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牛肉拉面就是蘭州拉面,最早是河南人馬師傅帶到蘭州的,后在蘭州發揚光大,成了蘭州人的普通早餐后流傳西北各地。我對牛肉拉面情有獨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到部隊的第二年,受指導員的影響,我報了一個函授大學。函授的第二年,每星期都要趕到市里函授站面授,哪近乎一年的面授基本上是靠牛肉拉面撐下來的。</p><p class="ql-block"> 因面授的老師都是新疆大學的教授,所以時間基本上安排在周日。從部隊到南門的函授點要先步行3公里到七紡生活區再倒三次公交車才行。時間很緊,從部隊出發時很早根本就趕不上吃早飯,等乘完4路車到了北門才到吃早飯時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街上買早點的也不多,并且都集中在北門市場里邊,離公交站太遠,時間太緊。還是我們連隊的司務長經常進城買菜對北門附近的情況比較熟,他告訴我就在軍區旁邊五星路口有一家牛肉面館,能吃飽、還便宜,就在兩個車站中間。我就按照他的指導找到了這家面館。那是一個很破舊的瓦房,窄長,在面朝青年路山墻上開了大約3米做門臉,門頂是招牌,用漢語和維語寫著“國營北門牛肉面館”幾個字。進門要先下幾節臺階,新疆房子和內地不一樣,一般平房都是進門先下臺階,因為哪里不怕房子進水,室內地面低于室外大概是出于冬季保暖用途。</p><p class="ql-block"> 進了門,靠門口有一張小營業臺,旁邊放著一個大簸籮里面放的是燒餅。臺子里坐著一個帶位白凈的維族小姑娘,看年齡跟我差不多,興許是個待業青年。臺子上放著維漢雙語的標價牌:燒餅平價7分錢二兩糧票、議價2角5分;拉面平價三角五分三兩糧票、議價7角。專賣簽子,那年月國營飯店都是這種經營模式,要先買簽子。靠右邊是一排簡易的餐桌,因飲食習慣不同,吃飯的大都是漢族和回族,也有少數維吾兒和哈薩克。</p> <p class="ql-block"> 面館進深大概有十米,最里頭是取飯窗口,拿著簽子在窗口排隊,端了飯就自己找位置坐下吃完走人,不像現在有服務員給你端來。里面兩個拉面師傅只管操作,揉面、搓條、抻面、拉面、糾面、入鍋一氣呵成,鍋邊兩個撈面的師傅用長筷子把鍋里的面來回撥幾下就落進碗里,窗口兩個服務員最重要他們負責入湯、加肉。</p><p class="ql-block"> 盛面的碗是那時常見的那種白瓷碗,不大,當兵前在家這種碗我一頓能吃3、4碗飯,可在這里不行。那時新疆的物價比內地高一點,一盤過油肉拌面三塊五,炒面兩塊五,這種清湯拉面七毛錢一碗,要是有糧票的話一碗面三毛五分錢三兩糧票。那時我一個月的津貼不到20元,一般情況下我進城帶的錢除去來回的車票也就夠一碗面,有事運氣好能搭上部隊的車到北門,才能省出一個燒餅。</p> <p class="ql-block"> 那面真的不錯,面細、湯濃,上邊放幾片白蘿卜、牛肉片和青蒜末,桌上有一大碗油辣子隨便放,一碗面熱氣騰騰青白分明無論從視覺還是味覺都勾人食欲,面進嘴滑溜湯進嘴爽口,肉雖少也夠嚼。特別是冬天,不說那面,就一碗紅油蒜香牛骨湯下肚立馬滿頭冒汗寒意全無,出得門渾身得勁。就是不該面太少,吃到肚里就像搖了零壺。后來,還是我們司務長幫了忙,從退伙食費探家老兵哪里兌了些零散糧票給我,這樣就可以多一碗面了。兩碗面下肚就能打個飽嗝了,有時還要取個牙簽剔剔牙。等放了學,也不覺得狼狽,可以從容的趕回連隊吃中飯。</p> <p class="ql-block"> 一年的面授結束了,我也吃牛肉面上癮了。在以后的兩年里,津貼漲了,進城也能吃過油肉拌面喝啤酒啦,但也經常吃牛肉面。記得我們復員時烏魯木齊的拉面已經漲到一塊錢啦,95年去新疆是一塊五。回到家后,在丹鳳幾乎沒有見過拉面館。90年代后期,外出打工返鄉的慢慢多啦,有從西北回來的小伙,開起了拉面館,我變成常客,再后來,也有青海甘肅過來的回民新開的拉面過,必去嘗嘗。服務也好啦,粗細寬窄大小碗隨你挑,但總是吃不出當年的味道,不知是因為換了地方,還是因為當時太餓。</p><p class="ql-block">(平凡的故事,平淡的敘述。謝謝閱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娱乐|
五华县|
东乡|
宁陵县|
武义县|
西充县|
曲沃县|
旺苍县|
丽水市|
鄂温|
甘泉县|
祁阳县|
镇远县|
五莲县|
阜平县|
来凤县|
休宁县|
竹山县|
容城县|
西乌|
侯马市|
呼和浩特市|
浑源县|
蓝田县|
聊城市|
会东县|
平山县|
永定县|
金川县|
古交市|
蒙城县|
芦溪县|
安陆市|
绵竹市|
绥江县|
阿克苏市|
呼玛县|
郎溪县|
乐亭县|
承德市|