把它從巢穴中帶出來了。第三,有專業的網友看出來,照片是經過修圖的:鸚鵡的一片羽毛被刻意修掉了。為什么要把羽毛修掉?照片整體都拍得那么清晰了,這種資料不應該是越真實越珍貴嗎?所以最后考證得出這張照片不僅內容造假,連照片本身也造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7、追求真實同時不妨采用攝影手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我們先來看這張著名的新聞攝影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饑餓的女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這張照片是凱文?卡特,贏得九四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以新聞專業者的角度,按下快門,然後,趕走兀鷹,看著小女孩離去.。在他獲頒這一生最高的榮譽,兩個月之後,卡特自殺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這張照片非常真實,但畫面過于恐怖,作者在瞬間抓拍的,反映非洲當時的貧窮、落后的生活場景,因為受到觀者的指責,問他為啥當時不去施救,最后卡特得了抑郁癥自殺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張新聞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大眼睛女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畫面中是一個8歲的安徽女孩蘇明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拍攝者是當時解放日報的攝影記者解海龍,1992年解海龍把這一系列“我要上學”的照片交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希望工程”項目,“大眼睛”那直勾勾盯著人看的眼神幾乎打動了青基會的所有人,人們一致認為希望工程的標志就應該是這一組照片,“希望工程”由此一炮打響,照片發表后第8個月捐款已達到一個億,各大媒體都整版整版地發表解海龍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那么我們來分析以下,這張照片為啥如此成功呢?關鍵在于攝影師拍攝的非常成功,他用攝影的手段巧妙的將原本非常難看的場景進過虛化處理,突出女孩的大眼睛和手上的一支筆,我要讀書的聲音猶如在耳旁,而教室的破爛及女孩身上的臟都被虛化,所以比起前面一張它更能被人們接受,照片非常唯美又不失真實的一面。因此我們說在拍攝新聞類作品時保存真實的同時還是要進行一定的攝影技巧處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8、不能用情景再現來做新聞攝影作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某些地方為了宣傳好人好事等一些新聞事件,由于當時沒有即時的新聞照片,就事后采用補拍的方式來還原當時的事件發生,這種形式稱為情景在現,但我們認為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譬如像下面這張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民警徒手接墜樓女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在湖南省公安廳組織主辦的《永恒的瞬間: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南公安英雄壯舉攝影再現作品展》的參展作品中,一張名為《民警徒手接墜樓女子》的照片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照片中,身穿白色上衣、條紋半裙的長發女子從酒店樓上墜下,距離地面只有三四米的高度,好在下面已經有一名民警扎著馬步,張開雙臂,做好了接住她的準備。照片記錄的是2016年7月31日晚發生的真實案件,這名徒手接墜樓女的民警,叫肖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網友的疑問,一是自由下墜的人,衣物不可能向下飄,二是民警的馬步動作不可能這樣完美,最后主辦方出面解析說,故事是真實的,但照片是情景再現,后來補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2、記錄類攝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記錄類攝影客體表現,不能把漂亮的拍攝內容,作為作品的藝術美,九寨溝天藍水清游客手機隨手拍也漂亮,姑娘長得美不是你拍才美,不能把內容的美,當作作品的美。這些只能作記錄用,與藝術無關,可怕的是很多人誤把記錄當藝術。記錄類攝影也不要過多的后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記錄類攝影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第一,</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首先紀實攝影的拍攝要點關鍵在于真實性,因此在拍攝的時候內容一定要具有真實可信的原側,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容易,首先拍攝者攝影的角度和對象要及時和影片內容進行相結合,比如在某位敘述者講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攝影內容就必須要及時跟上,而且對于場景的及時切換也必須要拿捏的很準才可以。說到這里,如果將整個攝影過程當作是敘事的一種體現,那么攝影的效果就會更佳,因為這些相片在一定程度上就類似于一篇真實的短文故事,就好像是故事的親歷者在敘述著這件事,比文字更有力度,但是同樣這里面考驗的是攝影者需要對拍攝時機的把握和原本事件的完全體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第二,</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就是對事件的氛圍烘托,這種效果主要是依靠于色調的修改來實現,當報道的內容是一件比較悲傷的事情,那么在拍攝的時候可以考慮黑白等等灰色調來進行沉重氣氛的襯托,如果要報道的是一件比較歡快的事情,那么就要及時切換暖色調比如紅黃顏色。</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第三,</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也是比較關鍵的一點,紀實類作品的拍攝不可以摻雜拍攝者本身的情感,其攝影的相片必須要符合報道的人物需要,不可以有個人主觀因素混進其中,尤其是報道一些政治事件,或者是戰爭,活動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賣豬@楊忠華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燈光球場@楊忠華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象山街景@楊忠華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記錄類攝影一般呈現出的是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而藝術價值則被削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我曾經拍到過下面這張照片,這不算是新聞事件,但還是有故事的。算是屬于記錄類攝影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同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同桌的兩位女生,一個笑容可掬,一個淚流滿面,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從攝影角度來看畫面有點飽滿,但主題還算突出,它會講述著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如果過了幾十年后再給兩位女生,那這張照片一定是很珍貴的,因為它記錄了少女青春時期的故事。對兩位女生來說它也算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同桌@張海峰手機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3、休閑類攝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休閑類攝影注重過程,拍攝結果如何并不是不很重要,過程愉悅就行,就象卡拉OK,享受過程很重要,過后就完了。如果在過程中融入一定的藝術創作,那么在歷史價值方面基本沒有呈現,但還是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譬如下面這位美國攝影師Bahman Farzad是一個長相酷似愛因斯坦的老頭,曾獲得過很多攝影獎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三十年基本就拍攝一種花卉——荷花,而他拍攝的荷花韻味十足,藝術氛圍很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荷花@Bahman Farzad</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荷花@Bahman Farzad</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我也曾經用手機拍攝過各種風格的荷花,但這種藝術創作需要一定的功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拍出來的,畢竟攝影的藝術創作還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荷花@張海峰手機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荷花@張海峰手機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荷花@張海峰手機攝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但不管怎樣享受到那種創作的過程還是蠻幸福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下面這張照片之所以會被刊登在寧波日報上,并在大理國際攝影展展出,正是因為它通過休閑類的藝術創作,向世界展示了寧波的地域文化,作品中呈現了許多海洋元素,這就是作品的靈魂所在,所以我們用手機不管去創作那一類題材的作品,必須讓作品有靈魂,有溫度,不僅有細節更要有情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 ■ ■ ■ ■ ■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張海峰,象山人,擅長手機攝影。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企業家協會會員(深圳)。 手機攝影作品曾參加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并獲“手機攝影一日一圖”頒發的-第一屆世界華人手機攝影十佳提名獎。2016年獲寧波攝影網周年慶典最佳新人獎,作品在寧波大學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風光攝影板塊、全國手機攝影主題比賽、中國手機攝影協會、國際著名攝影網站“視覺中國500px”中發表獲獎。制作的手機攝影培訓課程進入大學師訓平臺,并在寧波市老年大學、鄞州區老年大學兼職手機攝影講師。曾受邀在象山塔山講堂、寧海正學講堂、寧波晚報數字學院、攝影俱樂部、政府部門、學校、公司等單位做了50余場手機攝影專題講座。2019年被中國《數碼世界》、《新時代攝影》雜志評為首屆中國著名手機攝影師。</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超|
安吉县|
金华市|
沽源县|
满城县|
仁化县|
冀州市|
望江县|
珲春市|
瓮安县|
高淳县|
志丹县|
阳原县|
大埔区|
介休市|
绥芬河市|
盐边县|
武清区|
通榆县|
灵石县|
高阳县|
图木舒克市|
青川县|
呈贡县|
元谋县|
镇雄县|
沙洋县|
衡山县|
洛宁县|
鲁山县|
承德县|
洛南县|
犍为县|
井研县|
兰溪市|
紫云|
剑河县|
信宜市|
神木县|
遂溪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