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故鄉——張家口市作為塞外名城,歷史上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軍事重鎮,又曾經是各類學校薈萃的文化教育之地。</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張家口第一次解放,成為晉察冀邊區首府。同時,恢復察哈爾省。9月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決定張家口市為邊區直轄市。 1946年,華北聯大、延安魯藝學院在張家口成立華北抗日聯合大學(今中國人民大學)。始建中國醫科大學、張家口工科專業學校、內蒙古軍政學院。 </p><p class="ql-block"> 1945年解放后的張家口是解放區最大的城市,是晉察冀解放區的首府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百余名解放區著名的革命文學家、藝術家云集張垣,開展了各種文化、文藝創作,出版了一批革命文藝叢書。因此,當時張家口享有“文化城”、“東方模范城”等美稱,當時,張家口儼然成為一座國際化的都市,周恩來曾稱“張家口同延安一樣,成為解放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平津及重慶的大中學生紛紛來張家口求學,僅華北聯大就有300余名來自平津的新生。</p><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受到全世界進步人士的矚目和贊揚,為察哈爾的革命文化寫下了光輝篇章。</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大境門</p> <p class="ql-block"> 1945年張家口市群眾慶祝解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從8月23日十八集團軍經過兩次戰斗,犧牲了五六百戰士,從東南西三面包圍,克復了這偽蒙疆的心臟張家口以后,這個以皮毛與口蘑著稱的城市成了一個神秘的都市 中共很迅速地把這個地方變成教育的中心,政治中心仍在延安。延安的許多文化工作者徒步25000里路程,走破了棉鞋,蹭破了棉褲,女同志也不例外抵達張垣。這是一個新的傳奇,新的誘惑,就像延安之在抗戰初期一樣”《大公報》駐北平記者彭子岡1946年2月突破重重封鎖來到張家口采寫的《張家口漫步》中這樣寫道。</p><p class="ql-block"> 作為我黨解放的第一個省會城市、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成為我黨高等教育的中心,從這方紅色土地起步,我黨的高等教育也從農村辦學走向城市辦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從1949年建國到1952年, 張家口市屬察哈爾省管轄,并且是省會。雖然察哈爾省于1952年底撤銷,存在時間不長,但張家口市曾經成為察哈爾省省會的這段歷史常被提及,并以張家口為中心形成了中國西北地區的獨特文化——察哈爾文化圈。</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間,察哈爾省在張家口市建立了不少學校。所以,張家口市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少大學和已經消失的學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察哈爾省委領導在省委大院門口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華北聯合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太平橋上坡的北側原日本軍醫院內。直屬中共中央領導。偏重于文科、藝術和社會科學。延安的知識分子精英都匯聚到張家口市的這里了。我國的許多名人、領導人、科學家、大學校長、院長、院士、司長、教授、藝術家、作家、攝影家、著名記者和著名演員都出至該校。</p><p class="ql-block"> 華北聯合大學搬遷到北京后成為現在的“中國人民大學”。其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培之是老革命家王若飛同志的夫人,是張家口市赤城縣龍關鎮人。 </p> <p class="ql-block"> 華北聯合大學校門</p> <p class="ql-block"> 華北聯合大學學員宿舍</p> <p class="ql-block"> 華北聯合大學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 華北聯合大學的學員去上課</p> <p class="ql-block"> 現在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是華北聯合大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通訊工程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東山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直轄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通訊工程學院是1950年在日本鬼子兵營基礎上由蘇聯援助擴建而成。其中教授幾乎均為蘇聯專家。</p><p class="ql-block"> 1958年該校遷到西安市,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仍歸解放軍總參謀部管轄。后下放到地方,更名為現在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p> <p class="ql-block">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工科專業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建國路,北至現在的十中,南至原張家口師范專科學校。張家口工科專業學校建于1949年,直屬中共中央華北局領導管轄。偏重于工科和理科。其副校長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同志。學校接收了許多烈士子弟和高級干部的子女。該學校畢業的人物有: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冶金工業部部長戚元靖,輕工業部部長曾憲林,能源部部長黃毅誠,水電部副部長彭士祿,北京武警總隊賀毅少將,北京武警部隊水電總隊崔軍少將等。張家口工科專業學校后升格為張家口工學院。</p><p class="ql-block"> 1959年搬遷到北京后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由國家國防工業歸口管理,第五機械工業部直接領導)。就是現在的“北京理工大學”。</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張家口工學院畢業同學合影</p> <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是張家口工科專業學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國醫科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醫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全程并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是我國最早進行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醫學高校之一。其前身為1931年11月創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1932年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1940年9月在延安,經毛澤東同志提議,中共中央批準,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抗戰勝利后,中共中央決定派出十萬軍隊挺進東北,同時決定將延安的幾所學校遷往東北。張家口成為晉察冀邊區首府。中國醫科大學從延安遷入東北辦學途中曾滯留張家口半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1946年2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來自延安的中國醫科大學與張家口醫學院合并復課,定名為中國醫科大學。8晉察冀邊區衛生部長殷希彭兼任校長,衛生部政委姜齊賢兼任政委,中醫大原教務主任陳應謙任教務處長,原張家口醫學院教務處長康克任教務處副處長。中醫大原校長王斌改任邊區衛生建設委員會主任。《晉察冀日報》以《中國醫科大學成立》為題,刊發了兩校合并的新華社消息。成立會上,前延安醫大校長王斌同志指 校合并的新華社消息。成立會晚間并舉行晚會聯歡。</p><p class="ql-block"> 百廢待興的塞外山城,熱情歡迎中醫大的進駐,傾盡全力為學校復課創造條件,提供保障。在張家口期間,該校參與接管了在張家口的偽蒙疆政權中央醫學院,并在張家口市復課三個月。后輾轉到達東北沈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醫大女學生在張家口校門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中國醫科大學張家口附屬醫院</p> <p class="ql-block"> 現在的中國醫科大學</p> <p class="ql-block"> 內蒙古軍政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11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為了培養軍政干部,12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在晉察冀中央局幫助下在張家口創辦了內蒙古軍政學院。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主席烏蘭夫兼任院長,晉察冀干部朱榮任教育長,下設行政部、軍事部和中學部。招收來自各盟旗的青年學生和民族武裝指戰員,進行教育、培訓,開設的課程有社會科學、國際政治常識、蒙古語文和算術、音樂、美術等,分別培養黨政、軍事干部和文化程度較低的青年,學院實行公費待遇,畢業后由自治運動聯合會分配工作。1946年9月,國民黨軍隊進攻張家口,學院撤離至內蒙林東地區,并入先期轉移到這里的內蒙古自治學院。內蒙古軍政學院共開辦5期,有500余名學員經過培訓,投入到解放戰爭和內蒙古自治運動中。 </p> <p class="ql-block"> 內蒙古軍政學院師生畢業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華北財經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上堡的蒙古營、下東營及原地區教育局一帶。該校建于1950年,歸中共中央華北局管轄領導。1955年遷到河南省鄭州市改為“鄭州糧食學院”,歸國家糧食總局管轄領導。是我國唯一的一所糧食學院。</p> <p class="ql-block">1961年鄭州糧食學院畢業生合影 (前身是華北財經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語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教場坡與平門東部的兵營兩地,現在部隊導彈旅占了大部分地方。1949年初建校,名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十五速成中學校”,后來改為“外語學院”。學院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五十年代末遷到河南省洛陽市,改名并新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東山坡。學院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學院的院長是王星中將。學院對外的部隊番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字793部隊”。學院的培養目標是駐外大使館的武官,對外國無線電波信號的監測監聽和對接獲的外國無線電波訊號的諜報進行分析研究判斷。</p><p class="ql-block"> 這個學校的前身是軍委機要工程學校。1949年3月底,中央軍委決定辦一所大學:軍委機要工程學校,培養破譯密碼、編制密碼、無線電通信等專業領域人才,這是中國人自己建起來的學校。校址選中了張家口東山坡下的當年日本兵遺留下的兵營。首任校長兼政委是原軍委二局局長曹祥仁。1949年11月開學。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p><p class="ql-block"> 這個學校學員,“文革”時期參與張家口市群眾組織活動,在張家口地區影響很大。當時,張家口市群眾組織分為兩大派,其中一派就是“793派”。</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期,其中部分教職工遷到河南省洛陽市并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在“洛陽外語學院”被命名為“第五大隊”。1978年“第五大隊”單獨劃出并遷到鄭州市,掛牌“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即現在的“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之前身。</p> <p class="ql-block"> 1967年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學員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延安外國語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3日,黨中央召開延安干部大會,毛澤東主席發表了題為《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重要講話。大會宣布,黨中央決定從中直機關,包括中央軍委機關和外國語學校,抽調一千余名干部和師生,挺進東北和華北,執行“向北發展”的更為艱巨的任務。</p><p class="ql-block"> 延安外國語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接到通知后,幾乎所有人積極報名,要求去華北、東北,到前線,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一周以后,學校召開大會,宣布分批東遷華北和東北的決定。</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延安外國語學校的主校,包括英文系師生及其他教職員,從延安出發,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11月7日到達張家口,入駐張家口市東山坡繼續辦學。</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黨我軍于1941年3月抗日烽火年代在延安創辦的唯一一所外國語學校,直屬中央軍委,開革命根據地外語教育之先河。其前身為中國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中央軍委四局即翻譯局翻譯處處長常乾坤(中將,空軍副司令員)兼任大隊長,李覺民任政治協理員兼黨總支書記。</p><p class="ql-block"> 延安外國語學校到達張家口后,于1946年1月劃歸華北聯合大學,組建華北聯大文藝學院外語系,楊化飛任系主任,羅俊才任政治協理員(后任華北大學外語系主任)。當時,華北聯大文藝學院的院長是原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兼教務處處長沙可夫,艾青任副院長,甘霖任黨總支書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延安外國語學校在張家口辦學的校門</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為延安外國語學校)</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培植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西豁子原張家口大學和現在的張家口市人民檢察院一帶。是三十年代外國人教會建的貴族學校。學校的先生(老師)幾乎全是外國人。學生中中國人占少數。教材都是英文。所以該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很好,在張家口市數第一。學生實行全封閉嚴格管理。統一著裝食宿。還雇了不少男女工人為學生們服務。</p><p class="ql-block"> 當時,張家口培植學校的校長名叫“蕭三”,曾留學蘇聯。掌握俄語、英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他個人出版了多部著作和翻譯了多部大塊頭的外國著名小說。他將俄文的《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並在張家口市出版。“蕭三”是位大詩人,大文學家,大翻譯家。</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學校由中共中央華北局管轄領導。變成了領導干部的子弟學校,更名為《八一干部子弟學校》。駐軍部隊和晉察冀邊區的領導干部子女都來這里讀書學習。</p><p class="ql-block"> 1953年該校遷到北京市,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區新建該所學校,命名《八一學校》。黨和國家領導人,解放軍高級軍官的子女都曾在該校上過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京市八一學校(前生是張家口培植學校)</p> <p class="ql-block"> 北京八一學校校友會成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蒙藏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元臺子西端和永豐后街交匯的長勝街一帶路西。民國政府設立的國家“蒙藏委員會”共建了兩所蒙藏學校:北京蒙藏學校和張家口蒙藏學校。新中國建國后北京蒙藏學校劃歸國家民族委員會領導。1952年擴建成中央民族學院,就是現在的中央民族大學。</p><p class="ql-block"> 張家口蒙藏學校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從張家口市搬遷到歸綏市(現在的呼和浩特市)時,該校人員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烏蘭夫一起帶走。到歸綏市去籌辦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一所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在張家口市留下的原校址最后被改為一所普通中學,即現在的“張家口市第十五中學”的前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內蒙古民族大學(前身是張家口蒙藏學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華北白求恩醫科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白求恩醫生犧牲后,1940年晉察冀軍區將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改名為白求恩學校。1945年遷到張家口市。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東山坡。1946年6月學校與張家口醫學院合編,正式成立白求恩醫科大學。軍區衛生部長殷希彭兼任校長,衛生部政委姜齊賢兼任政委。</p><p class="ql-block"> 1952年察哈爾省被撤銷后遷到石家莊市,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衛生學校”。后來北京軍區將其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醫學專科學校”。再后來升格為現在石家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醫學院”。</p> <p class="ql-block"> 1946年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員上前線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現在解放軍白求恩醫學院</p> <p class="ql-block"> 蒙疆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魚兒山下現在的建國醫院和制藥廠一帶。由三座樓房和平房組成。該校1925年建校,當時只招女生不招男生。招生范圍很廣,涉及河北,山西,內蒙等地。學生全部住校,食宿衣服等全部免費。管理制度嚴格。張家口市人對其簡稱“女師”。</p><p class="ql-block"> 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為“察蒙師范學校”。1952年察蒙師范學校被撤消,大部分人員和學生被并入察哈爾省立張家口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省立張家口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原先后隸屬于察哈爾省、河北省。校址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西壩崗街路西。該校招生范圍很廣,但只招男生不招女生。由于管理制度嚴格,當時張家口市人都對其簡稱“男師”。學生全部住校,食宿衣服一切免費。</p><p class="ql-block"> 1954年被改名為“河北省張家口第二中學”,歸河北省教育廳直接領導管轄。學校在河北省全省范圍內招生。1960年國家困難時期下放給張家口市,就是現在的“張家口第二中學”。1964年,我進入二中上學,當時學校的禮堂、回型走廊教室、階梯實驗室和圖書館的舊圖書都是當年師范學校留下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張家口第二中學校門(前身是察哈爾省立張家口師范學校)</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張家口二中校園</p> <p class="ql-block"> 1965年二中高中29班畢業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68年二中初中64班畢業合影</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明德北街的師范街上,南大門座北朝南開在師范街上,西大門座東朝西開在明德北街上。該塊地方現在被張家口醫學院的老宿舍區和其他多個單位占用。這是張家口市市區內的第一所師范學校。張家口市橋西區師范街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后來由于張家口市區內在西山坡建了“男師”,在東山坡建了“女師”的緣故,解放后,張家口市師范學校被察哈爾省政府接管,遂改為“察哈爾省革命干部學校”。學校這時期將南門堵死,只走西門。察哈爾省行政區建制撤消時被河北省瓜分了。因歷史與時局變幻動蕩,該學校被撤銷。</p> <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省革命干部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張家口市師范學校被察哈爾省政府接管,遂改為“察哈爾省革命干部學校”。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北京齊白石藝術函授學院名譽院長、北京花鳥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盧光照,在北平解放前夕,離藝專到張家口察蒙師范教書。張家口解放后,曾調察哈爾省革命干部學校高級班學習,結業后派往張家口女師教書。教育家朱剛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曾任華東聯合大學教員、 宣化師范學校教導主任、察哈爾省革命干部學校副校長。該校為察哈爾省培養了一大批解放后各地急需的黨政軍干部。 </p> 哈爾省革命干部學校學習紀念章 <p class="ql-block"> 1949年哈爾省革命干部學校全體歡送朱剛副校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戰勝利后,解放區建設和全國解放斗爭急需大量軍政干部,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根據這一需求,于1946年2月,經黨中央批準,以原抗大二分校陸軍中學編成的抗大總校第二大隊為基礎,在邊區首府張家口組建成立了軍政干部學校,沿用“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p> <p class="ql-block"> 雖然,沿用“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一名,與抗戰前不同的是少了“抗日”二字,是在張家口建立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干部學校。中央軍委任命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調軍區政治部主任朱良才任黨委書記兼副校長。</p> <p class="ql-block"> 學校以“訓練晉察冀軍區部隊的各級干部和軍官,培訓地方縣以下干部及新參軍的知識青年”為主要任務,訓練時間為期3個月,每期招收新生2000名。</p> <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根據國共談判的相關協議規定,計劃將其建成一所中美合辦的陸軍軍官學校,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改編為“張家口陸軍軍官學校”,后因國民黨反動政府發動全面內戰而取消。</p> <p class="ql-block"> 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出色的辦學成績,共培訓三期學員。第一期是建校初期在張家口完成的,主要輪訓軍區軍政干部和戰斗骨干,同時還訓練“楊蘇縱隊”(第二縱隊楊得志和蘇振華)一批營團干部。</p> <p class="ql-block"> 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在張家口辦學兩年多,為軍區部隊培養了12000余名軍政指揮員和技術骨干,圓滿完成了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和軍區賦予的培訓任務,為鞏固發展晉察冀解放區和加強軍區部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后,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和其他學校合并改為華北軍政大學。</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華北軍政大學先后改為華北陸軍軍官學校、華北高級步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高級步兵學校等,最后發展為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也是今天的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和陸軍步兵學院石家莊校區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照片</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p><p class="ql-block"> (前身是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宣化炮兵指揮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城內的西北角炮兵城。屬兵團級。第一任院長是陳錫聯上將。1951年由蘇聯幫助建院,當時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炮兵學院。</p><p class="ql-block"> 落成儀式暨開學典禮時,朱德總司令率領全軍各位元帥和各兵種負責人都來此祝賀和參觀指導,盛況空前。</p><p class="ql-block"> 現在該院處于撤銷狀態,部分教官骨干力量人員調到江蘇省南京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學院,遂將該院升格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指揮學院”。另外一部分教官人員調到河北省廊坊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導彈)學院”。</p><p class="ql-block"> 現宣化炮兵指揮學院原校址成為炮兵兵種的干部培訓中心和原宣化炮兵指揮學院的留守處。</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宣化炮兵指揮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宣化高級通信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北門外。1950年建校。直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后來遷到湖北省武漢市升格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通信指揮學院”。仍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原解放軍宣化高級通信學校的宣化原址,現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士官學校”。</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宣化高級通信學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城內的中央地帶。于1953年建校,一開始叫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后來改稱“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1971年升格為“河北地質學院”。二十世紀80年代末期遷往石家莊,于1996年改名“石家莊經濟學院”。2016年更名“河北地質大學”。 原在宣化的地質學院舊校址現在被“宣化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所占使用。</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畢業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石家莊經濟學院(前身是宣化地質學校)</p> <p class="ql-block"> 河北宣化師范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洋河南鎮。該學院原來在北京市的和平里,叫河北北京師范學院。歷史悠久,是河北省最早的師范學院。想當初河北省省會在北平市(北京市)時,由河北省所建,一直歸河北省所有。</p><p class="ql-block"> 河北北京師范學院,1969年按照當時的戰備形勢,北京各院校向山區搬遷、分散辦學、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準備打仗的要求,學校從首都北京遷到宣化區洋河南,校舍全部新建。</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該校全部遷到省會石家莊市更名為“河北師范學院”。宣化師范學院舊址改為部隊駐地。</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河北師范學院畢業生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醫學專科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長青路北。前身是1945年建立晉察冀軍區白求恩學校冀晉分校。后歷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岳軍區醫訓隊、華北醫科大學三分校、察哈爾省立醫科專門學校、華北醫士學校、張家口醫士學校、河北省張家口醫士學校、張家口醫學院、張家口醫學專科學校、張家口地區醫學專科學校、張家口醫學院。2003年合并到“河北北方學院”。</p> <p class="ql-block"> 河北北方學院(原張家口醫專)</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農業高等專科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沙嶺子鎮。該校歷史悠久,原名察哈爾省實業學校,1923年建校,是河北省最老的農業院校。察哈爾省、河北省農業系統各部門的領導干部和骨干力量幾乎全部是該校的畢業生。現在該學校被并入張家口市的綜合大學“河北北方學院”,是該學院的一個重點獨立學院。</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農專1999年學報</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師范專科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張家口市巍峨的魚兒山腦下,清水河畔的原張家口師范專科學校, 始建于1954年,在河北省乃至全國都是一所建校較早的高等師范院校。</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以前是河北省僅有的兩所師范專科學校之一。截至2003年一直是河北省僅有的兩所省屬師范專科學校之一。已經發展成為具有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應用,電信工程,電子商務,中文,政史,外國語,美術,音樂等學科的高等師范專科學校。</p><p class="ql-block"> 在全省舉行的師專電磁學,數學專業7門課程,英語等學科統考中都曾取得過驕人的成績。教學質量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畢業生也一直受到用人單位的交口稱贊。曾是塞外山城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為河北省的教育事業,特別是張家口地區的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首屈一指的卓越貢獻。</p><p class="ql-block"> 2003年后被合并于“河北北方學院”。</p> <p class="ql-block"> 原張家口師專校門</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師專畢業生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歷史悠久。1950年8月,根據察哈爾省政府的指示,在省文教廳領導下籌建張家口市技術學校。10月,在北京、張家口等地招收第一批四十余名學生。11月1日,開學典禮在張家口市堡子里省水利局院內舉行,察哈爾省主席張蘇蒞會講話。1951年7月,在張家口技術學校基礎上成立察哈爾工業學院,由省政府直接領導,省政府主席張蘇兼任院長。 1952年4月,察哈爾省政府任命孫敬文為院長。10月10日 更名為"察哈爾工業學校"。12月5日,因察哈爾省制撤銷,學校由華北行政委員會接辦。1953年2月7日,經華北行政委員會批準,學校更名為"華北工業學校",華北行政委員會張蘇副主席題寫了校名。1954年5月8日,學校改由中央建筑工程部領導,更名為"建筑工程部張家口建筑工程學校"。1958年7月,學校更名為"張家口工學院",由河北省建筑工程局和張家口市行政專員公署雙重領導。1959年8月,河北省人委決定,學校更名為"河北張家口市建筑工程專科學校"。1965年2月更名為"河北張家口建筑工程學校",隸屬省建筑工程廳領導。1978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1982年河北省政府決定學院由省高等教育局管理(以后又稱河北省教育委員會、教育廳)。2013年后河北建院搬至經開區新校區。</p><p class="ql-block">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現共設有建筑與藝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9個二級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系、信息管理系2個系,及研究生部、社會科學部、體育部3個教學部和成人教育學院,有35個本科專業、8個專科專業和3個雙學士學位專業。</p> <p class="ql-block">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新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宣化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古城內,一條家喻戶曉的老街巷——師范街(現稱師范路)。該校歷史悠久,創建于民國6年(1917年),時稱“直隸第五師范學校”,是河北省最早建立的十所師范學校之一,因時為排位第五,故名之。當時又稱“直隸省宣化師范學校“。民國17年(1928年),直隸省建制裁撤,直隸省西北部建立察哈爾省。直隸宣化五師改稱“察哈爾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45年11月,中共察哈爾省政府在宣化成立。遵照省府指示:立即著手恢復宣化師范。同時決定將原張家口“察南師范”并入宣師,易名為“冀察師范學校“。1957年,更名為“河北宣化師范學校”。2004年7月,由原張家口教育學院張北分校、柴溝堡分校、宣化分校、宣化區職教中心四校合并,新校名為“張家口教育學院宣化分校“。2007年6月,正式升格為”宣化科技職業學院“。</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該校送出多人到日本去官費留學。學成回國后,有的成為國民黨的元老,有的成為教育界著名人士。這個學校的教學質量相當好,其專業特長是幼師教育。宣化這所老校,曾經名噪一方,歷經滄桑;如今已過百年,薪火相傳。 </p> 當年宣化師范學校老教室<br><br> <p class="ql-block"> 河北宣化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宣化科技職業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省第二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察哈爾省宣化中學校。即現在的宣化第一中學。歷史悠久。最早是宣化柳川書院。1902年改為宣化府中學堂。后為察哈爾省第二中學校。一直名氣很大。1905年清末民初該校選拔送出28人到日本去官費或自費留學。其中有呂復、郭維城、焦瑩、童啟曾等人。回國后,其中呂復擔任河北省副省長。1935年共產黨人張蘇和林楓在此校秘密建立了共產黨支部從事地下工作。教學質量高,是重點學校。建國后。張蘇同志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林楓同志任中央黨校副校長。</p> <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第二中學老教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省立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的中學街。中學街因該校而得名。建于1915年,可見其歷史的悠久。歷史上還叫過張垣中學校、察哈爾省張家口中學校、察哈爾省立張家口第一中學校、河北省立張家口第一中學校即現在的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校。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張蘇在擔任察哈爾省省長之前曾當過該校的校長。該校是張家口市最好的學校,沒有初中,全部是高中,是重點學校。現已遷址重建。</p> 張家口市一中舊校址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一中新校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辦張家口市建設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堡子里卐字會街。1952年由張家口市工商業聯合會籌資興建。該校是利用在張家口市的國際慈善機構原卐字會張家口市分會的建筑群設施稍為改造而成。</p><p class="ql-block"> 該建筑群設施大院的大門是中國傳統古典式樣的,與周圍環境的其他大門沒什么區別。大門座北朝南。進門后是連續三進院,也都是中國古典式樣的。院子一個比一個大,最里面院子的北部和東西兩側是一座五層青灰磚大樓的主樓,其兩側連著的是二層的副樓。樓的樣子是中西結合。</p><p class="ql-block"> 它是橋西區當時最高大的單體建筑物。(橋東區當時最大的單體建筑物是察哈爾省政府禮堂即今張家口賓館)。大樓的半地下室是音樂教室,三樓是禮堂,其余全部是各班級教室和老師的教研室兼宿舍。樓頂全部是個大平臺,在平臺的正中央是一座中國古典式的六角涼亭。整座大樓的窗戶和門全部是大紅色的,很講究。教室寬大,每個班有六十個學生。總共有七個班。全部是初中,沒有高中。當時校長是鮑濤。學校大門外的對面和東面分別是兩座廟。其中斜對面的廟叫財神廟,他的門是座西朝東,其中東面這座廟是高臺階,他的門是座北朝南,其廟門口上有兩根石頭雕龍立柱,里面是雕梁畫棟,院落不大但很精致,據說是奶奶廟。兩個廟都有香客。</p><p class="ql-block"> 學校的操場在西豁子小學校院內,該院子很開闊,院內有兩個大操場,一高一低,兩個學校各占用一個,互不干擾。</p><p class="ql-block"> 私立張家口市建設中學就是現在的張家口市第五中學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高級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建國路北,魚兒西麓、清水橋畔,在華北聯合大學和張家口女子師范舊址。1962年設立高級中學。是省屬重點高中,是一所在全市高中教育領域有影響的學校。1971年改為張家口市十中。</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十中畢業生合影</p><p class="ql-block"> (原張家口市高級中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女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2年秋,張家口市在東山坡建立女子中學。張家口女中辦學約有七年左右,為中國培養了近2萬名青年女子奔赴全國各地參加祖國建設。當時新建的漂亮校園,設備齊全,敎學課目有16種,宏大的禮堂,體音美的全面發展,培養了很多人才。學校撤銷后,校舍為駐張部隊所用。1960年更名為張家口市第六中學。校址在張家口市橋東區宣化路62號,為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六中(原張家口女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辦張家口市長城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明德北街路西。由張家口市政協委員會攜手各界人士于1963年出資組建,民營學校。全部是初中,沒有高中。領銜總負責人是無黨派人士郭蔭南先生。1970年6月張家口市宣布撤銷民辦長城中學,后改為張家口市第九中學校 。</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九中(原長城中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藝術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地、市在解放后都曾經成立過藝校、戲校,并多次變遷。張家口地區戲劇學校始建于1952年(原名:察哈爾少年晉劇團)后改為張家口戲劇學校,校長楊丹卿。初期校址在張家口市上堡朝陽洞。1964年搬至橋東區黑石壩。1960年成立了張家口藝校。1962年并入張家口戲劇學校,當時校長是馬承佑。</p><p class="ql-block"> 1958年張家口市文化局建立了張家口藝術專科學校。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本地區專業藝術人才。開學時,校址在橋東區沙河路(現五一路)152號院內。1959年5月學校遷至橋西區堡子里鼓樓西街萬字會院內。1960年學校停辦。 </p><p class="ql-block"> 1991年張家口市藝校恢復,1992年地市合并后,改為河北省藝校張家口分校,后來又改回張家口市藝術學校。1996年張家口市藝校搬遷到張家口市橋西區高家屯。2005年合并到“張家口教育學院”。現該學校并入 “張家口學院”藝術系。</p><p class="ql-block"> 張家口藝術專科學校是建國后張家口市第一所多專業的藝術學校。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藝術人才,為張家口市及各縣區的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藝校培養了許多藝術人才,并向總政文工團送去著名歌唱演員馮瑞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戲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察哈爾省少年晉劇團成立,招收學員60余名。1953年,劇團隨察哈爾省撤銷,改為河北省少年晉劇團。同年10月調保定與河北梆子劇團的30余人,組建了河北藝校。1957年改為張家口戲校,校址設在張家口市橋西區朝陽洞南臨街一個大院里面。后調楊丹卿任校長,又陸續調入李勝和、曹艷香、尹福祥、成筱梅等一批藝人。當年,我小時就在朝陽洞附近住,經常趴在戲校窗戶上聽里面唱戲。</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橋西區朝陽洞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省干部子女小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西豁子街。當時只接收察哈爾省委黨政干部的子弟子女、烈士子弟。察哈爾省保育院的孩子們到了年齡就直接轉入該校,不對外招生。 學校只吃細糧,伙食標準很高。衣服是仿照蘇聯學生衣服時尚樣子。學校請了不少男女工人來照顧學生的生活,比如做飯,洗衣服被褥,打掃衛生,生爐子等為學生服務的活計。 后共產黨干部政策由供給制改為薪金制后,察哈爾省干部子女小學隨著察哈爾省建制被撤銷,以后學校也改為“張家口市干部子女小學”。</p><p class="ql-block"> 當年,因張家口市橋東區東山坡有一所專招部隊子弟的“東風小學”,所以群眾也把這個學校叫“二東風小學”。后來改名為“實驗小學”。再后來,學校搬遷到橋西區元臺子,并入“長勝街小學”。其原址先由“張家口大學”占用,后蓋起了市檢察院大樓。 </p> <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省保育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橋西區西豁子街現在市十六中南部和十六中的一部分。只接收察哈爾省共產黨地方領導干部的九歲以下子弟子女,不對外。老師們辦公的地方是一座月牙形半圓的青灰磚建的二層洋樓。當初它是由外國人設計建造的,外部造型很美,這個建筑當時算是非常高的檔次了。察哈爾省保育院還有很好的保育員,是全部免費食宿的小學,待遇很高。相當于建國后新建的北京育才學校。</p><p class="ql-block"> 1951年宋慶齡副主席來這里視察過。宋慶齡副主席在察哈爾省保育院看望了察哈爾省干部子女小學和這里察哈爾省保育院的兩個學校的孩子們。共產黨的干部政策由供給制改為薪金制后,察哈爾省保育院搬遷到橋東區的楊家墳一帶。察哈爾省建制被撤消以后也被撤消了。原西豁子察哈爾省保育院舊址改成張家口市西豁子小學校。其大部分地方被建為教育部門的職工宿舍樓。</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宋慶齡副主席視察察哈爾省保育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八一小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陵園路南路西。軍隊系統部隊辦的,為張家口駐軍家屬區子弟子女服務。不對外招生。性質和管理運行機制模式與察哈爾省保育院相似。后來移交地方也改為普通小學校,易名“東風小學”。</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橋東區東風小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滑翔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榆林飛機場。1950年由“波蘭社會主義共和國援建”,是國際援助項目。培養目標是為新中國培養第一代滑翔機運動員和飛機飛行員。該學校還附屬一個滑翔飛機制造廠。張家口滑翔學校是全中國填補空白的唯一的學校。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賀龍元帥數次坐飛機來這里視察工作。張家口滑翔學校教學大綱內容是“自身無動力牽引滑翔飛機”的飛行和維修保養以及滑翔飛機整機的制造。 1966年該學校被搬遷到四川省成都市,改名為成都滑翔學校和國家滑翔俱樂部。 8</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滑翔學校進行訓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財經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寶善街。校長張新華。專業特長是工業會計與成本核算會計、商業會計。現在已并入“張家口學院”。</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財經學校畢業生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衛生中等專業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永豐前街路北。專業特長是醫學檢驗與高護以及醫務在職職工的進修培訓。現在已并入“張家口學院”,成為一個該學院有特色的重點發展的獨立學院。</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工業交通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沙嶺子鎮。屬于中等專業學校。為張家口市全地區的20個縣區培養了不少人才。張家口市20個縣區的各級領導干部大多數是從該校畢業的。現在“張家口工業交通學校”已經全部并入“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內。</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市屬高校。簡稱“張大”。三年制專科學校。以文科為主。1973年由張家口市教育學院、張家口市函授大學等合并組建而成。文化大革命中全國高校停止招生。為了給地方培養急需人才,張家口市政府出資由張家口市教育局創辦了屬于張家口市本地方的該校。“張家口大學”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錄取三本分數線左右的高考學生。“張家口大學”的就業率很高,是很受張家口市各界人士和廣大群眾愛戴的大學。“張家口大學”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西豁子街西端路南。原主校區被“張家口市人民檢察院”等單位所占用。現在“張家口大學”已并入“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8</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農業機械化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沙嶺子鎮。屬于中等專業學校,是河北省第一所農業機械化學校。“張家口農業機械化學校”為張家口市全地區各縣區培養了不少人才。張家口市縣區農口的各級領導干部大多數是從該校畢業的。現在“張家口農業機械化學校”已經全部并入“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內。</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體育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東區原“五一廣場”北部,原張家口市團市委的“青年宮”旁邊附近一帶地方。歸原張家口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即現在的張家口市體育局管轄。張家口市體育學校曾經是河北省辦的最早的體育學校。河北省男、女足球隊的成員大多數是從該校輸送進去的,還培養了自行車、擊劍、摔跤和滑冰運動員等人才。現在該校搬遷到高新區玉寶墩茶榆路路西的訓練基地了,與體育運動的其他幾個單位合并,但張家口市7體育學校的建制仍在。</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體校學生在訓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聾啞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大境門外的西溝街路南。由張家口市殘疾人聯合會和張家口市教育局共管,是河北省第一座也是河北省最早的聾啞學校。曾經獲得各級政府的獎勵和一系列榮譽稱號。現在張家口市聾啞學校已經搬遷到張家口市橋東區工人村南并且改名為“張家口市特殊教育學校”。8</p> <p class="ql-block"> 民辦張家口市朝陽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該校址原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明德北街路西。由張家口市各界人士出資建設,民營學校。全部是初中。1969年撤銷,后改為張家口市五七干校床單廠。</p> <p class="ql-block"> 柴溝堡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處晉冀蒙三省交界處,校址在懷安縣柴溝堡鎮柴懷路柴師巷1號。成立于1935年9月,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師范學校。建校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共培養各類人才達兩萬多名,主要為張家口地區教育戰線培養了大批教學骨干和行政干部。后改為張家口教育學院柴溝堡分校。</p><p class="ql-block"> 2004年7月,原張家口教育學院宣化分校、張北分校、柴溝堡分校、宣化區職教中心四校合并,組建成新的張家口教育學院宣化分校 ,9月該學校搬遷到宣化。</p> <p class="ql-block"> 柴溝堡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抗大戰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抗大戰校并非是我們熟悉的“抗日軍政大學”,更不是“文革”時期造反派組織。它是1969年12月至1971年6月張家口市“為改變和純潔中小學教師隊伍”而成立,一所特殊的中等專業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抗大戰校”位于橋東區菜園街,占用(原市輕化工學校)辦公樓的一部分作為學校的教學樓。老師辦公室和學生教室都擠在這半個樓里。當時的辦學條件很差,很艱苦,是名副其實的以“抗大”精神辦的學校。學校(校長是徐桂森;副校長是薛振盛、孫賢等。共有教師近 50 名,全校有 500名學生,共分11個班(文科5個班,理科5個班,還有后組建的1個文藝班)。這個學校只招收了一屆畢業生就完成其歷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500名“抗大戰校”的“抗大生”被分配到張家口市教育局各直屬學校及橋東區、橋西區、宣化區、龐家堡區的中小學任教。當時,因各個師范院校也在搞“文化大革命”,教師隊伍處在青黃不接的斷檔階段。這支教育戰線上的“生力軍”起到了很重要的承接作用。現在,除一部分因工作需要調到公檢法、稅務局、銀行等部門工作的人員外,仍然有為數不少的人在學校教育一線教書,他們大都評了高級職稱,成為教育戰線重要力量。 </p> <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張家口市抗大戰校畢業生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北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北師范學校,始建于1931年(民國二十年)7月,座落在張北縣城內城興才路51號,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光榮傳統和光輝業績的師范學校。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魔爪深入張北,同時對我進行文化侵略。日偽蒙疆政府于1939年5月成立了“察盟張北師范學校”。1948年解放后,改名為“察哈爾省立張北師范學校”,簡稱“察北師范”。1952年察哈爾省制撤銷張北縣劃歸河北省,因而學校更名為“河北省張北師范學校”。1958年將張北師范改名為“張北師范專科學校”。同年,本校還成立過張北大學, 1959年上半年停辦。“文革”中張北師范學校曾一度更名為“張北東方紅師范“。</p><p class="ql-block"> 2004年7月,經張家口市委、市人民政府批準,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復,原張家口教育學院宣化分校、張北分校、柴溝堡分校、宣化區職教中心四校合并,組建成新的張家口教育學院宣化分校。</p> <p class="ql-block"> 張北師范學校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張北師范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合影</p> <p class="ql-block"> 張北師范68屆畢業生聚會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財貿學校地址在張家口市大境門外西溝元寶山。1964年由河北省供銷社在此地創建“張家口供銷合作學校"。1968年撤銷。</p><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原址新建“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該校由四個學校合并組建而成,即原地區財貿干校,供銷合作學校,商業學校,地區糧食學校。當時校長是王慶元,教導主任是張德海。后地區財貿學校與市財經學校合并,校長是張德海,是他給題寫的校名。此校,1987年全部搬遷到橋西區平門路3號院。后又合并到了現在的“張家口學院”。</p> <p class="ql-block"> 當年在大境門外元寶山的“張家口財貿學校”舊址(2011年拍照)</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財貿學校七八屆財金班畢業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 編后:美篇所列當年張家口市當年的學校不夠全面,還有張家口市供銷合作學校、商業學校、財經職業學校,輕化工學校、探機技校、煤機技校、張家口警校等,因缺資料和照片,未能收錄。請了解這些學校情況的朋友,提供資料圖片,發微信聯系,再進行補充完善。)</p> <p class="ql-block"> (此文參閱張家口市有關歷史資料并配圖制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东县|
伽师县|
新蔡县|
海伦市|
布拖县|
南木林县|
额敏县|
南丹县|
定州市|
靖州|
黑山县|
水城县|
曲沃县|
安化县|
福海县|
金平|
泗阳县|
稻城县|
怀来县|
雷州市|
隆子县|
吴桥县|
教育|
土默特右旗|
平泉县|
尼勒克县|
石柱|
朝阳区|
津南区|
蓝田县|
安乡县|
绵阳市|
贵定县|
墨竹工卡县|
梓潼县|
仙居县|
宁化县|
芦溪县|
嵊泗县|
龙泉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